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複分析五講 第四講 Riemann 映射定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複分析五講 第四講 Riemann 映射定理"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複分析五講 第四講 Riemann 映射定理

龔 昇 · 張德健

4.1. 共形映射

複變函數論中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 Riemann 共映射理論, 這個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將全 純函數 w = f (z) 看作為將 z 平面上的區域到 w 平面上的區域的映射。 也就是說, 從幾何觀 點來看待與處理全純函數。 在第一講中我們已經提過, 若 f(z) 6= 0, 則 w = f (z) 看作一個映 射是有共形性, 故稱之為共形映射, 或全純映射。

首先觀察下面這個事實: 若 Ω ⊆ C 為一個區域, 經過全純映射 w = f (z) 後得到 f (Ω), 則 f (Ω) 仍是一個區域。

我們只要證明 f (Ω) 為連通開集合。 若 w1, w2 為 f (Ω) 中任意兩點, 在 Ω 內有 z1, z2

使得 w1 = f (z1), w2 = f (z2)。 因為 Ω 為連通區域, 故在 Ω 中有 r(t) 連接 z1 及 z2, 而顯 然 f (r(t)) ⊂ f (Ω) 連接 w1, w2, 故 f (Ω) 為連通集合。

設 w0 是 f (Ω) 中任一點, 由第二講中的定理 2.15, 對於充分小的 ρ > 0, 存在 δ > 0, 使 得 D(w0; δ) 內任一點 w, 在 D(z0; ρ) 內存在一點 z, 使得 f (z) = w0 即 D(w0; δ) ⊂ f (Ω), 故 f (Ω) 為開集合。 上述的結果也稱為開映射 (open mapping) 定理: f 將開集合映為開集 合。

在第一講中我們已經定義過在區域 Ω ⊆ C 上定義的函數 f (z) 稱為單葉 (univalent), 如果 f (z1) = f (z2) 若且唯若 z1 = z2。 於是可以有如下的結果。

若 f (z) 在區域 Ω ⊆ C 上單葉且全純, 則任一點 z ∈ Ω, 有 f(z) 6= 0。 反之, 若在點 z0 ∈ Ω, f(z0) 6= 0, 則在點 z0 的一個鄰域內 f (z) 是單葉的。

對這個結果的證明並不困難, 我們現在略述如下。 若 f (z) 在區域 Ω ⊆ C 上單葉且全純, 但是有 z0 ∈ Ω, 使得 f(z0) = 0 於是 z0 是函數 f (z) − f (z0) 的 m 階零點, 而 m ≥ 2。 由 第二講中的定理 2.15, 對於 w0 = f (z0) 的鄰域內的 w, f (z) − w 在 z0 的鄰域內恰有 m 個 零點。 這與 f (z) 在 Ω 上單葉的假設相矛盾。 反之, 若 f(z0) 6= 0, 則 z0 是 f (z) − f (z0) 的

54

(2)

簡單零點, 由第二講中的定理 2.15 知道, 對充分小的 ρ, 存在 δ > 0, 使得 D(f (z0); δ) 中任一 點 w, f (z) − w 在 D(z0; ρ) 中只有一個零點, 即只有一個 z 使得 f (z) = w。 取 ρ1 < ρ, 使 得 f (D(z0; ρ1)) ⊂ D(w0; δ)。 故 f (z) 在 D(z0; ρ1) 上是單葉的。

此外我們也很容易證明下面的結果: 若 w = f (z) 在 Ω 上單葉全純, 將 Ω 映為 U 則 反函數 z = g(w) 在 U 上單葉全純, 將 U 映為 Ω, 因此, 單葉全純映射也稱為 雙全純映射 (biholomorphic mapping)。

下面的事實是直觀的, 但它的證明卻是十分複雜, 故述而不證。

Jordan 定理: 一條簡單封閉曲線 γ 把複平面分成兩個區域, 其中一個是有界的, 稱為 γ 的內 部, 另一個是無界的, 稱為 γ 的外部, γ 是兩個區域的共同邊界。

現在我們來證明下面定理。

定理4.1: 若 Ω ⊆ C 為一區域, γ 為 Ω 內可求長簡單封閉曲線。 其內部 U ⊆ Ω。 若 f (z) 在 Ω 上全純, 把 γ 雙方單值地映為簡單封閉曲線 Γ, 則 w = f (z) 在 U 上單葉, 將 U 映為 Γ 的內部 V 。

證明: 若 w0 不在 Γ 上, 由幅角原理函數知道 f (z) − w0 在 γ 內的零點個數 N 等於 1

2πi I

γ

f(z) f (z) − w0

dz = ± 1 2πi

I

Γ

dw w − w0

. 當 w0 在 Γ 的外部時,

I

Γ

dw w − w0

= 0,

所以 N = 0, 即 f (z) − w0 在 U 內無零點。 當 w0 在 Γ 的內部時, 則 1

2πi I

Γ

dw w − w0

= 1, 所以 1

2πi

H

γ f(z)

f (z)−w0dz = ±1。 因為 N 為非負整數, 故 N = 1 即 f (z) − w0 在 U 內只 有一個零點。 當 z 沿 γ 正方向繞一圈時, w = f (z) 沿 Γ 正方向繞一圈。 當 w0 在 Γ 上時, 則 f (z) − w0 在 U 內無零點。 如果不是這樣, 那我們可以找到 z0 ∈ U 使得 f (z0) = w0

於是有 D(w0; δ) ⊂ f (U)。 對於 D(w0; δ) 中每一點 w1, f (z) − w1 在 U 內有零點。 取 w1∈ D(w0; δ) 且位於 Γ 之外, 則與 f (z) − w1 在 U 內無零點相互矛盾, 定理之證明因而完 畢。

下面我們舉一些最簡單的雙全純映射的例子。

例 4.1: 在第二講中我們已證明, 將單位圓盤 D(0; 1) 映為自己的單葉全純映射有而且只有 w = e z − a

1 − ¯az; a ∈ D(0; 1), θ ∈ R. (4.1)

(3)

例 4.2: 將上半平面 Im(z) > 0 映為單位圓盤 D(0; 1) 的單葉全純映射有而且只有 w = ez − a

z − ¯a, Im(a) > 0, θ ∈ R. (4.2) 很明顯的, 這個變換將 Im(z) = 0 映為 |w| = 1。 (4.2) 也可以表示為

z = ¯aw − ea w − e ,

將|w| = 1 映為 Im(z) = 0。 由定理 4.1 知道, 此映射將 D(0; 1) 單葉全純地映為 Im(z) > 0。

反之, 如有 w = f (z) 將 Im(z) > 0 單葉地映為 D(0; 1)。 已知 (4.2) 將 Im(z) > 0 單葉全 純地映為 D(0; 1), 記此映射為 ψ(z), 則 f ◦ ψ−1 將單位圓盤映為單位圓盤。 由例 4.1 知道, f ◦ ψ−1 必為 (4.1) 的形式, 記作 φ, 即 f ψ−1 = φ。 故 f = φ ◦ ψ, 而此仍為 (4.2) 的形式。

同樣可以證明:

例 4.3: 將上半平面 Im(z) > 0 映為上半平面 Im(w) > 0 的單葉全純映射有而且只有 w = az + b

cz + d, 其中 a, b, c, d ∈ R, 而且 ad − bc > 0。

在第三講中我們提到, 所有分式線性變換 nw = az + b

cz + d, a, b, c, d ∈ C, ad − bc = 1o

所組成的群是擴充複平面 C ∪ {∞} 的亞純自同構群 Aut(C)。 這個群與二階特殊線性群 SL(2, C) 在

w = az + b cz + d ↔

"

a b c d

#

對應下相互一一對應

假設 z = aw+bcw+d 為任意分式線性變換, 如將直線看成是半徑為 ∞ 的圓, 則對於分式變換, 有如下的性質: 分式線性變換將圓變為圓。 這可證明如下:

若 z = x + iy, 則任意圓可以寫成

α(x2 + y2) + βx + γy + δ = 0, 且可取 α, β, γ, δ 均為實數。 這方程式也可寫成

αz¯z +1

2β(z + ¯z) + 1

2iγ(z − ¯z) + δ = 0,

(4)

或可寫成

Az¯z + Bz + ¯B ¯z + C = 0 (4.3) 這裡 A = α, C = δ 為實數, B = 12β + 2i1γ 為複數。 若 α = 0, 即 A = 0, 則 (4.3) 表示一 條直線, 否則 (4.3) 表示一個圓。 而任一分式線性變換 z = aw+bcw+d 是由平移 z = w + b, 伸縮 z = aw 及 z = w1 等三種變換所組成, 而這三種變換都是將圓變為圓的, 這只要一一驗證便可 得知。 若將 z = w + b 代入 (4.3) 中, 我們便得到

Aw ¯w + (A¯b + B)w + (Ab + ¯B) ¯w + Ab¯b + Bb + ¯B¯b + C = 0, 這仍是 (4.3) 的形式。 若將 z = aw 代入 (4.3) 式中, 得

Aa¯aw ¯w + Baw + ¯B¯a ¯w + C = 0, 這也是 (4.3) 的形式。 最後若將 z = w1 代入 (4.3) 式中, 得

Cw ¯w + ¯Bw + B ¯w + A = 0, 這仍是 (4.3) 的形式, 故分式線性變換將圓映為圓。

若 z1, z2, z3, z4 為 C 中的四個點, 至少有三個點是不相同的, 我們稱 (z1, z2, z3, z4) = (z1 − z3)(z2− z4)

(z1 − z4)(z2− z3)

為這四個點的 交比 (cross ratio) 。 若這四個點中有任一點為 ∞, 則用極限來定義交比。 例如 (∞, z2, z3, z4) = (z2− z4)

(z2− z3)

於是可以證明, 在分式線性變換 w = az+bcz+d下, 將 z1, z2, z3, z4 變為 w1, w2, w3, w4, 則 (w1, w2, w3, w4) = (z1, z2, z3, z4),

即交比在分式線性變換下是不變的, 也就是: 交比在分式線性變換群下是個不變量。 這個證明 是容易的, 只要將 w = az+bcz+d 直接代入 (w1, w2, w3, w4), 經過計算便可得出結果。

反過來, 如果有一個函數 f (z1, z2, z3, z4) 在分式線性變換群下是個不變量, 則 f 只是交 比的一個函數。 即在這種意義下在分式線性變換群下的不變量本質上只有交比。 這可證明如下, 若 T 表示分式線性變換, 由假設

f (T z1, T z2, T z3, T z4) = f (z1, z2, z3, z4)

(5)

對任意 T 都成立。 取 T1 = z − z4, 則

f (z1, z2, z3, z4) = f (z1− z4, , z2 − z4, z3− z4, 0);

取 T2 = 1z

f (z1, z2, z3, z4) = f ( 1 z1− z4

, 1 z2− z4

, 1 z3− z4

, ∞);

取 T3 = z −z3−z1 4

f (z1, z2, z3, z4) = f z3− z1

(z1− z4)(z3− z4), z3− z2

(z2− z4)(z3 − z4), 0, ∞

; 取 T4 = (z1−z(z43)(z−z32−z) 4)z 則

f (z1, z2, z3, z4) = f(z3− z1)(z2− z4)

(z1− z4)(z3− z2), 1, 0, ∞

= f ((z1, z2, z3, z4), 1, 0, ∞) 這便完成了證明。

4.2. 正規族 (Normal Family)

在 Riemann 共形映射理論中, 最重要也是最深刻的定理便是 Riemann 映射定理, 我們 現在就來討論這個定理。

定理4.2(Riemann 映射定理): 若 Ω ⊆ C 為單連通區域, 其邊界點多於一點, z0 為 Ω 中任意 一點, 則在 Ω 上存在唯一的單葉全純函數 f (z), 將 Ω 映到單位圓盤 D(0; 1) 上, 且 f (z0) = 0, f(z0) > 0。

在這個定理中要求邊界點多於一點是十分自然的。 如果 Ω 的邊界點只有一點, 我們不妨 假設這個點是∞, 若 f (z) 將它映到單位圓盤, 則由 Liouville 定理知道, 這個函數是常數。

由 Riemann 映射定理我們立即得到 : 在 C 中任意兩個邊界多於一點的單連通區域都有 單葉全純函數將一個映為另一個。

若 Ω1, Ω2 為 C 中的兩個區域, 且存在一個單葉全純函數, 將 Ω1 映到 Ω2 上, 則稱 Ω1, Ω2 是 全純等價 (holomorphic equivalent) 的。 於是 Riemann 映射定理表明 : 任意邊界點 多於一點的單連通域都是全純等價的。 任意單連通區域是相互拓樸等價的, 即可以經過連續變 換將一個區域變到另一個區域, 這是顯然的。 而 Riemann 映射定理告訴我們: 拓樸等價導出 全純等價, 這當然是十分深入的定理。 在下一講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個定理在高維情形是不成 立的 (Poincar´e 定理), 這就更突出這個定理在單複變函數論中的特殊地位。

這個定理的證明要依賴全純函數的正規族 (normal family) 的概念。 正規族的概念是函 數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在某種意義上與集合論中的緊緻 (compact) 集合相當。 在下一講中我 們將作進一步討論。

(6)

定義 4.1: 在區域 Ω 上的函數族 F 稱為正規的, 如果 F 中任一序列中一定有子序列在 Ω 的 任一緊緻部分集合上一致收斂, 即在 Ω 上內閉一致收斂。

定理4.3(Montel 定理): 若 Ω ⊆ C 為一區域, F 為 Ω 上的全純函數族, 若存在正的常數 M 使得

|f (z)| ≤ M 對所有的 z ∈ Ω, f ∈ F 都成立, 則 F 是一個正規族。

為了要證明 Montel 定理, 我們要先證明定理 4.4 (Arzel`a-Ascoli 定理), 這是一個有廣 泛應用的定理, 在第五講中我們仍會用到。

定義 4.2: 若 F = {f } 為區域 V ⊆ Rn 上的函數族, 若對任意 ε > 0, 存在 δ > 0, 使得對 滿足 |z − w| < δ 的任意兩點 z, w ∈ V , 及任意 f ∈ F ,

|f (z) − f (w)| ≤ ε 成立, 則稱 F 為 等度連續 (equicontinuous)。

定義 4.3: 若 F = {f } 為區域 V ⊆ Rn 上的函數族, 若存在一個正數 M > 0, 使得任意 z ∈ V , f ∈ F

|f (z)| ≤ M 成立, 則稱 F 為 一致有界 (uniformly bounded)。

定理 4.4(Arzel`a-Ascoli 定理) : 設 K 為 Rn 中的緊緻集合。 若函數族 F = {fν} 是等度連 續及一致有界的則 F 中有子序列在 K 上一致收斂。 換句話說, 在緊緻集合上等度連續及一致 有界可導出一致收斂。

證明 : 在 K 上存在一個到處稠密的序列 {ξk}, 例如取具有有理座標的點的全體集合。 由於 F 在 K 上一致有界, 故對 ξ1, 在 {fν(ξ1)} 中可以找到一個收斂的子序列 {fν1k(ξ1)}。 然後 在 {fν1k(ξ2)} 中可以找到一個收斂的子序列 {fν2k(ξ2)}, . . ., 這樣一直進行下去, 就得到陣列

ν11< ν12< · · · < ν1j < · · · , ν21< ν22< · · · < ν2j < · · · ,

... (4.4)

νk1< νk2 < · · · < νkj < · · · , ...

(7)

這裡每一行是前一行的子序列, 且 lim

j→∞fνkj(ξk) 對所有的 k 都存在。 顯然 νjj 是嚴格遞增序 列, 也是 (4.4) 中每一行的子序列。 因此 {fνjj} 是 {fν} 的一個子序列, 在所有的點 ξk 上收 斂, 為簡單起見, 記 νjj 為 νj。

由於 F 在 K 上等度連續, 故給定 ε > 0, 可取到 δ > 0, 使得對任意兩個點 ξ, ξ ∈ K 及 f ∈ F , 只要 |ξ − ξ| < δ, 即可導出

|f (ξ) − f (ξ)| < ε/3.

由於 K 為緊緻集合, 故可以用有限個半徑為 δ/2 的鄰域來覆蓋 K。 在每一個這樣的鄰域中取 一點 ξk, 於是存在一個 N, 使得當 ℓ, j > N 時

|fν(ξk) − fνj(ξk)| < ε/3

成立, 對於每一點 ξ ∈ K, 一定可以找到一個點 ξk, 使得 |ξk− ξ| < δ。 於是

|fν(ξ) − fν(ξk)| < ε/3 及 |fνj(ξ) − fνj(ξk)| < ε/3 成立。 因此當 ℓ, j > N 時

|fν(ξ) − fνj(ξ)| ≤ |fν(ξ) − fν(ξk)| + |fν(ξk) − fνj(ξk)| + |fνj(ξk) − fνj(ξ)|

< ε/3 + ε/3 + ε/3 = ε

成立。 由於 K 為緊緻集合, 故 {fνj} 在 K 上一致收斂, 定理之證明完畢。

在這裡我們還要注意兩點 :

(1) 定理 4.4 中的條件, 等度連續及一致有界不僅僅是一致收斂的充分條件, 而且也是必要條 件, 讀者不妨自行證之。

(2) 定義 4.2 及定理 4.4 中的等度連續的概念, 用的是歐氏空間度量, 如果改用其他的度量, 這 個定理依然成立。 這在第五講中會用到, 我們在此不再重證此定理。

現在我們用 Arzel`a-Ascoli 定理來證明 Montel 定理。

定理4.3 的證明 : 對於 z0 ∈ U, 一定存在 R > 0 使得 ¯D(z0; R) ⊂ U。 由於 U 為一開集合, 故其餘集 UC 為閉集合。 由於 ¯D(z0; R) ∩ UC = ∅, 故在這兩個集合之間有一正的距離, 即存

(8)

在 ρ > 0, 當 z ∈ ¯D(z0; R), w ∈ UC 時, |z − w| > ρ。 對任意 z ∈ ¯D(z0; R), 任意 f ∈ F , 在圓盤 ¯D(z; δ), 上用 Cauchy 不等式, 得到

|f(z)| ≤ M ρ 記 M

ρ = C 於是對任意 z, z ∈ ¯D(z0; R), 我們有

|f (z) − f (z)| ≤ C|z − z|

這表明 F 在 ¯D(z0; R) 上是等速連續的。 事實上, 任給 ε > 0, 只要取 δ = ε/C 即可!

若 K 為 U 上任意一個緊緻部分集合, 我們可以用有限個 ¯D(z0; R) 來覆蓋它, 故 F 在 K 上也是等速連續的。 由 Arzel`a-Ascoli 定理, F 中任意序列 {fν}, 可以找到一個子序列 {fνk} 在 K 上一致收斂, 所以可以用證明定理 4.4 中已用過的對角線方法證明在 {fν} 中存 在這樣的子序列{fνk}, 在 U 中所有的緊緻部分集合上一致收斂。 定理的證明因而完畢。

4.3. Riemann 映射定理

現在我們將應用 Montel 定理來證明 Riemann 映射定理。

定理4.2 的證明 : 不妨假設 U 為一有界區域。 固定一點 z0 ∈ U, 記 F = {σ(z)} 為單葉全純 函數族, 這裡 σ(z) 為單葉全純函數將 U 映入 D(0; 1) 之中, 且 σ(z0) = 0。 這樣的函數族 F 是非空的, 這是因為 U 是有界的, 故存在 R > 0, 使得 U ⊆ D(0; R)。 函數 σ(z) = 2R1 (z−z0) 將 z0 映為 0, 全純且單葉, 且滿足 |σ(z)| < 2R1 (R + R) = 1, 故 σ ∈ F 由此得出 F 6= ∅。

由於 F 中的函數為全純且有界 (上界為 1), 故由 Montel 定理, F 為正規族。 定義 M = sup{|σ(z0)| : σ ∈ F }

若 ¯D(z0; r) 為一個能夠包含在 U 中的以 z0 為中心, r 為半徑的閉圓盤, 於是由 Cauchy 不 等式 |σ(z0)| ≤ 1r。 故 M ≤ 1r, 現在我們要證明在 F 中存在 σ0 使得 σ0(z0) = M。 由 M 的定義, 知道在 F 中存在一個序列 σj, 使得 |σj(z0)| → M。 由於 F 為正規族, 故序列 {σj} 中有子序列 {σjk} 在 U 中任一個緊緻集合上一致收斂到 σ0。 由於 |σj(z0)| → M, 故

0(z0)| = M。 將 σ0 乘以模為 1 的複數, 得到一個新的 σ0 使得|σ0(z0)| = M。

現在我們來證明 : σ0 在 U 上為單葉的。 這裡我們要應用到幅角原理。 若 Q, R 為 U 中 兩個不同的點, 且 0 < S < |Q − R|。 在 ¯D(R; S) 上, 考慮函數 ψk(z) = σjk(z) − σjk(Q)。

由於 σj 為單葉的, ψk 在 ¯D(R; S) 上不等於零, 由 Hurwitz 定理, 其極限函數 σ0(z) − σ0(Q) 或是恆等於零, 或是在 ¯D(R; S) 上恆不等於零。 由於 σ0(z0) = M > 0, 故 σ0 不可能恆等於

(9)

零。 因此, 對所有 z ∈ ¯D(R; S) 有 σ0(z) 6= σ0(Q), 特別有 σ0(R) 6= σ0(Q)。 由於 R, Q 為 在 U 上任意選取的兩個點, 故 σ0 為單葉的。

最後我們要證明 σ0 將 U 映到 D(0; 1) 為一映成函數。 由於 U 為單連通區域, 如果 F 為 U 上不等於零的全純函數, 則可在 U 上定義 log F 為

log F (z) = Z

γz

F(ξ)

F (ξ)dξ + log F (z0),

這裡 γz 為從 z0 到 z 的逐段 C1 曲線。 由於 U 是單連通的, 故這樣定義的 log F (z) 是不依 賴於路徑 γz 的選取! 定義了 log F (z), 就可以定義 F (z) 的 α 次方。

Fα(z) = exp(α log F (z)), α ∈ C.

如果 σ0 不是將 U 映成 D(0; 1), 則存在點 β ∈ D(0; 1)\σ0(U)。 令 ϕβ(ξ) = ξ − β

1 − ¯βξ,

於是 µ(ξ) = (ϕβ ◦ σ0(ξ))1/2 是在 U 上定義的全純函數。 若 τ = µ(z0), 令 ϕτ(ξ) = ξ − τ

1 − ¯τ ξ 及

ν(ξ) = |µ(z0)|

µ(z0) (ϕτ ◦ µ(ξ)), 於是 ν ∈ F 。 但是 ν(z0) = 0 及

(z0)| = 1 + |β|

2|β|1/2M > M,

這與 σ0 的定義相互矛盾。 故 σ0 必須是映成函數。 這樣的 σ0 就是 Riemann 映射定理中所需 的 f 。 如果還存在另外一個單葉函數 g(z) 也有這個性質, 則 F (z) = f (g−1(z)) 是單位圓盤 上的一個自同構, 且 F (0) = 0, F(0) > 0。 由第二講中的定理 2.18 單位圓盤上的全純自同 構群定理知道 F (z) = z! 故 f (z) = g(z)。 如果 U 是一個無限區域, 則可用變換將 U 變成有 界區域, 定理因而證畢。

由 Riemann 映射定理我們知道: 存在單葉全純函數將單連通區域 U 內的點與單位圓盤 內的點一一對應。 現在問題是 : 邊界上有沒有相對應的關係? 事實上, 單連通區域可以有十分 複雜的邊界, 這裡我們只敘述一個最簡單的情形而不予證明。

(10)

若 U 為由一條 Jordan 曲線 Γ 所圍成的區域, 若 w = f (z) 為 U 上的單葉全純函數, 將 U 映成到單位圓盤 D(0; 1), 則 f (z) 可以擴充到 Γ 上, 使得 f (z) 在 ¯U 上連續, 並且在 Γ 上的點與單位圓週|w| = 1 上的點之間有一一對應關係。

4.4. 對稱原理 (Symmetric Principle)

定理4.5 : (Painlev´e 定理)若 U1, U2 是兩個區域, U1∩ U2 = ∅, ∂U1∩ ∂U2 = γ, 這裡 γ 為 一段可求長的曲線 (端點不在內)。 若 f1, f2 分別在 U1, U2 上全純, 在 U1∪ γ 及 U2∪ γ 上 連續, 且在 γ 上 f1(z) = f2(z), 則函數

f (z) =









f1(z), z ∈ U1 f1(z) = f2(z), z ∈ γ f2(z), z ∈ U2

在 U1 ∪ U2 ∪ γ 上全純, f1 與 f2 稱為越過邊界 γ 互為解析延拓。

圖1

證明 : 由已知的條件知道 : f 在 U1∪ U2∪ γ 上連續, 在 U1 及 U2 上全純, 所以我們只要證 明 f 在 γ 上全純。 設 z0 ∈ γ, 取 r 使得 D(z0; r) ⊂ U = U1∪ U2∪ γ。 設 Γ 是 D(z0; r) 內 任一可求長的簡單封閉曲線。 若 Γ 在 U1∪ γ 之內, 則由 Cauchy 積分定理知道

Z

Γ

f (z)dz = Z

Γ

f1(z)dz = 0.

同理, 若 Γ 在 U2∪ γ 之內, 則 Z

Γ

f (z)dz = Z

Γ

f2(z)dz = 0.

(11)

若 Γ 同時屬於 U1 及 U2, 令 Γ1 為屬於 U1 的部分, Γ2 為屬於 U2 的部分, 而 γ 在 Γ 的內部 的部分記作 Γ0, 則

Z

Γ

f (z)dz = Z

Γ10

f1(z)dz + Z

Γ2−Γ0

f2(z)dz = 0.

故由 Morera 定理, f (z) 在 D(z0; r) 上全純, 特別在 z = z0 處全純, 而 z0 為 γ 上任一點, 故 f (z) 在 U 上全純。 定理的證明因而完畢。

由 Painlev´e 定理, 可推導出下面定理。

定理 4.6 : 對稱原理 (Symmetric Principle)設區域 U 位於實數軸的同一側, 其邊界包含有 實數軸上的線段 γ (端點不在內)。 若 f (z) 在 U 上全純, 在 U ∪ γ 上連續, 且 f (z) 在 γ 上 取實值, 則一定存在一個函數 F (z), 在 U ∪ U ∪ γ 上全純, 且在 U 內 F (z) = f (z), 這裡 U 為 U 關於實數軸的對稱區域, 且 F (¯z) = F (z)。

證明 : 在 U ∪ U∪ γ 上定義函數

F (z) =

f (z), z ∈ U ∪ γ;

f (¯z) z ∈ U.

這樣的函數滿足 F (¯z) = F (z)。 現在要證明 F (z) 在 U ∪ U ∪ γ 上全純, 先證 F (z) 在 U 上全純。 若 z0 ∈ U, z 是 z0 的鄰域內的一點, 則

F (z) − F (z0) z − z0

= f (¯z) − f (¯z0) z − z0

=f (¯z) − f (¯z0)

¯ z − ¯z0

 故

z→zlim0

F (z) − F (z0)

z − z0 = f(¯z0).

又由於 f (z) 在 γ 上取實值, 即 f (x0) = f (x0), 當 x0 ∈ γ。 故當 z ∈ U 時,

z→xlim0

z∈U ′

F (z) = lim

z→x0

z∈U ′

f (¯z) = lim

z→x0

z∈U ′

f (¯z) = f (x0) = f (x0)

故 F (z) 在 U ◦ γ 上連續。 由 Painlev´e 定理, F (z) 在 U ∪ U ∪ γ 上全純。 定理 4.6 的證 明因而完畢。

定理 4.6 還可敘述成更為一般的形式。

定理 4.6 : (對稱原理) 設 U 位於直線 l 的同一側, 其邊界包含 l 上一線段 γ (端點不在內)。

若 f (z) 在 U 上全純, 在 U ∪ γ 上連續, 且 f (z) 在 γ 上的值位於直線 L 上, 則存在 F (z)

(12)

在 U ∪ U ∪ γ 上全純, 在 U 內 F (z) = f (z), 這裡 U 為 U 關於 l 對稱的區域。 若 z1, z2

為 U ∪ U∪ γ 內關於 l 對稱的兩點, 則 F (z1), F (z2) 是關於 L 對稱的兩點。

證明 : 用變換 Z = az + b 將 l 變換成實數軸, W = cw + d 將 L 變成實數軸, 然後再變換 回到 z, w 即可!

對稱原理還可以推廣成, 將定理 4.6 中的 γ 改成一段圓弧, 同樣可以解析延拓。

4.5. Riemann 曲面 (Riemann surfaces) 的一些例子

在 Riemann 映射定理中指出, 任意兩個邊界多於一點的單連通域是全純等價的, 即存在 雙方單值 (即單葉) 的全純映射, 將一個映為另一個。 如果全純映射不是雙方單值 (即單葉) 的, 如多值函數或無窮多值函數, 則如何建立起映射的一一對應呢? 這就要有 Riemann 曲面的 概念。 Riemann 曲面是複分析中極為重要的概念, 可以用很長的篇幅來討論, 例如讀者可參考 L.V. Ahlfors and L. Sario [1] 或 J. B. Conway [2] 的書籍。 但作為通俗的介紹, 我們只能 用舉例的方法來描述一下什麼是 Riemann 曲面。

在第一講中討論初等函數時, 我們已經看到, 對於冪函數 w = zα, α = a + ib, 當 b 6= 0 時, w = zα 是無窮多值函數; 當 b = 0 而 a = n 為整數時, w = zn 為單值函數, 但其反函數 不是單值函數。 當 z 在角形區域 (k−1)2πn < arg(z) < k2πn , k = 1, 2, . . . , n 中變動時, w = zn 將任一這樣區域映為整個 w 平面除去正實軸。 這個映射是一對一的, 也是全純的。 每個這樣的 角形區域就像在正實數軸上有一“切割” (cut)。 於是這 n 個角形區域對應到 n 張 w 複平面 加上切割。 將這 n 張平面按 k = 1, 2, . . . , n 進行排列, 然後將前一張的切割的下邊與後一張 的切割的上邊黏起來, 而第 n 張切割的下邊與第一張的切割的上邊黏起來 (這樣做看起來似乎 不可能, 除非這些張自己相交, 但這裡是指讓第 n 張的切割的下邊與第一張的切割的上邊相等 同)。 於是這樣就構成了一個 Riemann 曲面。 稱每一張平面為 Riemann 曲面的一葉 (sheet) 或稱為 Riemann 曲面的一個分支 (branch) 。 明顯地看出, 當點 z 在 z 平面上變動時, 相應 的點 w 在 Riemann 曲面上變動, 並且 z 平面與 Riemann 曲面之間的點是相互一一對應的。

可以用任意從 0 到 ∞ 的射線取代正實數軸作為切割。 這樣得到的 Riemann 曲面與原來 得到的 Riemann 曲面是等同的, 但在對 Riemann 曲面進行討論之前須說明是如何切割的。

點 w = 0 有特殊位置, 它聯繫著所有的分支, 一條曲線圍繞 w = 0 旋轉必須轉 n 圈後 才能封閉, 這樣的點稱為支點 (branch point)。如果將 z = ∞ 也考慮在內, 則 ∞ 點也是一個 支點。 一般來說, 一個支點不必聯繫所有的分支, 如果它聯繫 m 個分支, 則稱此為 m − 1 階 (order) 的支點。

(13)

同樣我們可以討論 w = ez = ex+iy 的 Riemann 曲面。 這函數將帶狀區域 (k − 1)2π <

y < k2π 映為 w 平面的一個分支, 而切割為正實數軸。 有無窮多分支互相黏接, 而 w = 0 不 在 Riemann 曲面上, 因 ez 永不為零。

反過來, 若函數為 w = z1n, 而 n 為大於 1 的正整數, 則這函數將 n 個分支的 Riemann 曲面映為 w 平面, 而且相互一一對應。 同樣 w = log z 將無窮多分支的 Riemann 曲面映為 w 平面, 而且相互一一對應的。

因此, 在討論 Riemann 曲面與複平面之間的對應時, 往往必須指明, 這個討論是在 Rie- mann 曲面的那一個分支上進行。

4.6. Schwarz − Christoffel 公式

Riemann 映射定理是一個存在定理, 至於如何具體寫出這個映射來, 卻不是件簡單的事。

在 4.1 節中只是舉了幾個最簡單的例子。 下面我們要給出一個多邊形映射到上述平面的具體公 式, 這個公式稱為 Schwarz − Christoffel 公式。

若 −∞ < a1 < a2 < · · · < an < +∞, 為 n 個實數, 取 a0 = −∞, an+1 = +∞。 若 α1, α2, . . . , αn, 為 n 個實數, 滿足 α1+ α2 + · · · + αn+ 1 < n, 且令

β(t) = (t − a1)α1−1· · · (t − an)αn−1, (4.5) 則顯然有

Z

−∞

|β(t)|dt < ∞.

當 t < ak 時, 取

(t − ak)αk−1 = exp

(αk− 1) log(t − ak) 這樣的一個分支, 使其幅角為 π(αk− 1)。 於是當 t < a1 時,

arg β(t) = πh

[α1+ α2+ · · · + αn) − ni

; 當 t 在 (ak−1, ak) 這線段上時

arg β(t) = πh

[αk+ · · · + αn) − (n − k + 1)i

, 2 ≤ k ≤ n;

當 t 在 (an, +∞) 這線段上時,

arg β(t) = 0.

於是定義了 n + 2 個複數 wk = c

Z ak

0

(t − a1)α1−1· · · (t − an)αn−1dt, 0 ≤ k ≤ n + 1, (4.6)

(14)

這裡 c 為一個正的實數, 在上半平面 ¯H = {z ∈ C : Imz ≥ 0} 定義函數 f (z) = c

Z z 0

β(t)dt, (4.7)

這函數顯然在 H = {z ∈ C : Imz > 0} 上是全純的。 而在實數軸上有: 當 x ∈ (ak−1, ak) 時 (1 ≤ k ≤ n + 1),

f (x) = wk−1+ c Z x

ak−1

β(t)dt

= wk−1+ cei[(αk−1)π+···+(αn−1)π]

Z x ak−1

|β(t)|dt.

於是 f (x) − wk−1 在區間 (ak−1, ak) 上有相同的幅角 [(αk− 1)π + · · · + (αn− 1)π], 而其 絕對值由 0 增長到

lk = c Z ak

ak−1

|β(t)|dt. (4.8)

故 x 在區間 [ak−1, ak] 中變動時, 則 f 在區間 δk−1 = [wk−1, wk] 中變動。 δk−1 的幅角為 (αk− 1)π + · · · + (αn− 1)π, 長度為 lk

要證明 w0 = wn+1, 我們只要證明: 對任給 ε > 0, 存在 R > 0, 使得當 z ∈ ¯H 及

|z| ≥ R 時, |w0− f (z)| ≤ ε 成立即可。 因為這表明

z→∞lim f (z) = wn+1= w0

這可證明如下 : 由於

Z

−∞

|β(t)|dt < +∞, 故任給 ε > 0, 存在 R1 > 0 使得

Z −R1

−∞

|β(t)|dt ≤ ε/2, 於是當 −∞ < x < −R1 時, 有

w0− c

Z x 0

β(t)dt ≤

Z −R1

−∞

|β(t)|dt ≤ ε/2

當然可以選取 R1 ≥ max{|a1|, . . . , |an|}。 取 z0 = ρ0e0, 而 ρ0 ≥ R1, 0 ≤ θ0 ≤ π, 於是

|f (z0) − f (ρ0)| = c

Z θ0

0

0e− a1)α1−1· · · (ρ0e− an)αn−1ρ0e

≤ cρ0(ρ0− R1)α12+···αn−n.

(15)

由於 α1+· · · αn< n−1, 故當 ρ0 → ∞ 時, 上式 → 0。 故有 R ≥ R1, 使得當 ρ0 = |z0| ≥ R 時, |f (z0) − f (ρ0)| ≤ ε/2。 因此, 當 |z| ≥ R, Imz ≥ 0 時, |f (z) − w0| ≤ ε。 這就證明了 w0 = wn+1。, 於是 f 將 R ∪ {+∞} 映到閉 (n + 1) 邊形 △, 其邊為 δ0, δ1, . . . , δn, 其頂點 為 w0, w1, . . . , wn= w0。

若假設 0 < αk < 2, 則可證這個多邊形在頂點 wk 處, 其內角為 αkπ。 這可證明如下 : 由於 β(t) 可寫成 βk(t)(t − ak)αk−1, 這裡 βk(t) = Q

j6=k

(t − aj)αj。 顯然 βk(t) 在 ak 點 的一個鄰域 U 中是全純的, 故可展開成 Taylor 級數

βk(t) = a0,k+ a1,k(t − ak) + · · · , a0,k6= 0.

於是當 z ∈ U ∩ ¯H 時, 有 f (z) = wk+ c

Z z ak

(a0,k+ a1,k(t − ak) + · · · )(t − ak)αk−1dt

= wk+ ca0,k αk

(z − ak)αkh

1 + αk

αk+ 1 ·a1,k a0,k

(z − ak) + · · ·i .

當 z 沿著傾角 θ 的直線趨於 ak 時 (0 ≤ θ ≤ π), f (z) 沿著一條曲線趨於 wk, 而在 wk 點處, 其切線的傾角為 arg(a0,k) + αkθ, 這是因為 c > 0 及 αk > 0。 在 ¯H 中作一個以 ak 為中心 的小半圓, 使之全包含在 U ∩ ¯H 之中。 讓 z 在這個小半圓的週邊上變動, 從 θ = 0 到 θ = π, 這樣 f (z) 在一條 Jordan 曲線上變動從 δk−1 上的點變到 δk 上的點, 而 f (z) 的幅角也由 arg(a0,k) 變到 arg(a0,k) + αkπ。 故在頂點 wk 處的內角為 αkπ。 而在頂點 w0 = wn+1 處的 內角為 ((n − 1) − (α1+ · · · + αn))π > 0, 這是因為 n + 1 邊形的內角和為 (n − 1)π, 特別 當 α1+ · · · + αn = n − 2 時, 則頂點 w0 處的內角為 π, 即此為 n 邊形。

公式 (4.7) 就叫做 Schwarz − Christoffel 公式, 這裡 β(t) 由公式 (4.5) 所定義, 而 α1+· · ·+αn< n−1。 公式 (4.7) 將上半平面映為 n+1 邊形, 其頂點分別為 w0, w1, . . . , wn, wn+1= w0, wj(j = 0, 1, . . . , n + 1) 由公式 (4.6) 所定義。 多邊形的邊為 [wk−1, wk], (k = 1, . . . , n + 1), 其長度為 lk, 由公式 (4.8) 所給出。 若 0 < αj < 2 (j = 1, . . . , n), 則在頂點 wk處的內角為 αkπ(k = 1, . . . , n)。 在 w0 = wn+1 處的內角為 [(n−1)−(α1+ · · ·+ αn)]π。

當然, 如果把公式 (4.6) 寫成更一般的形式 wk = c

Z ak

0

(t − a1)α1−1· · · (t − an)αn−1dt + c, 0 ≤ k ≤ n + 1, 則公式 (4.7) 還可以寫成更一般的形式

f (z) = c Z z

0

β(t)dt + c, (4.9)

(16)

這裡 c, c 為兩個正的常數。 公式(4.9) 也是 Schwarz − Christoffel 公式。

附錄 A. Poincar´e 定理

在本講中提到了一個十分深刻的 Riemann 映射定理, 大致上講這個定理告訴我們兩個區 域若拓樸等價一定導出全純等價。 但 Poincar´e 定理卻說, 不存在雙全純映射將 Cn (n ≥ 2) 中的單位球映為多圓柱。 這裡 z = (z1, . . . , zn) ∈ Cn, 單位球定義為 B(0; 1) = {z ∈ Cn :

n

P

j=1

|zj|2 < 1}, 多圓柱定義為 Dn(0; 1) = {z ∈ Cn : |z1| < 1, . . . , |zn| < 1}。 我們在此給 出 Poincar´e 定理的一個證明, 目的就是要指出單複變與多複變函數論之間存在一些本質性的 差異!

為了簡化符號, 我們只討論 C2 的情形。 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其它相關文獻, 如 R. E.

Greene and S. G. Krantz [3] 及 S. G. Krantz [K]。 一個映射 f (z) = (f1(z), f2(z)) 稱 為在區域 (連通開集合) Ω ⊆ C2 上全純, 若 f1(z) 及 f2(z) 為區域 Ω 上的全純函數。 函數 g(z) = g(z1, z2) 稱為在區域 Ω ⊆ C2 上全純, 若固定任意的變數 z1 或 z2, g(z) 是餘下兩個 變數的全純函數。 全純映射稱為是雙全純 (biholomorphic), 如果映射是一對一, 映成, 且 f−1 也是全純的。

要證明 Poincar´e 定理, 我們要先討論在 Ω 上的全純自同構群。 現在先看一下 C2 中單位 球及雙圓柱上的全純自同構群。 回顧在定出單位圓盤上的全純自同構群時, 主要是用了 Schwarz 引理, 在多複變的情形, 我們要應用推廣了的 Schwarz 引理, 這便是 Cartan 的兩個定理。

定理 A.1 (Cartan 定理) : 若 Ω ⊆ C2 為有界區域, p ∈ Ω, 若 f = (f1, f2) 為全純映射, 將 Ω 映入到 Ω, 且 f (p) = P , Jf(p) = I, 則 f (z) ≡ z, 這裡 Jf(z) 為 f 在 z 點的 Jacobi 矩 陣, 即

Jf(z) =

∂f1

∂z1

∂f2

∂z2

∂f2

∂z1

∂f2

∂z2

. I 為單位 2 × 2 方陣。

證明 : 不妨假設 p = 0。 我們可用反證法, 如果定理不成立, 則 f (z) 在 0 點可以展開成 Taylor 級數

f (z1, z2) = z + Am(z) + · · · ,

這裡 Am(z) = (A(1)m (z), A(2)m ) 為第一個出現不為 0 的項, 這裡 A(1)m (z), A(2)m (z) 為 m 次齊 次多項式 (m ≥ 2)。

(17)

記 f1 = f , f2 = f ◦ f, . . . , fj = fj−1◦ f (j ≥ 2), 於是 f1(z) = z + Am(z) + · · · ,

f2(z) = f (z) + Am(f (z)) + · · · ,

= z + Am(z) + Am(z) + · · · ,

= z + 2Am(z) + · · · , (A.1) ...

fj(z) = z + jAm(z) + · · · .

由於 Ω 是有界區域, f 將 Ω 映入到 Ω, 故由 Montel 定理知 {fj} 為正規族, 即有子序列 {fjk} 當 jk → ∞ 時, fjk → F 。 再由 Weierstrass 定理知, fjk 的 m 階導數在 0 點的值 收斂到 F 的 m 階導數在 0 點的值。 由 (A.1), fjk 的 m 階導數在 0 點的值當 jk → ∞ 時是趨於 +∞ 的。 另一方面, F 的 m 階導數在 0 點的值不可能為 +∞, 由此得到矛盾, 故 Am(z) ≡ 0 必須在 Ω 上成立, 即 f (z) ≡ z。 定理因而證畢。

定理 A.1 在單複變的情形 Ω 為單位圓盤 D 時成為 : 若全純函數 f (z) 將 D 映入到 D, f (0) = 0, f(0) = 1, 則 f (z) ≡ z, 即 Schwarz 引理等號成立的那個部分。

下面我們來證明 Cartan 的另一個定理。

若 Ω ⊆ C2 為一個區域, 假設任一點 (z1, z2) ∈ Ω, 任一實數 θ ∈ R, 有 (ez1, ez2) ∈ Ω, 則稱 Ω 為一圓形區域 (Circular Domain)。

定理 A.2 (Cartan 定理) : 若 Ω ⊆ C2 為有界圓形區域, f 為將 Ω 映到 Ω 自身的雙全純映 射, 且 f (0) = 0, 則 f 為線性映射, 即 f (z) = Az, 其中 A 為一常數 2 × 2方陣。

證明 : 令 θ ∈ [0, 2π], ρθ(z1, z2) = (ez1, ez2), 考慮映射 g = ρ−θ◦ f−1◦ ρθ◦ f, 則

Jg(0) =

"

e−iθ 0 0 e−iθ

#

Jf−1(0)

"

e 0 0 e

#

Jf(0) = I.

由於 g(z) 將 Ω 映入到 Ω, 且 g(0) = 0, Jg(0) = I, 故由定理 A.1 知道 g(z) ≡ z, 此即

f ◦ ρθ = ρθ◦ f. (A.2)

(18)

將 f 在 0 點附近展開成收斂冪級數 f (z) =

X∞ j,k=0

ajkzj1z2k = X

j,k=0

a(1)jkz1jzk2, X∞ j,k=0

a(2)jkz1jz2k

於是

ρθ◦ f = (ef1, ef2) = X

j,k=0

a(1)jkezj1z2k, X∞ j,k=0

a(2)jkez1jzk2 而

f ◦ ρθ = X

j,k=0

a(1)jk(ez1)j(ez2)k,

X

j,k=0

a(2)jk(ez1)j(ez2)k

= X

j,k=0

a(1)jkei(j+k)θz1jz2k,

X

j,k=0

a(2)jkei(j+k)θz1jz2k .

由 (A.2), 比較係數即得所有 ajk = 0 除去 j + k = 0 及 j + k = 1, 即得 f (z) 在 0 點附近 為線性的, 故由全純函數的唯一性, 我們便知 f (z) 在整個 Ω 上為線性的。 定理因而證畢。

這個 Cartan 定理, 在單複變的情形, 若 Ω 為單位圓盤 D 時: 若全純單位函數 f (z) 將 D 映到 D 本身且 f (0) = 0, 則 f (z) = ez。

有了定理 A.1 及 A.2, 我們現在便可計算出 C2 中單位球及雙圓柱上的全純自同構群。 若 Ω 為 C2中的區域, 如果存在將 Ω 映為自身的雙全純映射 f (z), 則稱此映射為 Ω 上的全純自同 構 (holomorphic automorphism) 或 雙全純自同構 (biholomorphic automorphism)。Ω 上 所有的全純自同構的全體組成一個群, 這個群稱為 Ω上全純自同構群 (group of holomorphic automorphisms), 記作 Aut(Ω)。

定理A.3: Aut(D2(0; 1)) 是由雙全純映射 w =

e1 z1 − a1

1 − ¯a1z1

, e2 z2− a2

1 − ¯a2z2

 (A.3)

w =

e2 z2 − a1

1 − ¯a1z2, e1 z1− a2 1 − ¯a2z1

 (A.4)

的全體所組成, 這裡 z = (z1, z2) ∈ D2(0; 1), a1, a2 ∈ D(0; 1), θ1, θ2 ∈ [0, 2π]。

證明 : 若 φ(z) ∈ Aut(D2(0; 1)), 且 φ(0) = ξ = (ξ1, ξ2), 定義 ψ(z) = z1− ξ1

1 − ¯ξ1z1

, z2− ξ2

1 − ¯ξ2z2

,

(19)

則 g ≡ ψ ◦ φ ∈ Aut(D2(0; 1)), 且 g(0) = 0。 由定理 A.2,

g(z) = Az = (z1, z2)

a11 a12

a21 a22

= (a11z1+ a21z2, a12z1+ a22z2).

由於 g ∈ Aut(D2(0; 1)), 故

|a11z1+ a21z2| < 1, |a12z1 + a22z2| < 1.

對任意 (z1, z2) ∈ D2(0; 1) 都成立, 這立即導出 |aij| < 1 (i, j = 1, 2)。 取 z1,k=

(1 − 1 k) ¯a11

|a11|, (1 − 1 k) ¯a21

|a21|

∈ D2(0; 1),

z2,k= (1 − 1

k) ¯a12

|a12|, (1 − 1 k) ¯a22

|a22|

∈ D2(0; 1), 則

g(z1,k) = (1 −1

k)(|a11| + a21|), (1 − 1

k)¯a11a12

|a11| + ¯a21a22

|a21|

∈ D2(0; 1),

g(z2,k) = (1 −1

k)a11¯a12

|a12| +a21¯a22

|a22|



, (1 − 1

k)(|a12| + a22|)

∈ D2(0; 1), 於是

(1 − 1

k)(|a11| + |a21|) < 1, (1 − 1

k)(|a12| + |a22|) < 1.

讓 k → ∞, 即得

|a11| + |a21| ≤ 1 |a12| + |a22| ≤ 1. (A.5) 另一方面,

(1 −1

k, 0) ∈ D2(0; 1), (0, 1 − 1

k) ∈ D2(0; 1), g(1 − 1

k, 0) = (1 − 1

k)a11, (1 − 1 k)a12

∈ D2(0; 1), g(0, 1 − 1

k) = (1 − 1

k)a21, (1 − 1 k)a22

∈ D2(0; 1), 當 k → ∞ 時, (1 − 1k, 0) 及 (0, 1 − k1) 趨於 ∂D2(0; 1), 所以

(a11, a12) ∈ ∂D2(0; 1) 及 (a21, a22) ∈ ∂D2(0; 1) 於是

max{|a11|, |a12|} = 1 max{|a21|, |a22|} = 1. (A.6) 要 (A.5), (A.6) 同時成立, 只有下列兩種情形:

(20)

(1) a11 = 1, a12= 0, a21= 0, |a22| = 1, (2) a12 = 1, a11= 0, a22= 0, |a21| = 1,

也就是 A 只有下列兩種情形:

(1) A =

"

e1 0 0 e2

#

; (2) A =

"

0 e1 e2 0

# .

於是得到

(1) ψ ◦ φ(z) = z

"

e1 0 0 e2

#

= (z1e1, z2e2), 或

(2) ψ ◦ φ(z) = z

"

0 e1 e2 0

#

= (z2e2, z1e1),

若 φ = (φ1, φ2), 則 (1) 即是

 φ1− ξ1

1 − ¯ξ1φ1

, φ2− ξ2

1 − ¯ξ2φ2

= (z1e1, z2e2),

φ1− ξ1 1 − ¯ξ1φ1

= z1e1, φ2− ξ2 1 − ¯ξ2φ2

= z2e2. 從而得到

φ = (φ1, φ2) =

e1ξ1e−iθ1 + z1

1 + ¯ξ1e1z1, e2ξ2e−iθ2 + z2 1 + ¯ξ2e2z2

 , 而此即為 (A.3) 的形式。 同樣在 (2) 的情形, φ 為 (A.4) 的形式, 定理因而證畢。

現在我們要計算單位球上的全純自同構群。 首先, 當 a ∈ C, |a| < 1, 直接計算可以得到 φa(z1, z2) = z1− a

1 − ¯az1

,(1 − |a|2)1/2z2

1 − ¯az1

∈ Aut(B(0; 1)). (A.7) 由於

z1− a 1 − ¯az1

2

+

(1 − |a|2)1/2z2

1 − ¯az1

2

= |z1|2− 2Re(¯az1) + |a|2+ (1 − |a|2)|z2|2

|1 − ¯az1|2 上式的右邊小於或等於

1 − |a|2− 2Re(¯az1) + |a|2+ |a|2|z1|2

|1 − ¯az1|2 = 1

(21)

若且唯若 (z1, z2) ∈ B(0; 1), 故 (A.7) 成立。 顯然, (φa)−1 = φ−a。 一個 2 × 2 的方陣 U 稱 為 酉方陣 (unitary matrix), 若 U ¯Ut = I, 這裡 ¯Ut 為 U 共軛轉置。 而映射 w = U(z) 稱 為 酉旋轉 (unitary rotation)。

定理 A.4: 若 g ∈ Aut(B(0; 1)), 且 g(0) = 0, 則 g 為酉旋轉, 即 g(z) = zA, 而 A 為一酉 方陣。

證明 : 由於 B(0; 1) 為圓形區域, 故由定理 A.2 知, g(z) = zA, 而 g 將單位向量映到單位向 量。 若

A =

"

a11 a12 a21 a22

# ,

(α, β) 為一單位向量, 則 (α, β)

"

a11 a12

a21 a22

#

= (γ, δ) 也是單位向量, 而 γ = a11α + a21β, δ = a12α + a22β。 於是

|a11α + a21β|2+ |a12α + a22β|2 = 1 (A.8) 取 α = 1, β = 0 及 α = 0, β = 1, 則得到

|a11|2+ |a12|2 = 1 及 |a21|2 + |a22|2 = 1. (A.9) 將 (A.9) 代入 (A.8) 中, 我們得到

Re

(a11¯a21+ a12¯a22)α ¯β

= 0.

取 α = √1

2, β = √1

2 及 α = √i

2, β = √1

2, 則得到 Re

a11¯a21+ a12¯a22

= 0, Im

a11¯a21+ a12¯a22

= 0, 所以

a11¯a21+ a12¯a22= 0. (A.10) 由 (A.9) 及 (A.10), 我們便得到 A 為一酉方陣。

定理A.5: Aut(B(0; 1)) 中每一元素均可表為最多兩個酉旋轉及一個 φa的複合, 即 Aut(B(0; 1)) 是由酉旋轉及 φa 及其複合所組成。

(22)

證明 : 若 f ∈ Aut(B(0; 1)), f (0) = α, 則有酉方陣 U 使得 αU = (|α|, 0)。 作 g(z) = φ|α|◦ U ◦f (z), 這裡 φ|α|是由公式 (A.7) 所定義, 將 (|α|, 0) 映為 0 點。 於是 g(z) ∈ Aut(B(0; 1)), 且

g(0) = φ|α|◦ U ◦ f (0) = φ|α|◦ U ◦ α = 0.

由定理 A.4 得知

g(z) = zV = V (z) 其中 V 為酉方陣, 於是

f (z) = U−1◦ ϕ−|α|◦ V (z) 這便證明了定理 A.5。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證明 Poincar´e 定理了。

定理A.6: (Poincar´e 定理)不存在雙全純映射 Φ 將 D2(0; 1) 映到 B(0; 1) 上。

證明 : 我們用反證法。 假設存在這樣的雙全純映射 φ 將 D2(0; 1) 映為 B(0; 1), 且 φ(0) = α, 則 Φ = φα◦ φ 也是一個雙全純映射, 將 D2(0; 1) 映成 B(0; 1), 且 Φ(0) = φα◦ φ(0) = 0, 這裡 φα 是由公式 (A.7) 所定義。 若 Λ ∈ Aut(D2(0; 1)), 則

Λ 7→ Φ ◦ Λ ◦ Φ−1 ∈ Aut(B(0; 1)) (A.11) 建立起這兩個群之間的同構。 現考慮在 Aut(D2(0; 1)) 及 Aut(B(0; 1)) 令原點不動的子群, 分別記作 Aut0(D2(0; 1)) 及 Aut0(B(0; 1)), 則 (A.11) 建立起這兩個子群的同構。

由定理 A.3 Aut0(D2(0; 1)) 是由所有的雙全純映射 w =

e1z1, e2z2

= (z1, z2)

"

e1 0 0 e2

#

(θ1, θ2 ∈ R)

組成, 也就是這個群由所有的 ("

e1 0 0 e2

#

, θ1, θ2 ∈ R )

組成。

由定理 A.5 Aut0(B(0; 1)) 由所有的雙全純映射 w = zV U−1

組成, 這裡 U, V 為酉方陣。 由於酉方陣之逆及乘積仍為酉方陣, 故 Aut0(B(0; 1)) 由所有的 w = zX 組成, 這裡 X 為酉方陣, 也就是這個群由所有的酉方陣所組成, 即為酉群 (unitary group) SU(2)。

(23)

如果存在雙全純映射將 D2(0; 1) 映到 B(0; 1), 則由 (A.11) 建立起 Aut0(D2(0; 1)) 到 Aut0(B(0; 1)) 的群同構, 即

("

e1 0 0 e2

#

, θ1, θ2 ∈ R )

與 SU(2)同構, 但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群 ("

e1 0 0 e2

#

, θ1, θ2 ∈ R )

為 Abel 群, 而 SU(2) 不是 Abel 群, 於是得到矛盾。

故這樣的雙全純映射 Φ 是不存在的, 這便證明了 Poincar´e 定理。

總結來說, Poincar´e 定理指出 Riemann 映射定理在 Cn(n ≥ 2) 時是不對的, 即兩個區 域是拓樸等價的未必是全純等價。 於是就引出了 Cn 中區域的分類問題, 即如果兩個區域拓樸 等價, 什麼時候全純等價呢? 這個問題距離解決還很遙遠, 希望更多的年輕人投入這個方向的 研究!

參考文獻

1. L. V. Ahlfors and L. Sario, Riemann Surfac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0.

2. J. B. Conway, Function of One Complex Variable, Springer-Verlay, 1986.

3. R. E. Greene and S. G. Krantz, Biholomorphic self-maps of domains, Lecture Notes

#1276, Springer-Verlag, 136-207.

4. S. G. Krantz, Theory of Several Complex Variables, 2nd edition, Wadsworth & Brooks / Cole, 1992.

5. S. Gong and Y. Gong, Concise Complex Analysis, revised edition, World Scientific, 2007.

6. 龔昇與張德健, 微積分五講, 第一講, 「數學傳播」, 第 30 卷, 第 1 期, 25-35; 第二講, 「數學傳播」, 第 30 卷, 第 2 期, 12-27; 第三講, 「數學傳播」, 第 30 卷, 第 3 期, 31-41; 第四講, 「數學傳播」, 第 30 卷, 第 4 期, 20-31; 第五講, 「數學傳播」, 第 31 卷, 第 1 期, 17-29。

本文作者龔昇

(1930∼2011)

逝世前任教中國科技大學

,

張德健任教美國

Georgetown Univer-

sity

數學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企業 指單一的法律實體 具有組織主權及擁有運用資源的決策權 在一個或多個地點從事經濟活動。當 同機構單位存在於 同一地點 但只要每一個機構單位

是以法國物理學家 Augustin Fresnel 命名的。.

約西元前一世紀的 《周髀算經》 相傳畢氏定理是商代由商高發現的, 全書第一節就記載著 一個名叫商高的人, 對周公講了這樣一段話: 「折矩以為勾廣三, 股修四, 徑隅五。 既方其外,

RiOs 是生產第三型 (Type III)純水的純水系統。Elix Essential 是生產第二型 (Type II)純水的純水系統。如果安裝有純水儲水桶,產水可儲存在純水儲水桶中。. 總而言之,Elix

理論,則認為人的情緒不是單純由事件本身引發的,更多是由當事人對事件的 理解或看法而引起的。ABC 理論的 A 是指誘發事件 (Activating

(答案宜正反看法都能兼顧,如只單純提出一面的答案,最多得 3 分;能 同時指出兩面答案者,最多得 4 分。).. 4

另一方面,也 未嘗不可將課程建議的全部選修項目以至新增 的精讀課文化為多個小單元,

小數點以下第三位四捨五入)在 70 分以上者,且經審查委員會出 席委員過半數同意即為優勝單位,其中序位合計值最低者為第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