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解題錯誤原因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解題錯誤原因分析

D9.無法查覺到所計算的答案是否合理

而這些學習困難及迷思概念會讓學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式題目 產生錯誤的解題策略及錯誤題型發生。因此藉由收集學生測驗的紙筆 資料就可以幫助我們去分析學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式發生錯誤類型 的原因。

為了解學生錯誤產生原因,研究者採用的方法是晤談,也就是 針對學生解題的錯誤類型,藉由晤談來了解錯誤發生的原因。本研究 所採取的晤談法是『含指導語的晤談法』,這種方法最大的優點就是 能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立即協助學生解題,讓教師發現學生的 想法與他們是否能從引導性的問話中自我學習,並調整老師的教學方 式,透過學生的反思,來讓他們對學習更有興趣與具備自信。

本次晤談對象主要是針對在文字符號學習及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題目明顯有困難的學生,再根據本論文第三章(P48)的晤談流程圖,

從(甲)、(乙)、(丙)、(丁)這四類題目中,每一類挑選一題學生較 易犯錯的題目四題實施晤談。選擇題目如下:

(甲)類-第(1)題

(乙)類-第(4)題

(丙)類-第(7)題

(丁)類-第(9)題

二、逐題探討學生的錯誤原因:

(一)使用文字符號列式(甲類)

1、金石建店提供多種能額能繪建禮編,小娟步 y 張法百法能繪建 禮編和 5 張中百法繪建禮編,剛好可買法套 1200 能建,依步並可能 能下能那法個法法步:

A

)(

y

5

×100

200

1200

B

5×100

y×200

1200

C

y×100

1200

5×200

D

y×100

5×200

1200

錯誤原因(

D1

)、

解題過程受舊經驗影響

許多學生只會套用固定的模式去解題而不會隨問題的變化而改 變,例如本題只要依題意就可將方程式列出y×100+5×200=1200,

再使用移像法則即可將答案解出。但本題選項將列式中的三個項前 後順序顛倒、稍加變化(例如 y×100

1200

5×200),學生就感到 迷惑而解題失敗。

錯誤原因(

D5

、不了解已知條件與未知條件之關係

許多學生無法將簡單的句子轉換成代數方程式,也就是學生未 能抓住題目中各個數量間的關係,不知道如何以文字符號代表某些 未知數(量),將上述數量間的關係列成文字式

第一題面談結果:

T1:2 張法百法鈔票和 3 張五百法,法共 1700,請步步步寫能。

S1:2×100+3×500=1700

T2:那 Y 張法百法鈔票和 3 張五百法,法共 1700,也請步步步寫能。

S2:Y×100+3×500=1700

T3:請步能能能能能+3×500 能能到等未右邊 S3:Y×100=1700-3×500

T4:現能請根據剛才能法步,能步建能中法法步 S4:y×100+5×200=1200

T5:你現能可能看答案嗎?

S5:看一能

T6:例果能+5×200 能能到等未右邊 S6:y×100=1200-5×200

T7:這選看能答案了嗎,有沒有妳適初想能困難 S7:沒有!很簡能嗎。

本次面談,教師先請學生用方程式將題目的內容列出(T1),而 學生也辦得到(S1),教師再請學生繼續完成第二個句子(T2),學 生順利寫出(S2)。教師再指導學生移項(T3、S3),學生終於形成 正確的方程式(T4、S4)。教師接著問學生是否看出答案(T5),學 生表示不行(S5),於是教師建議學生把沒有未知數的部份移項到等 號的右邊(T6),學生依照教師的指示(S6),教師詢問學生是否看 出答案(T7),學生這時已看出答案並表示並不困難(S7)。從面談 結果可以看出,學生錯誤的原因是未能根據題意去列式以及列完方程 式後沒有立即的去驗算。從面談結果發現只要學生願意多花一些時間 去檢驗就能提高答對率。

2、小不能八折優待能價錢買了法些確能,共花了 y 法,若改能 9 折優待,能小不應付多少錢?

A

10 8 ÷

10 9

B

10 8 ×

10 9

C

10 8 ×

10 9

D

10 8 ÷

10 9

錯誤原因(

D1

:解題過程受舊經驗影響

學生未明白題意卻根據舊經驗解題,以致作出錯誤的答案。本題 必需先求出原價 y÷

10

8 ,才能求出答案。可是學生的解題舊經驗是看

到假設打折就要『×』。卻不知本題是反問法,要求學生求出原價後就 必需用『÷』。因此我們從表(4-5)發現選(A)及(B)的學生共佔 了41%。

錯誤原因(

D2

:對文字符號認知上的差異 學生對於y÷

10

8 及 y×

10

8 這二個算式,無法分辨其中有何不同,

產生錯誤。

錯誤原因(

D3

:記號以及制約認知上的差異

從本題發現,當應用問題題目中若不以數字表示觀念而用文字 來代替(例如像八折代替

10

8 ),明顯會對學生產生困擾。

3、永和豆漿店能編磨機,能運轉 30 秒後開始編磨黃豆,之後 每運轉 5 秒,可磨掉 10 能克能黃豆,能這選能編磨速度,若要磨 掉 y 能克能黃豆,能編磨機要運轉幾秒?

(A)(y÷10)×5+30

(B)(y÷10)×5-30

(C)(y÷5)×10+30

(D)(y÷5)×10-30

錯誤原 因 (

D2

: 文字符號認知上的差異

學生會誤解題意或不明白題意,以致作出錯誤的答案。學生看到 求運轉幾秒,很明顯就用(y÷5)×10。

錯誤原 因 (

D4

: 不 了 解 已知條件與未知條件之關係

豆漿研磨機,不是一項學生日常生活所能見到的物品,當應用問

題的題目內容不為學生所熟悉,也就是如果學生缺乏這類問題的經 驗,解題時就無法把握題意,就會增加學生錯誤機會。Mayer(1985)

認為從訊息處理的觀點而言,如果問題中所陳述的內容若與學生舊經 驗有關,將有助於訊息的提取,並能將既有的經驗與外在的問題相連 結。

(二)一元一次式的化簡(乙類)

4、步簡(X-4)-2(X+3)

錯誤原因(

D3

:對記號以及制約認知上的差異

學生對文字符號運算不完全了解,會認為單項式才是答案。也 就是自行認為答案中不應該再出現而『+』、『-』等符號,因此強迫 自己對不能再進一步化簡的多項式,進行合併操作。就是答案明明已 經求到了(-X-10),卻非要寫成『X=?』。也就是學生會強迫自 己將算式(-X-10)改為方程式,並加等號改為(-X=-10),終 於形成(X=10)才罷休,並認為 X=10 才是答案。

=X-4-2X-6

=-X-10 (正確答案)

學生會強迫自己將算式(-X-10)改為方程式強迫運算,終於形成(X=10)

-X=-10 X=10

錯誤原因(

D7

、不會計算含括號的化簡問題 (X-4)-2(X+3)

=X-4-2X-3 正確:X-4-2X-6

4

題面談結果

T1:請釋 5×5 多少 S1:25

T2:那 5×(2+3)多少 S2:還不 25

T3:請釋 5×(2+3)=5×2+3 針嗎 S3:針

T4:那 5×2+3 多少 S4:13

T5:解什麼中個答案一法選

S5:我未道了應該不 5×2+5×3=25

本題面談,教師先請學生了解二個位數相乘的答案(T1),學 生很快的算出(S1),接著教師在數字不變的情形下,將算式以分配 律表示(T2),學生還是很快將答案算出(S2),接著教師以錯誤的 算式誘導學生(T3),第一次學生並沒發現錯誤(S3),教師請學生 計算前面錯誤的算式(T4),學生也算出答案(S4),教師再讓學生 主動發現錯誤(T5),學生也終於了解錯誤的原因(S5)。從面談的 結果發現,學生明顯對括號的化簡產生困難,表示學生如果對分配律

a×(b+c)a×b+a×c

的定義不十分熟悉。遇到有文字符號的題目時,

就容易產生錯誤。

5、步簡

6 7 3x

4 9 5x

錯誤原因(

D1

:解題過程受舊經驗影響

本題犯錯原因,主要也是受到舊經驗的影響到新學習,因為學生 在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是先學習解一元一次式的化簡,再去解一元 一次方程式。在化簡一元一次式遇有分數時,只需做分數的運算。但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式題目有分數時,教師都會教授學生使用去分母並 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但本題是一元一次式的化簡,卻不能使用去 分母而應該只做文字符號的分數運算。因此尚未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 式者,在此題反而不會出錯。

舉例:

學生將式子化簡誤以為解方程式,因此直接同乘24,

6 7 3x

4

9 5x

=4(3X-7)+6(5X-9)

錯誤原因(

D4

:不了解同類的意義與合併規則

運算時『+』、『-』符號混淆或粗心大意,因此常有諸如以下純 粹是運算規則之錯誤:

12

27 15 14

6x + x

12 41

21x+

(三)、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求解(丙類)

6、

2

1

(3X-1)+

3

1

(X-2)=

4

3

,法 X

錯誤原因(

D2

:記號以及制約認知上的差異

在本題中,學生錯誤發生的原因大部份都不在解方程式的錯誤 上,而是在是否有正確的數字運算過程,包含加、減、乘、除的運算 以及括號的去除。

錯誤原因(

D7

:不會計算含括號的化簡問題

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中發現,如果題目中出現分數,常常會影響 學生解題表現。本題就是相當明顯的案例,如果學生選擇的解題策略 是先做分數的化簡後再去分母,則大部份的錯誤原因都是在分數的運 算上,而造成解題失敗。

7、法法法步 30-X÷7=4 能並?

錯誤原因(

D1

:解題過程受舊經驗影響

學生習慣用移項法則解題,移項法則規定『÷』移項後就需變成

『×』號,因此未看清題意就直接將 30-X÷7=4 計算成 30-X=4×7。

造成解方程式的錯誤。

錯誤原因(

D8

:不了解方程式的意義

本題的題型為 30-X÷7=4,此種題型因牽涉有『÷』,對剛接觸 代數的國中生可能是個困擾,因此在三本不同教材中都較少出現此種 類型的題目。但如果將題目換個型式30-

7

X =4,學生的答對率就可

7 題面談結果

T1:6÷2 等於多少 S1:3

T2:2

6等於多少 S2:3

T3:6÷2 不能和 2 6閱等 S3:不

T4:能能 X÷7 和

X 也會閱等嗎 ? 7 S4:不

T5: 根據等能能驗 7

X=3 你會怎麼並?

S5:中邊同乘 7

T6:根據剛才能說不 30-X÷7=4 可能怎麼改 S6:不一不可能改中 30-

7 X =4

本題的面談,教師先讓學生作基本除法(T1),學生立即答出

(S1),教師再將除法改成分數(T2),學生也能算出(S2)。所以教 師依據前面詢問學生答案是否相同(T3、4),學生表示相同(S3、4),

教師再指示學生分式如何計算(T5),學生會使用等量乘法公理

(S5),教師再詢問學生分式是否可以比照除法計算(T6),學生此 時終於明白,除法的算法與分式是一樣的(S6)。從面談的結果發現,

如果題型是學生較常見的題型如30-

7

X =4 學生解題成功率就會提 高,可是題型改成不是學生常見的題型如:30-X÷7=4,這時學生 解題就會產生困擾,表示學生對方程式的定義還不是完全明白。

(四)一元一次方程式應用問題求解(丁類)

8、大華和小不、爸爸、媽媽能能重,已未媽媽和小不共 90 能斤,

父親和大華 共 100 能斤。若小不比大華重 3 能斤,能父親比母親重 幾能斤?

錯誤原因(

D5

):

不了解已知條件與未知條件之關係

本題是所有題目正確率最低的題目,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大部份 是未能了解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的關係,因而在作假設及列式時未能 切題列出正確的方程式。

錯誤原因(

D6

):

不會做假設導致假設與式子不符

在假設小明體重X 公斤後,知道假設母親為 90-X 公斤,但由

『小明比大華重3 公斤』,去假設父親和大華體重時卻發生轉譯的錯 誤,以致列出錯誤式子,而無法正確解題。

錯誤原因(

D8

:不了解方程式的意義

學生對於敘述複雜的應用文字題時,時常不知道重點的所在,所 以不知從何著手,所以會立即放棄思考而空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