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淨 土 宗 十 三 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淨 土 宗 十 三 祖"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編 按

淨 宗 立 祖 之 說 始 於 宋 代 , 南 宋 宗 曉 法 師 ( 西 元 1151~1214年)立「蓮社」六祖(未立宗),以慧遠為 蓮社始祖,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五人繼之。

云:「蓮社之立,既以遠公為始祖……繼此道者乃有五 師,……莫不仰體佛慈,大啟度門,異世同轍,皆眾良 導。」爾後,志磐法師在《佛祖統記》中,除專敘天台 宗以外,兼及禪宗、華嚴、法相、密宗、律宗五宗,而 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為蓮社 七 祖 。 宗 曉 、 志 磐 同 是 天 台 宗 的 學 者 , 宗 曉 立 蓮 社 六 祖,志磐立七祖,這種排名只是為淨土教提供師法楷模 而已。當時還沒有淨土宗的稱謂。

元朝東林寺普度法師,因為當時白蓮教假借佛教,

別有作用,於是撰《蓮宗寶鑑》十卷,又著《廬山復教 集》一卷,而自稱白蓮宗,但是卻無定祖之說,僅在他 的 奏 文 闡 明 宋 高 宗 時 子 元 禪 師 提 倡 念 佛 , 倡 導 念 佛 大 旨。自此以後,淨土宗這個名稱才得以通行,而定祖之 說尚未確定。

到 了 清 朝 中 葉 , 才 將 宗 曉 、 志 磐 的 蓮 社 七 祖 , 和 淨土宗的名稱相提並論,並增加了明代的蓮池大師為八 祖。清道光間,悟開法師增推蕅益大師為九祖,省庵大 師為十祖,徹悟大師為十一祖。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又 改推截流大師為十祖,省庵大師、徹悟大師遞降為十一 祖、十二祖。印光大師往生後,四眾弟子加推其為十三 祖。這樣,淨宗十三祖的譜系方告圓成。

淨 土 宗 十 三 祖

 

(一)

本刊編輯室

(2)

一、慧遠大師

遠公大師(西元334~416年),東晉時代人,俗姓 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遠

公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精通儒學,旁 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 若經》,聽後,遠公悟徹真諦,感歎地說:「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 秕。」於是發心捨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遠公大師出家後,卓爾不群,發心廣大,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 為己任,精進為道,無時或懈,道念日純。道安大師常常讚歎說:「使 道流東國,其在遠乎!」遠公二十四歲時,便開始講經說法,聽眾有不 能理解的地方,遠公便援引莊子的義理為連類,採用「格義」方法,令 聽眾清楚地領悟。遠公著述宏富,相傳鳩摩羅什大師讀到遠公所著《法 性論》,大加讚歎云:「邊國人未有經,使暗與理會,豈不妙哉!」

在弘法傳道的過程中,許多人皈投到遠公座下。東晉太元四年

(西元379年),道安大師為前秦苻堅所執,往長安,其徒眾星散,

遠公率領弟子數十人,打算去羅浮山,路過潯陽(今江西九江),見 到廬山清淨,足可息心斂影辦道,於是駐錫廬山的龍泉精舍。刺史桓 伊發心建造東林寺,遠公自此以東林為道場,修身弘道,著書立說,

晚年「跡不入俗,影不出山。」由於遠公的德望,當時的東林寺成為 南方佛教的中心。中外僧俗,望風遙仰。「東向稽首,獻心廬岳。」

遙與北方長安逍遙園,平分天下。

遠公作為一代佛教領袖,十分注重僧格的尊嚴,針對「沙門抗禮 萬乘」的說法,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闡述僧人不禮拜帝王的 道理,高標出家修道的胸襟。遠公如是推重出家的志向,讚歎修道的 功德,無非欲令世人具敬僧之心,亦令僧人自尊自強。由此,遠公嚴

(3)

正聲稱:「袈裟非朝宗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沙門塵外之人,不應 致敬王者。」可謂擲地有聲,凜然剛骨,力爭僧格的尊嚴與獨立。迫 使篡位的桓玄,下詔書確立僧人不禮敬帝王的條制,自此便成為中國 的規約。

遠公志逾丹石,不畏權勢,不求利祿,惟道是從,保持著崇高 的僧格形象。試以二例為證:其一,晉安帝自江陵回京師,輔國何無 忌曾勸遠公在江干候迎,遠公稱疾不行,安帝不特不以此為忤,反而 來信安慰遠公,謂「知所患未佳,甚情耿……法師既養素山林,又所 患未痊,邈無復因,增其歎恨!」其二,桓玄征伐殷仲堪,行軍經過 廬山,要遠公出虎溪一見,遠公亦稱疾不堪以行,絕不破例出虎溪去 見賓客,桓玄只得自己入山。起初桓玄傲氣十足,不肯向遠公敬禮,

哪知一見遠公的嚴肅神韻,不覺自然而然地致敬起來。桓玄問:不敢 毀傷,何以剪削?遠公答云:立身行道。桓玄稱善。本擬提出許多問 題來詰難的,一與遠公接談,不敢復言。桓玄下山後對左右隨從說:

像遠公這樣的人,實是我生平所未見過的,的確是個高僧大德!其後 桓玄沙汰僧眾,特對他的僚屬說:「沙門有能伸述經誥,暢說義理,

或禁行修整者,始可以宣寄大化。其有違於此者,悉當罷黜。唯廬山 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遠公為此致書桓玄,廣立沙汰僧人的條 制,桓玄悉皆遵從,由此可見遠公感化人之深。

遠公一生德業隆盛,聲譽寰宇,其本跡吾人難以測度,然其威神 妙用之事相,亦足以感發人心。遠公率眾初抵廬山時,住在離水源較 遠的龍泉精舍,爾時,遠公以錫杖輕擊泉池云:「若我與此地有緣,

此池便當湧現泉水。」說後,地下泉水汩汩湧出。因此緣故,那個寺 便命名為龍泉寺。

建造東林寺之初,木材供不應求,遠公為此發愁,夜夢山神稟 告:「此山足可棲神,願毋他往。」說著,天空電閃雷鳴,風雨交

(4)

加,殿前池塘中,湧出許多珍貴的木材。刺史桓伊大為驚訝,更加相 信遠公是神僧,號召百姓出工出力,建寺速度加快。因將大雄寶殿稱 作「神運殿」。

陶侃在廣州作刺史時,一漁人見海中有神光,撒網到放光處,得 金文殊像,上有「阿育王所造」的字樣。陶侃以此金像送武昌寒溪寺 供養。後來,寒溪寺遭火災,殿寺全被焚燬,唯有金文殊像及其供像的 殿堂得以倖存。陶侃移任江州作官後,派人迎請金文殊像,誰知金像抬 上舟船便沉到水底,多次打撈,了無蹤跡。當時,有民謠云:「可以誠 至,難以力招。」東林寺建成後,遠公至江上虔誠禱之,金像忽然浮出 水面,遂恭迎金像至神運殿,另造重閣以供奉,並制文殊瑞像贊。

遠公容貌威嚴,令人一見頓生敬畏之心。據傳記載:時有慧義 法師,以強正自命,不肯服人,對遠公弟子慧寶說:「你們都是一班 庸才,所以對於慧遠推服得不得了。你們看我和他辯論。」及到聽遠 公講《法華經》時,屢次欲提出問題來問難,終因心情戰慄,汗流浹 背,一句也不敢問。另有謝靈運恃才傲物,一見遠公,肅然心服。足 見遠公感格人心之威德。

東晉時代,佛法雖已不斷的傳入,然尚不完備。所以梵僧來華弘 化者,仍然絡繹不絕。遠公感於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淨、法領等西 行取經,得到諸多梵本佛經,遂於廬山置般若台譯經,成為我國翻譯 史上私立譯場的第一人。

遠公在廬山東林寺結社念佛,共期西方。率眾精進念佛,鑿池種 蓮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蓮花,隨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節制。

由於修行的理論與方法正確,蓮社一百二十人,均有往生淨土的瑞 相,甚至有的還在現身中見佛,如劉遺民等。

據《遠公別傳》記載:遠公在廬山的淨修,非常精勤勇猛,曾於 念佛三昧中,三次見到佛菩薩的勝相,然而遠公從未向他人宣示,其後

(5)

在般若台的東龕,剛從定起,又見到阿彌陀佛身滿虛空,而於圓光之 中,有無數化佛及觀音勢至等,同時還有慧持、曇順、劉遺民等。於時 阿彌陀佛對他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劉 遺民等也趨前對遠公稟言:「法師之志在吾之先,何來之遲也?」遠公 確知往生日期後,才將見到勝相的事實告知法淨、慧寶等弟子。制訂遺 戒,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享壽八十三歲。

遠公大師圓寂,道俗奔喪,絡繹不絕。四眾弟子奉遠公全軀葬於 西嶺,治塚壘塔,謝靈運作碑文,以銘其德。後人在寺中圖畫遠公像,

令人瞻仰。遠公大師德業廣被,自晉至宋歷代帝王謚號追薦多達五次。

二、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西元613~681年)誕生於隋大業九年,

生於安徽泗州(一說山東臨淄)。年少出家,早年修習

《法華經》、《維摩詰經》,後見西方變相與《觀無量

壽佛經》,心生歡喜,欣慕西方極樂世界,每常誦習十六觀行,冥心 思惟,如法作觀,未經數年,已成深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 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舉身投地。

貞觀十五年,大師二十九歲,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見道綽禪 師,蒙授《無量壽經》。見淨土九品道場,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 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

晝夜禮誦,如救頭燃。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寒 冰天氣念佛,亦要念到汗濕衣襟才止息。出則演說淨土法門,三十 餘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心絕念於名聞利祿,從不舉 目而見女人。律己峻嚴,待人慈愛寬恕。凡美味佳餚都供養大眾,粗 糲飯食則留給自己。佛前燈常年不熄,三衣瓶缽,躬自持洗。從不與

(6)

人聚談世俗之事,恐怕耽誤淨業。大師念佛功深,成就殊勝。念一聲 佛,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百千聲,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其口 出,自證境界不可思議。

善導大師對淨業修持,特重專精,認為能否做到專精,是決定能 否往生的關鍵。他說:「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 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 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 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

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未間斷故,無有慚愧 懺悔心故。」善導大師的著作中,對時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勸示。《觀 經四帖疏》云:「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由於大師淨土信念誠摯,德業隆盛,故四眾弟子受其感化,而 歸心淨土者不勝計數,其中也有難抑厭欣之情,以致捨身往生者。據 傳載,大師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大師曰:「今念佛名,定生淨土 否?」大師答曰:「定生!定生!」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 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門,上柳樹表,捨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 遂逝。大師的弟子中,有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課 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淨土者,不可記述。

大師自利成就,悲心不捨眾生,幾十年來,孜孜弘揚淨土法門,

所有的供奉都用來寫《阿彌陀經》,達十萬餘卷,畫西方淨土變相 三百餘處。大師少時,偶見西方淨土變相而引起願生之心,推己及 人,了知藝術的感染力與滲透力甚大,故致力於淨宗藝術性的弘揚。

敦煌千佛洞中《觀無量壽佛經》曼荼羅的成立,即是大師親自作畫,

流傳於世。舉世共仰的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據考即為大師之所 監造。

(7)

大 師 於 唐 高 宗 永 隆 三 年 ( 西 元 6 8 1 年 ) 三 月 十 四 日 示 寂 , 享 壽 六十九歲。弟子懷惲等瘞(掩埋)於長安城內禾原,為大師造塔,並 建伽藍(即今香積寺)。植神木靈草,四時供養不怠。大師遺著存世 者共五部九卷,計為《觀經疏》四卷、《往生禮讚》一卷、《觀念法 門》一卷、《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

大師聖德高風,本跡不可測度。據《天竺往生略傳》云:「善導 是阿彌陀佛化身。」我國蓮池大師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

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若非彌 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嗚呼大哉!」

三、承遠大師

承遠大師(西元712~802年),四川綿竹縣人。

開始學道於成都唐公,二十四歲時,出蜀到荊州玉泉

寺,依惠真剃度學道。後遵師命赴南嶽衡山,從通相受具足戒,更於 其座下學經律。聞慧日法師離京至廣州,大師來謁,恭敬求法。慧日 法師教示不可獨然獨善,應依《無量壽經》修念佛三昧,以救濟群 生。從此頓息諸緣,專修淨土。天寶元年(西元742年)歸衡山,於 山之西南,建立精舍,號彌陀台,僅安置經像,精苦修道。有人供養 食物則吃,無人供養則食野果花草,敝衣唯求禦寒蔽體而已。慕名來 求道的人,常見一人身形羸弱,塵垢滿面,負薪擔水,都以為是大師 的侍者而輕慢之,及打聽,方知那正是大師。大師萬緣放下,精進念 佛,得念佛三昧,常感聖境現前。

當時,法照大師在廬山修禪定。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一 襤褸僧人侍立在佛側,詢知是南嶽的承遠大師。出定後,法照即往衡 山面謁承遠大師,悲喜流涕而受其教,轉修淨土。遠近道俗亦聞其德

(8)

業,前來親近乞教。負布帛,斬木壘石,搭棚居住,並發心施金,營 造殿宇。大師既不拒絕,也不營求,殿寺蓋成,題名彌陀寺。營造殿 宇的結餘,都布施給飢餓病苦者。

大師教化眾生,善立中道,隨機設教。為了使眾生早證道果,大 師殷殷開示念佛法門,並將經教法語,彌陀名號,書寫在大街小巷,

鐫刻在山巖溪谷,苦口婆心地勸勉眾生念佛求生淨土。從化者眾,前 後受法弟子千有餘人。就中以比丘惠詮、智明、道偵、超然、法照 等,皆入室之秀。後來,代宗皇帝奉法照大師為國師,便也推尊承遠 大師,頂禮有加,賜大師所住持的寺廟為般舟道場。

承 遠 大 師 於 唐 貞 元 十 八 年 ( 西 元 8 0 2 年 ) 七 月 十 九 日 告 別 諸 弟 子,安詳示寂於彌陀寺,享年九十一歲。呂溫之《南嶽大師遠公塔銘 記並序》,柳子厚之《南嶽彌陀和尚碑》,均記傳大師的德行。

四、法照大師

法照大師(西元747~821年),身世事跡多不詳。

一說大師是南梁人,初由東吳來廬山,慕遠公之芳蹤,

結西方道場,專修禪觀。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承遠大師侍於佛側而 大驚悟,永泰年中(西元765~766年),登南嶽衡山,師從承遠大師受 淨土法,後始修念佛法門。

大歷二年(西元767年),在南嶽雲峰,偶於缽中感見祥雲高山 與寺院,澗溪北面有一石門,內中有一寺廟,題有「大聖竹林寺」金 字。大師見此景相雖然清晰,然內心尚疑是自己的幻覺。過了一段時 間,於用齋時,又在缽中睹見五色祥雲,樓閣台榭,還見文殊菩薩與 諸聖眾講經說法。齋食用畢,景相方消失。大師咨詢他僧,知是五台 山的景象,遂萌朝拜五台的念頭,然障緣甚多,未能成行。

(9)

大歷四年(西元769年)夏天,大師於衡州湖東寺,啟五會念佛 道場。感五色彩雲彌覆其寺,祥雲中現出許多樓閣寺宇,阿彌陀佛及 二菩薩其身高大,滿虛空中。參與法會的人都清楚地見到,個個歡喜 踴躍頂禮。上述景象持續了四小時才消失。

大師於當晚,在念佛道場遇到一老人,老人對大師說:「法師 曾發願朝拜五台,為何遲遲不行呢?」大師回答:「障難甚多,路途 遙遠,怎麼去得了呢?」老人說:「只要肯下決心,道路遙遠崎嶇又 怎能擋得住呢?」說完,倏爾不見。大師又驚又喜,在佛像前重新發 誓,待念佛法會期滿,即當起程,縱然火聚冰河,終不退志。於是,

偕同志數人慨然上路,旅途果然順利。

大歷五年四月五日,大師等數人到了五台山,蒙佛光照引,尋至 大聖竹林寺,看見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端坐在講堂獅子寶座上,為眾 說法,歷歷可聞。大師向二大菩薩恭敬頂禮後稟問:「末代凡夫,去 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 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菩薩回答:「汝 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 之二門,最為徑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 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 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 休息。」大師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菩薩開示:「此世界西,有 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 定往生,永不退轉。」說後,菩薩為大師摩頂,並為他授記:「汝以 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 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語訖,二位大聖互說偈頌。大師恭敬聆 聽,法喜充滿,作禮而退。頃時,剛才的景物倏然隱去,大師心中倍 增悲感,便在原地立石作記,用資紀念。後蒙一老梵僧的勸告,將所

(10)

見所聞宣示諸道友,並在原地仿建一莊嚴的寺廟,名為竹林寺。

由是,大師精修淨宗,用功尤勤,於并州行五會念佛法,教化信 眾念佛。唐代宗於長安宮中,常聞東北方有念佛之聲,遣使尋覓,至 於太康,果見大師勸化之盛,遂敕迎入宮內,教宮人念佛。亦以五會 音聲曲調傳之,敕號為國師。

大歷十二年,大師率弟子八人,在五台山修念佛,在東台睹見 奇彩雲光,文殊菩薩乘青毛獅子,當時天飄雪花,文殊菩薩的五色圓 光,遍及山谷。大師一生修持念佛法門,精進勤苦,有諸多殊勝之感 應,不勝備述,其後銷聲匿跡,不知其終。大師撰有《淨土五會念佛 誦經觀行儀》三卷、《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等問世流通。

五、少康大師

少康大師(出生年不詳,圓寂於西元805年),俗 姓周,浙江省縉雲縣人。母親羅氏夢遊鼎湖峰,有玉

女授給她一枝青蓮花說:「這枝青蓮花很吉祥,寄於你所,當生貴 子,冀愛護之。」大師降誕日,青光遍室,散發著芙蓉的芬香。

大師相貌莊嚴,眼碧唇朱,幼時不頑鬧,經常含笑端坐,識者都 認為大師有將相之態。大師長到七歲還不曾講話,一日,母親帶他到靈 山寺拜佛,問他:「認識佛像否?」大師忽出言回答:「這是釋迦牟尼 佛。」母親聽了甚感驚詫,知道兒子宿具善根,便令兒子出家修道。

大師十五歲受戒,學律五夏後,往江蘇江寧龍興寺聽講《華嚴 經》與《瑜伽論》。唐貞元初,遊學洛陽白馬寺。見佛殿內文字累放 光明,仔細尋看,原來是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大師又驚又 喜,重又祝禱:「若與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再發光明。」禱語還未講 完,果然光明閃爍。大師睹斯瑞相,乃發誓言:「劫石可磨,我願無

(11)

易矣。」

爾後,大師往詣長安光明寺善導大師的影堂,恭敬瞻禮,大陳 薦獻。倏見善導大師遺像升於空中,對大師說:「汝依吾教,廣化有 情,他日功成,必生贍養。」

大師南下到江陵,路遇一僧對他說:「你欲教化眾生,應當去新 定。」說完,倏爾而隱,聞見香光往西而去。

大師到新定,人未從化。大師乞食得錢後,誘獎兒童說:「阿彌 陀佛是汝本師,能唸一聲,給你一錢。」眾兒童為錢故,爭相而念。

幾個月後,念佛兒童劇增,大師又善巧引導,念十句給一錢。如是經 過一年的勸化,新定地區大小貴賤念佛者,盈滿道路。

大師見機緣成熟,便於烏龍山啟建淨土道場。築壇三級,聚集 大眾午夜行道唱贊。每逢齋日,有三千餘人雲集。大師登高座,令四 眾弟子望其面門,即高聲唱阿彌陀佛。每唸一聲,口中即出一佛,連 誦十聲,則出十佛,若連珠狀。大師對大眾說:「汝見佛者,決定往 生。」眾弟子聽到這個授記,欣喜異常,念佛更勤。亦有少數未見 者,悲感自責,因而加倍精進念佛。

唐貞元二十一年十月,少康大師預知時至,召集弟子作最後的 囑示:「當於淨土,起增進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見我 光明,真我弟子。」語訖,放光數道,奄然而化。爾時,天氣陡變,

狂風四起,百鳥悲鳴,烏龍山也一時變白。大師的靈塔建於州東檯子 嚴,後天台韶國師又重建塔,後人稱為後善導。

六、永明大師

永 明 大 師 ( 西 元 9 0 4 ~ 9 7 5 年 ) , 諱 延 壽 , 字 沖 元,本丹陽人,後遷浙江餘杭。錢鏐文穆王時,大師

(12)

作稅務官,見魚蝦飛禽等,輒買放生。自己俸薪用完,即用官錢買 之放生。後被告發,當坐死罪,押赴市曹處斬。文穆王派人視之,

指令監刑人,若見犯人懼怕,即殺之,否則釋放之。大師臨刑鎮靜 自若,面色不改。文穆王欽佩其膽識,便將大師免刑釋放。

被釋放後,大師投明州翠巖禪師出家,次參天台德韶國師,發明 心要。受法嗣,為法眼宗嫡孫。

大師常修法華懺,精進禪觀,常感瑞應。一日中夜旋繞次,見 普賢菩薩前所供養的蓮華忽然在手。大師思忖,素有二願:一願終身 常誦《法華經》,二願畢生廣利眾生。憶此二願,復樂禪寂。進退遲 疑,莫能自決,遂上智者禪院作二鬮(用來抓取以決勝負的器具或抽 取以卜可否的紙條)。一是一心禪定鬮,二是誦經萬善莊嚴淨土鬮。

大師於佛前冥心精禱,信手拈之,七次並得淨土鬮。由是,大師一意 專修淨業。誦經三載,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口,從此發得觀音辯才。

宋建隆元年(西元960年),大師受吳越忠懿王邀請,復興杭州 靈隱寺,次年遷住永明寺,接化徒眾。大師日行一百零八件佛事為常 課,其中重要的項目有:受持神咒(大悲咒、尊勝陀羅尼咒)、念 佛、禮佛、懺悔、誦經(《法華經》、《般若心經》、《華嚴淨行 品》)、坐禪、說法。每日虔禮十方十佛、釋迦、文殊、普賢、彌 勒、觀音、勢至等,每夜施食於曠野鬼神等。大師發願求生西方,日 念彌陀聖號十萬聲。日暮時往別峰行道念佛,隨從常數百人。清宵月 明之夜,時聞螺貝天樂的音聲。忠懿王敬重其德,聞此大為感動,歎 言:「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遂為大師建西方香嚴殿以 成其志,賜號智覺禪師。

大師住永明十五年,弟子數千人。常為眾人授菩薩戒,施食放 生,泛愛慈柔。一切功德悉皆回向眾生,以作往生淨土之資糧。勸勉 大眾老實念佛,以身作則,坐斷一切狂慧口舌,解散一切義學藩籬,

(13)

精修萬行,莊嚴淨土。其所作《四料簡》對後世修淨土者影響極大。

宋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大師晨起,焚香辭告眾人,趺坐而 化,時年七十二歲。著作宏富,有《宗鏡錄》、《萬善同歸集》等 六十餘部問世。據云:永明大師乃阿彌陀佛示現。現今阿彌陀佛聖誕 日乃以永明大師的出生日為準。

永明大師圓寂後,有一從臨安來的僧人,經年繞大師塔,旁人問 他何故繞塔?那僧人回答:「我在一次大病中到過冥界,看見閻王殿 左邊供了一幅僧人像。閻王常在像前禮拜,我私下詢問:閻王禮拜的 僧人是誰?得到回答是:那僧是杭州的永明延壽禪師。大師靈逝,未 經冥府,直接往生西方上上品。閻王敬重大師德業故,天天禮拜。所 以我來這裡繞塔,以示恭禮之心。」

永明大師為法眼宗第三代祖師,集大乘佛法為一身,融通各宗、

會歸淨土,持律精嚴,欣求往生。其以華嚴一乘為究竟圓妙,以吾人 靈明妙心為萬法之本源,以西方淨土為最終歸宿,身體力行,理事雙 修,為後人樹立了不朽的榜樣。如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早年修禪,

每謂:永明禪師乃禪門宗匠,尚歸心淨土;況今末法,允宜遵承。於 是專修淨業,弘揚蓮宗。近代圓瑛法師,早年修禪,三十歲後,受永 明大師啟發,亦歸心淨土,以求福求慧求生淨土為指歸,自謂「三求 堂主人」。

七、省常大師

省常大師(西元959~1020年),字造微,俗姓 顏,錢塘人。七歲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大師的德 業主要體現在自利成就與啟建結社念佛。

宋 淳 化 年 中 ( 西 元 9 9 0 ~ 9 9 4 年 ) , 大 師 在 杭 州

(14)

昭慶院專修淨業,以旃檀刻阿彌陀佛像,仿廬山遺風結淨行社,有 一百二十位公卿顯貴參加,皆稱淨行弟子。宰相王文正公(王旦)為 社首,翰林蘇易簡作《淨行品序》。序文寫道:「予當布發以承其 足,剜身以請其法,猶無瞋恨,況陋文淺學而有吝惜哉!」可見,大 師道隆德盛,感格人心之力甚大。淨行社還有八十比丘,一千大眾,

念佛精進不懈。

大師嚴持戒律,才辯勝人,刺血書寫《華嚴淨行品》。每書一 字,三拜三圍繞,三稱佛名,刊行千卷,分施千人。以念佛法門自行 化他,數十年如一日。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於寺中端坐念佛,有 頃,厲聲唱:「佛來了!」隨之而化。當時在場的信眾見到地面呈金 色,良久方退。享年六十二歲,弟子奉全身建塔於鳥窠禪師之側,號 圓淨法師。

八、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西元1523~1615年),諱袾宏,字 佛慧,號蓮池。杭州仁和人,出生於世代望族之家。

十七歲補諸生,以學識與孝行著稱於鄉里。鄰家有一老嫗,日日念佛 名。大師問其所以,老嫗回答:先夫持佛名,臨終自在往生,故知念 佛功德不可思議。大師聞語感動,遂寄心淨土,書「生死事大」於 案頭以自警策。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母亦永訣,大師決志出家修 行,與妻子湯氏訣別:「恩愛不常,生死莫代,我得出家,你自己保 重。」湯氏灑淚說:「君先走一步,我自會打算。」大師作一筆勾詞 棄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髮。其妻隨後也削髮為尼。

大師受具足戒後,策仗遊方,遍參知識。參學遍融禪師,老禪師 教喻:「勿貪名利,唯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大師拳拳服膺。

(15)

後參笑巖寶祖,辭別向東昌的歸途上,聞譙樓之鼓聲忽然大悟。乃作 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 空爭是與非。」

隆慶五年(西元1571年),入杭州雲棲山,見山水幽絕,遂結茅 卜居修念佛三昧。山中老虎時常傷害村民,大師慈悲為放瑜伽焰口,

老虎不再患害百姓。亢旱年,村民懇請大師祈雨,大師手擊木魚,循 田埂念佛,一時,雨下如注。村民及信眾們自發地為大師建造禪堂寺 院。自此,法道大振,海內衲子歸心,遂成一大叢林。

大師是從永明延壽以來,融禪淨教律為一體之大成者,主唱禪 淨不二,念佛含攝萬法之旨。大師痛念末法眾生,掠影宗門,撥無淨 土,有若狂象;教下講師,依文解義,說食不飽。如法思惟,唯念佛 一門,橫截生死,普攝三根。於是單提淨土,著《彌陀疏鈔》十餘萬 言,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一心。大師以華嚴一即一切的圓 融理念詮釋念佛法門,認為念佛是大總持法門,含攝菩薩六度萬行,

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義。由是,大師不主張閱藏,應一心念佛。

大師明因慎果,深悲末法眾生,業深垢重,教綱衰滅,戒律鬆 弛,此時修行,應以戒律為根本,以淨業為指歸。因而,大師整飭清 規,在南北戒壇久禁不行的情況下,大師令求戒者具三衣,於佛前 受之,大師為證明。已受戒者,半月誦《梵網經戒》及《比丘諸戒 品》。其住持的道場,規條甚嚴,出《僧約十條》、《修身十事》等 示眾。各堂執事職責詳明,夜必巡警,擊板唱佛名,聲傳山谷。布薩 羯磨,舉功過,行賞罰,絲毫無錯。大師策厲清規,嚴明梵行,並親 自著述,闡發戒律精義,以救末世疲弊之習。大師極力戒殺生、崇放 生。寺前建有放生池,山中設有放生所,救贖潛游蜎飛諸生物。大師

《戒殺放生文》盛傳於世。

大師樸實簡淡,虛懷應物,貌相溫和,聲若洪鐘,胸無涯岸。自

(16)

奉儉樸,自有道場以來,未曾妄用一錢,凡有香俸盈餘,便施散給其 他寺廟的和尚。施衣藥,救貧病,常行不倦。大師生平惜福,年老還 是自己洗衣,淨溺器,不勞煩侍者。終身一襲布衣,一頂麻布蚊帳用 了幾十年。

文殊菩薩曾化為童子來參大師。大師見到童子便問:「兩腳有 泥,必是遠來客。」童子說:「聞知蓮池水,特來洗一洗。」大師 說:「蓮池深萬丈,不怕淹死你。」童子說:「兩手攀虛空,一腳踏 到底。」大師道行境界於斯可見一斑。

大師道隆德盛,感動當時。李太后遣內侍齎(拿、持)紫袈裟 白金問法要,大師書偈答曰:「尊榮豪貴者,由宿植善因,因勝果必 隆,今成大福聚。深達罪福相,果中更植因,喻如錦上花,重重美無 盡。如是修福已,復應慎觀察,修福不修慧,終非解脫因,福慧二俱 修,世出世第一。眾生真慧性,皆以雜念昏,修慧之要門,但一心念 佛。念極心清淨,心淨土亦淨,蓮台最上品,於中而受生。見佛悟無 生,究竟成佛道,三界無倫匹,是名大尊貴。」

大師一生精修,廣弘淨土,臨終前半月預知往生的時間。到城 中告別諸弟子及故舊朋友,只說:「吾將他往。」回寺用茶湯供養眾 僧,告訴大家明日將行。七月朔晚,大師示微疾,瞑目無語。城中諸 弟子趕到,哀請留囑,大師睜眼開示:「老實念佛,莫換題目。」說 完,向西稱佛名而逝。世壽八十一,僧臘五十。入塔於五雲山麓。

大師著述甚豐,主要有《阿彌陀經疏鈔》、《雲棲法匯》、《竹窗隨 筆》、《往生集》、《淨土疑釋》等流行於世。 (待續)

本文整理自http://www.prajnatemple.org/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初二三各六  四四五三品   六一七十一  八九各一品   初會世如普  世華舍那品   二會如四光  菩薩淨首品   三會昇須十  梵初明法品 

曼殊室唎童子菩薩五字瑜伽法一卷 (二紙)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一卷 (四紙).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第十二祖馬鳴菩薩尊者 第十三祖迦毘羅尊者 第十四祖龍樹菩薩尊者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第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第十七祖僧迦難提尊者 第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

。自然坐一大蓮華上。佛都却化天地界。數千萬里諸菩薩皆坐。滿其中已。彌勒菩薩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四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五

 無色無形相  無根無住處   不生不滅故  敬禮無所觀   不去亦不住  不取亦不捨   遠離六入故  敬禮無所觀   不住於諸法  離有離無故 

上殿 阿彌陀佛(兩旁為觀音菩薩 與勢至菩薩) 、釋迦牟尼 (兩 旁為文殊菩薩與普賢菩 薩) 、彌勒(兩旁為法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