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意義群聚表統整如下,

本研究受訪者之編碼代號依據訪談之時間順序編列如下:A:陳伯義,B:姚瑞中,

C:楊欽盛。代號 A-01,其中 A 代表訪談者為陳伯義,其餘代號如上。01 代表此人對 問題回應的關聯意義單元編碼序號。

表 表表

表 4-1 概念單元群聚表概念單元群聚表概念單元群聚表概念單元群聚表 命題

命題 命題

命題 範疇範疇 範疇範疇 概念單元群聚概念單元群聚概念單元群聚概念單元群聚

、 個 人 特 質

(一)

影響事件 與表現特 質

A-27 我於 2004 年 獲得「攝影新人獎」。

A-28 04 年之前我發表的作品都是黑白的。

A-29 回顧之前的新人獎的得主其實有繼續留在做藝術創作這條路 的前輩其實非常地少,多數的人領了這個獎之後就沒有再做 創作,所以我希望今天我拿到這個獎是一個里程碑而不是一 個墓碑,我之前所有的創作都是黑白攝影,明天開始我要做

A-78 我的拍攝特質是不需要構圖的,我把自己當作一個感應器,

直觀地拍攝我所感應到的景象。

A-85 2004 年底,黃建亮老師代我到水交社,回憶裡一碗牛肉麵厚 重的香辣味道,開啟了一趟未曾停止的廢墟探索。

A-86 我從在輔仁唸大學時就參加攝影社,從那時開始愛上攝影。

B-01 我那時候是念北藝大(藝術學院)理論組,當時是在蘆洲,因 為我對攝影一直很有興趣,所以我在唸復興美工時就學了。

B-02 到大學之後覺得藝術學院課蠻無聊的,所以常翹課,一翹課 就會騎摩托車到處晃,台北縣市有很多這種廢棄空間,所以 就到處去繞,那時候沒有想到做創作,只是說把它紀錄下來 而已。

B-03 因為那時候是跟阮義忠老師學攝影,所以都用黑白底片來 拍。

B-47 我本來就很喜歡黑白。

B-49 我覺得黑白它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可以把現實抽開。

B-50 而且我比較偏好濃稠的影像,如果真的硬要說美,我覺得個人 的美感傾向對比比較強烈,比較喜歡用廣角鏡、低角度,大 部分是用這種方式拍攝。

B-51 卡帕說過,你拍不到好照片是因為你離那個對象物太遠,靠得 不夠近。

B-57 1992 年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與「臺北攝影新人獎」,激勵 我持續不斷地於攝影藝術創作中耕耘 。

C-01 6、7 歲開始接觸攝影,對攝影有著濃厚的興趣。

C-02 大學原本念建築後來轉讀攝影相關科系。

C-04 我當初是由建築系轉過來念攝影。

C-21 黑白是比較傾向於我能夠用抽象形式或者是用我那個形式去 訴求我要的一個目的,那彩色上面來講會過度真實。

C-51 其實我有受到一些攝影家的影響,像是那個 Andreas Gursky 他 以巨觀的視角中保持微觀的特性啟發了我的看法。

C-52 像杉本博司也有某一種程度上的一個、形式上的一個概念是雷 同的,它會建構在一個現實上面但是意念上是超脫於這個要 表達的形狀。

C-61 反覆不斷的觀看的拍攝過程,反而不像是攝影,有點像是在作 畫。常常把時間壓縮在一張畫面之中,已跳脫眼睛在現場所

續上頁

直觀看到的景象。

A-73 我從 2000 年,01、02、03、04,每一年拍的底片都是三百卷,

兩百卷,三百卷,都非常多,黑白底片,都厚厚地一疊,然 始是 collection 這些物件,我會找到一個我要的空間或要的房 間的角落,然後開始去堆砌我所找得到的物件,能夠證明這

A-68 真的在冒險啊!可是我很 high 啊,因為我覺得我去讀別人的故 事。就在讀別人的故事才有趣。

B-48 我在念高中的時候就常看人間雜誌,那時候是禁書啊,我們 去光華商場偷偷買回來,每天上課都會偷看,覺得那個雜誌 蠻屌的,透過一些訪談報導還有一些生活的攝影,讓我們了 解很多邊緣社會不公平的事情。

B-54 要徹底實踐我長期關注的政治地理學。

C-15 土地正義或者居住權利的一個部份,來自於城市的消長跟個 人居住環境之間的一個拉鋸,當城市發展、高度發展的時 候,勢必有些人會受到一些犧牲,我比較關心的是一個政策 上的一個決策。

C-53 我每次問人家你有沒有看過這樣的東西他說他有看過,可是 他沒有辦法講出在哪裡,那也是來自於說,它是來自於很多 人的一個共同記憶的一個累積,但是他卻無以敘述說出它確 切的地址,對,因為是說,我們只是過去看過,可是真的沒 有辦法把它留下一些印象這樣。

C-54 我繼續在拍攝進行的時候,我們都留下了一些既定的印象,

可是卻沒有把它留下來,有可能是因為來自於是說,我們都 只是看過去而已。

(二)

創作潛伏 期

A-31 我相機裏面裝彩色的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在熟悉彩色底片 的媒介,第二個就是我把我自己變成一個感應器,把我丟到 廢墟裏面,甚麼都拍,我覺得新鮮的東西就拍,看能不能找 得到一些我看到的東西來表現。

A-32 其實那個時候就已經有看到窗景了,而且那個時候其實我已 經有在動腦筋有在拍這個東西,後來窗景的完整表現其實是 從這個直觀的拍攝時期開始。

A-33 廢墟很有趣,你看到奇奇怪怪的垮下來的東西,質感、光影 等等,那時候就已經有在拍痕跡,只是那時候痕跡的表現就 是還是很直觀這樣子,都沒有多想。

B-05 90 年代初期臺北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叫做甜蜜蜜,那是一個 叫吳中煒開的店,他本身就是國中畢業而已,常常到處去鬼 混,去廢墟撿破爛東西,我在甜蜜蜜認識他之後,就跟他一 起到處去鬼混,去很多地方撿破爛,然後他撿他的,我就拍 我的。

B-06 在那個時候就認識了一堆體制外的一些人,這些人對於臺灣 的廢墟瞭若執掌,所以我就跟他們到處去,偶爾啦,不是常

續上頁

常,大部份都是我自己一個人。

B-08 我對臺灣民間那種被遺棄的角落就是比較有感覺。

B-09 我對臺灣民間那種被遺棄的角落就是比較有感覺,1997 年我 們還去三芝的廢墟創作,「非常廟」就是在廢墟成立的,那時 候還沒有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

B-10 閒置空間再利用是在 98 年之後才有的,就華山的時候才有,

之前大家也比較沒有在談,主要在談的是社會批判,比如說 女性議題或是一些同志議題,而且 90 年代官方體制的補助是 金額是很少的,所以我們以前都是地下化活動,臺北縣美展 是 95 年才接受裝置藝術的。

B-11 90 年代初期的前衛藝術屬於地下化活動,那時候比較多的游 擊戰,因為沒什麼空間,那時候也只有美術館,美術館都展 一些跟臺灣社會關係比較不直接的一些展覽,所以常常會去 那些廢墟。

C-11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在做廢墟這件事情,而是說我一開始都是 在思考自然跟建築物,中間又卡著一個人的型態的思考方 式。

C-12「城市斷面」來自於我對於建築物的認識,當初我在學建築的 過程裡面都會去畫一些建築圖。

(三)

表現議題 與創作理 念

A-15 廢墟,我把它分成兩個部份,一個部份是針對是廢墟,處理 的是空間建築跟遺跡,另外一個部份跟生活有關,是做物 件。

A-21 我在拍這些物件其實有幾個不同的狀況跟時期,第一個狀況 就是直觀,直觀例如像是這樣子,就是我到的這個房間裡面 它物件就是拉成這樣子,我相機架著就這樣直拍。

A-34 拍到隔年 2005 年的時候大爆炸,一月份、二月份、三月份,

都是十幾卷,然後所以拍的數量很多很多的時候就可以開始 整理,所以那時候整理的時候,整理的內容就大概這樣子,

就是我會把一些看起來比較像的圖片把它蒐集在一起。

A-35 我拍廢墟,我只是在現場直觀到這個現象,但他也是等同於 是一個生活狀態,然後突然間被打壞掉的狀態這樣子,然後 就在上面談了這張照片的歷史。

A-41 其實都是同一時間看到,我看到的時候就多一條創作的線,

看到就多一條線,看到就多一條線這樣子。

A-42 我另外一套作品叫萬神變,這個是廟宇廢墟到最後已經在拆

續上頁

除了,它比較偏向於在談論的是一個廟宇廢墟跟它所在環境 之間的對立。

A-43 這種創作方式它算是一種奇觀式,基本上你身為一個藝術家 你並沒有在那個現場做了很多的轉化,現場就說明一切,我 今天只是做了一件攝影,拍攝功能,對,所以那個東西就比 較偏奇觀。

A-44 如果你只有一兩張奇觀那就是奇觀,可是當你 collection 一堆 的時候,奇觀它也會被轉化成一種文本,就是某種符號對應 的文本。

A-45 那麼多的文本聚在一起、整面牆鋪天蓋地過來的時候,你就 會突然間發覺到說,原來這些東西是隨時隨地在我們的生活 左右,會對你、對社會性的東西產生一個比較強的衝擊,所 以作品一定要那麼多的數量。

A-46 一種信仰對應現代這種都會生活的文本。

A-47 原本我就有在拍窗景,所以房子清空掉拍痕跡,痕跡拍完空 掉的東西就去找破窗,然後在裡面打燈,然後把它打得很 亮,然後就變成窗景,窗景在談論的就是房子裡面的空間跟 對外環境之間的關聯,對,那這裡談的是一種廢墟所身處的 狀態。

A-77 我的創作可以將之分為三層架構,

第一層的架構就是它遺留下來的物件 第二層的架構就是痕跡

第三層的架構就是空間的記憶

A-79 我所使用的光源是間接光源,把廢墟當作是一份文件在做拍 攝,透過間接光源的拍攝手法,可以讓廢墟空間裡的所有物 件俱細靡遺的被拍攝出,並將空間裡的色彩原汁原味的呈 現。

B-04 那時候拍了好幾萬張,過了十幾年後才把它整理出來,後來 我才發現,整個 90 年代是臺灣傳統產業,還有意識形態鬆 動,以及冷戰結束的過渡期,整個社會非常地浮動,價值衝

B-04 那時候拍了好幾萬張,過了十幾年後才把它整理出來,後來 我才發現,整個 90 年代是臺灣傳統產業,還有意識形態鬆 動,以及冷戰結束的過渡期,整個社會非常地浮動,價值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