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認識天文學與地球科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認識天文學與地球科學"

Copied!
19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創意科學課程

.

認識天文學與地球科學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 Earth Science

講師:國立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碩士 陳俊中

(Adion Chen)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曹毓倫

(

蝦蝦

)

(2)

2

天文學/地球科學課程內容大綱—看圖說故事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及其排列的順序‧小行星、彗星‧金星與火星的環境

地球公轉、自轉軸傾斜與四季位置的關係‧日地月相對運動

由日、月、地模型了解日食、月食及潮汐現象‧地球在宇宙中的相關地位

晝夜的交替、月相的盈虧、四季的變化‧新月、滿月、上弦月與下弦月

地球地殼、地函、地核的組成‧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不同

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軟流圈‧板塊構造學說

天文望遠鏡原理與構造‧面鏡的成像原理‧透鏡成像原理‧哈伯太空望遠鏡

類地行星與類木行星其物理性質的不同‧太陽光入射角度與地球能量

阿波羅登月計畫‧行星探測器的設計與發射‧

火箭的飛行原理與構造‧太空梭的設計‧太空發射載具‧太空飛機

軌道設計科學—從地球上發射太空船到月球‧飛掠/環繞月球

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的科學—軌道力學‧刻卜勒三大定律

地球觀測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海洋衛星

地球氣層的結構‧金星與地球大氣層的比較‧ The Rock Cycle

地球科學--火山的結構‧生物圈與食物鏈‧水循環與碳循環

(3)

3 3

銀河系/太陽系/獵戶旋臂

(4)

4 4

銀河系/太陽系/獵戶旋臂

(5)

5 5

銀河系/太陽系/獵戶旋臂

(6)

6 6

銀河系/太陽系/獵戶旋臂

(7)

7 7

銀河系/太陽系/獵戶旋臂

(8)

8 8

銀河系/太陽系/獵戶旋臂

(9)

9 9

銀河系/太陽系/獵戶旋臂

(10)

10 10

111

(11)

11 11

銀河系/太陽系/獵戶旋臂

獵戶臂是銀河系內的一條小螺旋臂,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即處於獵戶臂內。它也被稱為本地臂、

本地分支(Local Spur)或獵戶分支。獵戶臂因為靠近獵戶座而得名,它位於人馬臂和英仙臂之 間 - 銀河系4條主要螺旋臂中的2條。在獵戶臂內的太陽系和地球在本星系泡內,距離銀河中 心大約26,000光年。

銀河系(天河或天漢)是太陽系所處的星系。是一個由1,000至4,000多億顆恆星、數千個星團 和星雲組成的棒渦星系系統,它的直徑約為100,000多光年,中心的厚度約為6,000多光年。

太陽系屬於這個龐大星系的恆星之一,而我們居住的地球則屬於太陽系中的一個行星。過去它 被認為與同處於本星系團的仙女座大星系一樣,都是旋渦星系,但最新研究指出銀河系實際上 為一棒旋星系。

銀河系也有自轉。太陽系以每秒250千米速度圍繞銀河中心旋轉,旋轉一周約2.2億年。

銀河系有兩個伴星系: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

與銀河系相對的稱之為河外星系。一般認為,銀河系中的恆星多為雙星或聚星。而2006年新的 發現認為,銀河系的主序星中2/3都是單星。

銀河系是一個中間厚,邊緣薄的扁平盤狀體。他的主要部分稱為銀盤,呈漩渦狀。

它的總質量約有太陽的一萬億倍,直徑約為十萬光年,中央厚約1.5萬光年,邊緣厚約3000- 6000光年。太陽約處於獵戶臂上距銀河系中心約27,700光年某處。

銀盤外面是由稀疏的恆星和星際物質組成的球狀體,稱為銀暈,直徑約10萬光年。

(12)

12 12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

(13)

13 13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

(14)

14 14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

(15)

15 15

太陽

根據天文學家的推測,由於太陽是利用其內部的氫作為燃 料,為了能夠利用剩餘的燃料,太陽會變得越來越熱,於 是燃燒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這就導致太陽不斷變亮,變亮 速度大約為每11億年增亮10%。

從現在起再過大約76億年,太陽的核心將會熱得足以使外 層氫發生融合,這會導致太陽膨脹到現在半徑的260倍,變 為一顆紅巨星。 此時,由於體積與表面積的擴大,太陽的 總光度增加,但表面溫度下降,單位面積的光度變暗。

隨後,太陽的外層被逐漸拋離,最後裸露出核心成為一顆 白矮星,一個極為緻密的天體,只有地球的大小卻有著原 來太陽一半的質量。

(16)

16 16

太陽

(17)

17 17

太陽

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

質量大約是地球的330,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從化學組成來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 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 於2%。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是白色 的,但因為在可見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

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 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的稱為「黃矮星」。

其表面溫度大約是 5778K(5505 °C),它的能量來自於氫 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燃燒6.2億噸的 氫。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

(18)

18 18

Sun

(19)

19 19

太陽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 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 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陽大 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 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

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 2.5億年遶行一周。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

(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 1.496億公里(天文學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以平均 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經過8分19秒。太陽光中 的能量通過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著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

(20)

20 20

太陽

太陽的核心是指距離太陽的中心不超過太陽半徑的五分之 一或四分之一的區域,核心內部的物質密度高達150 克/立 方公分,大約是水密度的150倍,溫度接近1,360萬K。相較 之下,太陽表面的溫度大約只有5,800K。根據太陽和太陽 風層探測器任務最近的資料分析,太陽核心的自轉速率比 輻射帶等其它區域要快。太陽形成後的大部分的時間裡,

核融合的能量是經過一系列被稱為質子-質子鏈反應的過程 產生的;這個過程將氫變成氦,只有少於2%的氦是經由碳 氮氧循環產生的。

核心是太陽內唯一能經由核融合產生大量熱能的區域,99%

的能量產生在太陽半徑的24%以內,而在30%半徑處,融合 反應幾乎完全停止。太陽的外層只是被從核心傳出的能量 加熱。在核心經由核融合產生的能量首先需穿過由內到外 接連的多層區域,才能到達光球層,然後化為光波或粒子 的動能,散逸到外層的宇宙空間去。

(21)

21 21

太陽黑子

當使用適當的過濾觀察太陽時,通常最能立刻看見的特徵就是太陽黑子,因為 那是溫度較低而明確出現比周圍黑暗的區域。太陽黑子是強磁場的區域,對流 受到強量磁場的抑制,減少了從高熱的內部傳送到表面的能量。磁場造成大量 的熱進入日冕,形成的活動區是激烈的太陽閃焰和日冕物質拋射的來源。最大 的太陽黑子有數萬公里的直徑。

在太陽上可以看見的太陽黑子數量並不是固定的,它以11的週期變化,形成所 知的太陽週期。當太陽黑子週期進展時,太陽黑子的數量會增加,並且初系的 位置也逐漸接近太陽的赤道。太陽黑子通常都以磁性相異的形式成對出現。

在過去大約250年觀測的太陽黑子數量,顯示出大約11年的太陽週期。因為太陽 的光度與磁場活動有直接的關係,太陽週期不僅對太空天氣有很大的影響,對 地球的氣候也有重大的影響。在17世紀,太陽週期似乎完全停止了數十年,在 這段期間只觀測到少數幾個太陽黑子。那個時代稱為蒙德極小期或小冰期,歐 洲經歷了很冷的溫度。分析樹木的年輪發現更早的一些極小期,並且也顯現出 與全球的溫度低於平均溫度的期間相符合。

(22)

22 22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

(23)

23 23

太陽系的八大行星

(24)

24 24

水星

(25)

25 25

水星

水星(0.4 天文單位)是最靠近太陽,也是最小的行星(0.055地球質量)。它沒有 天然的衛星,僅知的地質特徵除了撞擊坑外,只有大概是在早期歷史與收縮期間產 生的皺摺山脊。水星,包括被太陽風轟擊出的氣體原子,只有微不足道的大氣。目 前尚無法解釋相對來說相當巨大的鐵質核心和薄薄的地函。假說包括巨大的衝擊剝 離了它的外殼,還有年輕時期的太陽能抑制了外殼的增長。

水星(英語:Mercury),中國稱為辰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最內側的一顆。它也是 最小的,並且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離心率。它的軌道每87.969地球日繞行太陽一 週,而每公轉2圈時也自轉了3圈。 水星有著太陽系行星中最小的軌道傾角。

水星,是一顆內側行星,只會出現在凌晨成為晨星,或是黃昏出現作為昏星,但是 它比另一顆內側行星,金星,更難以見到。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因 為在天空中太靠近太陽,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因除非有日蝕,否則在陽光的照耀 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

(26)

26 26

地球/水星/月球

(27)

27 27

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內與地球相似的4顆類地行星之一,有著與地球 一樣的岩石個體。它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在赤道的半徑是 2,439.7公里。水星甚至比一些巨大的天然衛星,像是甘尼米德 和泰坦,還要小 - 雖然質量較大。水星由大約70%的金屬和 30%的矽酸鹽材料組成,水星的密度是5.427公克/公分3,在太 陽系中第二高的,僅次於地球的5.515公克/公分3。如果不考慮 重力壓縮對物質密度的影響,水星物質的密度將是最高的。

從水星的密度可以推測期內部結構的詳細資料。地球的高密度

,特別是核心的高密度,是由重力壓縮所導致的,水星是如此 的小,因此它的內部不會被強力的擠壓。所以,它要有如此高 的密度,它的核心必然是大且含有許多的鐵。

(28)

28 28

水星/地球

(29)

29 29

水星

由於十分接近太陽,勘測有困難度,我們對水星的所知相當有 限,迄今只有兩艘太空船曾略勘水星。第一艘是1974至1975年 的水手10號,只描繪了45%的水星表面圖。第二艘是信使號,

在2008年1月14日掠過水星,描繪了另外30%的表面。信使號於 2011年3月17日再度抵達水星,並且進入環繞軌道,開始對水 星表面進行全面的探測。

實際上,水星在外觀上很像月球。它的表面有許多的坑穴,沒 有天然的衛星,也沒有真實的大氣層;它有個巨大的鐵核,磁 場強度約是地球的1% 。由於有著巨大的核,它是高密度的行 星。表面的溫度從90至700K(-180至430 °C)。日下點是最熱 的地方,在靠近地理極的坑穴底部是溫度最低之處。

(30)

30 30

111

(31)

31 31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32)

32 32

水星/地球

(33)

33 33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34)

34 34

金星/地球

(35)

35 35

金星

金星

金星 (0.7 天文單位)的體積尺寸與地球相似(0.82地球質量

),也和地球一樣有厚厚的矽酸鹽地函包圍著核心,還有濃厚 的大氣層和內部地質活動的證據。但是,它的大氣密度比地球 高90倍而且非常乾燥,也沒有天然的衛星。它是顆炙熱的行星

,表面的溫度460到470°C,很可能是大氣層中有大量的溫室氣 體造成的。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金星的地質活動仍在進行中,

但是沒有磁場保護的大氣應該會被耗盡,因此認為金星的大氣 是經由火山的爆發獲得補充。

(36)

36 36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37)

37 37

金星/地球/火星

(38)

38 38

Solar System Planets Compare

(39)

39 39

金星/地球/火星

(40)

40 40

111

(41)

41 41

行星互相撞擊

(42)

42 42

地球與火星的比較

(43)

43 43

地球與火星的比較

(44)

44 44

火星

火星

火星(1.5 天文單位)比地球和金星小(0.11地球質量),只有 以二氧化碳為主的稀薄大氣,它的表面,有密集與巨大的火山

,例如奧林帕斯山,水手號峽谷有深邃的地塹,顯示不久前仍 有劇烈的地質活動。火山最高高度超過20000米。火星於十億 年可能曾經有許多液態水。也有生物存在的可能性。

有人認為火星可地球化,並變成第二個地球,但須法300-

1000年多,也可能會破壞火星環境。也同時能令火星有為人類 的「殖民地」。首先把火星的大氣增加氧氣量,然後溶化南北 極的冰,成為液態水,最後擴大液態水的位置,成為海洋及湖 泊。

火星有兩顆天然的小衛星,戴摩斯和福伯斯,可能是被捕獲的 小行星。數百萬年後福伯斯將和火星相撞。

(45)

45 45

地球與火星的比較

(46)

46 46

太陽系內的主要衛星

(47)

47 47

太陽系內的主要衛星

(48)

48 48

太陽系內的主要衛星

(49)

49 49

地球與土星

(50)

50 50

地球/月球/泰坦星(Titan)

(51)

51 51

111

(52)

52 52

地球/泰坦星(Titan)

(53)

53 53

地球/月球/歐羅巴星(Europa)

(54)

54 54

地球/火星/歐羅巴星(Europa)

(55)

55 55

地球/歐羅巴星(Europa)

(56)

56 56

地球/埃歐衛星(Io)/月球

(57)

57 57

地球

地球

地球(1 天文單位)是內行星中最大且密度最高的,也是唯一 地質活動仍在持續進行中並被人類承認擁有生命的行星,直徑 12756km(赤道半徑 6378 km )。它也擁有類地行星中獨一無 二的水圈和被觀察到的板塊結構。地球的大氣也與其他的行星 完全不同,被存活在這兒的生物改造成含有21%的自由氧氣。

它只有一顆衛星,即月球;月球也是類地行星中唯一的大衛星

(58)

58 58

小行星帶

小行星是太陽系小天體中最主要的成員,主要由岩石與不易揮 發的物質組成。

主要的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距離太陽2.3至3.3 天文單位,它們被認為是在太陽系形成的過程中,受到木星引 力擾動而未能聚合的殘餘物質。

小行星的尺度從大至數百公里、小至微米的都有。除了最大的 穀神星之外,所有的小行星都被歸類為太陽系小天體。

小行星帶擁有數萬顆,可能多達數百萬顆,直徑在一公里以上 的小天體。儘管如此,小行星帶的總質量仍然不可能達到地球 質量的千分之一。小行星主帶的成員依然是稀稀落落的,所以 至今還沒有太空船在穿越時發生意外。

(59)

59 59

地球與木星的比較

(60)

60 60

類木行星/外太陽系/外行星

在外側的四顆行星,也稱為類木行星,囊括了環繞太陽99%的 已知質量。木星和土星的大氣層都擁有大量的氫和氦,天王星 和海王星的大氣層則有較多的「冰」,像是水、氨和甲烷。有 些天文學家認為它們該另成一類,稱為「天王星族」或是「冰 巨星」。這四顆氣體巨星都有行星環,但是只有土星的環可以 輕鬆的從地球上觀察。

(61)

61 61

地球與木星的比較

(62)

62 62

木星/土星

木星

木星 (5.2 天文單位),主要由氫和氦組成,質量是地球的318 倍,也是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木星的豐沛內熱在它的大 氣層造成一些近似恆星的特徵,例如雲帶和大紅斑。木星已經 被發現的衛星有63顆,最大的四顆,甘尼米德、卡利斯多、埃 歐、和歐羅巴,顯示出類似類地行星的特徵,像是火山作用和 內部的熱量。甘尼米德比水星還要大,是太陽系內最大的衛星

。 土星

土星(9.5 天文單位),因為有明顯的環系統而著名,它與木 星非常相似,例如大氣層的結構。土星不是很大,質量只有地 球的95倍,它有61顆已知的衛星,泰坦和恩塞拉都斯,擁有巨 大的冰火山,顯示出地質活動的標誌。泰坦比水星大,而且是 太陽系中唯一實際擁有大氣層的衛星。

(63)

63 63

天王星/海王星

天王星

天王星(19.6 天文單位),是最輕的外行星,質量是地球的14 倍。它的自轉軸對黃道傾斜達到90度,因此是橫躺著繞著太陽 公轉,在行星中非常獨特。在氣體巨星中,它的核心溫度最低

,只輻射非常少的熱量進入太空中。天王星已知的衛星有27顆

,最大的幾顆是泰坦尼亞、歐貝隆、烏姆柏里厄爾、艾瑞爾、

和米蘭達。

海王星

海王星(30 天文單位)雖然看起來比天王星小,但密度較高使 質量仍有地球的17倍。他雖然輻射出較多的熱量,但遠不及木 星和土星多。海王星已知有13顆衛星,最大的崔頓仍有活躍的 地質活動,有著噴發液態氮的間歇泉,它也是太陽系內唯一逆 行的大衛星。

(64)

64 64

太陽系的主要衛星與地球大小的比較

(65)

65 65

月相的盈虧

(66)

66 66

月相的盈虧

(67)

67 67

月相的盈虧

(68)

68 68

月相的盈虧

(69)

69 69

地球公轉、自轉軸傾斜與四季位置的關係

(70)

70 70

地球公轉、自轉軸傾斜與四季位置的關係

(71)

71 71

地球公轉、自轉軸傾斜與四季位置的關係

(72)

72 72

地球公轉、自轉軸傾斜與四季位置的關係

(73)

73 73

天文學--日蝕與月蝕

(74)

74 74

天文學--日蝕與月蝕

(75)

75 75

天文學--日蝕與月蝕

(76)

76 76

22222222

(77)

77 77

天文學--日蝕與月蝕

(78)

78 78

天文學--日蝕與月蝕

(79)

79 79

地球大氣層的結構

(80)

80 80

地球大氣層的結構

(81)

81 81

地球大氣層的結構

(82)

82 82

22222222

(83)

83 83

地球大氣層的結構

(84)

84 84

地球大氣層的水循環

(85)

85 85

金星與地球大氣層的比較

(86)

86 86

金星與地球大氣層的比較

(87)

87 87

地球科學--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學說

(88)

88 88

地球科學--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學說

(89)

89 89

地球科學--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學說

(90)

90 90

地球科學--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學說

(91)

91 91

22222222

(92)

92 92

地球科學--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學說

(93)

93 93

地球科學--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板塊構造學說

(94)

94 94

地球科學--火山的結構

(95)

95 95

22222222

(96)

96 96

地球科學--火山的結構

(97)

97 97

地球科學--火山的結構

(98)

98 98

潮汐

(99)

99 99

潮汐

(100)

100 100

潮汐

(101)

101 101

潮汐

(102)

102 102

潮汐

(103)

103 103

潮汐

(104)

104 104

潮汐

(105)

105 105

潮汐

(106)

106 106

潮汐

(107)

107 107

潮汐

(108)

108 108

潮汐

(109)

109 109

111

(110)

110 110

Water on Earth

(111)

111 111

111

(112)

112 112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13)

113 113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14)

114 114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15)

115 115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16)

116 116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17)

117 117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18)

118 118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19)

119 119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20)

120 120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21)

121 121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22)

122 122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23)

123 123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24)

124 124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25)

125 125

111

(126)

126 126

火成岩/沈積岩/變質岩

(127)

127 127 127

111

(128)

128 128 128

Water on Earth

(129)

129 129 129

Water on Earth

(130)

130 130 130

Water on Earth

(131)

131 131 131

Water Cycle

(132)

132 132 132

Water Cycle

(133)

133 133 133

Water Cycle

(134)

134 134 134

111

(135)

135 135 135

111

(136)

136 136 136

Water Cycle

(137)

137 137 137

Water Cycle

(138)

138 138 138

CO2 cycle

(139)

139 139 139

碳循環

(140)

140 140 140

碳循環

(141)

141 141 141

碳循環

(142)

142 142 142

碳循環

(143)

143 143 143

碳循環

(144)

144 144 144

碳循環

(145)

145 145 145

食物鏈

(146)

146 146 146

食物鏈

(147)

147 147 147

食物鏈

(148)

148 148 148

食物鏈

(149)

149 149 149

食物網

(150)

150 150 150

食物網

(151)

151 151 151

食物網

(152)

152 152 152

食物網

(153)

153 153 153

食物網

(154)

154 154 154

世紀之毒~戴奧辛

(155)

155 155 155

世紀之毒~戴奧辛

《什麼是戴奧辛?》

戴奧辛(Dioxins)是210種不同化合物的統稱,包括75種多氯二聯苯戴奧辛)

及135種多氯二聯苯夫喃

這些化合物皆具有兩個氧原子聯結一對苯環類,並與氯結合,是燃燒或製造 含氯物質時,產生的無色、無味、毒性很強的脂溶性化學物質,會安定存在 於動物脂肪內,代謝不掉,其中以2,3,7,8-四氯聯苯戴奧辛(2,3,7,8-TCDD)之 毒性最強,有「世紀之毒」之稱。

(156)

156 156 156

戴奧辛

(157)

157 157 157

DDT的濫用引發生態浩劫

(158)

158 158 158

DDT的濫用引發生態浩劫

(159)

159 159 159

DDT的濫用引發生態浩劫

(160)

160 160 160

DDT的濫用引發生態浩劫

(161)

161 161 161

DDT的濫用引發生態浩劫

(162)

162 162 162

超抽地下水造成的災害

(163)

163 163 163

超抽地下水造成的災害

(164)

164 164 164

超抽地下水造成的災害

(165)

165 165 165

超抽地下水造成的災害—地層下陷

(166)

166 166 166

超抽地下水造成的災害—地層下陷

(167)

167 167 167

超抽地下水造成的災害—地層下陷

(168)

168 168 168

超抽地下水造成的災害—海水倒灌

(169)

169 169 169

超抽地下水造成的災害—海水倒灌

(170)

170 170 170

超抽地下水造成的災害—海水倒灌

(171)

171 171 171

超抽地下水造成的災害—海水倒灌

(172)

172 172

折射式與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的物理光學設計

(173)

173 173

折射式與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的物理光學設計

(174)

174 174

折射式與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的物理光學設計

(175)

175 175

折射式與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的物理光學設計

(176)

176 176

折射式與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的物理光學設計

(177)

177 177

折射式與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的物理光學設計

(178)

178 178

折射式與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的物理光學設計

(179)

179 179

折射式與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的物理光學設計

(180)

180

人造衛星橢圓形地球軌道的設計

.

(181)

181 181

刻卜勒定律(Kepler's Laws)

(182)

182 182

刻卜勒第三定律(Kepler's 3

rd

Law)

(183)

183 183

軌道設計科學—從地球上發射太空船到月球

(184)

184

霍曼軌道(Hohmann Transfer Orbit)

(185)

185

飛往火星的

霍曼軌道

(186)

186 186

太空發射載具的設計—運載火箭‧太空梭

(187)

187

運載火箭的飛行速度

◎加速到每秒7.9公里:進入地球軌道 (7.9km/s稱為宇宙第一速度)

◎加速到每秒11.2公里:飛離地球 (11.2km/s稱為宇宙第二速度)

◎加速到每秒16.7公里:飛出太陽系 (16.7km/s稱為宇宙第三速度).

(188)

188

在不同的星球上要將物體送離 該星球所需的速度(逃逸速度) 地球:11.2km/s

月球:2.4km/s (21%) 火星: 5km/s (45%) 小行星:10m/s

彗星:10m/s .

金星: 10.4km/s

土星: 35.5km/s (3.2倍)

木星: 59.6km/s (5.3倍)

太陽: 617.7km/s (55.2倍)

黑洞: 無限大

(189)

189

(190)

190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研究所碩士 陳俊中(

Adion Chen

台灣大學生物化學

/

分子生物研究所碩士 曹毓倫

(

蝦蝦

)

信箱:

adion3@gmail.com

網址:

http://sites.google.com/site/adion3/Home Mobile phone: 0970-925-870

蝦 蝦 目前任職於生物科技產業

--

新藥研發部門

Adion

目前任職於電子產業光機電系統研發部門

R & D Office, Neihu Science Park, Taipei, Taiwan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Simulation conditions are introduced first and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in three defect designs, such as single mode laser wavelength shift and laser mode change, are analyzed.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木工程/都市設計與規劃/建築設備) 全日制,兼讀制 先進科技及管理學理學碩士 全日制,兼讀制 金融與精算數學理學碩士 全日制,兼讀制

圖書館 學子餐廳 學子餐廳 學子餐廳 學子餐廳 教學樓 教學樓 教學樓 教學樓 文物館 文物館 文物館 文物館.. 網球館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潘銘基, 1999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 及文學系,繼而於原校進修,先後獲得哲學碩士

Anticyclonic eddies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observed by drifters and satellite altimeter.. 研究生:廖允強 撰 指導教授:曾若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