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安那大學教授J. Peter Burkholder、康乃爾大學教授 Donald Jay Grout 及耶魯大學教 授Claude V. Palisca 共同編輯的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5國外研討會論文,包 括由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生 Norio Umetsu 於 2010 年發表之 Oriental Elements in

Russian Music and the Reception in Western、

6錫達維爾大學研究生Joshua J. Taylor 於2016 年發表之 Musically Russian: Nationalism in the Nineteenth。7作曲家生平主 要參閱西文書目,包含莫斯科音樂院教授Natalia Savkina 的著作 Prokofiev His Life

and Times;

8中文書目,包括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羅傳開的著作《普羅柯菲夫─自成

5 J. Peter Burkholder, Donald Jay Grout, Claude V. Palisca,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14), 744-747; 876-890.

6 Norio Umetsu, “Oriental Elements in Russian Music and the Reception in Western”, (Japan: Slavic Research Center, Hokkaido University, 2010), 59-67.

7 Joshua J.Taylor, “Musically Russian: Nationalism in the Nineteenth”, (Ohio: Cedarville University, 2016), 2-13.

8 Natalia Savkina, PROKOFIEV His Life and Times (New York: Paganiniana Publications, 1984), 9-167.

5

體系的革新者》、9錦繡出版社董事長許鐘榮的著作《古典音樂400 年:現代樂派的 大師》10等。重要作品與特色主要參閱西文書目,包括俄國音樂學者Israel Nestyev 的著作

Sergei Prokofiev: His Musical Life;

11國外碩士論文,包括德州州立大學研究 生Ronald Edwin Lewis 的論文 Influences Seen in Prokofiev's Piano Style;12中文書 目,包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徐月初與孫幼蘭的翻譯文學《普羅科菲耶夫文選‧回 憶錄‧評傳》、13許鐘榮《古典音樂400 年:現代樂派的大師》等。創作背景與首演 資料主要參閱西文書目,包括美國音樂作家Melvin Berger 的著作 Guide to Sonatas:

Music for One or Two Instruments、

14美國東北大學歷史學特聘教授Harlow Robinson 的著作

Sergei Prokofiev: A Biography;

15西文期刊包含

American Record Guide 於

1999 年 1 月 1 日收錄自美國評論家 Joseph Magil 發表之 Brahms:Violin Sonata No.2;

Prokofiev: Sonata No.1;

16中文書目,包括徐月初與孫幼蘭《普羅科菲耶夫文選‧回

9 羅傳開,《普羅科菲耶夫─自成體系的革新者》(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2001),7-26。

10 許鐘榮,《現代樂派的大師》(台北縣新店市:錦繡出版社,2000),226-298。

11 Israel V. Nestyev, Sergei Prokofiev: His Musical Lif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46), 59-126.

12 Ronald Edwin Lewis, Influences Seen in Prokofiev's Piano Style (Texas: North Texas State University, 1970), 1-36.

13 徐月初、孫幼蘭,《普羅科菲耶夫文選‧回憶錄‧評傳》(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143-147。

14 Malvin Berger, Guide to Sonatas: Music for One or Two Instruments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1), 145-153.

15 Harlow Robinson, Sergei Prokofiev: A Biography (New England: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2), 438-466.

16 Joseph Magil, Brahms: Violin Sonata No. 2; Prokofiev: Sonata No.1, American Record Guide (January, 1999): 95.

憶錄‧評傳》等。

在「樂譜分析詮釋」方面,筆者使用美國紐約出版社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any 於 1960 年出版的 Sergei Prokofiev: Sonata No.1 in F minor, Opus 80, for

Violin and Piano

17版本,從旋律和聲、段落曲式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鋼琴合作探 討主要參閱西文書目,包括密西根大學鋼琴合作教授 Martin Katz 的著作 The

Complete Collaborator: the pianist as partner;

18中文書目,包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表演藝術研究所李燕宜教授的著作《鋼琴‧合作:理論與實例》,19以及由鄭世文翻 譯英國伴奏家Gerald Moore 的著作《無愧的伴奏家》20等,從小提琴奏鳴曲、時間 的配合、樂句的處理、聲部的平衡等方面深入研究。

在「有聲資料比較」方面,筆者參考包括受作曲家親自提獻樂曲之猶太裔蘇聯 小提琴家歐伊斯特拉赫與莫斯科鋼琴家歐伯林於1946 年之錄音、錄製多首室內樂 作品且屢次榮獲唱片大獎的以色列小提琴家什洛莫‧敏茨(Shlomo Mintz, b.1957)與 俄國鋼琴家葉夫‧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 b.1958)於 1987 年的錄音、在多項國 際大賽屢獲佳績之比利時小提琴家基頓‧克萊曼(Gidon Kremer, b.1947)與阿根廷鋼 琴家瑪塔‧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 b.1941)於 1992 年之錄音、身兼指揮家且活

17 Sergei Prokofiev, Sonata No.1 in F minor, Opus 80, for Violin and Piano (New York: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any, 1960), 3-40.

18 Martin Katz, The Complete Collaborator: the pianist as partner (En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37-151.

19 李燕宜,《鋼琴‧合作:理論與實例》(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14),59-71。

20 Gerald Moore,《無愧的鋼琴家》(The Unashamed Accompanist),鄭世文 (台北市:世界文物

7

躍於當代國際舞台之以色列籍小提琴家麥可辛‧凡格洛夫(Maxim Vengerov, b.1974) 與俄國鋼琴家莉爾亞‧齊柏絲坦(Lilya Ziberstein, b.1965)於 2006 年之音樂會錄音,

從音色的運用、速度的搭配、樂器聲部間的平衡等方向進行探討,加入筆者個人觀 點,從鋼琴合作的角度比較各演奏家之演奏詮釋。

本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此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 研究方法和架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概述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俄國的音樂發 展,並分時期簡述作曲家的生平、重要作品及寫作特色,進而探討《第一號小提琴 奏鳴曲》之創作背景及首演資訊;第三章為樂曲分析,以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any 的版本為參考;第四章為樂曲詮釋,將從鋼琴合作者的角度去探究如何 作出適切的彈奏;第五章為有聲資料比較;第六章為結語。

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