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靈界來的訊息:另類的文化交流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靈界來的訊息:另類的文化交流史"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原著

靈界來的訊息:另類的文化交流史

蔡爾健

明道高級中學,台中,台灣

本文擬以李嗣涔教授對靈界所進行的實驗,及其對靈界所建立的量子力學架 構為理論基礎,試圖從中國歷史上尋找並研究從靈界而來、且對中國文明發展有 所啟發的若干訊息。本文除了將討論這些訊息出現的歷史背景之外,也將進一步 探究:這些訊息帶動了中國文明發展史上哪些方面的進步,藉此評估它們對中國 文明發展史的影響力。

本文試圖論證,尌文中所提及的靈界訊息而論,這些訊息至少對中國古代政 治制度的建立、道教的發展,甚至印度、中國大乘佛教的流傳等方面,有著或至 少可能有著不可忽視的啟發與貢獻。

關鍵詞:靈界、通靈、扶乩研究、中國文明發展史

壹、前言

古今中外,各地區或各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史,舉凡可以被研究的,恐怕都 已被學者們研究,並且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成果。但是,似乎仍有些可以被視為 是「文化交流」的現象,不但學者們較少涉獵,甚至在許多時候,是有意不接觸,

乃至於忽視的。

舉例來說,許多地區或族群,似都不乏與「天外來客」接觸的紀錄(由於這 個問題不是本文所擬研究的,因此本文以下不會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相關 資訊可參考以下網站(臺灣飛碟學會):http://www.ufo.org.tw/,檢索時間:

2016/10/12);另外,也就是本文以下擬探討的,幾乎每一個族群或文化傳統,都 有著和「另一個世界」,亦即靈界接觸的紀錄。但是,這些接觸的紀錄,或由於

聯絡人:蔡爾健,明道高級中學,台中,台灣

Email: jian1127@ms53.hinet.net

(2)

學者對於交流彼端的資訊不足;甚或由於學者對於交流彼端的存在,基本上抱持 著否定乃至於蔑視的態度,以至於這些紀錄的內容,乃至於它們在人類文明發展 史上的地位或意義,往往被有意地忽略,甚至忽視了。否則,就是被當成民俗文 化或宗教、信仰研究的素材,鮮少有學者從文化交流史的角度重新加以審視。

本文以下,擬以李嗣涔教授對靈界所進行的實驗,及其對靈界所建立的量子 力學架構為理論基礎,試圖從中國歷史上尋找並研究從靈界而來、且對中國文明 發展有所啟發的若干訊息。本文除了將討論這些訊息出現的歷史背景之外,也將 進一步探究:這些訊息帶動了中國文明發展史上哪些方面的進步,藉此評估它們 對中國文明發展史的影響力。本文試圖論證,就文中所提及的靈界訊息而論,這 些訊息至少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道教的發展,甚至印度、中國大乘佛教 的流傳等方面,有著或至少可能有著不可忽視的啟發與貢獻。

靈界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的架構

李嗣涔教授在其著名的一系列實驗裡,逐漸闡明了除了我們目前所處的四度 時空物質世界及四種力場之外,還有一個「信息場」的存在。雖然這種「信息場」

的物理本質目前並不清楚,但實驗證實藉由一些關鍵字的協助,擁有手指識字功 能的青少年可以與「信息場」溝通,利用第三眼看到相關信息。李教授相信這已 為傳統佛教的世界觀開始建立科學的基礎,也為「信息場」研究領域開啟了一嶄 新的研究方向(李嗣涔、陳建德、唐大崙,民 89)。李教授藉由實驗所得的證據 指出,信息場之結構類以網路的世界,不同的神聖人物或事物均有對應的信息網 頁,其名字就是網址,可藉由手指識字而聯網;而功能人之大腦則是瀏覽器,不 同版本不同功能的瀏覽器決定功能人能否經由網址看到對應的信息網頁。人名之 文字種類及扭曲程度,決定了其與信息網頁之聯接是否通暢(李嗣涔、張蘭石,

民 90)。

在李教授的實驗中,接受實驗者(以下簡稱「功能人」)經由手指識字辨識 如「佛」、「菩薩」、「耶穌」等神聖字彙的實驗證實,發現功能人大腦屏幕所看的 異象如亮光亮人、笑聲、十字架等並非源自大腦的幻覺,而是來自外界超越四度 時空物質世界的信息場(靈異世界)。更進一步的實驗證實,信息場內充滿了高 智能的信息(神靈),偶爾會介入手指識字的實驗,導致混亂的結果。因此高智 能信息參與實驗之程度,成為手指識字實驗的一大變數。李教授後來又利用高智

(3)

能信息參與實驗之現象,設計一套手指識字的方法,比如把字彙改為一長串的問 題,經由識字的過程而與高智能信息對話。他們針對某位功能人做了這樣的實 驗,由於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該功能人在大腦屏幕上完全沒有看到紙上所寫的問 題,因此她的回答並非來自個人的意識,而是來自信息場內高智能的信息。由對 話中,李教授等人對宇宙時空、太空旅行、外星文明、信息場的結構與特性有了 更深入的了解。甚至知道了信息場、也就是靈異世界,是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 的(李嗣涔,民 91)。

而李教授又結合了大中小尺度時空的理論,提出了關於真實宇宙架構的假 設。此即真實的宇宙其實是一個 8 度的複數時空,除了目前所知的 4 度實數時空

(陽間)以外還有一個充滿意識及信息的 4 度虛數時空(信息場或陰間)存在,

實數時空與虛數時空雖然關係密切,為同一複數時空的實部及虛部,但是其間存 在實虛障礙(陰陽兩隔),僅僅藉由許多不同尺度的特殊時空點交換能量,這些 連結點都是漩渦狀的時空結構,也就是三度空間太極圈上的魚眼結構。除非物質 小於漩渦尺寸或進入特殊狀態,否則不能隨意穿越。一般物質存在於 4 度實數時 空中,可以由 4 個座標(x, y, z, t)來定位,描述其運動。但是當物質如基本粒 子、光子、物體進入微觀或宏觀量子狀態,必須用複數場來描述其量子狀態時,

複數物質波出現,則物質波不受漩渦尺寸限制,可以漏過漩渦連結點進入虛數時 空,在虛數時空中物質波的渡速 U 與實數時空中物體的速度 υ,滿足 Uυ = C^2,C 為光速,當物體在實數時空的速度υ << C,則物質在虛數時空的速度 U >>

C,因此量子狀態物質波可以很快的傳布廣袤的空間,也可以擷取過去及未來的 訊息。此時最大的變化是物質的意識成分(虛數部分)被喚醒。李教授認為進入 心物合一狀態(量子狀態)的虛數部分能量形式就是暗質,其能量導致凹向下的 時空結構具有引力的特性。暗能一般認為是廣義相對論中的宇宙常數所提供,也 就是真空能量所產生的斥力。李教授認為複數時空有數量巨大的漩渦連結點結 構,可以創造出凸向上的時空結構,可能具有斥力的特性。李教授假設實數時空 與虛數時空就是太極圖上所嘗試描述的陽及陰,兩者相生相剋,其能量經過魚眼

(漩渦的時空結構)互相溝通,因此實數及虛數時空中都有許多的魚眼存在具有 漩渦結構與另一時空接通,能量互相交換。李教授假設這些數量巨大的漩渦結構 態,向上及向下,一個由陽漩入到陰,一個由陰漩入到陽,這解釋了為何一個空 間量子軌道只容許兩個自旋相反的電子,因為可以形成了穩定的三度空間太極時 空結構,這也解釋了量子力學裡的鮑立不共容原理的物理成因。因為在空間軌道

(4)

放入兩個自旋相同的電子會造成不穩定的時空結構(李嗣涔,民 103)。

除去理論物理學方面較為專業深澀的學說,以及手指識字這種專門實驗項目 的成果之外,李教授的一系列實驗闡明了一個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信息場、也就 是靈異世界,或所謂的「陰間」的存在。這個世界的物理本質目前並不清楚,其 架構以及它與物質世界的關係,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目前僅有相關的假設), 但是其存在,以及有功能人可以接觸其中的高智能信息或神靈,則似乎是可以肯 定的。

然而,除了前述的實驗成果與相關的理論假設之外,同時還可以肯定的是,

在實驗過程中的主角之一─功能人並不是今天才存在的。自古以來,在幾乎所有 族群或文化傳統中,多多少少都有著能夠與靈界接觸的人的相關紀錄,乃至於敘 述他們和靈界接觸、互動、交流的過程及其影響的紀錄存在。以下,本文將舉出 一些實際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參、靈界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

關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傳統的說法基本上都是歸功於古代聖王先哲 的。《易》〈繫辭〉下第二章有云(王弼、韓康伯注,民 88,頁 220~ 221,以 下古籍引文之標點符號皆經筆者略作調整):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

《乾》、《坤》。……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

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韓非子》〈守道〉亦云(陳啟天校釋,民 83,頁 797):

聖王之立法也,其賞足以勸善,其威足以勝暴,其備足以完法。

《墨子》卷一〈法儀〉也說(孫詒讓間詁,民 81,頁 12):

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故聖王法之。既以天為法,動作 有為,必度於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然而天何欲何惡者也?

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愛相 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愛 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杜佑所寫的中國政治制度史《通典》卷一〈食貨〉中更說(杜佑,民 67,頁 29):

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洪範八政,一曰食,二 曰貨。……夫行教化在乎設職官,設職官在乎審官才,審官才在乎精選舉,

(5)

制禮以端其俗,立樂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職官設然後興禮 樂焉,教化隳然後用刑罰焉,列州郡俾分領焉,置邊防遏戎敵焉。……本初 纂錄,止於天寶之末,其有要須議論者,亦便及以後之事。

以上所舉的,不過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流派中較著名的幾家而已。但無論是哪一 家,對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基本上都離不開古代聖王先哲的擘劃製作。

然而,古代的聖王先哲又是從哪裡、從哪些管道得知該如何建立政治制度的 相關訊息呢?當然,世世代代人們的經驗傳承也許是途徑之一,不過透過功能人 向靈界神明請益,恐怕也是重要管道之一,而且可能還是相當重要的一種管道。

《國語》卷十八〈楚語〉下曾提到(王連生、薛安勤譯注,民 80,頁 712~ 713): 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 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

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而為之牲器時服,而後使先聖之後之有光 烈,而能知山川之號、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勤、禮節之 宜、……。使名姓之後,能知四時之生、……,而心率舊典者為之宗。于是 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及少昊之衰 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 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

蓋在原始社會,其政治、社會制度因「祭政合一」之故,參政者率為其社會之成 年男子。而原始社會多在其棲息處中心建有集會所(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 就已出現),由社會內的成年男子參加、聚會。這種集會所便是後世「明堂」(宗 廟、朝廷等場所之祖型)的濫觴(楊寬,民 88,頁 629~ 649、頁 737~ 756)。

而原始社會的職官制度與仕宦者多由巫、覡請示神明後始得成立,因此多為 巫術性的、非理性的。古者祭政合一,君主即巫者之長。從古代文獻、考古學家 和歷史學家的研究裡,都可以了解到在原始社會中,巫、覡的地位十分重要。原 因之一,就是他們即古代的功能人,有著與靈界神明接觸、互動、交流的能力和 使命,其影響力之大,可想而知。

按照一般神權時代的情況,應該是由農民的貢賦來養活統治者與祭司階級,

由祭司依神意來指導農作和國家政策。而統治者和祭司可能是一體之兩面、也可 能是同列於貴族,一如兩河流域諸文明、中國古代或古印度。不過人民若有求於 神祇,似乎也不會去請祭司等貴族來問卜,多半是到地方上的社、稷等地方性神 壇行占。而地方性的神壇則在宗教行政上是隸於中央的宗廟、神廟,而其神職人

(6)

員可能是當地的豪族(至少不必親自務農、獵),也可能是中央派來的低階祭司。

總之,與神明交通的權力應該是掌握在貴族之手,一般人民只能求助於他們(丸 山真男著,林明德譯,民 73,頁 376~ 377;中村元著,林太、馬小鶴譯,民 81 頁 370;陶希聖、曾謇,民 63,頁 4~ 5)。

蓋原始社會的人們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會遇到問題,都常須向靈界的神明 們請求開示,以求取問題的解決之道。久而久之,(從靈界得到的)解決問題的 相關知識與經驗累積得更為豐富了,甚至連同人們自身的經驗被代代傳承了下來

(並且日益變得更為理性化、體系化),很可能,原始社會早期的政治、社會體 制,也就由此被逐漸確立了起來。這在某些學者的眼中看來,可能是顯得十分原 始、未開化的現象,但在現今宗教學者、考古學者、人類學者、歷史學者等的眼 中,乃至於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卻是確曾存在過,而且被當時的人們視為 天經地義的大事。

肆、靈界與早期道教經典的建立

儘管人類的文明社會不斷地在發展,但仍有許多生活上的問題,不是僅靠理 性層面的手段便能解決的。因此,宗教在人類文明社會中始終佔有著重要的一席 之地。在中國歷史上,較重要的宗教約有道教、佛教等。這些宗教的發展在很大 的程度上,是有賴於經典的傳誦與流佈的。實則,許多早期的道教經典以及早期 的大乘佛教經典,可以確定或至少可能,是由功能人和靈界接觸、互動、交流,

也就是受靈界神明的開示而產生的。首先,就讓我們來觀察某些早期道教經典產 生的情況。

《後漢書》卷三十〈郎顗襄楷傳〉中有云(范曄,民 84,頁 1084~1085): 初,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干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

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 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臧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根據章懷太子的注釋,所謂的「太平清領書」似乎即後世所稱的《太平經》,也 就是張角太平道所依據的經典。根據《後漢書》的記載,這本經書是得自曲陽泉 水上,而且多「巫覡雜語」,可見《太平清領書》的成立,與巫覡受靈界神明的 開示,是脫離不了關係的。

另一本早期道教的重要經典《真誥》,更可以說是功能人與靈界神明互動、

交流的紀錄(卿希泰,民 85,頁 536~ 537)。該書卷一即清楚地記載(陶弘景,

(7)

民 100,頁 3):

愕綠華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顏 色絕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厶厶(原注:剪缺此兩字,即應是「羊 權」字)。自此往來,一月之中輒六過來耳。

在這段文字之後,該書又記錄了許多神明的名號和來歷,而且都是與愕綠華這位 仙人一樣,是透過「降」、也就是降乩,讓功能人記錄下來的。特別值得一提的 是,該書在後面還提到了某些神明「傳授」若干經典給當時的信眾(陶弘景,民 100,頁 6~10):

匇海六微玄清夫人……又云:「《寶神經》是裴清靈錦囊中書,侍者常所帶者 也。裴昔從紫微夫人授此書也,吾亦有,俱如此寫,西宮中定本。」……裴 真人又言:「此書與隱書同輩,事要而即可得用也,一名《七玄隱書》。」(右 二十三日授訖此)……南嶽夫人見告云:「紫微左夫人王諱清娥,字愈意,

阿母第二十女也。鎮羽野玄壟山,主教當得成真人者。」

可見,早期道教的某些經典,是透過功能人與靈界神明的接觸、互動和交流 而產生的。靈界的訊息對中國古代道教的發展,是有著不可忽視的啟發與貢獻的。

伍、靈界與早期大乘佛教經典的建立

早期大乘佛教經典的產生,當以般若類經典為最先(呂澂,民 80,頁 2036)。 關於般若類經典,古今中外的許多學者已經將它們研究得十分透徹詳盡了。不 過,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部派佛教經典與某些早期大乘佛教經典,在世尊開始 說法時情景的描述上,有著微妙的不同。茲先列舉諸部《阿含經》的開頭如下,

《長阿含經》卷一(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民 83,頁 1):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知而故問,謂:「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語議?」

時,諸比丘具以事答。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佛時頌曰:……。又告諸 比丘:……。佛告諸比丘:……。

《中阿含經》卷一(瞿曇僧伽提婆譯,民 83,頁 421):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雜阿含經》卷一(求那跋陀羅譯,民 83,頁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增壹阿含經》卷二(瞿曇僧伽提婆譯,民 83,頁 554):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8)

以上所列舉的幾部部派佛教經典,在描述世尊開始說法時的情景之際,都是平鋪 直敘地說到「世尊告諸比丘」,沒有什麼其它特別的文字。但是,某些早期的大 乘佛教經典在描述世尊開始說法時的情景之際,所寫的文字就有些不同了。

首先觀察《放光般若經》卷一(無羅叉譯,民 81,頁 1):

聞如是:……作是三昧已,持天眼觀視世界。爾時世尊放足下千輻相輪光明,

從鹿腨腸上至肉髻,身中支節處處各放六十億百千光明,悉照三千大千國土 無不遍者。……;一切眾生見其光明、聞說法者,亦發無上正真道意。

再如《光讚經》卷一(竺法護譯,民 81,頁 147):

聞如是:……佛適三昧其心安寂,而以道眼觀斯世界,其身湛然而笑,從其 足心放六萬億百千光明,……。其光明中,自然而殖金寶蓮華,其蓮華上各 有諸佛,結加趺坐寶蓮華,講說經法,演於六波羅蜜;十方一切亦復如是。

若有眾生聞斯法講,一切究竟皆得堅住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再如《佛說兜沙經》(支樓迦讖譯,民 72,頁 445~ 446):

一切諸佛威神恩,諸過去、當來、今現在亦爾。……佛悉知諸菩薩心所念,

佛悉現光明威神。……佛放光明。先從足下出,照一佛界中極明,現十億閻 浮利天南、……十億阿惟先惟先尼[卄/呵]。

再如六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佛陀跋陀羅譯,民 72,頁 405):

復有釋提桓因,……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於面門及一一齒間,

各放佛世界塵數光明。……如是等一一光明,各有佛世界塵數光明,以為眷 屬;一一光明,照十佛土微塵等剎;彼諸菩薩見此光已,得覩蓮華藏莊嚴世 界海;佛神力故,於光明中而說偈言:……。

又如《正法華經》卷一(竺法護譯,民 72,頁 63):

聞如是:……爾時世尊與四部眾眷屬圍繞而為說經,講演菩薩方等大頌一切 諸佛嚴淨之業。說斯經已,昇于自然師子之床加趺而坐,三昧正受定意,名 曰立無量頌。……於時佛放面口結光明,普炤東方萬八千佛土,其大光明照 諸佛國,靡不周遍,……十方諸佛所說經法,普遍聞焉。……諸佛世界滅度 眾聖,所建寶廟自然為現。

從以上所列舉的幾部早期大乘佛教經典的經文中,可以發現它們在描述世尊開始 說法時的情景之際,都會先描述世尊大放光明、照耀宇宙的景象。如果推測無誤,

這恐怕是一種將降乩時的情景予以文學化的描述,暗示著功能人在與靈界的神明

(也就是世尊或其他佛陀)接觸、互動和交流,甚至靈界的神明降臨到功能人身

(9)

上。

在功能人與靈界神明的接觸、互動和交流時,有時功能人本身、乃至於週邊 的環境會出現一些異象。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三曾提及(張鷟,民 86,頁 64

~65):

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祆神廟,每歲商胡祈福,烹豬羊,……酹神 之後,募一胡為祆主……。其祆主取一橫刀,……以刀刺腹,刃出於背,仍 亂擾腸肚流血。食頃,噴水呪之,平復如故。此蓋西域之幻法也。

涼州祆神祠,至祈禱日,祆主以鐵釘從額上釘之,直洞腋下,即出門,身輕 若飛,須臾數百里。至西祆神前舞一曲即却,至舊祆所乃拔釘,無所損。臥 十餘日,平復如故。莫知其所以然也。

這很明顯是靈界神明降臨、功能人起乩時,功能人身體出現了一些異於常人的變 化,導致他們能做出一些常人不能做的事。而清諸聯《明齋小識》卷一則曾提到

(諸聯,民 62,頁 3281):

諸生岳保和住殷家兜,值大比年,設乩問休咎。初土地神降云:「駕將到,

爾等須虔肅。」俄而宅神、竈神、城隍神齊集,歷亂匆忙,僉曰:「關聖至。」

須臾一室奇香、燈火盡綠,爐中煙直上。岳汗流胆喪,慴伏叩首,敬問秋試 事。

這段文字則是提及,當神明降臨(降臨在功能人身上或與功能人接觸時)時,週 邊環境出現了異象(一室奇香、燈火盡綠,爐中煙直上)。

儘管現在已無法得知,某些早期大乘佛教經典是否是透過功能人與靈界神明

(也就是世尊或其他佛陀)接觸、互動和交流而產生的。但某些這類經典在描述 世尊開始說法時的情景之際,所提到的世尊大放光明等景象,不能不說與若干功 能人起乩時的情況有著頗為一致的地方。也就是說,在這些經典裡出現的世尊也 許並不是釋迦牟尼佛本人,而是功能人。當功能人和靈界的世尊接觸、或世尊降 臨到功能人身上時,功能人本身乃至於週邊環境出現了異象,也就是大放光明。

於是經典的編輯者,便以前述的文字記錄當時的景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包括 編輯者在內的信眾而言,功能人就是世尊。

在早期的幾部大乘佛教經典中,約有《道行般若經》、《金剛經》、《大寶積經》

等,在描述世尊開始說法時的情景之際,沒有出現諸如大放光明、照耀宇宙等文 字。不過無論如何,因為只有佛說才能成為經典,在早期大乘佛教產生的年代(約 西元一世紀左右),釋迦牟尼佛本人固不必說,連佛弟子都不可能在世,並且追

(10)

憶佛說。故而所謂的早期大乘佛教經典,除去以降乩的方法產生之外,似乎也沒 有可能以別的管道產生。

如果這樣的推測有可能成立的話,那麼某些早期大乘佛教的經典,也許就是 透過功能人與靈界神明的接觸、互動和交流而產生的。靈界的訊息對早期印度、

中國大乘佛教的流傳與發展,或許是有著不可忽視的啟發和貢獻的。

陸、結語

以上,本文從中國歷史上尋找並研究了從靈界而來、且對中國文明發展有所 啟發的若干訊息,並論證了這些訊息至少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道教的發 展,甚至印度、中國大乘佛教的流傳等方面,有著或至少可能有著不可忽視的啟 發與貢獻。具體來說,就是第一:原始社會的人們常須向靈界的神明們請求開示,

以求取問題的解決之道,久而久之,(從靈界得到的)解決問題的相關知識和經 驗累積得更為豐富了,甚至連同人們自身的經驗被代代傳承了下來(並且日益變 得更為理性化、體系化),很可能,原始社會早期的政治、社會體制,也就由此 被逐漸確立了起來;第二:早期道教的某些經典,是透過功能人與靈界神明的接 觸、互動和交流而產生的;第三:某些早期大乘佛教的經典,可能是透過功能人 與靈界神明的接觸、互動和交流而產生的。

當然,本文所找尋到的相關資訊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實則還有更多的相關訊 息,值得被發掘,並且從文化交流史的角度,研究它們帶動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 哪些方面的進步,藉此評估這些資訊對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影響力,並重新審視、

評估它們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或意義。

參考文獻

古籍(按著者校譯者姓氏筆畫排列)

1.王連生、薛安勤(民 80)。國語譯注。長春:吉林文史。

2.王弼、韓康伯(民 88)。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

3.(後漢)支樓迦讖譯(民 72)。佛說兜沙經,大正藏第十冊。臺北:新文豐。

4.(唐)杜佑(民 67)。通典。臺北:大化。

5.(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民 83)。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臺北:新文豐。

(11)

6.(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民 83)。長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臺北:新 文豐。

7.(東晉)佛陀跋陀羅譯(民 72)。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本),大正藏第九冊。

臺北:新文豐。

8.(西晉)竺法護譯(民 81)。光讚經,大正藏第八冊。臺北:新文豐。

9.(西晉)竺法護譯(民 72)。正法華經,大正藏第九冊。臺北:新文豐。

10.(劉宋)范曄(民 84)。後漢書。北京:中華。

11.(清)孫詒讓撰(民 81)。墨子間詁。上海:上海書店。

12.(唐)張鷟(民 86)。朝野僉載。北京:中華。

13.陳啟天(民 83)。增訂 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

14.(梁)陶弘景(民 100)。真誥。北京:中華。

15.(西晉)無羅叉譯(民 81)。放光般若經,大正藏第八冊。臺北:新文豐。

16.(清)諸聯(民 62)。明齋小識,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三冊。臺北:新興。

17.(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民 83)。中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臺北:新文豐。

18.(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民 83)。增壹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臺北:新文 豐。

學術專著(按編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1.丸山真男著,林明德譯(民 73)。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臺北:聯經。

2.中村元著,林太、馬小鶴譯(民 81)。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臺北:淑馨。

3.呂澂(民 80)。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卷四,印度佛學源流略講。濟南:齊魯。

4.卿希泰等(民 85)。中國道教史(修訂本)卷一。成都:四川人民。

5.陶希聖、曾謇(民 63)。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啟業。

6.楊寬(民 88)。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

期刊論文

1.李嗣涔、陳建德、唐大崙(民 89)。由手指識字實驗辨識特殊關鍵字所觀察到 的異象。佛學與科學,2000,頁 8~17。

2.李嗣涔、張蘭石(民 90)。手指識字關鍵字與信息場之聯繫模式。佛學與科學,

(12)

2001,頁 60~77。

3.李嗣涔(民 91)。與信息場對話。佛學與科學,2002,頁 68~79。

4.李嗣涔(民 103)。複數時空─解釋暗質、暗能、意識與特異功能之統一架構。

佛學與科學,2014,頁 13~28。

(13)

Messages from the Spirit World:Another Kind of 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Er-jian, Tsai

Ming-Dao High School, Taichung, Taiwan

Based on Prof. Si-Chen Lee’s experiments and Quantum-mechanical framework on the spirit world,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earch for messages from the spiritual world in Chinese history that is inspir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Besides discuss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se spiritual messages, this article will also research the progressio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mpacted by these messages and then assess how influential the messages are to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 attempt to prove that the messages cited by this article are, or at least probably are unignorably inspiring and beneficial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Taoism, and the spreading of Indian-Sino Mahayana Buddhism.

Key Words:The Spirit World, Shamanism, The Study of Planchette Writ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r]

Juang has received numerous distinctions and recognitions, including Bell Labs' President Gold Award,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 the IEEE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oursed upon several main AIP techniques and development of AIP submarine in the world,and analyzed briefly the effect adopted AIP techniques for

人機之間靠著密切的訊息 交流來確保二者之間溝通 良好,此訊息之交流稱為 人機互動,而訊息交流之

Accordingly, the article is to probe into how Taixu and the others formed the new interpretation to reason the analogy between Vaiduryanirbhasa and a pure land in this world, also

等的新詮釋概念體系的建構與相關各章內容摘要的現代書寫,並因而還於其書中 公然宣稱:「 本書撰述的最大用意,就是提出具有當代典範性的佛教實例和說明其中各項燦然

Therefore, the “Buddhism for this World” is a movement, in certain aspects, of “returning to the India’s primitive Buddhism and early Mahāyāna Buddhism.” The proposing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