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互動式數位學習平台之整合與開發

在地球村觀念的催化之下,如何利用數位技術與網路教學來進行 華語文的學習日顯重要,透過 Moodle 與 LAMS 兩教學系統做整合,建 構出一個功能強大、應用層面較廣的互動式網路教學平台。此一互動 式網路教學平台,具備各種社群工具,能讓教學者彈性設計各單元的 教學流程,並在平台上經營合作學習,完成形成性評量,以達到知識 分享、群體討論和彈性規劃教學活動流程的目的(楊奇勳,2008)。

藉由 Moodle 及 LAMS 整合與開發的網路教學平台,使得教學的內 容將不在侷限於刻板、固定的傳統教室上課方式,教師可充分利用平 台之功能,規劃出許多有關教學主題,並設計出實用、接受度高的教 學流程,來吸引學習者之學習興趣,進而提升整個教學活動的品質與 多樣性(楊奇勳,2008)。

思科全球培訓副總裁 Tom Kelly(Resenberg,2000,.龍杰譯,

2002)曾經說過:「在網際網路的世界,內容也許是王,但基礎設施 是神」。從他的觀點來看,或許在社區學習資源的議題中,課程的好 壞與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很大的相關,但更重要的是教學平台的功能,

必需要能夠支援教師教學時的教學策略,並且搭配妥當,否則將如巧 婦難行無米之炊一般。

林奇賢(1998)指出,學習者應透過網路進行多元化的學習活動,

以構成一個完整的學習歷程。其中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包括三個類型,

分別為:1.瀏覽、搜尋的學習活動。2.學習評量的學習活動。3.討論、

觀摩與學習輔導等合作學習的活動。

其認為一個理想的網路學習環境應具備如下五項要素:

1.線上課程:學習者依據線上課程進行網路學習活動,因此線上課程 的設計,必須充分運用全球資訊網的特色,而線上課程設計的最高 指導方針為建構主義與支架學習理論。

2.線上測驗:線上測驗應以網路多媒體方式呈現,並於受測結束時能 立即給予回饋,以充份發揮電腦之功能,進而增強學習效果。而測 驗之設計,也應納入適性的概念,以適應學習者之個別差異。

3.虛擬教室:虛擬教室提供學習者合作學習情境,學習者藉著它來進

46

行討論、觀摩、與合作學習,教師則利用它來輔導學習者學習。

4.教學管理:教學管理的主要目的,係在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資訊,以 提供教師輔導與評量學習者的依據。

5.學習工具:在網路學習過程中,學習工具將支援學習者進行線上學 習,常見的有筆記本、蒐尋引擎、個人化環境等。

林珍瑩(2002)整理了學者的網路教學理論,認為一套網路教學 的組成應包含下列八項內容:

1.內容開發-內容開發包含學習及教學理論、課程設計及課程開發。

2.多媒體-文字及圖片、聲音、影像及各種的圖形介面皆可應用於網 路教學之中。

3.網路工具-泛指常見的網路傳播工具,包含文字交談(如聊天室、

IRC)及影音會議(如 CuSeeMe)、遠端存取工具(如 telnet、ftp)、

網際瀏覽器、搜尋及其他工具等。

4.電腦及儲存設備:包含各種電腦網路平台(如 Unix、Dos、Windows、

麥金塔等)、伺服器、硬碟、CD ROM 等。

5.連結及服務提供者包含各種網路設備,如數據機、網路幹線(如電 話、ISDN、56K、T1 等)以及通訊閘、網際網路等服務的提供。

6.應用程式編輯泛指各種網站製作軟體及程式語言,常見的有 HTML、

Java 等。

7.伺服器如 HTTP 伺服器、HTTPD 軟體、網站、網址(URL)等,或是 以 CGI 的方式連結 http 或是網路伺服器。

8.瀏覽器及其他應用,如文字瀏覽器、圖形化瀏覽器、VRML 瀏覽器 以及各種連結(如超文字連結、超媒體連結、3D 連結等)。

而吳明隆(1998)亦指出,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其 系統的網路學習環境應包括:1.多元化的學習資源 2.個人化的學習 環境 3.合作式的學習方法 4.建構式的學習理念 5.多人化的學習參 與 6.豐富化的學習內容 7.導向式的學習指示 8.跨文化的學習素材 9.全球化的學習方式 10.彈性化的學習時間 11.人性化的學習環境 12.簡易化的操作界面 13.多種式的學習機制,等十三項內容。

本研究綜合以上要點,認為一個資源平台,在功能方面,至少需

47

要有(1)網路教學功能(2)網路互動功能(3)系統管理功能等三 項主要功能,每一部分亦必需區分為使用與管理二個層面。一個良好 的教學網站,則需要有良好的系統功能,適當的課程內容,以及簡易 富親和力的操作介面等三要素。

在介面設計上,陳昭秀(1995)經由整理 Apple(1987)、

Shneiderman(1992)、Hiltz and Turoff(1993)、Browne(1994)

和 Leavens(1994)等學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下使用者介面應符 合的幾點準則:

1.一致性:此項準則最常為人所用,螢幕編排的一致、命令或執行順 序的一致、提示文句的一致等等,都包含在一致性的準則中。

2.為使用系統的使用者提供捷徑:也就是對於某項工作,提供不同的 方法,讓使用者能夠彈性地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執行動作,例如縮 寫、特殊鍵、隱藏的指令或是巨集等,都可以減少動作的時間。

3.有意義的訊息回饋:對於每個動作,系統應該要有回饋,回饋的訊 息要對使用者來說必須具有明確的意義。

4.設計一些對話以產生完整性:將一些動作以符合邏輯的方式組合在 一起,組合的動作應含有開始、中間過程及結束,於動作完成後提 供有意義的回饋給使用者,讓使用者有完成的成就感,並知道可以 再繼續下一個動作。

5.使用者改變心意:讓使用者可以跳離目前的動作,結合警示使用者 的提示,避免使用者犯錯。

6.簡單的錯誤處理:應儘可能避免讓使用者犯下嚴重錯誤,如果錯誤 發生了,要能原諒使用者,提供一些簡單的方法讓使用者可以處理 這些錯誤。

7.簡單的反轉行為:也就是在使用者做完動作時,能夠反轉回來,可 讓使用者放心去做動作,例如常見的 undo。

8.讓使用者存在有操控感:令人訝異的系統反應、沈悶的資料輸入動 作或是不能獲得需要的訊息等,都將讓使用者失去操控感並感到焦 慮,所以要讓使用者感覺到他們是動作的起始者,不是對系統動作 的回應者。

48

9.減少使用者短期記憶的負荷:系統顯示應保持簡單、動作少、不需 記住許多指令等,用易了解的資訊呈現方式、提供網路的輔助等,

以減少使用者的負擔。

10.用使用者所能了解的詞句。

11.不要讓使用者感到迷失或迷惑。

然而,使用者使用是否滿意,通常是決定系統設計是否成功的最 終指標。在許多個案中,只要使用者對於系統感到親切即可達到高使 用者滿意程度,而不需要複雜的技術和內容(林珍瑩,2002)。換言 之,除了教師的資訊能力、教師在網路教學上的教學技巧,以及網路 教學課程的內容是否適切外,該教學平台在操作上的親切感,亦是決 定學習情況好壞的重要關鍵。

本研究綜合以上觀點認為,一個良好的教學資源平台必需有充足 的功能來支持,讓教師在進行融入教入教學時,得已運用良好的教學 策略,並搭配適當的介面,以提昇使者用在操作的適切感,達成學習 的高滿意度,而問卷題目選項則將緊扣教師對社區資源整合平台之內 容需求、互動功能需求、互動介面需求三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