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建立以資料同化為基礎之區域地下水井抽水量推估模式 (一) 地下水模擬模式

第肆章 區域地下水抽水量推估模式建立

一、建立以資料同化為基礎之區域地下水井抽水量推估模式

(一) 地下水模擬模式

一個三維、飽和、拘限的地下水模擬模式可以下式表示(Bear, 1988; Willis and Yeh, 1987):

[ ] ( , ) of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coordinates), t 是時間 (T) (time), K 是水力傳導系數張量(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ensor) (LT ), and q 是控制方程式中的源項(T ) (the source term)或沉項(T ) (the sink term)。地下水井的抽水或補注在地下含水層所造成的效 應可以用各井(wells)或各井的集合(well clusters)來表示。因此,

在控制方程式中,各井或各井的集合所造成的沉項可表示成:

在本計畫採用美國地質調查研究所(U. S. Geological Survey) 所發展的 MODFLOW (Harbaugh et al., 2000)做為地下水模擬模 式,用以模擬地下水流況、地下水水位分布、地下水補注及抽水 所造成的影響。

因為MODFLOW 採用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進行空間

上的離散化,採用一階背向式尤拉有限差分(first order backward Euler finite difference)進行時間上的離散化,因此在求解地下水方 程式(4-1)時,其方程式可改寫為: 時所採用的單位時間長度,而單位受力時段(stress period),其維 度為(T),其定義為在一受力時段中源項或沉項qk1為定值的單位 式中為外加之沉項(sink term),這個沉項在納進法中被視為造成 模式結果與觀測結果之間落差的原因,即為未知的地下水抽水 量。

一個觀測井的水位,可能被週邊多個抽水井的抽水行為所影 響,因此,一個觀測水位數據可能含有多個抽水井的抽水訊息。

 

所以,在推估地下水抽水量時,需將觀測水位數據所含有各抽水 井的抽水訊息拆解出來,並還原、分配回到各抽水井。一般來說,

觀 測 井 的 數 量 比 抽 水 井 的 數 量 少 , 因 此 , 傳 統 的 最 佳 化 (optimization)技術可能無法提供最佳的抽水量推估,因為資料不 足會造成不適定的問題(ill-posed problem) (Yeh, 1986)。

納進法直接將觀測資料轉換成抽水量並導入控制方程式中,

因此,地下水控制方程式可寫為(Auroux and Blum, 2008):

Phk1 hk

t  Lhk1 qk1 G h

o Chk1

(4-4)

式中 G (L /T) 為一(nno)矩陣,亦稱為穫得矩陣 (the gain matrix); no 為觀測資料的數量,儲存於具有no維度的向量ho之 中;C (無單位)是一個可將(nno)的模式水位分布矩陣hk1投射至 觀測空間(observation space)的矩陣。Hoke and Anthes (1976)指出 穫得矩陣 G 為一純量(scalar)矩陣,此純量可用鬆弛的技術將模 式輸出之狀態變數導向觀測數據ho。此外,Stauffer and Seaman (1990) 指出穫得矩陣 G 亦代表著不同數學過程的相對強度,以 數值平衡的方式將不同的變數同化在一起。若穫得矩陣 G 具有 較大的值,代表模式對觀測值放入較大的權重,因此,模擬及預 測結果會以較快的速度接近觀測值。Vidard et al. (2003)以參數辨 識的角度,嘗試用最佳化的技術得到最佳的穫得矩陣 G,這個結 果顯示納進法實際上與卡門濾波法有相關,若假設 L 為一個對稱 的正定矩陣,則G CTR1,其中 R 為觀測殘差的協方差矩陣 (covariance matrix),因此方程式(4-4)則可被視為尤拉-拉格朗治 方程式(Euler-Lagrange equation),而且因為 L 為正定矩陣,所以 具有充分而且必要的條件來解下列能量最小方程式(Auroux and Blum, 2008):

min

h 1

2

h hk

TP h

 hk

t2 hT(Lh 2qk1) t2 (ho Ch)TR1(ho Ch)

 

(4-5)

因此,Quarteroni and Valli (1997)指出方程式(4-5)的解等同於 方程式(4-4)的解,並用數值近似的方法得到將方程式(4-1)加入納 進法沉項G h

o Chk1

的弱解。此外,Li and Navon (2001)及 Vidard et al. (2003) 指 出 納 進 法 亦 可 被 視 為 四 維 變 分 法 的 一 種 (four-dimensional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 scheme)或是特殊條 件下的卡門濾波。 此,這些時間點亦稱為更新時間(update time)。

此處,以Ide et al., (1997)的著作為基礎,介紹資料同化常用 (innovation residual)並可表示如下:

o f

u u u

d h Ch . (4-6)

在地下水推估的問題中,運算子 C 是一個矩陣,矩陣內各

 

原素由 0 及 1 所組成,此矩陣乃將模式輸出的水位分布結果 (model output)投射至水位觀測空間(observation space)。最後,採 用納進法可將控制方程式改寫成:

hu1a  Fu(hu)G h

u1o Chu1f

 Fu(hu)Gdu1 (4-7)

假設在方程式(4-4)中,時間tu 與時間tu1之間有 m 個計算時 間長度,可能跨越數個受力時段(stress period),運算子Fu 及無因 次矩陣 G (-)可由方程式(4-4)中推導而得到,並且包含了已透過 資料同化技術更新後之沉項向量qu。在方程式(4-7)的右邊為預測 (forecast),而左邊為分析(analysis),雙邊皆屬於同一時間點tu1。 因此,在實際執行上,方程式(4-7)是以時間序列的方式進行兩個 步驟,第一個步驟為求解方程式(4-4)以得到水位分布預測值hu1f , 此步驟不考慮資料同化技術納進法所得到在控制方程中的新增 項。第二個步驟為根據水位(或水壓)觀測數據,得到殘差(residual),

並以此進行地下水抽水量推估及求解方程式(4-7)以得到系統更 新後的分析值(analysis) hu1a

在地下水推估的問題上,因觀測資料的特性,需採用觀測資 料納進法(observation nudging),在此方法之中納進法將觀測資料 所得到之殘差(residual)以權重方式,分配到臨近的網格中,此分 配可為空間上及時間上的分配,分配的範圍以其影響半徑(radius of influence)來定義。影響半徑亦可稱為影響範圍,影響範圍需透 過敏感度分析,得到抽水行為對地下水水位變化造成的影響及其 影響範圍,此影響範圍與地質條件及地下水模式單位時間長度 (stress period)有關。由納進法造成的向量Gdu1是一個在控制方程 式中新增的沉項,因此,殘差可被視為因未估算的地下水抽水量 而造成的累計地下水水位洩降(cumulative drawdown),因此,資 料同化技術納進法在此的功能即為將此洩降轉換成未知的地下

水抽水量,當資料同化技術納進法所推估的地下水抽水量放入模 權重的方式(distance-weighted function)將洩降分配給位於觀測井 的影響範圍內的各抽水井 ,因此hi, j  w i, jdu1,i,其中w i, j為分配 率或稱為分配係數(distribution ratio or interpolation coefficient),

分配率的計算方式為以各觀測井 及抽水井 的座標,依距離計

 

需注意的是,各分配率均為非負之數值(non-negative value) 且總合需為1,亦即: method)(亦稱為反應係數法 response coefficient method)轉換成地 下水抽水量( Becker and Yeh, 1972; Yeh, 1986): coefficient)或 Jacobian 敏感係數(Jacobian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此係數可透過敏感性分析而得到(Yeh, 1986)。若地下水系統反應 為線性關係(或是非線性呈度不高),則獲得矩陣(增益矩陣)在 時間長度不變、抽水井(或井群)位置不變、觀測井位置不變、地 質條件不變等各項條件相同下的前提下,是為定值(或可合理假 設為定值),而影響係數則用於把各抽水井所造成之水位殘差轉 換成抽水量。qi, j即為透過觀測井 的殘差hi, j推估的抽水井 j的 抽水量增量(pumping rate increment)或抽水量減量(pumping rate decrement)。方程式(4-11)代表著每一觀測井水位觀測值與模式輸

量推估值,這些抽水量推估值需透過權重wi, j* 將多個抽水量推估值 整合成一個最終之抽水量推估值q'u1,j,此整合過程可寫成下 式:

1, , ,

1

'u j i j i j

i

q w q

 

(4-12) 抽水量推估q'u1,j是一個有nw維度的向量,需被投射回原地 下水系統的狀態變數空間(state space),而得到方程式(4-4)中的納 進項的向量

1 T ' 1

u u

Gd gC q (4-13)

式中的純量g 即為前述之鬆弛倍數(gain relaxation time)。

 

抽水量qi j, 可由方程式(4-11)所計算。

  (nudging term)僅於更新時間點有效。

i i

圖 4 -2 以序列方法採用資料同化技術進行地下水抽水量推 估之流程示意圖

以資料同化的納進法進行更新的流程如圖 4-2 所示,此例子 假設每一受力時段(stress period)結束時可得到地下水水位觀測 資料。圖中顯示於長方形圖塊中的符號 T 為位於兩個連續更新時 間點(update time)tutu1的受力時段(stress period)的編號。更新時 間tu1位於受力時段(stress period) T 結束的時間點,舉例來說,更 新時間tu 2剛好是受力時段T 2 結束的時候。需特別說明的是,

每一個受力時段週期可能含有多個數值積分上的時段(time step)。

此處假設每一受力時段結束時可得到水位觀測資料(或是每一更 新時間點均有水位觀測資料)。以資料同化的納進法進行地下水 抽水量推估並更新狀態變數(地下水水位分布)及預測值的過程包 含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以資料同化的納進法以在每一更新時 間點tu1取得之水位觀測資料,推估前一時段T之地下水抽水量Q'T 。 第二個步驟是以推估之地下水抽水量Q'T (即為控制方程式(4-4) 中新增加之沉項(sink term)),再執行一次地下水模擬模式,以得 到分析值(analysis)。此分析值即為利用資料同化的納進法對更新

T=1 T=2 T=3 T=4 T=5

Q’0 Q’1 Q’2 Q’3 Q’4

Update at tu=1

Update at tu=2

Update at tu=3

Update at tu=4

Q’1 Q’2 Q’3 Q’4

(Q’0 is the  initial guess) 

 

時間點tu1及對下個時段T 1 之預測,進行更新之地下水水頭分布。

在實務上,上述步驟是於每一時段結束時以離線方式(offline)執 行。資料同化的納進法亦可以即時(real time)的方式在水位觀測 資料可得的時間點來執行系統更新及預測更新。以下是資料同化 納進法完整的流程:

步驟 0:計算影響係數、分配係數及權重係數

分配係數及權重係數可依給定的影響範圍、觀測井座標及抽 水 井 座 標 , 分 別 用 方 程 式(4-30) 及 (4-31) 計 算 。 影 響 係 數 (ri j, ( hi/qj))可用敏感度分析取得,如果系統為一非線性系統,

則影響係數需要在每一更新時間點同時進行影響係數的更新,如 果系統可視為一線性系統,則影響係數為不變之常數。在拘限含 水層中,影響係數可視為常數,且可以表示為:

, , 1/ , 1 , 2 / , 2 ... , / ,

u u u

i j i t j T i t j T i t e j T e

r  h q  h q  h q ( 4-32) 式中e為規劃總時間長度內之受力時段之數量,而影響係數 之定義為於一時段內,一單位抽水量於抽水井j所造成於觀測井i 之水頭變化。影響係數反應出由抽水行為產生洩降錐所造成之影 響大小及範圍。

步驟 1:預測觀測井位置下一更新時間之地下水水位(或水頭) (hydraulic head)

利用模擬模式、已知及推估的地下水抽水量進行地下水水位 預測。一開始,若不知地下水抽水量,則可假設地下水抽水量為 零。本計畫因無抽水量資料,故一開始假設抽水量為零。

步驟 2:計算位於觀測井的殘差(innovation residual)

可利用方程式(4-8)計算殘差,殘差即為在更新時間點位於觀

測井的位置,模式輸出之地下水水位與水位觀測得到之地下水水 位的差值。

步驟 3:推估地下水抽水量

利用前述步驟所得之資訊及方程式(4-13)計算納進項,即可 計算得到推估之地下水抽水量。

步驟 4:於更新時間點進行地下水水位的更新

此步驟以推估之抽水量透過模擬模式於更新時間點進行地 下水水位的更新,亦即計算分析值(analysis)。

重覆執行步驟 1 至步驟 4,直到所有規劃時間長度內的時段 都完成為止,若是即時(real time)的應用,則重覆執行步驟 1 至 步驟 4,不需停止。以本計畫為例,推估 88 年至 99 年之月抽水 量,則每一時段長度為 1 個月,規劃時間長度為 12 年。時間精 度依需求及模擬模式之時間模擬精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