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現代攝影

攝影自 1839 年發明以來,早期的攝影皆模仿自繪畫,以追求繪畫質感為創作表 現的方式,當時稱為「畫意派攝影」(pictorial photography)。而 60 年代之後,當代 藝術百花齊放,攝影與當代藝術的關係多元蔓延,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創作的類別,

漸漸受到重視。(羅惠瑜,2004)

溫氏(Van Deren Cokel)從影像意圖、內容及形式特質出發,將現代攝影分為 四大走向,如表 2-11,

表表表

表 2-11 溫氏溫氏溫氏(溫氏((Van Deren Cokel)( ))現代攝影)現代攝影現代攝影四大走向現代攝影四大走向四大走向四大走向 走向

走向 走向

走向 說明說明說明說明

1. 形式主義 由立體派和結構主義組成,在 20 年代呈現幾何、科技在 現代文明中的樂觀角色與尊重。

2. 超現實主義 盛行於 30 年代歐洲和稍晚的美國,表現人類夢幻、焦慮。

3. 表現主義 經由影像呈現對週遭世界心理及情感反應。

4. 多元論綜合方向 從極限藝術脫穎而出,結合「身體藝術」(body Art)、

「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語言為一體。

資料來源:整理自游本寬(2002:114)

游本寬認為純粹藝術風格不易格限,因此現代攝影中形式主義、超現實主義、

表現主義、多元論便是經常地交疊出現,常常我們在觀看同一組攝影照片中,很容 易有各種風格同時出現,而這在觀看傳統繪畫中,是難得見到的,這也跟攝影屬於 當代藝術受到後現代多元論影響習習相關。

「攝影把 18 世紀文人對廢墟之美的發現,擴大為一種真正的流行品味。他還 把那種美從浪漫主義者的廢墟,例如勞克林拍攝的那些獨具魅力的破舊事物的外形 擴大至現代主義者的廢墟。」(黃燦然,2010)

廢墟美學的存在透由攝影家的攝影眼,真實而富詩意地重現在觀賞者的眼 前,使觀賞者不必身歷其境卻有如在現場般的真實,目睹眼前廢墟帶來的震撼、感 受攝影家創造出來的意境,攝影重現了 18 世紀人類對廢墟美學的感受,藝術家藉

由現代攝影的新媒介,重新將廢墟美學再現於當代,甚至擴大為當代的流行品味,

而 18 世紀文人對廢墟之美停留在浪漫主義的詩意與想像,而現代主義者的廢墟除 了詩意與想像,希望藉由這些廢墟影像隱喻發聲,提醒人們對當代環境的省思。

1839 當代藝廊的線上誌上在楊欽盛「城市斷面」的影像展覽影評中,將廢墟 攝影定位為景觀攝影,並定義了景觀攝影美學,「捕捉社會圖像新視野—景觀攝影 的兼容美學」,攝影原本是為了繪畫的需要而產生的,取代繪畫寫實的地位,但是 漸漸地,攝影藝術的發展納入了觀念、行為、地景及裝置等不同藝術形式的結合,

創造了多元新奇的視覺語彙,使得攝影邁向了具有社會意涵與哲學思維的藝術表 現。景觀攝影有著紀實攝影的視覺美學亦蘘括了觀念攝影凌駕美學的創作表現。景 觀攝影以一種兼容並蓄的凝視之姿,走出了紀實攝影與觀念攝影之中缺乏藝術精神 和美學本質的困難處境,為攝影藝術提出一個全新的詮釋格局。(1839 當代藝廊,

2011)

(二)觀念攝影

觀念攝影是表達拍攝者對某一事物觀點和思想的攝影形式,將個人觀念視覺化 為重要訴求,觀念攝影是現代藝術的重要分支,以攝影形式拓展內涵和其表現形 式。依據游本寬之定義:「觀念攝影並非攝影史中影像風格的名詞,它意指觀念藝 術家以攝影為主要工具,經由拍照來表現或記錄個人觀念的特殊方式」。(游本寬,

2002)依據游本寬發表之從照片在「觀念藝術」中的角色試建「觀念攝影」一詞期 刊茲將「觀念藝術」中的攝影觀與特質整理如下,

1.札寇斯基沒辦法完全接納「觀念藝術」中攝影的獨特角色,他分析了「純影 像」:不在意照片是否完美的快速影像,有四種特質,虛構故事性、自創式劇場、

藉由文字來延伸攝影的意義、探測媒體紀錄能力瑕疵。(游本寬,2002:122)

2.「觀念攝影」一詞的建構,包括了下列意涵,以照片來記錄「表演藝術」、「過 程藝術」及「地景藝術」等。成功地應用通俗、業餘影像基模於藝術創作之中。

(游本寬,2002:129)另類、非單一、定格式的照片觀,以全新的影像科技對 視網膜及大腦的影像記憶力的極限挑戰。在鏡頭前虛構故事、自創劇場,讓拍 照成為一種影像想像。在「應用影像」的範疇中,藉由影像束刺探了媒體紀錄 能力的瑕疵。打被了傳統圖、文之間的旨徵關係,藉由文字延伸了影像的旨意。

(三)紀實攝影與景觀攝影

新聞報導攝影、文獻攝影普遍稱為紀實攝影。紀實攝影是為了凸顯紀實性和真 實性並強調客觀反映的一種攝影形式。在定義上,紀實攝影與西方的文獻攝影最為 接近,其主要目的在於紀錄並反應社會現實,真實紀錄即將消失的社會現實、人類 生存狀況,強調在社會學上的文獻價值,拍攝上強調真實與消除偏見,無個性地紀

錄社會的真實現象。

景觀攝影並沒有特定的名詞解釋,是攝影中最常出現的一類,以攝影的方式 紀錄城鄉風貌、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包含了原野景觀、原生動、植物和特殊的自然 生態等自然景觀,及人文資源、建築文物、民俗節慶、風土民情等人文景觀。

本研究之廢墟攝影創作是旣屬於觀念攝影又屬於景觀攝影創作的一種方式,

包容了紀實攝影中對於城市景觀的紀實描寫和即將消失的社會現實,亦包含了觀念 攝影中透由攝影表現和紀錄創作者所欲表達的觀念,是一種對當代社會的批判、或 是引發省思的、或是隱喻的、或是抒發個人觀感的、或是一種充滿影像想像的攝影 創作。而本研究之廢墟攝影影像依游本寬之觀念攝影論述中,溫氏將現代攝影分為 四大走向之超現實主義走向與表現主義走向,透由攝影廢墟展現了人類對於過去、

現在、未來的夢幻與焦慮,並呈現出對週遭世界心理及情感反應,亦是多元論綜合 方向,是有趣而又富含實驗性質的當代攝影類別。

(四)攝影評論學:描述攝影、詮釋攝影、攝影評斷

藝術鑑賞分為四個步驟,描述—分析—詮釋—判斷,影像評論亦然,而本研 究臺灣當代廢墟攝影影像之表現意涵研究,主要藉由影像評論中的兩個重要步驟,

描述攝影、詮釋攝影,和與其依存的影像脈絡關係共同探討,期許對臺灣當代廢墟 攝影影像完整地描述與詮釋其意涵及表現。

1.描述攝影—我看見了什麼?

當我們在描述一件影像作品時,該從何著手呢?可從表 2-12 去進行描述,

表表表

表 2-12 描述攝影之特性描述攝影之特性描述攝影之特性 描述攝影之特性 類別

類別 類別

類別 描 述描描 述述 題材

題材 題材

題材 人、事、時、地、物 媒材媒材

媒材媒材 藝術品製作的材質 形式

形式 形式

形式 題材呈現的方式、畫面的安排 風格風格

風格風格 不同藝術品從一個藝術家、一個運動、一個時期或是地理位置並由處理 特色的題材、形式元素之間識別出來的一種相似性。

資料來源:整理自邱奕堅、陳敬寶(2008:頁 114)

2.詮釋攝影—攝影作品的意義?

攝影評論學提到「所有攝影影像皆有其意涵,倘若沒有對攝影涵義聯想或 暗示的若干理解,觀者就無法超越那明顯可見的表象,以致於將攝影當作是真 實本身,而不是真實的影像。」(邱奕堅、陳敬寶,2008)攝影影像必須透過敏 銳的觀察力與對當代社會環境的了解,才能超越明顯可見的表象,發現真實的

本身與喻意。詮釋的定義與特徵依據影像評論學整理如下,

(1)以口頭、書寫,告訴別人對於一幅攝影的理解。

(2)陳述觀點、意義、感受、基調與氛圍。

(3)詮釋需超越描述方能建構意涵,詮釋是詮釋者所理解與攝影作品相關的 明確陳述。

(4)詮釋不僅止於揭露或發覺意義,詮釋為影像提供新的語言,產生新的意 涵。

(5)隱喻是字面上和暗示性同時具有的雙重意涵。

攝影評論學指出所有影像都要詮釋,影像透由詮釋的過程,讓我們可以 更清楚地了解相片的意涵,即使創作者不在當下,透由影像本身的符號與訊

息,我們仍可閱讀出創作者的意謂。而在詮釋影像意義時,可依圖 2-2 檢索,

依據圖 2-2 可以幫助我們簡明扼要地詮釋影像,意義是由四個部份所組 成,意義=(1)題材+(2)媒材+(3)形式+(4)脈絡,脈絡又分為內在脈 絡、外在脈絡與原始脈洛。描述作品主要著重在題材、媒材、形式與風格。

「藝術評論中真正發生的,絕大多數是依據實質的感受、靈光閃現的想 法、生活經驗,和感知資訊的總和,而感受是了解影像內涵的重要線索。」(邱 奕堅、陳敬寶,2008)

當我們依據學理按部就班去解讀影像內涵時,感受是最重要的部份。一 幅影像透由眼睛傳達到人類大腦,刺激我們思考,引起內心的熱血沸騰,如 果不是感受的牽引,我們又如何能馳騁在創作者抓住的凝凍瞬間、或者精心 安排的矩形視框,當我們在研究評論這些廢墟攝影創作之時,絕不能只著重 在影像的意義描述,而漠視了人類心靈感受的詮釋力量,而筆者與諸多廢墟

(1)題材

(2)媒材

(3)形式

(4)脈絡

a.內在 b.外在 c.原始

圖 2-2 詮釋影像意義示意圖

(資料來源:邱奕堅,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