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樂曲分析

第三節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曲式為 ABA’加一結束片段之三段體,調性為 F 大調,速度標示為

Andante (

=66)。A 段主要由 a 段落構成,拍號為 4/4 拍,B 段主要由 b 段落及 c 段落構成,拍號為12/8 拍,再現 A’段之後,再加入一短小結束樂段完結本曲。筆 者將此樂章A 段區分成 a 段 mm.1-24、過門 mm.25-28;B 段區分成 b 段落 mm.29-39、c 段落 mm.40-53、延伸段落 mm.54-57、過門 mm.58-61;A’段區分成 a 段 mm.62-83、過門 mm.84-89,以及最後的結束樂段 mm.90-96。整首樂曲散發著寧靜平和的 氣息,猶如逃離了戰爭時代,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美好世界中,小提琴全曲加裝弱音 器演奏,拉奏較長的抒情樂句線條,再搭配鋼琴流動的琶音音型伴奏,體現了普羅 柯菲夫寫作風格中「抒情體」的使用,並且有模仿印象樂派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作曲手法的影子。筆者將在第四章樂曲詮釋中做更詳細的說明。【表 3-3】為第三樂章樂曲分析架構表。

【表3-3】第三樂章樂曲分析架構表

63

暫出現了附點節奏,猶如風鈴般輕巧。見【譜例3-3-1】。

【譜例3-3-1】第三樂章,第 1 至 7 小節

第7 至 24 小節,鋼琴依舊維持著六連音動機,小提琴在此則加入了歌唱性旋 律,柔軟(tenero)而富有表情地(espress.)演奏民歌式主題,其中亦加入了半音動機的

使用。見【譜例 3-3-2】。隨後,音域逐次變寬,情緒一次較一次強烈,第 7 至 14 小節為第一層次,以中弱音(mp)演奏,第 15 至 18 為第二層次,以中強音(mf)演奏,

18 至 24 為第三層次,以中強音(mf)而富有表情的(espress.)演奏,此時鋼琴左手

F 大調 C 大調 F 大調 A 小調 E 大調

A 小調 E 大調

F 大調 C 大調 F 大調

A 小調 E 大調

F 大調

附點節奏

1

重複小提琴的旋律,好似整個國家的人民皆哼著歌,洋溢在幸福愉快的氣氛中。見

【譜例3-3-2】、【譜例 3-3-3】。

【譜例3-3-2】第三樂章,第 7 至 14 小節之主題素材

【譜例3-3-3】第三樂章,第 15 至 24 小節之主題素材

小提琴演奏民歌式主題

半音動機

主題在中低音域(第一層次)

主題在中高音域(第二層次)

主題在高音域(第三層次)

65

過門為第 25 至 28 小節,在此不使用六連音音型,小提琴轉換成雙音反覆方 式演奏,鋼琴則運用了較活潑的附點節奏;第26 小節保留半音素材的使用,並於 第28 小節加入了三連音動機,藉此改變音樂的氛圍,並隨著音量的逐漸下降,音 樂色彩進入較灰暗的B 段落。見【譜例 3-3-4】。

【譜例3-3-4】第三樂章,第 25 至 28 小節

(二)、B 段(mm.29-61)

B 段調性借用 G 小調,拍號轉換成 12/8 拍,以更小的節奏單位顯現出較為焦 慮的情感,如同憶起亂世時代下的悲哀。b 段落為第 29 至 39 小節,由小提琴與鋼

琴交替演奏重複的大跳音程與半音動機,該音程由六度與五度構成,製造出如鳥鳴 聲的效果;隨著音域的拓寬,每一樂句以不同的音量呈現,並自第32 小節起逐層 漸強,放大鳥鳴所傳遞的哀戚感。見【譜例3-3-5】。

雙音反覆

附點節奏

【譜例3-3-5】第三樂章,第 29-39 小節

c 段落為第 40 至 53 小節,是一較旋律性的片段,小提琴與鋼琴交錯演奏由

兩調性構成之主題旋律,前後相差半音,每次演奏於不同的調性上,以從容的轉 調呼應A 段第一主題每組六連音緩慢轉調至不同調性的手法,並以半音動機填補 大跳音程間的色彩。見【譜例3-3-6】。

G-B 為六度音程,B-F#為五度音程

鋼琴與小提琴使用許多半音動機

G 小調

67

節起,歌唱性旋律轉由鋼琴彈奏,隨後再交由鋼琴左手與小提琴共同齊奏,一齊歌 唱,譜出和諧畫面感;第 81 小節後,樂曲音域下降且速度趨於平緩,漸為平靜。

見【譜例3-3-9】。

【譜例3-3-8】第三樂章,第 62 至 73 小節之音型動機

【譜例3-3-9】第三樂章,第 73 至 83 小節之旋律動機

過門片段為第84 至 89 小節,由更細碎的快速音群構成,且較 A 段的過門段 落高半音演奏。始於中弱音(mp)彈奏,第二次強調後便以稍微慢一點(poco meno

mosso)而安靜的(tranquillo)的情緒演奏;鋼琴音域以大小二度音程逐漸擴張,在進

入尾聲前,進行最後一次的起伏波動。見【譜例3-3-10】。

73

F 大調

69

【譜例3-3-10】第三樂章,第 84 至 89 小節

(四)、結束樂段(mm.90-96)

結束樂段中鋼琴的長音逐一小節以半音作變化,小提琴節奏則由三十二分音 符、十六分音符三連音、十六分音符依次遞減,最後在連續的雙音反覆後漸漸消失,

鋼琴回到主調F 大調,整體音樂趨於安定;唯最後一小節低音聲部之和聲外音 B 音稍加跳出,彷彿暗暗地提醒人們勿忘自己仍處於亂世時代,樂曲在較祥和的氛圍 下結束。見【譜例3-3-11】。

鋼琴旋律由大小二度音程構成並擴張

【譜例3-3-11】第三樂章,第 90 至 96 小節

二、小結

筆者分析完該樂章後,將第三樂章主要的寫作特色統整為三要項,分別是:(一) 對比的六連音與附點節奏、(二) 和諧的和聲色彩、(三) 抒情的旋律線條。

(一) 對比的六連音與附點節奏

除了B 段落,作曲家於 A 段落與再現的 A’段落中主要使用六連音動機貫穿,

製造出綿延不絕的效果,以對比前面第一樂章由緩慢節奏構成的暗沉音樂色彩,以 及第二樂章由較快曲速與短小節奏動機形成的垂直式音響,並於某些連續六連音 動機的片段下方加入附點動機,如A 段第 4 小節,小提琴呼應鋼琴開頭旋律拉奏 安靜平穩的六連音動機,在此鋼琴首次於清亮的高音奏出附點動機,為抒情長樂句 線條樂曲添增了些許趣味性,相同處理亦出現於再現 A'段第 58 至 71 小節中,見

F 大調

71

琴彈奏相同旋律,象徵人民悠悠唱著俄國民歌的情景,對比第一樂章的沉重及第二、

第四樂章的激動,營造出相當抒情的音樂表現。見【譜例3-3-2】、【譜例 3-3-3】。

其他抒情旋律線的片段亦可見於B 段第 40 至 54 小節及 A’段第 62 至 83 小節。

73 mm.22-31、過門 mm.32-38、變奏三 mm.39-49,以持續轉換的拍號呈現出俄國舞蹈 的節奏韻律感;B 段區分成主題 B mm.50-81、迴轉段 mm.82-101,其中主題 B 分

別 由 樂 句 a mm.50-59 、 樂 句 b mm.60-73 、 樂 句 a’ mm.74-81 構成,在此加入抒情的俄國民謠旋律,以優美的旋律歌唱,迴轉段則由開頭的節奏

動機展開,小提琴與鋼琴之間相互銜接,再次擴張情緒;A’段區分成主題 A mm.102-113、變奏四 mm.114-121、過門一 mm.122-145、過門二 mm.146-159,回歸一開始 的飽滿和聲效果;尾奏區分為段落一 mm.160-194、段落二 mm.195-222、小尾奏 mm.223-233,段落二由插入句 a mm.195-212 及插入句 b mm.213-222 構成,可見到 各樂章音樂素材的使用,並以豐富的和聲音響營造音樂氛圍,最後結束在較安祥的 F 大調上,如同說明著多年的戰爭時期終於畫下了句點。筆者將在第四章樂曲詮釋

中做更詳細的說明。【表3-4】為第四樂章樂曲分析架構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