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9 Robinson, 450.

音。曾於莫斯科音樂院師事歐伊斯特拉赫的克萊曼,錄製超過一百二十餘張專輯,

更在 2016 年榮獲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PraemiumImperiale)的音樂獎,該獎 被視為音樂界的諾貝爾獎。超群的音樂技巧與表現曾使他受到奧地利指揮家卡拉 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讚譽,為當代知名小提琴家暨指揮家,現今積極 推展當代音樂。

第四個版本為以色列籍小提琴家凡格洛夫與俄國鋼琴家齊柏絲坦於2006 年在 莫斯科之音樂會錄音。凡格洛夫為當代知名小提琴家,曾於1994 年完成普羅柯菲 夫與蕭斯塔科維契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之錄音,並獲頒德國留聲機大獎;1997 年 他錄製兩位作曲家之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再次榮獲愛迪生獎。凡格洛夫過去經常 與知名大提琴家兼指揮家的羅斯卓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探討 普羅柯菲夫與蕭斯塔科維契之音樂,並與許多知名管弦樂團合作演出,為當今重要 的小提琴家之一。

筆者將依照樂曲錄製時間之先後,分為版本一:David Oistrakh & Lev Oborin、

版本二:Shlomo Mintz & Yefim Bronfman、版本三:Gidon Kremer & Martha Argerich 及版本四:Maxim Vengerov & Lilya Ziberstein,分別就各樂章與鋼琴合作之觀點進

行論述,並在最後做一總結。

129

在開頭選擇以較為分明之觸鍵彈奏,與第 4 小節小提琴加入後的圓滑奏在演奏法

131

版本二:小提琴家Shlomo Mintz & 鋼琴家 Yefim Bronfman 作品:普羅柯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

擴張,鋼琴家隨著小提琴家的音域改變做不同的回應,使整體音樂上彼此呼應。

(四) 第四樂章

演奏家們彼此音色契合度高,以絕佳的默契賦予此曲相當振奮的性格,段落如 第 114 至 194 小節小提琴與鋼琴以對話方式銜接樂句,讓主旋律線條透過不斷變 奏的音型動機一再向下延伸,貫穿多個小節;另外,演奏家們完美精確地在第四樂 章中呈現了前三樂章所特有的音型動機,透過不同的音色及力度處理,做出多層次 變化,使段落間的個性相當分明。

(五) 小結

以鋼琴合作角度而言,筆者認為其第一樂章速度有些稍慢,比起其他三個錄音 版本顯示出更多的孤獨感,鋼琴家若不具備相當良好的控琴能力,音樂容易聽起來 呆板甚至無法持續。

此版本各樂章間的風格鮮明,兩位演奏家擁有相當大的爆發力,故彼此合作後 便良好地將樂曲中不同的情緒發揮地淋漓盡致。鋼琴家的音色上非常具有穿透力,

不僅能奏出堅定而厚實的低音,需要精緻音色變化時亦能清楚地表現;而兩位演奏 家無論在音樂織度的掌握、樂曲詮釋與合作上皆相當成熟,整個樂曲有著更戲劇性 的音樂表現,十分扣人心弦。

133

版本三:小提琴家Gidon Kremer & 鋼琴家 Martha Argerich 作品:普羅柯菲夫《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

(三) 第三樂章

135

衡;其樂段間的層次相當分明,如稍富張力的 B 段落,各組三連音之細微變化,

令筆者深切感受到戰亂時期隨時有令人感到不安之因素存在。見【譜例4-3-3】。

(四) 第四樂章

演奏家們擁有絕佳的默契,在律動及拍號間切換掌握自如,呈現出人民輕鬆跳 著民俗舞蹈之歡樂步伐;兩樂器主要樂句的銜接亦相當自然,尤其是中段之競奏片 段。見【譜例4-4-10】。在樂曲最後,演奏家們透過細微的音色轉換與和聲轉換,

使筆者感受到其 F 大調結尾之下隱藏了另一層次的感受,如同暗示著在共產政權 下無法完全舒展且稍加壓抑之心情。

(五) 小結

以鋼琴合作角度而言,筆者認為鋼琴家在音色的掌握及與小提琴的互動上相 當良好,由於筆者挑選版本為現場音樂會之版本,故更可透過鏡頭觀察到演奏家們 的肢體與表情變化,可以發現小提琴家經常藉由臉部表情的轉換,為各段落音色的 改變作更直接的表達,而鋼琴家亦能隨時呼應並進行調整;而在抒情之片段中,為 配合小提琴家較柔美的音色,鋼琴家會以溫暖的音色彈奏,然卻又不失俄國音樂需 要較快觸鍵之特色,提醒筆者在詮釋上對於音樂風格之留意。

137

二、總結

筆者藉由四個不同年代的錄音版本綜合各方面進行分析,認為最接近作曲家 想法並忠於樂譜標記演出者為小提琴家敏茨與鋼琴家布朗夫曼之錄音,同時亦為 筆者主要參考之版本;歐伊斯特拉赫雖為樂曲的受提獻者,其在音樂的演奏法上卻 相對古典保守,故歐伯林與之合作時便不能有太過激昂的音樂表現,著實考驗著鋼 琴家之控琴技術;克萊曼與阿格麗希之錄音中則加入了較多的個人想法,在速度上 亦有較多的彈性變化,故能在音樂中聽見一些有趣的詮釋;凡格洛夫雖為新生代小 提琴家,仍透過相當細膩的音色變化,與齊柏絲坦一同譜出對戰亂時期場景之描寫。

在第四章節樂曲詮釋中,筆者主要參考敏茨與布朗夫曼之錄音進行個人詮釋。

然而在第一樂章的速度選擇上,筆者選擇以接近作曲家標示之速度

=60 演奏,而 非模仿敏茨與布朗夫曼以相對緩慢之速度做詮釋處理,一方面筆者猜測作曲家選 擇60 是欲以四分音符代表秒針的跳動,暗示著身處戰亂期的日子度秒如年,二方 面認為作曲家在其中運用的許多四分音符是為呈現戰場上人們恐懼、沉重的步伐,

故選擇謹遵照樂譜標記速度進行個人詮釋。

13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