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第四節 綜合詮釋與討論

「若你理解黑暗,它就會抓住你。

它臨到你頭上,就像夜晚有藍色的影子和閃爍的無數星星。

當你開始理解黑暗,沉默與和平就會來到你頭上。

只有那不理解黑暗的人才會恐懼夜晚。

通過理解你內在的黑暗、夜晚、玄秘,你會變得簡單。」

~引自《紅書》

壹、 資淺安寧護理人員在學習與適應高度挑戰的臨終照護現場裡,深感挫敗 資淺安寧護理人員帶著過去學習的經驗進入臨終照護現場,研究發現無論在 校期間有無修習安寧相關課程,對於這些護理人員來說安寧照護的理念是進入安 寧病房後才慢慢熟悉起來,G就提到剛進安寧病房時發現照顧理念與過去學校所 學完全不同,對於治療的不熟悉、討論病況時也會感到理念的差異與糾結,F也 感受到自己在學習照顧的慢與挫敗,不如學校的學習,很難看見回饋。

學者Benner(1984)曾在新手到專家(Novice to expert)的理論中提到,兩 年內的進階學習者(Advanced beginner)以遵守單位常規及提供個案基本舒適護 理為主,如同研究中的這幾位受訪護理人員,剛開始工作的第一年為學習與適應 的階段,跟著臨床學姊的指導,專注於把安寧病人照顧好,把護理常規工作好好 的完成交接給下一班護理人員,然而在提供臨終照顧的過程中,這些護理人員要 面對的不僅僅只是照顧臨終病人的身體而已,還涉及了臨終病人與家屬的心理、

社會、靈性等全面性的護理,再加上臨床上學姊對於臨床照護的品質會有所期待 與要求,這對於資淺的護理人員來說是相當有挑戰的,如同蔡麗雲與李英芬(2003)

在研究中提到這些安寧護理人員所感受的工作負荷是來自於質的要求,擔心自己

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不足以達到安寧照護目標,擔心照顧過程有失職之虞,無法獲 得家屬或病人的信任。

這些資淺安寧護理人員面對繁瑣且忙碌的臨床照護工作,需要盡快的讓自己 適應、進入狀況提供完整的照護,下班回到家中認真的準備隔天將要照顧病人的 功課,睡覺起來隔天上班繼續面對要照顧的病人、面對指導自己的學姊,在這樣 每日來來回回的過程中,其實是持續感受著壓力與挫敗的,F也描述當時的經驗 所帶來的悲傷高於照顧病人時感到的悲傷,若是在這個辛苦的適應階段,一起奮 鬥的伙伴離職了,如同D、G經歷了同儕離職的經驗,少了互相支持、支撐下來 的力量,也會讓這些護理人員感到悲傷與難過,不知道在這痛苦的日子裡接下來 該如何度過,也因此這些受訪護理人員再度回憶起新人時期的適應經驗時,感受 是相當深刻且共鳴的。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資淺安寧護理人員在進入臨終照護現場後,面對高度 挑戰的照護,需要專注投入學習把安寧病人照護好,適應過程中會感受到有別以 往在校學習的差異,如照護理念的不同,以及付出不成正比、沒有回饋,還要面 臨照顧上的挫敗感受以及與學姊和同儕一同工作的壓力,這些都成為資淺安寧護 理人員在適應過程中感受深刻的挫敗。

貳、 資淺安寧護理人員情緒深受牽動,把悲傷留給自己

身處臨終場域,安寧護理人員面對生離死別的常態,病床邊的照護與陪伴,

護理人員內在情緒會跟隨著病人家屬牽動著,因為病家的互動而有所觸動,看著 病人的病況日漸衰敗到死亡的歷程,無法為病人家屬做些什麼而深感無力,照顧 過程裡經驗到病人家屬的受苦,內心跟著百感交集,這些護理人員的心情,會隨 著與病家的互動與連結,勾勒出不一樣的經驗與感受。

上述的研究結果在黃麗萍(2020)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發現,當資深護理人 員看著他人受苦時會感到不捨,有時遇到與自己背景相似的病人時,往往會帶來 更容易感同身受與壓力。這些發現就如同陳美碧與蔣欣欣(2008)在研究中提出 安寧護理人員身處於生命的有限性與無常,以及死亡逼近的威脅之歷程中,承受 著內心的糾葛,以及Ingebretsen與Sagbakken(2016)在研究中看見安寧護理人 員在提供臨終照顧的過程中,會以不同的方式感受到臨終病人帶來的情感觸動,

而這些觸動常常與看見或是參與病人的苦難有關,當無法為病人家屬做些什麼時,

就會感受到痛苦以及無能為力感,而這些研究發現就如同李玉嬋(2008)在文中 探討學者Charon於1996年所提出的平行受苦(parallel suffering)的概念,當助 人者的角色更靠近的理解而分享到病人和家屬受苦的狀況時,牽動到一種有如自 己親身也臨在承受相同苦的受苦感觸,彷彿助人者與病人家屬以不同的方式同時 在承受相似的苦痛。

在研究中發現,這些護理人員不只是在照顧過程中會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波動,

也在過程中如C回憶起過去未曾梳理親人離世的傷、E想起過去成長經驗的痛,

又或是感受現在持續經歷著的悲傷感受,如D親人驟逝的重大失落,以及G的親 人罹病而感到悲傷與憂心,又或是也有護理人員看著病人的臨終變化,開始想起 自己的家人,擔憂未來可能也會經歷相似的受苦樣貌,這些護理人員在照顧經驗 中,勾勒出對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悲傷經驗與感受,就如同在蔣欣欣等人(2003)

研究中提到病人的經驗會讓護理人員的生活經驗重現,於黃麗萍(2020)的研究 中也發現病人的苦會掀起資深安寧護理人員過去的受苦經驗或是提醒他們未來 的自己可能面臨的受苦經驗,病人的苦與護理人員的受苦是彼此交織影響,帶出 不一樣的變化,然而這些經驗無論是資淺還是資深的安寧護理人員,都有可能在 臨終照顧的過程中遇見、經驗到自身的悲傷。

然而,這些在照顧過程中所延伸出來的悲傷感受,護理人員帶著專業角色規 範的影響,希望呈現專業角色樣貌在病人家屬面前,同時也有護理人員認為專業 角色樣貌的呈現才能讓病人家屬信任的交付照護,而讓這些資淺安寧護理人員選 擇在當下收斂、隱忍住自己的悲傷難過情緒,去完成接踵而來的護理工作,只能 到獨自一人或是下班的時候再哭泣。這樣的研究發現,就如同李馨如(2011)在 研究中提到面對病人的死亡會引發護理人員的死亡焦慮與悲傷,但是臨床的急迫 性又不允許護理人員有足夠的時間整理自己的悲傷,在還沒有處理好的情況下,

又必須在去面對其他病人,自己的悲傷感受只能先擱下,但是悲傷的情緒感受不 會消失,它只會慢慢累加。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這些資淺安寧護理人員在臨終照護過程中,以自身去 經驗與感受著病人家屬的經驗與感受,不只是帶著大腦也帶著心投入在照護之中,

護理人員內在的情緒隨之牽動著,在這過程中也勾動出護理人員自身於過去、現 在與未來的悲傷,然而在感受到自己的悲傷時,為了維持好照護工作的狀態,需 要優先把病人、家屬安頓好,而選擇把悲傷留給自己。

參、 照顧時的投入以及感官的衝擊,為護理人員帶來身心的耗損,難以和他人 言說的痛

安寧護理人員身處臨終照顧現場,投入心力的去付出、照護病人家屬,伴隨 而來的是身體與心理層面的疲累感受,研究中的A、B、C、E、G在提供臨終照 護過程中,皆感受到情緒變得很滿、感覺好累,B也認為自己變得容易落淚,有 時候因為工作的忙碌與壓力,C、F覺得自己脾氣變得比較差,甚至是G有一段 時間覺得自己工作久了,感覺變得淡漠,少了原本的熱誠。

在研究中也發現多數護理人員會選擇以隔離情緒的方式,不去碰觸自己或是 他人的情緒感受,盡快的把接踵而來的護理工作完成;G則是感受自己淡漠的情 緒,沒有心力去觸碰病家的社心議題;又或是B、E會因為擔憂投入過多情感會 太過於悲傷而影響了工作,所以不斷的在照顧過程中思索著怎麼去收放自己的情 緒感受。這些經驗相似於李馨如(2011)的研究中提到安寧護理人員身處於臨終 照護現場,面臨死亡與瀕死的議題,引發護理人員個人的悲傷,在悲傷未處理又 必須面對病人的情況下,情感疏離為護理人員面對自身悲傷與工作壓力下的因應 方式,選擇以消極、疏離、淡漠的方式對待他人,不去感覺他人的情緒、想法,

在心理層面減低與其他人之間人性的互動。

護理人員面對照顧的挫敗,感受情緒的耗損,想要離職的念頭萌生,如同F 感受人生的挫折與黑暗,不斷出現想要離職的念頭,而D則是感受到情緒的低潮 與憂鬱,延伸出想要自殺來脫離苦境的念頭,與單位學姊的互動關係也跟著變得 緊繃。當醫療人員長時間持續接觸受創病人、過度投入在照護情境中、關懷能量 過度耗竭而且來不及恢復,以及忽略因照顧病人所累積的壓力,當壓力無法適度 的緩解時,就可能引發慈悲疲倦的狀況(楊琳琪等人,2012)。

臨終照顧現場難免會照顧到有腫瘤傷口的病人,然而對於這些護理人員來說,

面對腫瘤大出血的經驗難以忘懷,帶來了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官上的衝擊,讓 她們感受到驚嚇、害怕與錯愕感受,如A感受到害怕不想獨自一個人面對,B、

E則認為在感受震驚與驚嚇的當下,只能優先處理病人和安穩家屬,根本沒有辦 法去經驗當下的感受,而面對糜爛腫瘤傷口的照護經驗也讓 B 感受到換藥的疲 憊、心情的沉重以及腫瘤傷口帶來的視覺和嗅覺的衝擊,因為擔憂影響病人感受,

而選擇隱忍住自己的感受去照顧病人,離開病房後每當想起腫瘤傷口的畫面,都 想要趕快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