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個人特質方面

營營營 與與與 徹徹徹 底底底 實實實 踐踐踐

B-46 真正的攝影師就是應該要出攝影集,部落格的都只是玩票的,那你在部 落格上面一天到晚貼一些東西事實上是對專業的不負責,我也有網站 啊,可是網站的東西怎麼看,圖檔那麼小又沒有系統,還是要出嚴肅 的攝影集才能夠當一個專業而重要的攝影家,否則只是玩票性質。

C-19 為了用底片進行攝影創作,代理柯達軟片在臺直接經銷商。

C-20 成立 INFOTO 攝影工作室。

2.攝影創作的徹底執行

A-70 我一路拍,一直拍到 2000 年突然間才開始想要做創作。

A-73 我從 2000 年,01、02、03、04,每一年拍的底片都是三百卷,兩百卷,

三百卷,都非常多,黑白底片,都厚厚地一疊,然後拍了很多的照片,

挑了很多、很多的照片,然後慢慢地篩選,這時整個人才知道甚麼叫做 創作狀態。

B-55 就是說,要做一個嚴肅的創作就要做到徹底。

一、個人特質方面

藝術創作者個人的特質是藝術家創作表現的重大因素,而個人的特質也因個人生命 歷程中的事件影響、個人對於創作專業的堅持及對於個人直觀的美感偏好也再再影響著 藝術家個人獨特的創作表現。

(一)生命歷程與表現特質

生命歷程中發生的重要事件,都是影響藝術創作者創作的動力及發展個人獨特 創作特質的重要元素。

1.求學歷程的影響

陳伯義自述從唸輔仁大學時期,便因喜好攝影參加攝影社,開始拍照。他一 路一直拍,一直到 2000 年才開始想創作,他一開始便是拍沙龍攝影,更在此時 他拿到了世界學生沙龍的冠軍,之後他成為攝影比賽界的殺手,只要出手就一定 得獎,他完全知道評審們要的是哪些類型的照片和題材。

姚瑞中因為對攝影有著濃厚的興趣,高中時期唸復興美工時便開始學習攝 影,後來在蘆洲的北藝大就讀時仍持續不斷,後來他選讀了理論組,對他的影響 猶鉅,造就他後來出版的著作大部分皆為影像與文字創作的結合,透由影像的呈 現讓讀者如親臨現場,透過文字的敘述讓讀者更清楚姚瑞中先生的政治地理學的 企圖心與實踐的執著。他在大學時代有時覺得藝術學院的課無聊,便翹課騎著摩

續上頁

托車到處晃,臺北縣市有很多這種廢棄空間,所以就到處去繞,當時的他並沒有 想到做創作,只是想把它紀錄下來而已,

楊欽盛原本為了符合家庭的期待選讀的建築系,但受喜好攝影的心牽動著,

後來奮而決然地轉讀攝影相關科系,而曾為建築人的日子,也未曾在心中消滅 過,躍身而成了他攝影創作的題材。

三位藝術家皆在求學時因為對於攝影的喜好,開啟了影像藝術的不解之緣。

2.良師的導引與啟發

陳伯義在 2004 年受到黃建亮老師一碗牛肉麵的牽引一腳踩進了廢墟的後花 園,展開了他的攝影創作中對廢墟無止境的探索與追尋。

姚瑞中曾經師學阮義中,對於影像創作的入門便是從黑白攝影開始。姚瑞中 提到卡帕曾說:「你拍不到好照片是因為你離那個對象物太遠,靠得不夠近。」

因此在姚瑞中的影像創作中,觀看者彷彿親臨現場般逼視著他所拍攝的廢墟,感 受特別深刻。

楊欽盛受美國戰地攝影師尤金史密斯之感召,立志要以影像讓大眾關注社會 議題。攝影家 Andreas Gursky,在巨觀的視角中保持微觀的特性啟發了楊欽盛先 生的看法,而受到攝影家杉本博司的影響,他所拍攝的主體會建構在一個現實上 面,但在意念上卻超脫了直觀所見的形態。

3.攝影新人獎的鼓舞與轉變

陳伯義於 2004 年獲得「攝影新人獎」,他於 2004 年前的攝影作品都是黑 白的,受到攝影新人獎的鼓舞他希望展開全新的創作之路,期許自己新人獎成為 一個重要里程碑而非墓碑,全新的彩色攝影創作之路正等待著他去開啟。

1992 年姚瑞中在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與「臺北攝影新人獎」後,激勵他 持續不斷地於攝影藝術創作中耕耘 。

楊欽盛於 1999 年獲得臺北攝影新人獎優選後,父母放心地讓他走上攝影之路。

4.個人獨特的影像表現特質

陳伯義於 2004 年前的攝影作品皆為黑白,2004 年之後開始發展全新的彩色影 像作品,陳伯義的拍攝特質是不需要構圖的,他把自己當作一個感應器,直觀地 拍攝所感應到的景象。

姚瑞中指出他本來就很喜歡黑白影像,他認為黑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可以 把現實抽開。姚瑞中比較偏好濃稠的影像,他覺得他個人的美感傾向對比比較強 烈,比較喜歡用廣角鏡、低角度,大部分是用這種方式拍攝。

楊欽盛認為黑白比較傾向於他能夠用抽象形式去訴求他要的一個目的,彩色

動動動 collection 這些物件,我會找到一個我要的空間或要的房間的角落,然後 開始去堆砌我所找得到的物件,能夠證明這一家人家它是甚麼樣的家

開始。

與與與 創創創 作作作 理理理 念念念

去找破窗,然後在裡面打燈,然後把它打得很亮,然後就變成窗景,窗 景在談論的就是房子裡面的空間跟對外環境之間的關聯,這裡談的是一 種廢墟所身處的狀態。

C-05 以建築為出發點,城市使用元素的方式跟開始,植物本身是一個具有大 自然尺度中的元素,人是一個中介的一個元素,建築代表了人跟人所創 作,對抗自然世界所謀取生存的一個環境所建構出來的一個居住環境。

C-32 我其實並不是探討這個房子廢棄掉的一個概念,而是從人的角度去看這 個東西的前因跟後果,因為基本上一個房子要使用或者是不被使用都來 自於人這個元素所介入的一個範圍。

C-58 斷面的建築和發展的城市就是在產生一種對比,因為當它被切開來的時 候,它的時間就靜止在那個地方,城市會越來越發展。

(2)紀錄空間本體的蛛絲馬跡及與生活有關物件

A-15 廢墟,我把它分成兩個部份,一個部份是針對是廢墟,處理的是空間建 築跟遺跡,另外一個部份跟生活有關,是做物件。

A-77 我的創作可以將之分為三層架構,

第一層的架構就是它遺留下來的物件 第二層的架構就是痕跡

第三層的架構就是空間的記憶

(3)關注政治與產經背後的權力結構關係

B-16 你會發現我從以前的作品,不管是早期的「本土佔領行動」到處尿尿啦,

或是跳起來飄浮的「反攻大陸行動」,或是後來的「天下為公行動」、「萬 里長征行動」,都是在整個政治影響下所創造出來的作品,這些建築物 或是這些遺跡,到了現在這本「海市蜃樓」,它也是類似的概念,為什 麼會有很多蚊子館?為什麼蓋在那邊?背後是否有政治上的角力運作 跟政策考量?是否有辦法符合當地需求跟社會期待?所以我要談的是 這些廢墟背後的權力結構關係是怎麼形成的。

B-20 政治地理有它自己的專門名詞,就我自己的理解跟定義的話,它是說每 一個地理位置有它本身必然的宿命,比如說金門以前只是廈門外的一個 小島而已,可是因為冷戰,所以它變成了最前線,它開始有大量的軍事 建設,因為政治上的權力鬥爭,讓這個地理位置凸顯出來變得重要。

B-27 背後有很多政治變遷跟產經結構的變化,台灣只不過扮演全世界經濟發 展的一小個螺絲而已,我試圖透過攝影去追溯這背後的權力結構。

續上頁

B-35 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廢墟的,既然都有的話,全世界拍廢墟的太 多了,問題是拍廢墟要幹嘛?對我而言,我拍廢墟是談它背後那個權力 運作的痕跡。

B-54 還是要徹底實踐我長期關注的政治地理學。

C-53 城市斷面的是建構於法令上的不健全以致於這個東西不會有人去毀壞房 子,然後用這樣的一刀兩斷的方式把它切開來,他把那個皮去掉之後你 可以看得到室內跟室外,私領域跟公領域之間居然是可以這樣很強硬一 刀兩斷的方式去切開來。

(4)從建築的觀點出發,引發人文的循環思考。

C-11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在做廢墟這件事情,而是說我一開始都是在思考自然 跟建築物,中間又卡著一個人的型態的思考方式。

C-12「城市斷面」來自於我對於建築物的認識,當初我在學建築的過程裡面 都會去畫一些建築剖面圖。

2.創作理念

(1)行動意義大於影像本身的視覺美感

B-31 我的出發點就是行動的意義還是大過於影像本身的視覺美感。

(2)奇觀(特殊的景象)式攝影

a.奇觀式的社會生活,表現空間與環境的對立

A-42 我另外一套作品叫萬神變,這個是廟宇廢墟到最後已經在拆除了,它比 較偏向於在談論的是一個廟宇廢墟跟它所在環境之間的對立。

A-43 這種創作方式它算是一種奇觀式,基本上身為一個藝術家並沒有在現場 做了很多轉化,現場就說明一切,我今天只是做了一件攝影的拍攝功能。

C-18 城市發展所造成的你必須被切開來的原因也就更顯得這個城市越來越發 展,變成有一個核心在內,時間越來越往衰敗的方向走,核心外圍會產 生越來越蓬勃的發展,當這個時間越走越遠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其實會 有對比性的,強烈對比性開始呈現出來。

C-50 我希望在巨觀的視角中保持微觀的特性。(城市斷面)

C-52 它會建構在一個現實上面但是意念上是超脫於要表達的形狀。(城市斷 面)

C -54 在國外或不管在哪裡它只有在電影裡面看得到,反而在台灣妳居然會發

C -54 在國外或不管在哪裡它只有在電影裡面看得到,反而在台灣妳居然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