• 沒有找到結果。

首先,我覺得《家變》是一本不容易讀的書,因為當中的很多用字遣詞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首先,我覺得《家變》是一本不容易讀的書,因為當中的很多用字遣詞與"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爸爸在凌晨的時候出走了,沒有回來。在母親一聲又一聲的呼喚中,范曄不耐 煩地對著母親大吼。他不懂,如此封閉,想法如此落後的母親為什麼不能體會他的 心情,他真的可以說是全世界上最可憐的人了!一開場,就是令人驚訝的劇情,范 曄的父親出走,范曄衝著緊張不已的母親大吼,文字精簡,每句話都需要稍加細品

,才能大概理解作者究竟是想表達什麼。

故事的情節有兩條線、兩個主角:父親出走後的范曄,以及以前那個對著父親 還保持著崇拜、憧憬想法的毛毛。你很難想像,為什麼好端端的一個孩子,會從對 父親尊敬,轉變到之後對父親不禮貌的態度。隨著作者的文字,我們慢慢地了解到 為什麼「毛毛」逐漸成為了「范曄」,……不,並不能說是成為,而是不再像以前 那個,對什麼事都充滿期待,景仰著父親的毛毛了。隨著時間線的推進,范曄開始 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親的關心、父母的耳提面命,在范曄的耳裡聽來漸漸變了味 兒。這是不是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青少年的叛逆期」?我想,或許就是了吧。

隨著范曄長大,他開始懷疑,父親是不是真的像他小時候崇拜的那般偉大,在 許多事情後,他變了,他開始瞧不起他的父親,覺得他做事唯唯諾諾的,生活如同 苟且投偷安般度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都造就了後來那個,離毛毛越來越遠的范 曄,那個對父親冰冷的范曄。出國留學回來後,跟父親的衝突更甚,西方的思想與 東方傳統道德理念的碰撞是本書非常精彩的一部分,文中確切貼近年代背景,又是 從家庭這個主題下手,更讓人覺得能在其中找到共鳴。

作者王文興曾說過,讀《家變》建議一天只看兩千字,這不是沒有原因的,詞 彙簡潔有力,生難字也沒少用,再加上作者特殊的寫書技巧,例如:加黑、畫底線

……等等,都增加了快速閱讀此書的不可能性。每天停下來,琢磨著一文一字,細 細品嚐這些字的一筆一畫,方能看出更多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家變

》這本書獲得兩極化評價的緣故,喜歡的人把它捧上了天;不喜歡的人,翻開書本 就會覺得想睡。《家變》以五、六〇年代為背景,寫出了家庭的轉變,一個年輕人 的成長,它是一本優秀的作品,一本真正能讓人細品的書,但它絕對也是我近年讀 過最難讀的書了。

(2)

在西方世界,血緣觀念十分淡薄,父子相隔千里稀鬆平常,成年即離家更是家常 便飯;但對於處在東方、體內流淌著中華血液的臺灣人來說,「家」的概念相伴我們 一生──從出生到死去。

大自每年四月的清明祭祖,小至孩子們於學校收到的通知單,在在都與家庭脫離 不了關係,而「血濃於水」、「養兒防老」更是許多老年人們腦中揮之不去的既定觀念

。縱使現今西力東漸、文化逐步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家鄉、踏入城市,但上 述想法仍舊巍峨矗立於長輩心中。至於年輕人呢?他們真的能完全脫離「家庭」、「孝 順」的概念嗎?

對《家變》中的主角范曄來說,孩提時代,父親是個親善和藹的存在,與父母手 牽手於路上散步,周遭的景色也變得耀眼,即使是路邊的小花,也彷彿在對自己微笑

,而手上緊握的則是自己偉大的爸爸之手。但隨著年紀增長,父親的形象卻逐漸從和 藹,變成了懦弱,最後成了不堪。這份恨意於成長時緩緩堆築,積累成山,乃至同桌 吃飯都成了一種痛苦不堪的懲罰。恨意也驅使他在夢中與父親拔刀相向、發洩憤怒,

甚至在成年後釀成父親的一言不發離家出走,不復相見。

在書中,范曄於日記表達了對華人世界中「孝道」觀念的憤怒、唾棄,看似恨透 了靠血液凝聚而成的關係,但他在父親離家後卻去尋找他的二哥,這是為了找他的父 親嗎?還是為了在這個一年沒有聯繫的家人身上尋求安慰?大概連范曄本身也一頭霧 水,但這正顯示了即使是恨透了自身血液的年輕人,也始終逃脫不開親子間的連結。

在我叛逆期的時候,心中也對父母的管教充斥了眾多不滿,摔杯、甩門,無惡不 作,更厭惡極了他們依仗自己身為父母而對我提出的所有要求。但現在,在我離家居 住後,卻是懷念極了他們對我的耳提面命,他們時不時的關心話語成為讓人安心的徐 徐微風;天冷時遞上的衣物成了候鳥歸巢時的渴望;依時而煮好的三餐更是最讓人感 到溫暖的唯一解藥。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他們是世界上「唯二」——永遠會在我們因為心智的不 成熟,或是一時的情緒,而做出不適當的行為後,無條件一而再、再而三原諒我們的 人。雖然過去的我對他們不屑一顧,但在我成熟穩重後,卻感到十分慶幸,慶幸我此 生有幸能與他們有如此揮之不去、無法抹去的血的連結。

(3)

首先,我覺得《家變》是一本不容易讀的書,因為當中的很多用字遣詞與 當今習慣的文法差異很大,用上了不少古文字和語助詞。但是撇開用詞不談,

在七〇年代能探討如此前衛的主題並承受輿論的壓力實在不簡單,甚至在今天 讀來也不覺過時,甚為中肯。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 130 至 134 頁,這是一次范家的衝突,一針見 血地寫出受新式教育的兒童對傳統祭祀的偏激看法和反抗。由於范曄在學校裡 學到滅除迷信的思想,他的心中種下了反神鬼論的種子,於是,在之後的祭祀 活動中,他開始不願聽母親的話去向祖先祭食下拜,反而擺出一副高傲的嘴臉

,大膽質疑傳統的祭拜活動,甚至大罵母親「假借祭神的名義吃香喝辣,迷信

,虛偽」,而母親卻也無法提出能說服范曄的理由,只能以「不孝,遭天譴」等 字詞責備他。雖然最後在母親的脅迫下范曄還是不甘不願地拜了一拜,但感到 自尊受傷的他仍把祭壇上的蠟燭吹熄,以示不滿。

在這裡我們能看出母親身上從過去保守民風承襲的傳統禮節,和范曄在受 新式教育的洗禮後所呈現的無神論思想間產生巨大的衝突。而當中有我看到自 己每次回鄉祭祖的影子,儘管我的反抗沒有如此劇烈,但是在受到學校所謂「

科學」的教育後,幼稚的我們會開始質疑傳統信仰,正如范曄說的「迷信崇拜

」。我也曾這麼認為,卻仍在眾目睽睽之下「不爭氣地」拜了,心中真的會有一 種自尊受創感,如果當時的我看了這本書,應該會讀到熱血沸騰甚至效法他的 行為吧。

但是稍微長大後我明白到,那些信仰也許不再這麼著重於祭神本身的功能

,卻能把疏遠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召喚回家團圓。且在含蓄內斂的中華文化中,

為祖先神明上支香是以行動代替言語表達飲水思源的好方式,撇開是否符合科 學不談,它是使臺灣社會持續運行的重要環節之一,所帶來的影響不是科學能 說明的。所以,下次回鄉祭祖時,不妨花些心思去感念一下先人開疆闢壤的精 神,學習感恩。

(4)

「一個多風的下午,一位滿面愁容的老人將一扇籬門輕輕掩上後,向 籬後的屋宅投了最後一眼,便轉身放步離去。他直未再轉頭,直走到巷底 後轉彎不見。」《家變》開頭一段,便在我內心投下了不安的情緒:「父親 會回家嗎?家中發生了什麼事嗎?父親為什麼要離家?」我的內心充斥著 各種疑問。

《家變》分成一百多個段落,故事在范曄尋父的過程中穿插了他們舊 時所發生的點點滴滴,像是:他回憶起小時候還對父親充滿著敬畏,漸漸 地因為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產生出許多對家人不滿的情緒;隨著年紀的 增長,他漸漸發現父母的自私、無知、心胸狹隘,甚至是父親如此的懦弱

。這些心態上的改變,使得家庭中不停上演一齣齣的革命,我想這就是作 者想表達出來的「家變」。

其中,令我最無法體會的一個章節,就是范曄父親沒了消息兩年之後

,范曄的心情卻是:因為只有和母親相依為命,少了許多負擔,而輕鬆的 覺得這樣的日子再過幾年必然沒有問題。縱使是生活在二〇二〇年,這樣 的想法對我來說依然是前衛的,面對父親的離去,我還是能感受范曄是愛 著父親的。既然是愛著父親,卻又有上面這樣的念頭,他究竟是考量到之 後的生活才如釋重負?又或是真的放下了與父親之間的牽絆?我還是很不 能理解。

這本書中可探討的內容還有很多,透過王文興的描述,像是看完每個 傳統家庭會有的預知夢。而我的心中似乎也有個范曄,或許這是每個成長 中的人,都不可迴避的問題。我認為,在經過許多良性溝通過後,我們或 許更能避免自己的家庭成為下一個「家變」的場景。

(5)

對我來說,《家變》是一本未完成的人生,不難看出時間軸是被設定在六〇年代左右,記錄著 兒子毛毛性格的變化。那時人們大多很貧困,我相信這也是為什麼毛毛的個性會由原本溫順、乖巧 變為暴躁、易怒的原因,也道出了早期的家庭問題——舊文化和新思想的摩擦與碰撞。雖然書中沒 有特別著墨於這部分,但閱讀完全書,心裡的鬱悶卻仍揮之不去,因為這本書太真了!如同我們自 己與父母親間的代溝,我也捫心自問,到底要如何跨越這條鴻溝呢?這是每個世代、每個人一生中 都會面臨的重要難題,而我們可能要用盡一生才能找到答案吧!

從小開始,父母親總是時時刻刻叮囑我們要孝順,這是標準的儒家思想,但我們越成長,接收 的新興觀念也越多,發現東、西方對於「孝」有不同的見解。我們報答養育之恩,是孝;我們供養 父母,是孝;我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可是,書中毛毛不但對父母擺臉色

,甚至還惡言相向,使得父親不堪長期精神壓力繼而離家出走,而這個結局卻讓他與母親終於回復 和平愉快的生活,完全大吃我一驚!我覺得毛毛不是不孝,他心裡其實是深愛著他的父親,但礙於 觀念不同,又不願意拉下面子與父親好好溝通,才會造成如此不可挽回的結果。

看完了這本書,對書裡的人物有了一些看法,父親就是典型的傳統思想;大哥與二哥是軟性的 新興思想,他們選擇離開,不願與父親發生衝突;母親則是比較順從、中立的角色。整本書的開頭 與結尾可說是非常戲劇性,父親與兒子的地位完全交換了,這部分讓我覺得人跟人相處都要互相,

不管是在家庭、學校、職場上,將心比心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書中角色的個性有些極端,有時使我 不理解為什麼這一家人能因為芝麻綠豆的小事而吵個不停,但可能是因為沒有經歷過那個時空背景

,所以才無法真正看透這一家人,看透他們的人生。

一切的人事物,都會因為外在環境而不知不覺地改變,時間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世界上唯一不 變的道理就是「萬物一直在變」,我們身處的環境會一直逼迫我們成長,但結局種出的是鮮花或是野 草,全看自己怎麼活,我們不能選擇拿到什麼牌,但我們能選擇該保留什麼牌組和打出哪些牌。生 命中的變化往往不是由我們決定的,父母的觀念、社會的影響,當然還有自己的學習環境,一切都 會因為外在環境而改變。

如果抱持著「愛」來看待這些人事物,那麼就選擇大哥、二哥的軟性改變,或許保持距離也是 一種體諒;直接的衝突,雖然得到了母親與毛毛的平和生活,但是對於離家的父親,終究是另一種 傷害。人世間,好像也沒有最好的解決辦法,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的,而結局的好壞,端賴自己如何 去看待!家庭是不能選擇的牌組,但日漸成長的我們,能夠選擇該保留或打出哪些牌,爭取著自己 的理想。 就如同漁父所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除了獨 清、獨醒之外,我們也能在隨波逐流中淬煉自己,在驚濤怒浪中考驗著自己的韌性,這也是另一種 選擇啊!

(6)

《家變》書寫了一個奇怪的家庭:年老而固執的父親、多疑而情緒化 的母親、從小優異卻日漸暴躁的兒子毛毛。「家」對我們而言是什麼?是避 風港?是帶給你壓力的地方?抑或者只是一個睡眠的場所?家人又是何物

?這本書衝擊了我從小對「家」的想法。

在大部分的時間中,我對於家的想法都是溫暖且美好的,但對書中的 主角毛毛來說其實不然。從我的角度看來,他的想法一直有點偏激,令我 印象深刻的一幕便是他一直學他的母親說話,在被父母處罰後,竟然萌生 出想要將兩人殺死的想法。這是在他國小時發生的事,然而這個恨意在他 長大後尤其明顯,父親的一切行為都令他厭惡,以至於他對父親大吼,可 他又會在深夜時感到後悔,下定決心要善待他父親,卻在幾天後故態復萌

在中國的儒家思想中,「孝」是一個重要的概念,父慈子孝,然而父 不慈,又要子如何孝?雖然父母從小就不停地對毛毛灌輸長大後要孝順他 們的想法,可毛毛不但不屑於此,還對父母出言辱罵。對父親的鄙視更是 嚴重,甚至在其生日的時候將他趕下飯桌,不許他吃飯,長期下來,父親 也因不堪辱罵而離家出走,而這時,毛毛才展現出了他的「孝」,出門去 尋找他的父親。不管他是真心想找他的父親,又或是只是想讓自己安心,

都令人感到諷刺。

雖然有時我也會對父母感到不耐煩,但卻不曾有一丁點想要放棄或離 開這個家的想法;雖然生活並不富裕,但也不曾像毛毛那般怨天尤人。毛 毛說家就是把三種根本不同的惡獸共同囚禁於一個小籠子中,但我想說的 是,雖然人的個性皆有不同,生活中會有一些小摩擦,但是慢慢地成長,

互相扶持,不就是家人存在的目的嗎?

(7)

《家變》一書利用許多與一般書不同的寫作手法來加強語氣,因為這 些手法,使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像是在看一齣戲一樣,一字一句都像是 一個畫面,有如在眼前發生。這也是一本讓人省思的書,一開始翻開這本 書,就會看到一句話:「你看到爸爸了沒有?」故事的開頭就從父親離家出 走開始,這使我好奇,便開始一頁一頁的讀下去,但越看下去,心情就越 悲傷。

這本書描述主角從小到大對家的感受,從小對父親曾經到法國留學的 崇拜,到後來因為某件事的發生,憤而起了想要殺了爸爸的心。當中有一 句話,是讓我最震驚的:「他業已平靜了好多,但然他眼中迸露事後恨色之 閃。他是這樣恨他父親,他想殺了他:他也恨他的母親,但尤恨他父親!

他想著以後要怎麼報復去。」這句話我看了很久,究竟是為什麼會產生這 種心態,看了這句話,我心裡發寒,父母不應該是自己眼中偉大的人嗎?

書中的父親因毛毛的不孝而離家出走,對我來說,「孝順」是很重要的 事情,不管發生什麼事,家就是永遠的避風港。從小到大,不論犯了什麼 錯,父母總是包容,因此長大之後,孝順是很天經地義的,連烏鴉都知道 反哺,我們豈可不知道?書中的毛毛,因為父親離家許多天,才意識到事 情的嚴重,但在我眼裡看來,為時已晚,父親不知道已經包容他多久,才 下定決心。

百善孝為先,這是從小到大都被灌輸的一件事,但有多少人能夠做到

?跟父母親頂嘴吵架,這就已經是不孝了,父母千言萬語關心我們,我們 卻只用一句話帶過,甚至覺得煩躁。孝要及時,世事無常,不要失去了才 知道珍惜,就像書中毛毛那樣,已經挽回不了了。

(8)

《家變》是一本很特別的書,沒有高低起伏的劇情,卻深深刻畫出角色心境的 變化,讓人有種跟著主角范曄一起成長的感覺。書中的表達方式或許跟其他小說有 些不同,讓許多人看了不知所云,卻也成了本書的特色之一,在〈序〉中感受到了 王文興對於這本書的用心,字句中加入一些特別的詞彙與注音,讓人更能深入體會 到當時的情境以及角色間的情緒。

故事一開始就描述父親的離家出走,再把鏡頭帶到范曄與媽媽身上,顯露出范 曄暴躁易怒的個性、媽媽焦急慌張的情緒,凸顯了兩人的人格特質。隨著一番折騰

,主角內心的心理戰也隨著時間慢慢倒向了擔憂,便出發去尋找父親,東奔西走更 是貼了尋人啟事,上頭最後一段「一切當照尊意解決」流露出范曄內心的真實想法

——還是希望爸爸能回來,為此他願意妥協。

尋找爸爸的路上,以兒時的快樂與美好鋪出了名為「回憶」的長廊,在兒時范 曄的心中,爸爸媽媽像是永遠的超人般,稀鬆平常的事情,也是那麼偉大又新奇,

讓范曄對父母有滿滿的崇拜與依賴。可是,隨著自己漸漸長大,那些想法在范曄心 中也漸漸變得荒唐可笑。

在爸爸與二哥的爭吵到二哥離開的過程中,王文興埋下家庭對於彼此的意見與 觀念不合而不相退讓,導致家庭的氣氛每況愈下的伏筆。儘管最後仍然沒找到父親

,但在時間的推移下,家裡幾乎沒了紛爭與口角,范曄與母親也漸漸地接受了這個 事實。看到這裡,我不禁好奇父親的立場與想法,會不會這樣的結局就是父親想要 的呢?在這矛盾的親情中,他選擇了離開,可這終究是逃避還是面對?給了我許多 想像空間。

在閱讀的途中,我逐漸了解,本書的「家變」,指的不是因為父親的出走,而 導致的家庭大亂,而是指每一個角色心態上的改變。在社會的變遷下,每個人都有 自己的想法,儘管不同,也別只想著改變對方,而是要試著溝通,尋找彼此之間的 共識,阻止悲劇的發生。每個家庭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家變,我們都是書中的角色

,結局幸福與否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聰明地應變處理,以避免書中范曄的後悔 與心痛。

(9)

「家變」這個詞,在我第一次聽起來,指的是一個家庭所產生的變化

,原以為劇情中會有很多大風大浪、高潮迭起,但卻沒有,它只是在講述 一個家,每個人心中所產生的變化,而且很真實的,是在你我之中會發生 的事情。

每個人的想法都會改變,有簡單的變成複雜,有快樂的變成悲傷,有 滿足的變成後悔,還有感激的變成仇恨……。范曄從原本敬愛父親的心,

漸漸變成了厭煩,那是經過一件件的事件所堆疊而成,范曄他一再對父親 出言不遜,用難聽的字眼對待父母親,一般人會覺得這是不孝子吧,不過 每個人生長環境不同,家人個性也不同,會有矛盾和衝突是必然的。范曄 他做的是過分了些,然而,父親所帶給他的壓力也是他變成這樣的原因之 一,他質疑過自己的存在價值,認為父母養兒只是為了防老,心中對此充 滿厭惡……

我認為,父母與孩子本就會有代溝,年齡差距大,所經歷的年代更是 不同,孩子無法體會父母的想法,父母也無法理解孩子們的想法。時代總 是在變,我認為現代家庭能夠和平融洽的相處,是因為父母願意接受孩子 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當作建議分享給孩子,而不是很主觀的,要求孩子 接受他們;而孩子願意尊重父母,就算不接受也會好好聆聽,這樣的相處 模式是很好的,有壓力或煩惱的話,親人也能陪伴你一起解決。

《家變》的故事背景是處在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衝突之下,有很多 家庭都產生這樣的變化,作者運用特別的寫作手法,敘寫了他們各自的心 境轉變,有心酸、有感人、有悲痛還有倫理道德,真的是本很令人深思的 經典作品。

(10)

一開始我拿到《家變》,看它的封面,預想這應該會是一本很有味道,年代比 較久遠的書,在裡面我可能會讀到一些六、七〇年代比較保守的思想,以及傳統的 生活方式。但才讀了開頭第一段,就發現這本書跟我想的根本是天差地遠,完全不 一樣。

這本書雖然提到了以前的生活方式,也提到了以前的生活環境以及傳統的道德 思想,但有幾點是在看的過程中,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除了本書大意是在講兒子待 父親不好,導致父親離家出走的故事,與其他書的內容都不相同以外,還有裡面有 許多對傳統思想的批判。作者是以主角「范曄」從小到大的生活經歷、與父母的對 話,讓讀者也跟著主角經歷整個叛逆的過程:從小時候對父母的順從,到長大後對 父母做的任何事都有不同的意見及想法,甚至到最後的頂撞,從崇拜到最後的輕視

。透過作者安排的架構,我們體會到主角在不同時期對相同情境不一樣的心境,也 讓我們開始思考:是否贊同這些過於傳統卻沒有任何道理的觀念,並進行自我反省

這本書出版的時間是一九七八年,那時的臺灣正在轉型,儒家傳統道德思想和 興新的西方文化劇烈衝撞,就像范曄的父母親以及范曄在書的後段衝突不斷一樣。

雖然,作者在整本書中都只是小範圍在寫家庭中的狀況,但這個家庭也是那時臺灣 大部分家庭的縮影,更是六、七〇年代臺灣社會的寫照。文化的衝擊、傳統道德習 慣上的取捨,這就是我讀完這本書後感受到最強烈的地方,也是我推薦本書的原因

相對於那時候的保守風氣,作者王文興能夠寫出對當時來說充滿反抗意味 的小說,也是不容易,也讓我們清楚了解到當時的社會風氣,以及隱藏在背後的難 題。也正是因為與其他小說有如此多的不同,所以這本書已經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讀過後還能讓讀者細細回味。不同於其他小說的讀過即可,《家變》留下許多值得 我們探討的問題,就像書中最後並未把所有結局交代清楚一樣,是需要我們自己思 考的,這本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11)

在拿到這本書之前,我幾乎沒有讀過這種臺灣的文學小說,因此,在 閱讀此書的時候碰上了很多難題,像是有很多生難字我看不懂,只能從上 下文句去判斷大概的意思。而且這本書的視角切換很多變,我以前都看那 種視角單一的小說,作者在切換視角時也會提醒我現在是某某人的視角;

然而這本書不同,它普遍都使用第三人稱,可會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突然換 到某個角色身上,讓你在劇情的渲染下更能帶入劇中每個角色,這是讓我 很驚艷的地方。

在劇情方面,《家變》對家庭描述得很詳盡,很貼近那個年代貧窮的生 活,作者讓我們看到從毛毛(男主角)小時候的天真到長大認清現實的轉 變,帶給讀者極大的震撼。而在看這本書時,毛毛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

。一開始在看大綱時,我以為他是一個壞人,一直在家暴父母,導致父親 離家出走,但在我看完後才知道,毛毛其實不完全算是一個壞人,他只是 在小時候受到太多的壓力,父母吵架、家境貧困害他不能上學、妹妹夭折

……等很多事情一直侵蝕著他,才造成他後面的異常行為。

作者在這本書中並沒有寫出誰對誰錯,而是寫出每個角色的立場,例 如:母親並不是故意要找父親吵架,而是她在這個家裡已經承受太多的痛 苦,才會以父親想變賣戒指為爆點宣洩自己的情緒。而父親因多次在職場 失利,整天變得魂不守舍,因自己的自尊心,常在兒子面前吹噓自己的實 力,導致兒子後來看不起他。

對我來說,我很感謝能閱讀到這本書,因為它讓我看見那些家庭中常 出現而我們卻視而不見的問題,也讓我意識到那些小問題對人後來的影響 可能是頗大的,它從細微的小事件給我們深度的討論空間。

(12)

《家變》描述的是一個外省公務員家庭的平凡生活。雖然看似平凡,作者王文興 以精煉的敘述手法和細膩傳神的筆觸,描寫出主角范曄生活周遭的點點滴滴,從王文 興寫出的一樁樁事件,我們可以發現主角范曄由童年到成年對家的心境轉變。

小說一開始採用的是倒敘法,從父親出走之後,兒子尋找的過程中,慢慢切入主 角范曄的童年生活。從童年生活的事件可以看得出主角范曄對父親的崇拜與景仰。有 一次父親晚歸返家後,毛毛(主角范曄小名)一方面著急得不得了,一方面興奮的又 叫又跳,一看到父親,趕緊給一個大大的擁抱,可見,父親是主角范曄小時候最崇敬 的偶像。

全篇穿插著過去的情節和主角范曄開始尋父的過程。十六歲至十九歲的青少年范 曄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對於父母的做法不滿意,排斥父母的關心,對於父母的叮嚀 更覺得如芒刺在背。青少年范曄對家的轉變不是一夕之間變化的,而是由生活中一樁 樁事件累積出來的失望及對父親感到羞恥。

從王文興所鋪陳的環環相扣的情節中知道,在二十歲至二十九歲成年范曄的階段

,父親退休,服兵役回來後在某大學當歷史系助教的范曄開始掌有經濟權,家裡即主 客異位,范曄對父親的不孝與鄙視歷歷在目。小說此段不斷地衝擊傳統倫理道德中的

「尊親重孝」

由於我是老大,又是長孫,所以我在童年備受長輩和父母的疼愛。小時候,父母 和我極為親近,牽我的手到處去旅行,睡前為我說故事,父親是我的依靠,就像主角 范曄童年時看到父親那樣。現在的我正值青少年時期,慶幸的是自己沒有太大的叛逆 讓父母操勞,偶爾頂嘴,偶爾撒嬌,甚至偶爾和家人開玩笑。

我想,會有這些和主角范曄不同的境遇,與父母的性格有很大關係。我的父母開 明,隨時充實自己,與世界同時更新,到現在,他們都還是我諮詢的對象,景仰的人

。進一步的,父母懂得尊重我並且放手,常常告訴我,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努力去做,然後一切結果交給神。因此,就算事情做不好,父母依舊給我最大的支持

。至於未來的我會如何?我不確定,但是我知道,家變是離我很遠很遠的。

《家變》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再次審視我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我推薦這 本書的主因。

(13)

《家變》這本書的故事內容與現代的某些家庭可能有幾分相似,因為兒 時的純真,所以覺得父母不管做什麼都很厲害;因為兒時見識不多,所以覺 得父母不管說什麼都是對的。然而隨著時間的增長,認識了更多的人,接收 了更多的資訊,漸漸發現其實父母並沒有想像中的完美,他們做的事不一定 如他們所說的偉大,他們做的選擇也不一定全是正確的。當擁有了自己的想 法、規劃,還有可能會被反對、阻止,伴隨著失落與不滿,逐漸對他們產生 厭惡的想法。家庭的歡鬧聲逐漸變為爭吵聲,可能要等到真的失去時,才會 意識到要珍惜,但卻都為時已晚。

本書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部分,是作者在主角范曄出門尋找父親的過程 中,穿插了許多童年的回憶,對於父親曾在國外留學但沒拿到畢業證書這件 事,由一開始為他感到可惜,轉變成責罵他只是去玩;對於父親身體不舒服 時的反應,也由原先的關心,轉為無奈。不過,我覺得可以理解范曄,會令 他產生這麼大的心境轉變,應該也是因為在經歷了差不多十個月的期待,雖 然他的心中也早就產生了懷疑,但他還是抱有一絲絲希望,希望他父親可能 真的能改善家中的經濟,然後最後只等到一場空,那種心情直接由最高點降 到谷底的感覺,若換做是我,一定也不能接受。不過,在書末又提到了他的 父親曾經默默為范曄做過貼心的事,默默在為這個家付出,就連生重病也只 有得到責罵而不是關心,讓我又重新思考范曄做的到底是否正確。

因為此書並未單純照著時間順序排列,所以常常可以看到主角過去與現 在態度上的差別,很明確的表現出「失去後才懂得珍惜」這個多數人的通病

,讓我們透過主角,一再地反思自己的行為。雖然一不注意可能會因為時間 序不同而導致閱讀時的混亂感,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會讓讀者更加認真、專 注的去閱讀這本書。

(14)

看完《家變》後,我覺得王文興先生想藉這本書表達的,除了扣人心 弦的轉折、引人入勝的故事,還想細細地描繪出每一個角色在不同時期的 變化。書中的一字一句,皆是作者斟酌許久、投入了相當的感情所寫。雖 然作者的文字風格可能會讓不少人退卻,但是細心咀嚼書中的文字後,卻 不難發現作者在文字上的巧思與細心。或許你可能覺得《家變》裡的文句 令人匪夷所思,但正是這些文字,才能夠讓這本著作在文壇上有著無可取 代的地位。

書中的故事分別以兩條時間線進行,一是父親離家出走的現在,二是 家庭關係融洽的過去。翻開第一頁,便看到了范曄與母親之間的不融洽,

也為父親離家出走的原因留下了伏筆。范曄一開始對父親的消失、母親的 憂愁毫不在意,然而時間久了,卻成為最積極尋找父親的人……。

隨著時間線的切換,作者帶領讀者進入了范曄小時候的記憶中,那時 范曄的家庭是多麼的和樂融融,即便是同父異母的哥哥,也如同親兄弟一 般對待自己。只可惜,好景不常,隨著范曄年齡的增長,家人彼此之間的 衝突也是有增無減,范曄對於父親的不信任,兩人之間思想上的衝突,正 好是兩條時間線的交會點,也是本書的最大轉折。但血濃於水,即使最後 范曄後仍找不到父親,但父親在他心中的地位,仍舊無法被其他事物所取 代。

原以為本書只是在敘述父親離家出走後的故事,仔細思考後才了解,

書中所謂的「變」,不單指家庭的變化,更探討了東方傳統觀念與西方文 化的衝突。在日常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沒有任何事物皆能永遠不 變,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大概就是作者想讓讀者們深思的議題。

(15)

《家變》這本書十分艱難,讓我很難掌握它想表達的深層含意

。當我閱讀第一遍的時候,我只能讀出較為表面的東西,但這本書 畢竟非常有名,我還是選擇再去看一遍,結果,當然沒看出別的更 深層東西。所以,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我選擇上網看看大家的心得 和體悟。不看還好,一看嚇一跳,發現很多人的體悟跟我差很多,

之後再回去快速瀏覽一次,才知道他們所說的東西是什麼,對我理 解這本書幫助良多。

除了閱讀《家變》 ,我在過程中還參與了跟這本書有關的活動

,有了老師的講解,我便能更快的瞭解這本書、每位角色的個性跟 所做的事情。說起來慚愧,在這些活動前,我還沒翻過這本書,僅 僅翻了前幾頁,卻被它艱深難懂的文字勸退了。但經過導讀活動和 戲劇工作坊後,卻讓我對《家變》提起了興趣,迅速回去,看了一 遍,然後再讀了一次,才好像知道作者在表達什麼。

《家變》的整個劇情是很平淡的,稍有起伏,不像其他的書有

令人興奮抑或是狗血的情節,當你細細咀嚼這本書的文字時,你會

發現我們的主角——毛毛,他在心態上的轉變。而整本書更想表達

的是上一代跟下一代間的隔閡,也當然不只有這些,但這本書真的

需要親身去讀,才能懂王文興的想法,以及其所秉持的「每天只寫

三十五字,塗塗改改,歷時七年成書」讓人佩服的信念。

(16)

一開始看《家變》這本書的時候,我看了二十多分鐘才看懂前幾頁,書中充 滿了一些拼拼湊湊的文字,抑或是臺語翻成的中文,甚或是一些我們上一輩和上上 一輩的人很常用,在我們這一代卻已經銷聲匿跡的方言、諺語或是慣用語。原本,

我以為這本書,就只是這樣。

在深入閱讀之後,我發現《家變》其實旨在描寫一個世代和上一個世代間的隔 閡與悲劇。在一開始毛毛知道爸爸離家出走時,仍只想著要讀自己的書,這和後面 提到的,他小時候把爸爸當成偶像般崇拜著,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再到後來毛毛 對於爸爸數日未歸才發覺事態不妙時的懊惱,一步步地引領我們走入角色的處境與 思路之中。

等到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拿我的家庭相對比,我發覺雖然每個家庭都有它自己 的問題和紛爭,但都不脫離年輕一代和上一代間的摩擦與協調。以前我曾聽過一個 老師的故事:他們家不是很有錢,有的都是媽媽一點一滴、一天兼好幾份差打工賺 來的,而爸爸因為三十四歲那年的一場意外成了殘障,不良於行,從此性格大變,

嗜酒成性。可是媽媽仍努力維持家計估孩子讀書學習,只希望孩子以後不要再跟他 們一樣,賺錢賺得那麼辛苦,有一份夠用的薪水和溫暖的家庭。

老師也說,從小爸爸就像是天花板,話不多卻默默保護著整個家庭,而如今天 花板被吹掀了,但房子還努力地保護著裡面住的人,而這間努力抵擋外頭狂風暴雨 的房子,就是他那獨自一人維持家計的母親。母親在他大學出社會後幾年就因為癌 症不幸去世了,如今他有了一番作為,回首再看,他的母親在天之靈想必也非常地 欣慰。

《家變》不同於其他小說,沒有變化萬千的劇情、高潮迭起的落差,有的是毛 毛和家人們在爸爸消失之後心態上一點一滴的轉變。范曄剛開始對父親的離開冷漠 無感,慢慢轉為焦慮慌張,最後和母親淡淡地習慣了沒有父親的生活,看似輕描淡 寫卻是後勁十足,其中的人生涵義發人省思,令人回味無窮。

(17)

《家變》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書本身(當然書本身也 很吸引人 ,很有魅力,文字用法很獨特),而是作者。王文興老師 在學生時期與很多文豪有交集,像是白先勇老師,這難道就是物以 類聚嗎?

我們再來看看《家變》這本書本身 ,雖然我還沒有全部看完

,但我對這本書的用詞方式感到很疑惑,有些用詞極為口語化,口 語化到我不知所措。 《家變》的劇情是在描述角色心理細微的變化

,因為生長環境和時代的矛盾,造成角色心裡也蠻矛盾的,毛毛從 一開始的崇拜爸爸,到鄙視父親的過程雖然沒什麼高潮,但作者描 寫得非常細緻。

全篇寫著過去的相處片段和開始尋父的過程,每一段的回憶都 很深刻,有些只有短短一行,也能讓人掌握住畫面,體會到當時的 情境。作者對角色個性的描寫十分鮮明,講到無奈我就會馬上想到 故事裡的爸爸。多少人像毛毛一樣,小時候超級崇拜爸爸,但到了 青春期卻常常覺得父親囉嗦麻煩跟不上時代,這點真的讓人覺得很 心酸。

我喜歡這本書越往後翻閱能感受到角色心理變化的感覺,會越

來越投入於毛毛與父親的關係中,並感受到那種矛盾。 《家變》會

讓人越看越心酸,因為它那麼貼近生活,那麼真實。

(18)

我個人很少在讀小說甚至是課外書,但是因為要交讀書心得,

我就仔細地閱讀《家變》這本書,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還是 覺得這本書想要表達的意思是非常難懂的。還好,在金質獎的活動 中有一場「 《家變》戲劇工作坊」 ,透過活動還有老師有趣生動的講 解,讓我對於原本看不太懂的角色刻劃以及劇情,終於有點深入的 了解。

我覺得這本書的重點不是在於誇張的劇情起伏,而是仔細地刻 畫每個角色因為環境而導致的心境轉變,我覺得充滿著深度但是又 不會太超過。就像是本書的主角——毛毛,隨著從小到大的成長經 驗,他對事情的態度也有所改變,從原本的圓融處事,到之後的不 積極、拖延甚至是隨便的態度,作者都刻畫得十分深刻。

《家變》的劇情圍繞著父親的離開,以及范曄尋父的過程。對 於過去所發生的事,雖然描寫的篇幅都不會很長,但是每個字句都 很深刻。而我特別想說的是,這本書的結局很哀傷,最後不但沒有 找到父親,父親最後連對家人的影響也沒有留下。我覺得或許這就 是這本書的有名、魅力、過人之處吧。

這本書的書名「家變」可能不單單是指書中父親的離開,其實 暗示了每個家庭都可能會發生的事,可能只是沒有人察覺到而已。

最後,我覺得這本書是好看的,但可能要花比其他書更多的時間去

仔細閱讀它。

(19)

表面上看起來,《家變》這本書就只是書寫一個單純的家庭問題,但是 當你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你就會慢慢地體會到裡面更深層的含意。

當然,這只是別人的說法而已,說來慚愧,我其實只看了一遍,因為我涉世 未深,還沒辦法了解那種情況的箇中滋味,所以我也只看了就那麼一遍而已

雖然只看了一遍,但我還是能概述這本書的一些特色,例如:這本小說 的劇情並不像一般小說一樣高潮迭起,反而是非常的平淡的,偶爾才有那麼 幾次小小的起伏。雖然我看不懂這本書深層的意思,但表面上的我還是稍微 看得懂。

書的一開始,在講范曄對於父親的出走極度不關心,母親的擔憂,他也 絲毫不在意,只當是個老婆子在打擾他讀書。但隨著時間流逝,爸爸依舊沒 有回家,范曄也有所感覺,叫媽媽不要再一直掛心了,他跑遍全臺灣去尋找 爸爸,甚至還在報紙上刊登了尋人啟事。下一幕就直接回到毛毛小時候,父 親晚歸,毛毛興奮得又叫又跳,著急得不得了,一看到父親,趕緊送上一個 大大的擁抱,父親是家裡的支柱,也是毛毛最崇敬的對象。

毛毛長大後,態度也有所改變,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見,對於父母的安排 不滿意、對於父母的關心感到排斥……,看到這裡,我會想:自己有時不是 也這樣嗎?對父母的關心感到冷漠、置之不理,雖然明明知道他們是在關心 自己,卻覺得他們只是在發牢騷,覺得很厭煩。

雖然我看不懂《家變》的深層意思,但是我能從這本書感觸到很多,比 如:毛毛小時候很喜歡爸爸,但是長大後卻因為爸爸離家出走而感到厭煩。

我小的時候也很喜歡跟爸爸撒嬌,但長大後卻越來越少跟爸爸互動了,甚至 還很常跟爸爸吵架。現在,我要想辦法回到小時候那樣,跟爸爸互動很多的 時候。

(20)

對我來說,《家變》這本書就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生活中最真實的一 面,同時也映照出不同年齡階段對「家」的想法。

王文興藉由兩條時間線的進行,分別向我們展示毛毛成長為范瞱的孩童 經驗,和范曄尋父的過程——從最初毛毛對父親的尊敬、崇拜,盲目地相信 父親所講述的故事,慢慢地開始懷疑、不信任那些父親引以為豪的故事,直 到最後的鄙夷和對父親辱罵。

起初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感到十分不解,為什麼標明數字的篇章遠遠多 於標明英文的篇章?也十分不解,為何作者要用如此卡頓的文句來講述這篇 故事?但隨著我慢慢地品嘗完整本書後,我才了解到數字的篇章遠多於英文 的篇章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是必然的。

就我來說,《家變》是最適合青少年族群閱讀的小說,因為我們現在正處 於范曄尋父前,開始鄙視父親的年紀,我們能最深切地體會范曄鄙視父親的 緣由,也能開始想像出父親離家的未來。正是因為我們處於這個黃金年齡,

才能最深切地體會父子關係的裂痕日間加深,卻無力修補的痛苦;或者是能 夠體會那種雖然愛著對方,但又不想修補關係,只期待著關係的完全斷裂的 矛盾心情。

這正是為何全書中英文的篇章只有短短幾篇的原因,就是為了讓讀者自 行想像出父親離家後的場景。至於數字的篇章如此之多,我想大抵是想藉由 對范曄童年的描寫——愚蠢地相信父親所說,愚蠢地追隨父親的腳步,而讓 讀者直面自己的童年,並用一堆的雜亂無序的文字讓我們無法逃避,只得一 面艱辛地爬完每個阻礙自己的文字,一面反思:自己童年時所崇拜的父親雕 像,至今是否依然健在?

在此將《家變》推薦給所有的青少年,它能帶你直面自己不完美的童 年。尋找出自己家中被藏匿起的裂痕。

(21)

《家變》的故事起始於爸爸離家出走,而他的妻子正因為兒子 不滿她進到房間裡吵到他讀書而吵架,卻不知爸爸已悄悄地離開家 中,並且一去不復返……

《家變》是一本很特別的書,以寫實且獨特的方法描述一家的 和樂和不合,連段落都以非一般的方法分段:使用阿拉伯數字 1、

2、3、4 描述從以前到現在的家庭回憶;以英文字母 A、B、C、D 描 寫主角范曄(毛毛)尋找失蹤父親的情景,兩條故事線同時進行。

書中以英文字母分段的「找爸爸故事線」是依時間順序進行的

;然而,以阿拉伯數字分段的「家庭回憶」,前後幾乎看不出時間的 連續性,像是片段零碎的記憶,而且,每個小節有時候也只是一兩 句的對話或景物描寫,真的會看不太懂要表達的是什麼。我認為,

上述特色就是導致這本書很難看懂的原因,但我想,作者不是要我 們很快的「看」懂,而是想藉由閱讀上的難度,讓讀者停下來多思 考。

《家變》這本書還有一大特色:用字怪異。作者的用詞有些奇 怪,會使用黑體字、底線、英文甚至是注音來標註特定字詞,而這 些用法也不是作者亂加上去的,感覺像是這段情節裡想要特別強調 的部分,和他的分段邏輯一樣,令我看不懂。

或許,我不像經常讀小說的人或語文類專家,能夠輕易掌握這 樣的作品,也許,由他們來看這本書,又是另一個境界。總而言之

,這本小說像是一段一段的夢境,只能由讀者自行去品味。

(22)

看完《家變》之後,我竟一句話都無以復說。在沉澱、整理思緒好長一段時間 後,才開啟文檔慢慢地將想法理出來。

我相當喜歡《家變》一書的簡介:「敘述主角范曄的『變 』而使『家』的意義 動搖。」這本書細細描寫了主角在成長歷程中對他的家庭、親人的心境與態度之轉 變,裡頭也緊緊扣著當代社會的家庭氛圍,幕幕引人共鳴,將當代社會的社會現象

、人情冷暖呈現得相當精湛。

范曄的心路歷程在我們青少年眼裡可說是相當有共鳴。從年幼時把父親當作英 雄來仰慕;到青春期互相比較、略顯自卑的敏感躁動;再到後期對父親憤憤、不耐 的形象,王文興老師用他獨特的筆法和文字詳細描摹了這一齣起承轉合。

在拜讀王文興老師大作前,我先上網查了關於這本書的評價,才了解到這本書 的評價異常兩極。原來,在老師的那個年代,這些獨特的字詞、寫作筆法,到范曄 所呈現的價值觀是當時那個社會不能接受的(至今應該也有部分老人家難以消化)

,但無可否認《家變》一書在臺灣文壇上的成就。

我很喜歡書中對於聲音的描寫,范曄成年後在書房讀書、爸爸在家來回踱步一 景,對我而言記憶尤為深刻。很佩服老師的文字,僅需透過幾個舉動,就能完全將 范曄的煩躁和厭煩表露無遺。

另外,老師對家庭關係的琢磨深刻入微,我好喜歡范曄童稚時對爸爸的崇拜,

那時的喜悅之情完全越過書本打動了我,再對比後面幾章的冷暴力和漠不關心,只 讓人覺得不勝唏噓。

我想,每個人都能在《家變》的文字找出共鳴,這本書完全寫盡了華人家庭的 悲與喜。即使現在的年紀還沒經歷那麼多,但還是能從其中體悟幾分這個時期對家 人的反抗及不耐煩(也許我正處在這個年紀吧,所以也覺得老師在描寫青少年面對 家人的彆扭和尷尬特別出色)。

雖然我覺得現在的我們也許會有點靜不下心細讀本書文字,但無疑的是這本書 想帶給人的意涵絕對遠大於它的娛樂性。看完我是很推薦這本書的,也期待自己在 多年後,以更深刻的閱歷來看待《家變》。

(23)

自小我就不大喜歡華文小說,不論是「東方魔戒」的《射鵰英 雄傳》或是風靡市場的《衛斯理系列》,都只會在我手上五個章節 便回到書架上。然而,儘管《家變》的文字令人難以閱讀,卻吞噬 了我的一個下午。

《家變》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因觀念衝突而破碎的家庭,主角毛 毛受不了從小崇拜的父親之形象破滅,開始對其施以精神上的霸凌

。最後,受不了如此壓力的父親在「一個多風的下午將一扇籬門輕 輕掩上後,向籬後的屋宅投了最後一眼,便轉身放步離去。他直未 再轉頭,直走到巷底後轉彎不見。」主角母子在尋父初期十分焦急

,但隨著時間過去,兩人的生活也逐漸趨於平淡,甚至在最後過得 比以前還要好。

華人自古就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但這種想法在現代小孩的 眼中是十分可笑的,像是前陣子有名印度男子向自己的父母提告:

「在未經自己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將我生下,然後強迫我要發展事業

,這不是綁架、令我變成奴隸嗎?」家長在教育小孩時總是不斷地 提醒對方: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而「撫養小孩成長至成人」

不正是「生出小孩」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嗎?東方的「年紀大講話才

有力道」與西方的「據理力爭」的拔河還會持續多久?而在繩子一

端的我們,又該如何在不傷到他人的同時讓對方了解、認同自己的

觀點?我相信這也是王文興先生想要帶我們去思考的。

(24)

「爸爸不見了」,故事就此開始,側寫出主角等人各自最真實的一面——

媽媽焦躁不安、主角生氣煩躁、二哥毫不在意。在故事的開頭,我們就已經大 約了解到角色間各自的立場及感情,我認為,與其說這是個開門見山的寫法,

不如說作者是以較為隱晦的方式完成了人物設定,這樣,我們在後面的故事中 就會更容易以其角色特質帶入其中。

本書中有時會出現艱澀難啃的詞彙,有時是優美華麗的詞藻,有時是粗俗 低劣的形容,我認為跟這跟角色當下的心境有關,例如:第 94 頁(74 篇)描 寫毛毛開心的看夜景,其對於夜景的形容我認為是不遜色於徐志摩等大文豪;

在描寫與二哥吵架時又可以罵得兇殘,文字多層次的堆疊更能讓我快速融入故 事的氛圍。

《家變》裡面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但同時也是加害者。父母是舊時代的典 型代表,威嚴的父親,有著不可侵犯的地位,家中的掌權者,但隨著時代改變

、工作失意,父親失去了一家之主的地位,但又礙於面子不能輕易妥協,最後 離家出走。母親外在是儒家文化中的女性,內在卻是新時代的女性。雖然在事 情的表面上會附和著父親或是主角,但她在某些事情上卻是連一步都不可退讓

,在經濟拮据時的表現完全展現出其固執的一面,好爭吵的性格對於毛毛的童 年造成了不小的陰影,也間接造成父親離家出走。主角毛毛,新時代青年代表

,雖然在知識、成就上贏過了父親,但他對於家人的所作所為還是跟父親年輕 時沒什麼區別,一樣好面子、情緒起伏大,雖然他討厭父親的所作所為,但隨 著長大,他也成為了跟他父親一樣的人。二哥,長年以來都活在父親的威壓之 下,平時都對父親唯唯諾諾,但在他能自主獨立之後所做出的反擊在故事中也 是最嚴重的一個。

故事的主題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但其特殊的敘述手法確實是一大阻力,但 若努力地讀下去會發現其中深藏寶藏,對於社會上的現象以獨特的角度切中要 點,也提醒活在資訊快速交替世代的我們,停下腳步反思與家人的相處狀況。

(25)

「您離家已逾兩載,請歸來,一切問題當照尊意解決。」王文興的《家變

》是一本風格有點悵然的小說,故事聚焦在主角們心境的變化,以及新舊文化 的衝擊上。書寫范曄小的時候,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也將父母視作最崇 拜的對象,直至慢慢成熟,有了自我想法,卻開始頂撞父母。

本書採取今昔對比的敘述手法,從爸爸離開後寫起,堆砌主角兒時的回憶

,從他第一次上學不敢離開媽媽,直到對著父母大喊:「出去,都出去,都給我 滾出去!」讓我不禁聯想到現實生活中,我對爸媽也曾有過如此任性、叛逆的 時刻,總是在他們關心我的時候,漠然回應,卻忘了是誰一直默默地呵護我長 大。他們總是自己捨不得用好的,卻闊綽地買給我們需要的用品。看完這本書

,彷彿把自己從小到大的心態變化重新濃縮閱覽了一遍,就會發現自己就像主 角,迅速地覺得自己必須反省,反省為何自己對父母如此不孝。

主角的父親不想面對自己和兒子的碰撞與摩擦,選擇離家而去,主角一開 始不可置信,無法想像每天在身邊一起相處的人竟然消失不見,最後終於接受 事實,但即使如此地渴望父親能夠回歸,也已後悔莫及。所以,別在失去之後 才懂得珍惜身邊愛我們的人。

這本書特別之處是文詞有些不順,但細細咀嚼後會發現餘韻無窮,角色的 行為特徵描繪得淋漓盡致,彷彿能在腦海裡預測出他們的一舉一動。人物豐富 的心境變化讓我覺得是本書最為突出的地方,一頁一頁翻下去,內心的情緒會 跟著故事起伏,可能之前還景仰著二哥覺得他是個瀟灑俐落的人,後來整個翻 轉,覺得他是一個大逆不道的壞蛋。

看看這本書,你能體會到家中的喜怒哀樂,有時有著小確幸,有時大憤怒

;有時厭倦父母的碎言碎語,有時體會到爸媽濃濃的愛與關懷,家庭的情感和 衝突傾洩而出。讀讀這本《家變》,思考看看自己的家庭中,是否也存在著同樣 的「變」呢?

(26)

「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是每個人在受到挫折、受到傷害時得以療 傷的地方;家,是永遠安全,永遠值得你依賴的地方」,我們隨處可見諸 如此類對於「家」的美好讚頌,然而,事實卻常常與理想背道而馳,《家 變》就是一個極佳的例子。本書所呈現的「家」的氛圍,與那些名言佳句 給我的感受恰好完全相反,隨著故事一步一步的推演,主角一家人家庭內 的氛圍越發壓抑且令人窒息。

此書的故事演進令人訝異,很難想像這本一九七三年出版的書竟分為 兩條線來進行寫作,一條以范曄尋父為主,一條以范曄的成長回憶為主,

在最終卻又可以匯集在一個點上,讓人感到十分驚嘆。從中可看出范曄承 受那對於父親既痛恨卻又不想失去的感情是多麼的痛苦,多麼難受,也看 得出他父親、母親或是他的二哥,每個人自己都試圖想被認可、被接受,

但最後得到的卻又總是莫大的痛苦悲傷,遂只能把這些情緒又傾倒在憤怒 辱罵之上,而憤怒辱罵也就這樣讓家人間產生了莫大的隔閡。

雖說這本書表面是在講著范家的親情糾葛,但是暗地裡卻也表現出新 時代與舊時代的衝突、西方思想與東方儒道的分歧。父與子那思想上的碰 撞,正如同時代的演進,范曄從兒時認為父親高不可攀,到成年時的輕忽 藐視,也正好體現出傳統觀念的衰退。雖然故事中范曄有試圖去追尋父親 的下落,但是我認為到了最後,那舊時代的思想也會如同范曄父親在最後 的結局一樣,被人遺忘……

變,人生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無論是你是我還是時代的巨輪,人們 總是在變,生理上的變化、心理上的變化、時代上的變化、空間上的變化

,無論是好是壞,我們只能接受,唯一不變的,是認知到自己無法不變。

這就是《家變》告訴我的道理。

(27)

我之所以推薦大家閱讀《家變》這本書,不只是因為它述說了一個孩子成 長過程的記憶、長大後的他對自我的省思,以及尋父過程中時空交錯的懷想,

更呈現了臺灣在西方文化跟傳統文化衝擊下的社會與家庭樣貌。

故事中,作者在主角尋父的過程裡穿插了不少小時候的主角——「毛毛」

的回憶。回憶中的毛毛看待一切是那麼的美好,但當他越長越大,開始有自己 的想法及意見時,對於父母的安排感到不滿意、對於父母的關心感到排斥、對 於父母的叮嚀感到刺耳,這不正是我們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嗎?

所以,在閱讀這本書時,不免會想到自己,我有時候是不是也懷抱著這種 心態呢?明明知道那是父母的一番好意和苦心,卻總覺得是多餘,而嘴巴刻薄 地說出令人傷心的話語,懷疑傳統禮教的合理性,心理想著:很多連老一輩的 人都解釋不出來原因,卻都要照做,實在太不合理!我覺得很多的事情亦復如 此,在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之前,就是低頭認命,當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後,就 會開始懷疑所謂的「傳統」與「真理」,就像范曄,連最親近的父親,曾經讓 他以為最了不起的父親,都會讓他懷疑是不是真的這麼了不起。

上述種種與書中一個事件有關,就是他父親第一次打他的時候,當下他覺 得,他想殺了他父親,同時也恨他的母親,他心想著以後要如何報復他們,這 種感覺是我親身了解過的。當你以為父母親是多麼美好多麼崇拜他們時,他們 卻讓你的身體與心靈皮開肉綻,所以他想要他的父母後悔,直到死都不想和他 們有關係,而作者將這樣的心情刻劃得扣人心弦。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的心中有時也會萌生起如同范曄一樣的激動憤慨,尤 其是在家中發生一些爭吵、一些誤會後,對「家」的概念深深懷疑著,然又有 誰不是這樣呢?只不過,有些人將這樣的想法付諸於實現,有些人將這些想法 隱藏在心底,說到底,我們跟范曄差別並不大。而王文興,只不過是將這些想 法寫成文字,幻化出范曄這個角色而已。

(28)

不同世代、不同年齡、不同身分、不同觀念,當這四項共存,

誰能想像得到會擦出什麼火花。王文興先生所著的《家變》,講述 同個時間中主角對老父的心情轉變,以及全書角色的改變,每個層 面都值得讀者細細探討。出走的老父到底有沒有回家?沒有了父親 又如何?在這之中,道出每人都經歷過的往事。

范曄在小時候時常聽到父親分享出國經驗,和使用各種艱難的 文辭,心裡無限憧憬,希望能成為像父親一樣的人。大了一些,有 了自己的想法,家人們的苦口婆心,對他來說不過就是話個風涼,

尖嘴回個幾句,自忙自的。上了大學,他還是當初的毛毛嗎?昔日 父親老衰了,面對他一次次的脫序行為,當年的父親在范曄心中早 已幻滅,他坐在家中還有什麼用?生日聚飯瞎鬧個,秘密保著保著 就出托完了,他到底還有什麼用?

其實,這個情況不只發生在五〇到六〇年代,這些對話,其實 也在不少家庭中上演,我們真的能容忍這些長輩的無理要求嗎?選 擇抱怨還是包容?他們以前真的有我們想像的厲害嗎?到底為什麼 還要聽他們的?諸如此類的問題是很常見且不斷發生的。長輩們的 經歷可能非我們能想像,那些他們嘗過的苦頭,我們就還要再嘗一 次,再拿我們和以前比較,說現在的你多幸福,這些真的是長輩該 做的嗎?

平心而論,這本書探討了五十年來的隔代文化衝擊,應該誰聽

誰的,最後又是誰會離去……

(29)

我看完了《家變》,但我真的看懂了嗎?我覺得並沒有。我 閱讀了兩三次,還是有很多地方看不太懂,有可能是我看得太 急,或者是我從頭到尾都用錯方法來閱讀。

但我覺得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作者的寫法很特別,敘事 手法也獨一無二,我看到了主角毛毛的成長,也看到了他對於 父親的態度從小時候的景仰,到長大後的不屑以及厭煩,直到 最後失去。我看見的是一個小男孩對於父親想法的轉變,看見 的是對於家庭的描寫,看見的是老父親的各種心境。最後雖然 范曄沒有把父親找回來,但看起來已經逐漸放下父親的離去,

這真的是最好的結果嗎?如果一切重來的話,毛毛會做出一樣 的事嗎?如果要為這本書重新安排一個不一樣的結尾,會適合 嗎?

我其實沒有很喜歡這本書,不是很喜歡這種需要慢慢來的

書,我比較喜歡只要花一整個下午就能一次讀完的作品。但我

不喜歡就不代表我不推薦它,我推薦給喜歡花時間慢慢研讀一

本書,慢慢思考書中每一句話的人。我可以老實地說,如果不

是這次的活動,我一定不會再重新讀一次。不過,看過一次之

後真的有比較好讀一點,但我還是不太喜歡它的風格,如果有

人能把它重新編譯成比較易讀的版本,我應該會比較喜歡它一

點。

(30)

《家變》是我絕對不會自己借來看的一本書。所以,當我拿到書

,看到封面的時候,第一個舉動就是把它默默地放回書架上,心裡想

:「天哪!這個封面好醜喔,內容一定很無聊。」但是,為了寫作業,

也只好把它借回家,果不其然,被我猜中了,躺在床上看了幾頁,再 次翻頁已是一小時後了,它對我來說是一個助眠的好物品!

王文興曾建議,閱讀小說的合理速度,為每天一千字,一天最多 兩小時,如果是古詩詞,速度則應減半或更慢。我每次讀《家變》時

,都覺得一天看三十分鐘就已經是我的極限,書中有很多艱難的字詞

、與現代用法不一樣的語句,還有一些自創的詞彙,都影響我對文章 的理解,也就大幅減低我的閱讀速度。不過,也因為這些原因,讓我 對這本書有更深刻的印象,和以前看的輕小說不同,不會讀完就忘了

貫穿本書的其中一點,就是主角范曄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改變的 價值觀,而價值觀的不同就容易與上一代發生衝突。其實,在現在這 個時代中,影響我們價值觀的不僅僅是學校,還有人手一支的手機,

在這個迅速的時代中,有很多事都在改變,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跟 父母那一代的價值觀就會產生出入,更不用說爺爺奶奶那一代的人了

。價值觀的改變一般來說是需要一點時間,我認為,如果范曄最後找

到父親,他們還是會因為價值觀的不同一直吵架,父親離家的選擇可

能會是最好的結局。不過,我們現代人所需要的不是強硬的手段,而

是一顆可以互相體諒的心。

(31)

看完《家變》後讓我獲益良多,本書以民國五〇至六〇年代為背景,主要分兩條 時間線交替進行。數字的部分是第 1 到 157 章,從主角范曄兒時視角出發,描述主角 的成長背景、 家庭成員間的互動等等;英文字母從 A 到 O 的段落,主要在書寫主角 父親失蹤後的日子,以及一家人從一開始的焦急,轉變為漸漸習慣的心情。兩條看似 年代相左的時間線,在作者王文興老師的巧妙安排下,重合在一起,毫無違和感。數 字的後章恰好和英文第一章連接上,這樣的寫作手法,令我的敬佩之心不禁油然而 升。

故事主要的人物為范曄父親(范閔賢)、范曄母親(秋芳)、范曄(毛毛)以及范 曄二哥(范侖淵)。主角本來有兩位兄長,大哥的部分,在故事中並未提及太多,二 哥則是在主角小時候就住在學校宿舍,與家人感情不太好,因為他並不是范曄母親所 生,且媽媽從小不停地對毛毛灌輸錯誤觀念,老是暗地裡說二哥的壞話。但關係真正 的破裂關鍵,是二哥為了自己的婚事與爸爸大吵一架,並斷絕父子關係,使爸爸高血 壓發作。

毛毛從小就在充滿了謊言、迷信等種種奇怪觀念的家庭中成長。父親本在毛毛心 中是至高無上的,但主角才十一歲時,父親就給他看黃色雜誌,在之後,又因為伯啟 事件,使得父親在他的心中變得一文不值,導致他長大後竟然對父親做精神上的家暴

,使得父親最後離家。母親則是他在這個家中僅存的溫暖,即便如此,他的母親且是 迷信,讓范曄常常受不了,又由於母親說曬太陽對身體不好,總讓主角待在家中,使 毛毛體弱多病。以上種種成長環境,最後使得范曄也成為一個古怪的人。

我覺得,這家人在個性等方面都不竟相同,但卻成為了一家人,就像主角提到的

:「家是世上最不人道的組織」,但即便每個人都截然不同,我們還是應該要體諒並包 容對方,而不是像主角一家一様,一言不合就吵架。

整本書雖然很雜亂,但內容卻令人回味無窮,父子對立關係就好像新舊文化的衝 突,母親則扮演兩方溝通的橋樑,儘管母親的思想也非常的 old school,但她不排斥 新式的文化,在父子之間調解了不少紛爭。

《家變》真的非常有趣,感謝老師推薦這本好書。

(32)

剛拿到《家變》一書時,它一點也吸引不到我的注意力,因為《家變》

以一個家庭裡的種種問題,最後導致老人家離家而去的故事為主題,文句也 十分不通順,使我無法能立即讀懂。因此,我一開始就沒任何動力用心去體 會這本書的內容(除截稿日期外),但還是穩定地每天看個幾頁,之後,隨著 劇情的發展,我竟漸漸地能夠投入故事中。

故事的時間線主要分為兩條,一條是以大寫英文字母為代號,敘述范曄 在他爸爸離家以後,尋父的故事;一條是以阿拉伯數字為代號,主要在講述 范曄的成長過程中,家庭裡所發生的大小事,而小說的順序是以兩條主線交 錯並行(當然在講述過去所發生的章節份量比較多),不停地切換時空背景,

這種寫作方式讓我對故事愈來愈感興趣,愈讀愈起勁,便隨著那感覺一氣地 將小說讀完了。

看完小說後,才意識到原來作者在《家變》中下了不少巧思,像是在敘 事時總以一種異於常人的筆法來寫:用些不常見的字、將形容詞反過來寫,

抑或是將要加強語氣的地方字體加粗加深,用簡體字去詮釋那個字在句子中 的特殊地位,使讀者我能透過那獨特的文句進而想像出那個場景。

劇本似的對話內容也將書中主角的形象勾勒得十分鮮明,且那內容的編 排也挺耐人尋味:一開始先從范曄父親離家出走講起,帶出他兒子是多麼不 尊重他家人的狀況:一方面又透過童年所發生過的事情,讓讀者能明白范曄 的不孝是有原因的,以及貧困下,家庭會發生的衝突,印證「貧賤夫妻百事 哀」的道理。范曄父母的種種不合理、迷信的行為,使范曄沒有健全的心靈

,導致長大後對他父母親的忿恨。

總結來說,《家變》一書完整呈現了新舊思想衝突的現實面,探討了到底 什麼是孝與不孝,並運用許多新穎的筆法來呈現,可說是一本值得讀者細細 咀嚼的小說。

(33)

王文興的《家變》是非常具有爭議性的長篇小說。這本書在發表 後引發軒然大波,因為當時的臺灣處於十大建設時期,雖然經濟上快 速進步,思想卻沒有跟著進步,戒嚴依然存在,因此民風比較保守,

像《家變》這種離經叛道的作品,被認為是異端,並且被批評得很慘

在我看來,讓毛毛「家變」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一、小 時候媽媽的猜忌,隨口判定毛毛以後將會變壞;二、毛毛成長後有了 自我的意見,並否定家庭;三、父親苟且偷安,不積極;四、東方的 傳統倫理孝道與西方的人人平等主義之相互衝突。

看完這本《家變》後,我發現自己與主角其實有很多共同之處,

像是:年幼時對家人的崇拜,覺得家人是完美的、最棒的,最優秀的

;還有那些調皮搗蛋,像隻鸚鵡一樣學家人講話我也幹過,當時是覺 得學自己的偶像很好玩、很有趣,以至於我幾乎什麼東西都被砸過,

但現在偶爾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其實可以不要那麼幼稚,就不會那麼 討打、討罵。

現在的我就好像青少年時期的毛毛,與父母間相差近四十歲,每 天都因為不同的事情爭吵,我有我的思考方式,他們有他們的價值觀

,我提出了我的看法,但是家人卻不肯接納,總是覺得自己的人生閱 歷比較豐富,所以就應當要聽他們的話,不聽就破口大罵。其實現在 想想,他們也是為了我好才做出這樣的行為,且他們常常說得沒錯,

因此,我以後應多傾聽父母的話,不要讓他們太操心,我不要成為下

一個毛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數學上有很多的定義,也有很多定理,定理是必須經過證明才能確立的事

很多人喜歡去海邊,就是因為覺得蔚藍的大海彷彿能把所有的煩悶也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 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

主持人 為什麼?. B1

主持人 在會議開始之前,我先跟大家講一下,為什麼今天要邀請大家來參

世界各地的基督徒,與那些常遭別人冒犯人權的人,一同在貧窮

主持人 我先跟各位報告為什麼今天要請大家來的原因,主要是勞動部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