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倫理與研究的嚴謹度

壹、研究倫理

在進行質性研究的過程中,因為需要深入探討與了解被研究對象的生活經驗 與內在世界,所以可能隱藏著許多的不確定危險及不可避免的傷害(潘淑滿,

2003)。於本章節主要在說明研究者於研究過程中,以研究受訪者的主體性作為 首要考量,並且遵守與實踐研究倫理,以確保研究受訪者的權利,並且避免受訪 者受到傷害,本研究倫理包含「知情同意」、「不傷害原則」、「自主原則」以 及「保密原則」等原則,下列進一步說明:

一、知情同意:

為使研究受訪者了解研究,於研究進行前,會與研究受訪者清楚說明研究目 的、研究進行方式、資料呈現方式,以及對於研究結果的貢獻,並告知研究受訪 者,具有權利,可自由選擇參加或是退出此研究。若研究受訪者同意參與本研究,

將完成研究同意書的簽署。

二、不傷害原則:

當研究受訪者於團體進行中,出現情緒起伏,適時給予情緒支持,並尊重受 訪者的意願,可先離開會談,若造成強烈的心情情緒困擾時,則於研究受訪者同 意下,提供相關求助醫療資源,如:心理諮商治療管道與方式等相關資訊。

本研究於進行資料分析階段時,受訪者D已離職,研究者與指導教授討論後,

去電關懷受訪者D的近況,並瞭解受訪者D對於個人資料呈現之意願與想法,受 訪者D表達同意如實呈現,不需過度修飾。

三、自主原則:

研究受訪者可自行選擇是否參加研究,因此研究過程中,研究受訪者不須任 何理由,可隨時撤銷同意,退出本研究。

貳、研究的嚴謹度

本研究採用Lincolon與Guba(1985)所提出的質性研究品質的四個檢核指 標(evaluative criteria)作為評量研究結果信賴度的標準,以下針對四個檢核指標 解釋說明本研究在確保研究品質之做法:

一、可信賴性(credibility)

意旨研究者收集資料的真實程度,可以透過長時間的投入研究場域、持續性 的觀察、省思日記、同儕簡報或檢核、三角查證、研究者參與檢核等等方式,讓 研究能夠被清楚的描述與解釋,以確保研究品質。

二、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研究者將參與者敘述的原始資料中,有關悲傷歷程的深度情感與豐富經驗,

轉換成可被閱讀的文字內容,本研究明確說明立意取樣的收案條件,有助於呈現 受訪對象置身之情境脈絡。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意旨研究者如何運用有效的資料收集策略,收集到可靠和有效的資料。研究 者在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或個別深入訪談前,先將整體研究過程加以說明,包含研 究目的、研究設計、依循訪談大綱資料收集與分析的方式等說明清楚,使得研究 歷程能被參與研究者完整檢視。在焦點訪談團體進行過程中由研究者擔任主持人,

並輔以一位觀察員,於進行期間能夠協同研究者觀察每位研究受訪者之參與狀態,

發覺研究者可能沒有關注到的部分,並於團體結束後進行討論與核對,以確保資 料收集的一致性。

四、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

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以尊重的態度傾聽研究參與者的敘說,不帶入個人 主觀的想法、批判或預設立場,且在資料分析過程中,透過撰寫研究訪談手札,

持續性的自我反思,盡可能呈現參與者的立場與觀點;另外,於團體訪談結束後,

撰寫反思日記,內容可能包含個人經驗、價值觀、情緒反應狀態等因素對研究過 程的影響、訪談時間的掌握程度、招募參與者的過程與想法、遭遇的倫理困境或 威脅研究品質的因素和應對方向、與研究參與者的關係、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形等。

綜合上述,研究者透過下列方法增強研究的徵信度,進一步說明如下:

一、 增加研究具徵信度的可能性

研究者過去在血液腫瘤科病房以及癌症基金會服務近10年,且曾參與安寧病 房以及社區安寧的實習,曾經有照顧與陪伴臨終病人的經驗,在訪談過程中,有 利於研究者貼近研究受訪者的感受。

二、 同儕分享討論

本研究的同儕分享討論對象為本研究進行的焦點訪談團體的觀察者,在團體 訪談結束後,透過討論,可幫助研究者確認與核對在訪談過程中的理解是否有貼 近訪談的脈絡。

三、 專業督導討論

本研究主要督導討論對象為研究者的指導教授李佩怡博士,其長期關注臨終、

失落悲傷關懷等議題,過去曾於安寧病房完成心理諮商實習以及相關學術性研究,

近幾年也陸續於安寧領域進行深耕計畫學習,對於安寧場域以及安寧護理人員的 文化脈絡相當熟悉與理解,在與指導教授討論的過程中,較能貼緊研究受訪者的 處境脈絡來討論,時常幫助研究者能跳脫原本的框架,帶來不同的反思與見解,

同時也增加了研究之可信賴程度。

四、 成員檢核:

本研究之成員檢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研究者於焦點團體訪談或是個 別深度訪談進行結束前,重述並總結參與者的經驗,提供研究受訪者進行檢核

(member-checking),並再次確認研究者對經驗的理解,以及受訪者的真實表達 達成一致性(梁惠茹、賴維淑,2020);第二階段於資料文本透過跨個案整合分 析出來後,透過通訊軟體 Line 將研究分析結果寄送給與研究受訪者進行核對,

讓研究受訪者確認研究結果是否符合所表達的經驗與脈絡,如有未達意的部分,

透過澄清加以補充,以確保資料之真實性,並邀請研究受訪者填寫研究檢核表(見 附錄六),符合程度以 0-100分計算,0 分為完全不符合,100 分為完全符合,

於研究受訪者檢核結果(如表3-9)可見,研究受訪者對於分析結果符合程度介 於90-100之間。

表3- 9

研究受訪者檢核結果

研究問題分析

研究受訪者

A B C D E F G

臨終照護過程中的悲傷經驗 100 90 100 95 90 90 90 悲傷經驗時,對護理工作與

個人、生活帶來的影響

100 90 100 93 90 95 100

臨終照護過程中陪伴自己面 對悲傷

100 95 100 93 95 95 100

除此之外,研究受訪者對於研究分析內容,也給予研究者下列之回饋:

A護理人員:

我覺得寫得很深刻,研究者所寫下的話語能充分表達我們的情緒,研究者並 不會把我們所說的話過度包裝,而是原封不動的寫下。

B護理人員:

看完之後彷彿又回到了當時訪談的情境,在安寧病房工作真的有很多感觸與 體會,但平時幾乎沒有機會可以好好地和大家深入分享與討論。藉此次機會參與 團體訪談,感覺也抒發了很多平時不易提及的悲傷情緒,其實也像是一種另類的 紓壓。最後,可以把大家雜亂的對話統整成這樣,真的太厲害了,也很謝謝筱薇 的邀請,也辛苦妳了!

C護理人員:

基本上都蠻符合臨床上資淺人員的想法,因為是很多不同同仁的想法,經過 閱讀後,也可以知道其他人的想法原來與我相同,更可以了解原來這就是一個必 定要經歷過的歷程。

D護理人員:

看完這篇以後,就偷偷猜了一下學姊們對應的代號,知道了裡面所有人的過 程中,會覺得啊!原來大家都一樣啊!的感覺,雖然現在已經脫離了以前安寧病房 護理師的角色,但看了這篇內容以後想起了在病房的無助感,亦或是同儕間歡樂 的時光,這些記憶就像塵封在海底的寶箱一樣,突然被打撈了出來展示在我眼前,

覺得這些內容其實可以讓當時一團混亂的我,更好的整理自己的狀況,很謝謝妳 做了這些內容!

E護理人員:

即便從上次會談到現在已經過了一段時間,看到自己分享悲傷的經歷,怎麼 還是會有想哭的感覺啊…,到現在心裡還是蠻抗拒回想那段傷心的回憶,對現在 的我來說,仍然難以承受那份傷心,很謝謝研究者花很多很多時間聽我們分享,

甚至問了一些我從來不曾想過的問題,讓我重新思考那個時候自己的狀態,例如:

悲傷的當下心裡想法是什麼,當下的感受除了悲傷還有什麼呢?會談後也讓我更

懂了過去的自己,以及明白了其實我所有的工作中出現的悲傷情緒都是正常的這 件事情,但當然期待是盡量不要發生啦,以上。

F護理人員:

看完後覺得很像在回顧過去那段種種艱難的新人時期,撰寫的內容中有許多 是透過在焦點團體中的其他夥伴的分享,然後再激發出更多的思考及感想,我覺 得看完這篇內容也讓我有很多感同身受,只是在分享的當下這些並不是我記憶最 深刻的部分,應該是新人時期無法為病家做些什麼而深感無力的部份,我記得我 在討論的時候比較少講這些,主要因為我在新人期覺得很忙碌很多事情都做不完,

所以面對到這種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想法及狀況雖然有是有,但很快的學姐會把你 拉回到現實層面,你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沒辦法一直陷入在這種情況,其他的病 人還是要顧。也不是學姐不讓你去思考怎麼處理這些情況,我覺得在新人期這種 狀況也很困難,學姐反而都是在下班後或是私底下才會再去跟你討論面對這種狀 況她是怎麼處理及調適,再下次面對這種狀況可以比較知道要做什麼。這種無力 的情況,透過學姐的經驗分享可以改善。

我覺得都寫的蠻貼近的,看得出來哪些是我自己講的,其他人講的也會覺得 說到自己想說的,然後學姊統整之後我覺得就是在講述安寧新人的心聲。

G護理人員:

大部分都很完美,恭喜解脫了,如此精準的逐字逐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