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的 我國能源政策考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的 我國能源政策考量"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因應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衝擊的 我國能源政策考量

沈世宏

景文技術學院 環境與物業管理系 副教授兼總務長

九十五年七 月十八日

(2)

簡 報 題 綱



壹、前言



貳、全球能源問題



參、全球能源科技研發趨勢



肆、我國能源問題



伍、我國因應CO

2

減量之能源政策規劃檢討



陸、因應國際CO

2

封存技術衝擊之政策建議



柒、結語

(3)

壹、前言

 比較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決議

及95年全國永續發展會議因應

國際公約要求下CO

2

減量之能源

政策與先進國家之能源政策。

(4)

貳、全球能源問題

 一一一一、、、全球石油蘊藏量日益減少、全球石油蘊藏量日益減少全球石油蘊藏量日益減少,全球石油蘊藏量日益減少,,,燃油仍是動力機燃油仍是動力機燃油仍是動力機燃油仍是動力機 械的主要能源

械的主要能源 械的主要能源 械的主要能源。。。。

 二二二二、、、人口數量龐大的國家經濟成長快速、人口數量龐大的國家經濟成長快速人口數量龐大的國家經濟成長快速,人口數量龐大的國家經濟成長快速,,,能源新能源新能源新能源新 需求使市場競爭激烈

需求使市場競爭激烈 需求使市場競爭激烈 需求使市場競爭激烈。。。。

 三三三三、、、石油輸出組織國家運作下、石油輸出組織國家運作下石油輸出組織國家運作下,石油輸出組織國家運作下,,,石油價格日益高石油價格日益高石油價格日益高石油價格日益高 漲

漲 漲

漲,,,,一再破紀錄一再破紀錄一再破紀錄一再破紀錄。。。。

 四四四四、、、全球重大核安事件強化反核運動與核能安全、全球重大核安事件強化反核運動與核能安全全球重大核安事件強化反核運動與核能安全全球重大核安事件強化反核運動與核能安全 提升的需求

提升的需求 提升的需求 提升的需求。。。。

 五五五五、、、國際公約訂出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國際公約訂出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國際公約訂出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CO國際公約訂出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CO(CO(CO2222)))) 溫室氣體的減量時間表

溫室氣體的減量時間表 溫室氣體的減量時間表 溫室氣體的減量時間表。。。。

(5)

貳、全球能源問題

(6)

貳、全球能源問題

南極洲 Vostok 冰柱年層數據 溫度變化 CO2 濃度變化

(7)

二十一世紀全球氣溫預測 二十一世紀全球氣溫預測 二十一世紀全球氣溫預測

二十一世紀全球氣溫預測

(UNFCCC IPCC)

(8)

全球CO 2 減量水準與時機規劃

(UNFCCC IPCC(UNFCCC IPCC)(UNFCCC IPCC(UNFCCC IPCC)))

2135-2270 2065-2090

905-1620 1000

2080-2180 2040-2060

820-1500 750

2055-2145 2030-2045

735-1370 650

2030-2100 2020-2030

590-1135 550

<2000-2040 2005-2015

365-735 450

全球排放減量 年度

全球排放高峰 年度

累積排放量(GtC) (2001~2100) CO2濃度

(ppm)

(9)

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UNFCCC) 京都議定書



1997 CoP3 在日本京都會議協議

減少六種溫室氣體之排放



附件一工業國於2008-2012年間

較1990年減少5%排放



開發中國家不受限制

(10)

 歐盟國家 減 8%

 美國 減 7%

 加拿大 匈牙利

日本 波蘭 減 6%

 克勞埃西亞 減 5%

 紐西蘭 蘇聯

烏克蘭 減 0%

 挪威 增 1%

 澳洲 增 8%

 冰島 增10%

平均 減 5%

各國減量配額

(11)

溫室氣體減量的推動策略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減量技術的開發應用,著重於各排放部門之 節約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及推廣再生能源;其 無碳及可在生替代能源技術的發展是成功的根 本與關鍵因數。

 (2)建立經濟誘因制度,包括建立市場機制、減 少市場供需失靈及增加財稅誘因制度以提升替 代能源的價格競爭力等;

 (3)改變社會體制,包括個人消費行為、生活形 態社會結構和體制的改變以減少能源的消耗。

(12)

京都議定書執行成效



全球1990年到2003年間各地區燃燒化石燃 料的CO

2

排放由207億公噸增加至250億公 噸,上升20.5%。



附件一成員國CO

2

排放在1990年佔全球排放

的68.6%,2003年比例降至56.3%,13年來

CO

2

排放量平均增加3.6%,增加幅度小的原

因為前蘇聯與其友邦等經濟轉型國(EIT)

CO

2

排放較1990年下降約30%;

(13)

京都議定書執行成效



亞洲及中東地區是CO

2

排放量增加最快速的 地區,各國增加在64%到100%之間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IEA, 2005)



其他的附件一成員國平均增加15%。2003年 CO

2

排放量與1990年比較,西班牙與葡萄牙 增加最多,均超過45%;



較1990年排放少的國家除了瑞典、英國、

德國及盧森堡外,均為經濟轉型國,其中 以波羅地海四小國及白俄羅斯、烏克蘭及 保加利亞減量幅度最大。

(Key GHG Data, UNFCCC, 2006)

(14)

2020 全球碳排放比例

美國21%

中國及開發中 國家 50%

蘇聯及 東歐11%

OECD 歐洲 及亞洲18%18%18%18%

(15)

美國的CO 2 減量規劃



(1) 逐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每單位 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數量),2012年較 2003年減少18%;



(2) 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仍將持續成長,到 2012年開始減少;



(3) 2050年回到2001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

水準。

(16)

 加強科技、減量技術、衝擊調適之研究 執行氣候變遷科學及技術兩項計畫

研究議題包括能源、運輸、建築、農林業等項目

 推動產業自願減量

Climate Leaders (氣候領導者)計畫:

建立環保署與工業界自願減量夥伴關係 規劃產業溫室氣體清冊規範、登錄制度

 鼓勵產業參與京都機制

 推動The Climate Stewardship Act

美國的CO 2 減量策略

(17)

全球能源資源蘊藏量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5, BP, 2005)

 如果繼續以現在每年消費量使用化石燃料, 2004年底世 界原油蘊藏量預估約可開採40.5年;天然氣蘊藏量預估 約可開採66.7年;煤炭蘊藏量預估約可開採164年。

 據此估計,所有已知的化石燃料蘊藏量,將在約100年後 使用殆盡(假設石油用盡後,原石油用戶全部轉用天然 氣,則天然氣約在50年後用盡;再假設天然氣用盡後,

天然氣用戶全部轉用煤炭,則煤炭約在100年後用盡)。

 上述計算未計入未來化石燃料消耗量的快速成長,事實 上,除非另有新的能源蘊藏量持續發現(例如深海中的甲 烷水合物)並可安全開採及使用,化石燃料的供應年限將 大幅縮短而少於100年。

 易言之,在本世紀結束前,能源結構需逐漸轉變為不完 全依賴化石燃料的型態,因此,

 二十一世紀是能源結構大轉型的世紀。

(18)

貳、全球能源問題



最大挑戰來自國際公約要求的二氧化碳排 放減量措施及能源結構轉型的需求。



二者均需要可再生的生質能、風能與太陽

能、安全核能、化石燃料二氧化碳零排放

燃燒與氫能利用的技術及工程,得到突破

性的研發成果與穩健的推廣應用,則能源

供應與需求的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19)

參、全球能源科技研發趨勢

能源大轉型所需科技研發分為五大主軸:



一 一 一 一、 、 、能源效率提升 、 能源效率提升 能源效率提升 能源效率提升



二 二 二 二、 、 、再生能源開發 、 再生能源開發 再生能源開發 再生能源開發



三 三 三 三、 、 、能源轉換 、 能源轉換 能源轉換 能源轉換



四 四 四 四、 、 、二氧化碳捕 、 二氧化碳捕 二氧化碳捕、 二氧化碳捕 、 、捉封存及 、 捉封存及 捉封存及 捉封存及



五 五 五 五、 、 、氫能利用 、 氫能利用 氫能利用 氫能利用

(20)

CO 2 捕捉與封存或碳隔離技術

(CCS or CS,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or Carbon Sequestration))))

 各種減量技術方案中,最近逐漸獲得各國重視,是 未來最具有決定性影響及效果的方案。

 既然CO2排入大氣是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完全阻 絕化石燃料燃燒後的CO2排入大氣,就不會有溫室 效應的問題,也不會因為不能使用化石燃料,而提 早造成能源缺乏的問題。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在UNFCCC的要求 下,於2005年10月出版「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特別 報告」一書,詳述世界各國在CCS技術發展的進

展,包括未來二氧化碳封存地下或海洋後,關於洩 漏的量度、監測、驗證、環境影響和風險及法律方 面的問題。

(21)

國際能源總署預測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5, IEA, 2005)



全球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比率仍與2003年 相同,佔總能源供應量的13.5%;



此期間再生能源供應量的成長率與總能源 供應量的成長率相同,即增加56.4%。



估計在未來百年或至少未來五十年內,化

石能源仍是能源供應的主力,這種情形突

顯了應用CO

2

捕捉與封存(CCS)技術,將化

石燃料燃燒排放的CO

2

捕捉與封存的重要

性。

(22)

21世紀能源消耗結構變化

IPCC Special Report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2005

(23)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 、 、減量與捕捉封存量推估 、 減量與捕捉封存量推估 減量與捕捉封存量推估 減量與捕捉封存量推估

IPCC Special Report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2005

二氧化碳排放 二氧化碳排放 二氧化碳排放

二氧化碳排放((((灰色灰色灰色灰色))))、、減量減量減量減量((((彩色彩色彩色彩色))))與捕捉封存量與捕捉封存量與捕捉封存量與捕捉封存量((((橘色橘色橘色橘色))))

(24)

美國能源部預測

2006年2月出版「2006年能源展望」

 美國在2030年的能源消費量較2003年成長36.5%,

化石燃料使用量比率由2003年的86.0%增加為

86.4%,同期間再生能源用量從5.83%增加到6.77%

 能源部2005年5月出版「2005碳隔離技術路徑圖與 方案計畫書」,規劃在2050年回歸2001年的CO2排 放量時,其減量需求中有45%,以先進的CCS技術 捕捉與封存化石燃料排放的CO2達成,

 另有15%的減量需以陸地生態系隔離CO2及其他非 CO2溫室氣體的隔離技術達成,

 剩餘40%的減量靠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及新的 再生能源完成。

(25)

美國溫室氣體減量情境及技術分析

Carbon Sequestration, 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 Laboratory, USDOE 2005

(26)

碳隔離領袖論壇

(Carbon Sequestration Leadership Forum, CSLF)



CCS技術之主要國際推動組織



2003年6月25日成立於美國華盛頓特區。



目前共有21個會員,包括澳大利亞、巴西、

加拿大、中國、哥倫比亞、丹麥、歐盟、

法國、德國、印度、義大利、日本、墨西 哥、荷蘭、挪威、俄國、南非、英國、

美國、南韓、沙烏地阿拉伯。

(27)

目前CCS系統組件之成本範圍

(28)

 多數CCS系統,二氧化碳之捕捉(包括壓縮)是總體CCS成本 之最大部分。因為工廠位置、二氧化碳來源、運輸與儲存 情況等之不同,CCS系統各部份之成本差異極大。

 在未來十年內,二氧化碳之捕捉成本可能因為目前尚在研 究階段的新技術之發展成熟與廣泛應用而減少20-30%。二 氧化碳之未來運輸與儲存成本,亦將因為技術成熟與經濟 規模增加而緩慢下降。

二氧化碳捕捉封存經濟潛能分析

IPCC Special Report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2005

(29)
(30)

二氧化碳捕捉封存經濟潛能分析

IPCC Special Report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2005

(31)

CSLF擬訂之CCS技術發展路徑圖

(2004-2014)

(32)

CCS技術氫經濟時代來臨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化石燃料使用CCS技 術後,輸出的能源型態只有熱能、電力與 氫氣三種,供應下游使用。



基於使用電力的能源成本較高,因此CCS

技術的成熟,將加速氫經濟時代的來臨。

(33)

未來能源供需架構

(34)

各種原料合成燃油之製造流程圖

Annual Energy Out Look 2006 USDOE

(35)

各種原料合成燃油投資成本比較

Annual Energy Out Look 2006 USDOE

(36)

CCS催生氫經濟時代的來臨



CCS技術應用在化石燃料的能源供應時,具 有經濟效益的方式,是將化石燃料的能源 形式轉換設施大型化,且設在接近二氧化 碳封存地點。



上述條件將使得應用CCS技術供應的化石燃 料能源,送到遠處終端用戶時,只有電力 及氫氣兩種能源載體的選擇。



因此CCS技術的成熟,將昭示加速氫經濟時

代的來臨。

(37)

US DOE FutureGen Project

(38)

FutureGen Images - Artist Concepts

(39)
(40)

US DOE FutureGen Project

(41)
(42)

產氫技術



以乾淨方式利用化石燃料,氫能成為電力 以外的最佳能源載體。



事實上,氫氣可以從化石能源及生質能源 生產,或用水力、風能、太陽光電及核能 產生的電力電解水生產,



但是一直到2030年,以化石燃料重組反應

產氫,還是最便宜的生產方式,成本最高

的是用太陽光電產氫。

(43)
(44)

美國DOE估計未來氫氣來源

Hydrogen Demand, Production, and Cost by Region to 2050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

(45)

氫燃料電池車及加氣站發展路徑圖

Hydrogen Demand, Production, and Cost by Region to 2050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46)

產氫成本路徑圖

Manufacturing R&D for the Hydrogen Economy, USDOE 2005

(47)

氫儲存成本路徑圖

Manufacturing R&D for the Hydrogen Economy, USDOE 2005

(48)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成本路徑圖

Manufacturing R&D for the Hydrogen Economy, USDOE 2005

(49)

氫燃料電池汽車

Toyota-Hino FCHV-BUS2

(50)

Honda Hydrogen FCX in 3-4y

(51)

Honda Home Energy System

(52)

Honda Hydrogen FCX and

Home refueling system

(53)



至本世紀末,化石燃料仍然是世界的主流 能源,亦是CO

2

排放的主要來源。



化石燃料排放CO

2

的捕捉與地質封存技術,

是目前國際間認為最具有潛力的CO

2

減量方 法。



併同此技術帶來氫經濟時代降臨所需之氫 氣輸送、貯存與利用技術,當前研究重點

CCS催生氫經濟時代的來臨

(54)

CCS催生氫經濟時代的來臨

 固定性或移動性貯存技術與設施、高壓管線或液 氫輸送技術、氫燃料電池等技術研發是未來極重 要的課題。

 歐洲建立一條馬德里到巴黎,柏林再到羅馬的氫 廊道公路,供燃料電池車行走,

 日本普設置可同時供應氫氣、天然氣、生質油料 的加油站Eco-Station,

 而美國的綠廊道公路,在連接舊金山到聖荷西及 拉斯維加斯的高速公路沿線設置液化天然氣LNG 加油站,也是因為將來可以容易由LNG供應系統 轉為氫氣供應系統。LNG是通往氫能源的橋樑。

(55)

Hydrogen Corridor

4 European Regions, 150 H2 Vehicles, 5 Years Project

(56)

The Bridge to Hydrogen

 Natural gas vehicle and fuelling technologies provide the

bridge in the inevitable transition of transportation away

from petroleum to hydrogen

.

 Using natural gas or HCNG in commercial vehicle fleets—

including transit buses, refuse collection trucks, shuttle buses and city work vehicles provides a vital first step in the

transition to hydrogen.

 Natural gas vehicles today can be upgraded to operate on

HCNG or pure hydrogen. The existing network of natural gas refuelling stations infrastructure can also be adapted to

dispense HCNG or pure hydrogen.

 Like hydrogen, natural gas is a gaseous fuel requiring storage, transport, and delivery technologies that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liquid fuels. Natural gas and hydrogen employ similiarFuel storage, Fuelling Station, siting Codes and standards, Training Facilities, Public acceptability.

(57)
(58)
(59)
(60)
(61)
(62)

参、我國能源問題

 ㄧㄧㄧㄧ、、、、能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能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能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能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能源結構的變遷受,能源結構的變遷受能源結構的變遷受能源結構的變遷受 制於國際能源價格影響

制於國際能源價格影響制於國際能源價格影響 制於國際能源價格影響。。。。

 二二二二、、、、過去十五年能源消費倍增過去十五年能源消費倍增過去十五年能源消費倍增過去十五年能源消費倍增,,,,石油與煤炭占總石油與煤炭占總石油與煤炭占總石油與煤炭占總 供應量的八成以上

供應量的八成以上供應量的八成以上 供應量的八成以上。。。。

 三三三三、、、、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五成左右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五成左右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五成左右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占五成左右,,,產品的國際,產品的國際產品的國際產品的國際 競爭影響國內能源定價

競爭影響國內能源定價競爭影響國內能源定價 競爭影響國內能源定價。。。。

 四四四四、、、、非核家園已列為國家政策非核家園已列為國家政策非核家園已列為國家政策非核家園已列為國家政策,,,,仍然受到持續的仍然受到持續的仍然受到持續的仍然受到持續的 挑戰與質疑

挑戰與質疑挑戰與質疑 挑戰與質疑。。。。

 五五五五、、、、因應國際公約的因應國際公約的因應國際公約的因應國際公約的CO2CO2CO2CO2減量規範減量規範減量規範減量規範,,,,需準備承接需準備承接需準備承接需準備承接 新能源技術的基礎建設

新能源技術的基礎建設新能源技術的基礎建設 新能源技術的基礎建設。。。。

(63)

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量

(工研院能資所)

 1990年我國溫室氣體之總排放量為1.48億公噸,

其中因能源使用而排放CO2約為1.21億公噸,占 82%,平均每人CO2排放量為5.9公噸。

 2002年每人CO2排放量約為10.8公噸,較1990年 增加約83%。

 各部門所排放之CO2,以工業部門排放比例最 高,歷年來維持在53%以上,其次為運輸部門,

再其次為住宅部門。

 在2004年,此三部門排放的CO2所占比例分別為 53.6%、14.6%與11.8%。其中發電部門約占三分 之一。

(64)

能源密集產業CO 2 排放量

(95 (95(95

(95年全國永續會議年全國永續會議年全國永續會議年全國永續會議 陳昭義陳昭義)陳昭義陳昭義)))

(65)

能源密集產業CO 2 排放量

(95 (95 (95

(95年全國永續會議年全國永續會議年全國永續會議年全國永續會議))))



新增重大投資所推估CO

2

增量,亦應考量產 業關聯效果所可能增加之溫室氣體排放。



濱南案七輕與燁隆大煉鋼廠的CO

2

年排放 量,工業局估計為0.33億公噸,占我國 1990年排放量的29%;



環保聯盟估計中油八輕與台塑大煉鋼廠的 CO

2

年排放量0.54億公噸及0.17億公噸,



合計將超過目前總排放量的20%。

(66)

2005全國能源會議政府承諾溫室氣體

減量目標及策略

(95(95(95(95年全國永續會議年全國永續會議年全國永續會議年全國永續會議 楊之遠楊之遠楊之遠楊之遠))))

(67)

環保團體代表減量目標建議

(95 (95 (95

(95年全國永續會議年全國永續會議年全國永續會議年全國永續會議 徐光蓉徐光蓉徐光蓉徐光蓉))))

 1.1.建1.1.建立立合合理理的電價計價機制的電價計價機制的電價計價機制,的電價計價機制,調整電價調整電價調整電價調整電價

縮短民生與工業用電價格差距,以提高產業用能效率。

 2.2.縮小燃煤與燃氣之成本差距2.2.縮小燃煤與燃氣之成本差距縮小燃煤與燃氣之成本差距縮小燃煤與燃氣之成本差距

提高燃氣機組之裝置容量,燃煤發電比例不應提高。

 3.3.調整產業結構3.3.調整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

 排除政府措施中對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獎勵或補助。

 4.4.實施碳稅4.4.實施碳稅實施碳稅實施碳稅

 考慮碳稅或以總量管制配合交易制度,提高無碳及低碳 燃料競爭力。

 5.5.發展再生能源產業5.5.發展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再生能源產業

(68)

能源局推估2020年台灣能源結構

 台灣的初級能源總供給為148.0百萬公秉油當 量,較2003年增加43.1%。

 結構仍以石油為主,但比率已自50%降為占37%,

其次為煤,比率自33%增為占37%,天然氣由6%增 加為占13%,核能由8.0%降為占7%,水力發電維 持1%,新能源由1%增加為占4%。

 能源消費則以電力為主,占47%,其次為石油,

占38%。

 上述推估已將2005年全國能源會議各部會承諾削 減能源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所採取措施納入考 量。

(69)

潔淨化石能源科技研發



2005年全國能源會議所形成的共識,在科 技研發方面



研擬節約能源主要策略及措施之共識中,

也包括了推動淨煤發電研究,分離與封存

CO

2

技術研發,以降低CO

2

排放量。

(70)

二氧化碳捕捉技術研發

台電公司投入之相關研究與經費包括:

 (1)二氧化碳攫取與減少釋放技術研究(86~91年度)

 (2)溫室氣體固定化處理技術之研究(92~95年度)

 (3)二氧化碳回收與再利用研究(96-99年)

(71)

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研發



中油公司現有鐵砧山儲氣窖運轉中,中油

公司探採事業部曾進行台灣地區舊氣田可

能封存地層深度及已生產量的評估,國內

舊氣田約可封存500萬噸以上CO

2

。封存地

層除原生產層外,尚可擴及上、下水層(仍

須進行相關研究及測試),因此可封存量應

遠大於過去產量。

(72)

國內可能封存舊氣田之已生產氣量

(中油公司)

501 9.11

3,155-3,489 打鹿砂岩

永和山構造

1335 73.43

2,137-4,692 打鹿砂岩

錦水構造

1970 108.37

2,294-4,390 木山層、

五指山層 出磺坑構造

- 2,110-3,568

卓蘭層 八卦山構造

- 2,144-2,238

卓蘭層 小梅構造

39 2.17

1,160-1,237 六重溪層

牛山構造

可封存CO2 量(萬噸) 已生產氣量

(億立方公尺) 地層深度

(公尺) 地層

構造名稱

註:錦水構造含打鹿砂岩、北寮砂層、出磺坑層、木山層、五指山層等

(73)

封存場址調查及封存技術研發

(中油公司)

 根據中油公司資料,國內地質封存CO2考量之優先順序為(1) 舊氣田,(2)舊氣田上、下水層(仍需進行部份研究、測

試、開發等工作),(3)其他構造水層(需依序進行測勘、鑽 探、開發等工作,費時多年)。

 封存構造調查及其潛能評估需耗費數年之久,宜仿照國土 規劃,全面調查台灣及其鄰近海域可供封存CO2之地下構 造,適時引進並改進回收、純化技術,選擇具潛能構造進 行一步鑽探以推估地下構造封存潛能,作為未來能源政策 規劃之依據。

 「雲林石化科技園區合資計畫」在煉製結構、園區規劃、

設備與製程上,均已考慮CO2排放問題,地下封存尚無迫切 須要;但在二期擴建時 計劃興建2座電廠,屆時可配合設 計,將CO2收集並純化後注入地下封存。並可先行進行相關 研發。

(74)

肆、我國因應CO

2

減量之能源政策規劃檢討



比較我國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

決議及95年全國永續發展會議

因應CO

2

減量之能源政策與先進

國家之能源政策

(75)

我國與先進國家能源政策比較

一、相同者

 (一)增加使用天然氣之用量,降低使用其他化石 燃料之單位燃料CO2排放量。

 (二)增加太陽能、風能、生物柴油及生物酒精等 再生能源之使用量。

 (三)規劃採用電價調整、排放權交易、排放總量 管制及碳稅等經濟誘因措施。

 (四)化石燃料使用比率於2025年以前仍占87%以 上,煤之比率持續上升。

 (五)建立上述策略之CO2減量目標值及目標年。

(76)

政策規劃差異影響分析

 二、不同者

 (一)除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用量增加為技術層次具體可見的 CO2排放減量規劃外,其餘減量規劃均為誘因規劃,

此部分未將擬採用的各種能源技術及成本與規劃CO2 排放減量的效果建立關連。

 (二)未全面規劃配合CO2排放減量規劃所需技術的成本、

研發與基礎建設。

 (三)未規劃CO2捕捉、封存及再利用技術研發成功對CO2 排放減量的貢獻。

 (四)未評估CO2捕捉、封存及再利用技術未能引進國內時 的衝擊。

 (五)尚未規劃迎接氫能源時代於2010年後來臨需要的基礎 建設與配合措施。

(77)

政策規劃差異影響分析

上述差異所呈現的問題包括:



一、CO

2

減量誘因政策,必須在已有成熟之

替代技術,供使用者選擇的前提下,才能發

生效力。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我國規劃之電

價調整策略或碳稅與排放權交易政策,僅能

促成現有能源用戶節約能源及未來新能源用

戶使用現有最有效率製程(BACT)或最佳可行

技術(BAT),其減量效果有限,是否能達成

預期目標,是有爭議的。

(78)

政策規劃差異影響分析



二、未全面規劃配合CO

2

排放減量規劃所需

技術的成本及其研發與基礎建設需求,使

各種替代方案可行性失去理性討論的基

礎。間接造成對於新設具有經濟貢獻的大

型能源用戶,是否應予核准的爭議。

(79)

政策規劃差異影響分析



三、在技術市場與成本競爭限制下,化石

能源仍然是本世紀最可能之主流能源。而

最可能維持化石能源主流地位,兼顧CO

2

放減量需求的CO

2

捕捉、封存及再利用技

術,迄今未進入我國CO

2

排放減量政策與相

關技術研發與基礎建設之規劃中。欠缺此

項因素考量,嚴重影響我國能源政策決策

基礎之適當性。

(80)

政策規劃差異影響分析

 四、我國是否具有承接CO2捕捉及封存地質條 件,是先進國家CO2捕捉、封存及再利用技術成 功後,我國因應策略的最重要考量因素。我國具 有承接CO2捕捉及封存地質條件,或不具有承接 CO2捕捉及封存地質條件,其因應之策略迥異,

相關技術研發與決策關鍵因素需及早規劃。但無 論我國是否具有承接CO2捕捉及封存地質條件,

先進國家CO2捕捉、封存及再利用技術的成功,

均代表氫能源經濟時代的來臨,相關技術研發、

引進及基礎建設之規劃,均不可避免地需要及早 進行。

(81)

試想CO2捕捉、封存及驗證技術發展成功後,對於世界能源 使用結構的影響,有下列幾種可能的狀況:

 一、未來使用化石燃料,必須同時使用CO2捕捉與封存的 技術。

 二、化石燃料的終端用戶,只能以電能及氫能兩種方式 使用。

 三、終端用戶使用汽油、柴油等液體燃料時,只能使用 生質能源所生產者。

 四、爲促進化石燃料CO2的零排放,國際公約要求各國接 受全球性碳稅及國際性CO2排放交易制度成為可能。

CO CO

CO CO 2 2 2 2 封存及驗證技術對 封存及驗證技術對 封存及驗證技術對 封存及驗證技術對

能源使用結構與政策之影響

能源使用結構與政策之影響 能源使用結構與政策之影響

能源使用結構與政策之影響

(82)

CO2 CO2 CO2

CO2封存及驗證技術對 封存及驗證技術對 封存及驗證技術對 封存及驗證技術對

能源使用結構與政策之影響 能源使用結構與政策之影響 能源使用結構與政策之影響 能源使用結構與政策之影響

 五、生質能轉換之液態燃料與化石燃料轉換之氫 氣及電力成為交通工具能源市場之競爭主力。

 六、在國際公約約束下,各國CO2減量配額的決 定過程, 無地質條件封存CO2的國家,須向有 地質條件封存CO2的國家爭取,應負擔減量配額 的差別待遇。配額確定後,無地質條件封存CO2 的國家,須在國際CO2交易市場中,尋找最佳交 易價格;無法購足CO2減量配額的國家,則須繳 納減量配額不足部分碳稅。

(83)

 七、無地質條件封存CO2的國家,如果不在國際 CO2交易市場購買減量配額,亦不希望繳納碳 稅,就需尋求CO2封存的替代技術。例如與具備 地質條件封存CO2的國家合作,於該合作國建造 化石燃料電廠,封存CO2後,將產生的電力及氫 氣長程輸送至其國內使用。

 八、各國需進行各種氫氣利用之技術研發,並逐 步建立氫能源經濟所需之基礎建設。

CO2 CO2 CO2

CO2封存及驗證技術對 封存及驗證技術對 封存及驗證技術對 封存及驗證技術對

能源使用結構與政策之影響

能源使用結構與政策之影響

能源使用結構與政策之影響

能源使用結構與政策之影響

(84)

伍 伍 伍

伍、 、 、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CO2 CO2 CO2 CO2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無論我國是否具有足以接受CO2封存技術的地質 條件,基於產業發展放眼全球的角度,及我國中 油公司在鐵鉆山天然氣地下貯氣窖之操作實務經 驗,CO2捕捉、封存及再利用技術仍是我國需要 積極投入研發的領域。

 具備此項技術,也是我國未來在全球CO2排放減 量國際談判與履行義務時的重要倚靠,可以使得 我國與其他附件一國家享有同等之權利與義務,

參與「京都議定書」之彈性減量機制,在國內產 業無法符合減量目標時,透過產業參與及清潔發 展機制與共同減量,取得所需排放權,於國際排 放權交易市場進行排放權交易。

(85)

伍 伍 伍

伍、 、 、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CO CO CO CO

2222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CO2捕捉、封存及再利用技術的研發,建立技術路徑圖:

 一、CO2地質封存(地下氣田、油田或鹽水層)容量調查 與封存技術研發。運用國內已具備之基礎調查與評 估能力(油氣探採及深地層特性調查與評估經驗),

以國內外深層煤層枯竭油氣田、深層地下含水層(鹹 水)場址為調查與評估對象,建立封存潛能調查與功 能評估技術、封存功能監測與驗證技術、封存設施 建構技術、封存設施開發規範,進行CO2地質封存前 試驗與驗證及CO2地質封存經濟可行性評估。

 二、CO2海洋封存、礦化封存、環境影響評估與CO2再利 用技術研發。

(86)

伍 伍 伍

伍、 、 、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CO CO CO CO

2222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三、化石燃料燃燒排放CO2捕捉(分離、固定)

及轉換為氫能的技術研發。特別是發電效率 高的燃煤整合與氣化複循環及CO2捕捉封存機 組(IGCC++++CCS)技術。

 四、氫氣輸送、貯存之基礎建設與各種終端用戶 利用相關技術研發,包括氫氣燃燒技術及燃 料電池技術在加熱、發電及引擎動力供應方 面的應用。

 五、擴大國內液化天然氣於使用交通工具及終端 用戶之基礎建設與技術研發,以建立銜接氫 能源利用之先驅環境。

(87)

伍 伍 伍

伍、 、 、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CO CO CO CO

2222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六、國際合作CO2地質封存場址及容量調查、先 進發電產氫廠之建設及氫氣長程輸送系統建 設。

 七、政府與國內主要能源利用大戶,如中油、台 電、中鋼及石化業者,建立CO2地質封存研發 聯盟之伙伴關係,並積極參與世界CO2地質封 存研發聯誼組織(例如:碳隔離領袖論壇CSLF

, Carbon Sequestration Leadership Forum)活動。

(88)

伍 伍 伍

伍、 、 、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 因應國際CO CO CO CO

2222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封存技術衝擊之我國政策建議

技術研發期程建議 技術研發期程建議技術研發期程建議 技術研發期程建議

 一、近、中程(2015年以前)以煤氣化與CO2捕捉技術、燃燒改善技術 及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為研發方向。進行國內外地質封存潛能調 查與評估,以取得後續封存地點及潛能規劃之重要資訊。擴大使 用天然氣及基礎建設,進行氫氣輸送、貯存及利用技術研發與 使用示範計畫。

 二、中、長程(2020年以前)將捕捉技術所獲得之二氧化碳,藉由CO2 地質封存方式,封存產業所產生之CO2,以提高國內產業競爭 力。並藉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進行國 際合作於國外進行CO2地質封存,取得CO2排放權或進口所產生 之氫氣,逐步建立國內氫氣使用之基礎建設。近程並應擴大天然 氣之使用與基礎建設,作為過渡至氫經濟時代的技術與市場橋 樑。

(89)

陸、結語



過去十年,台電公司已投入上億元經費進 行CO

2

捕捉的相關的研究發展,但國內迄未 投入資源進行CO

2

地質封存相關之研發。



為避免國際公約減量要求對國內產業造成

衝擊,並影響我國經濟穩定發展,未來我

國應大力投入此方面之研發,建立其技術

發展路徑圖與我國未來CO

2

排放減量的關

係,並應持續了解國際CO

2

捕捉與地質封存

的發展,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掌握最新的

趨勢與技術。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摘要 蔣同學分享去年透過扶輪社國際交換學生計畫,到巴西 10

一、 能因應美髮技術的發展及社會需求,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與素養,落實

迫使印尼政府不得不採行必要手段來保護印尼海外勞工。2014

攻擊政策、組織、教條中的縫隙,以創造 槓桿及利用弱點。是保持在公開、傳統衝

①尼古丁 ②焦油 ③一氧化碳

有人說「血液中之二氧化碳含量應該維持一定」 ,你認為這樣

*4 Apabila Badan Pelayanan Usaha Swasta Taiwan tidak mendapat surat kuasa dari pihak majikan atau Warga Negara Asing untuk mengurus dan memungut biaya

申請書(線上填寫)、畢業證書影本、身分證明 文件影本、青年存摺封面影本、役畢證明文件 完成1項 職業心理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