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多元文化主義與課程改革本土化

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興起於 1960 年代的美國,導因於當時黑 人與白人間的種族爭議,其後加入了弱勢團體及性別等議題,引發了婦女解放及 移民身分認同等運動,於是一股代表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的信念便開始在西方社 會發揮深遠的影響(陳麗華、彭增龍、張益仁,2004:31)。所謂「多元文化主 義(multiculuralism)」,其重點在於:(一)提昇對文化多樣性的力量與重現;(二)

重視人權和尊重那些不同於我們的文化;(三)提供人們多樣生活的選擇機會;

(四)重視社會正義與所有人皆平等;(五)重視族群之間權力與利益分配的平 等(Collnick & Chinn, 1990;胡育仁,2000:21)。

那麼,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內涵究竟為何?主要可分成以下三方面加以闡述 其要義:(一)強調文化多樣面貌的展現。西方啟蒙運動以來主張的一元式思惟 與價值觀,到了本世紀中葉已無法適用,這是因為 1960 年代以後,隨著來自種 族、性別、階級、年齡、及族群等議題日趨多樣性,加上各種政治運動及社會運 動的帶動和影響下,已使得原本的單一價值觀已無法用來檢視和窮盡所有的變 化,而原來的價值相對性也開始變得模糊不清。在這樣的情況下,誠如 J. A. Banks

(1993)主張,唯有多元文化觀或價值觀才能符合個別需求。(二)關切權力平 等與社會正義的問題。多元文化主義的核心觀點是機會均等與社會正義,認為多 元社會裡,人人都應有均等機會享受基本權利並追求自我價值。是以,主張摒棄 主流文化價值的控制,致力於消除差異性對待及權力不公的現象,並提升弱勢族 群的地位,進而尋求解決不利與壓迫之道。(三)強調「去我族中心」觀念與追 求自我認同。多元文化主義主張「去我族中心」觀點(de-ethnocentrism),強調 讓各種文化百花齊放、共榮共存。一旦有了這樣的氛圍,將可拓展個人或族群具 有多元文化的胸襟,能以更多元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文化內涵,也不致因為與主流 文化價值者不同而自貶、自卑,反而願意主動追求自我認同,建立自信心(胡育 仁,2000;陳麗華、彭增龍、張益仁,2004)。

多元文化主義興起後不久,隨即影響到教育領域,因而興起多元文化教育的 討論。一開始是當時移居美國的黑人為了爭取教育權利,幾經努力終於在 1945 年由美國最高法院作出判決,廢除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制度(陳素秋,2005:5)。 後來境內的少數民族要求學校應進行課程改革,使課程能反映少數民族的經驗、

歷史及文化觀點;此外,也要促使各種移民團體能珍視和保存自己的文化與特 質,期能達到和睦共處、促進公平正義的教育目標(陳枝烈,1999;黃純敏,2000:

45;張四德,2001:98)。

多元文化教育著名學者 Banks 指陳,為達多元文化教育目標,應將學校視為 一個小的文化體系,必須注意態度層面的學習與調適,以提供適當環境將族群文

化融入課程,破除壁壘(Banks, 1996)。因此,多元文化教育也被視為一種「反 偏見的課程方案」,在具體作法上,積極倡議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希望 藉由特別的課程目標之訂定,建構出一個充滿智性、自信及文化互動的學習情 境,幫助學生認識多元文化與族群的生活,鼓勵學生建立多元文化價值觀。此外,

Schwartz(1998)也提出其個人看法,他提出在學校教育中應提供反偏見與衝突 解決的課程,在課程中致力於培養學生具有寛容、衝突解決與暴力預防的能力;

其次,必須轉化學生族群與文化偏見的行為及態度,將偏見、不公、衝突等議題 置入課程議題之中;最後透過角色扮演、合作、參與、與團體討論等活動,讓師 生與同儕間能弭平差異、尊重欣賞。

基此,多元文化教育的特性有三:(一)重視「文化包容與機會均等」,主張 建立一個尊重、接納、欣賞各族群特色的文化交融的社會,期使學生具備多元文 化的價值觀,引導學生面對不同文化時能培養具正面的自我認同,並創造機會均 等的教育內涵;(二)強調「批判思考」的教育方式,希望促使教育相關人員均 能認知各族群間的異同,並能勇於批判各種單一文化或價值的宰制,培養其具有 轉型知識和社會行動的能力;(三)「多元學科取向」的教育內涵,強調科技整合,

主張多元文化課程設計必須兼顧不同族群學生的需要,讓學生學到他國的文化,

以擴展自我視野與願景(李苹綺,1998;江雪齡,1996、2000;陳枝烈,1999)。

綜言之,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教育改革理念和教育改革運動,它透過持續不 斷的課程改革與其他教育改革途徑,教導學生熟悉自己的文化,能夠自尊自信,

它也教導學生去理解和欣賞其他微型文化、國家文化及世界文化,培養積極對待 其他文化的態度,消除性別、種族、民族、宗教、社會階級、年齡、特殊性等方 面存在的偏見與歧視,使每個學生都有相同的學習機會,都能體驗成功的學習經 驗,使族群關係和諧,促進人類共存共榮(黃政傑,1995:102)。

關於多元文化的論述,現今國外文獻上已有許多不同的討論,其中一支為多 元文化論的可能保守傾向的討論,例如多元文化可能已經成為一種忽視階級或社 會結構根本性問題的語詞。更明白地說,對於多元文化的重視似乎已變成弱勢族 群展演,或將弱勢族群加以異國情調化的一項藉口。美國華盛頓大學 Gay(2000)

一直以來關注多元文化議題的研究,在其 2000 年出版的「文化回應教學:理論、

研究與實踐」一書中,以其身為非裔美人的身份,對美國的多元文化提出相關批 判。在書中關心如何提升弱勢族群學生的學業成就,例如:「為什麼有色人種學 生在校外許多方面的表現很傑出,然而在校內的表現卻不是如此?」Geneva Gay 認為,這個問題的癥結在於弱勢族群學生的文化差異,學校的課程與教學無法適 度地因應調整所造成的結果。因此,多元文化首先必須面臨的批判在於,如何喚 起教師重視弱勢學生的文化差異,因為唯有在教室中實施「文化回應教學」,課

程目標和內容要適度地反映其母文化,教學也要配合學生的學習型態與溝通方 式,才能提升弱勢族群學生的學業成就。

值此,從晚近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來看,教育機會均等其實隱含著一種「文 化霸權」,沒有人會否認應該對文化不利地區提供補償,但其實歐美許多國家所 實施的教育補償計畫,其理念雖源自於社會公平、正義,也將教育資源做了重新 分配,然而卻仍顯示出一種主流文化的宰制心態,包括:(一)沒有真正重視這 些弱勢或少數族群原應有的文化價值;(二)沒有針對學生特殊性,而提供適性 化的教育內容;(三)沒有讓學生在其所處的文化社群中,去體會其自我及族群 的價值;亦即弱勢學生仍無法認同其文化;(四)沒有能夠喚起弱勢族群勇於爭 取自身權益的意識;(五)未能針對所有的學生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惟有共通性 的課程才有可能達成多元教育的理想;(六)未能從尊重個人的權利出發,培養 每位學生具有自由多元的公民教育素養;(七)未能充分地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相 互鑑賞、學習和反省的機會(Gay,2000;簡成熙,2000)。

誠如學者簡成熙(2000)指出,通常主流文化會很自然的宰制弱勢族群,因 此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時,要讓多數學生有機會去了解、接納、尊重並欣賞少數民 族學生,要讓他們能有自信,能對自我文化認同,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多數的學生 相處,如此方能真正消除文化霸權。其次,多元文化教育可以視為一種通識性的 教育,有必要向全體國民加以宣導,例如「多民族教育」、「世界觀教育」都可增 進人們具有更廣博的視野。

基於上述多元文化教育的特性及多元文化課程的目的,研究者認為可視為推 動課程改革本土化的立論,其理由如下(胡育仁,2000:24;陳麗華、彭增龍、

張益仁,2004):

(一)重視弱勢與邊緣知識

多元文化教育重視「他者」(otherness)的觀點,認為來自文化主流之外的 邊緣知識(border knowledge)也是構成多元民主社會的重要部份。因此,弱勢 及邊緣團體自有其存在的價值,且能對整個社會具有一定的貢獻與重要性,而課 程改革本土化正是希冀在課程改革中,進行適切的課程設計與活動安排,幫助各 類型的弱勢群體學生獲得良好的課程調適,使他們不再成為教室角落裡的邊緣 人,與其他學生一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效提升學習成就。

(二)尊重族群差異性並認同本土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肯定各族群的特殊性,關切各種文化間的差異性。是以,多元 文化課程設計的目的,在於提供學生接觸、欣賞不同文化的機會,藉以培養尊重 與學習其他文化的能力,消除文化優越的自大心態,並期能促使學生對於本土文

化與價值產生一種共同的認同與情感的歸屬。以國內推動的九年一貫課程為例,

其基本理念的便主張「瞭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等內涵;而其欲 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中,在「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方面希冀培養學生具有民 主素養、包容不同意見、平等對待他人與各族群的能力,而且學會尊重生命,積 極主動關懷社會、環境與自然,並遵守法治與團體規範,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在「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方面,則希冀培養學生能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

在「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方面,則希冀培養學生能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