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人才佈局  第三節  小結  第陸章  結論   

(二) 研究限制

1. 中共重要國防科技工業機密資料蒐集不易

國防科技工業在各國都是重要的軍事機密,很多政府相關的國防科技決策不願外人 所知,所以在公開的資料上有所保留。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更被中共視為重要的國家機密。

因此想獲得中共機密的深入的資料不易。因此在蒐集資料上僅能就中共政府公開資料、

專業軍事期刊,或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的論文來進行蒐集及分析。若是中共政府刻意隱 瞞重要的相關資訊,或是某些資訊無法蒐集到,容易造成研究上之不完全及盲點。 

2. 中共資料不易判斷

中共屬於共產主義國家,對於發行文件、資料有相當嚴密的審查,尤其是中共的國 防預算,外界很難真正的去瞭解中共的國防預算,尤其是國防科技的預算。中共所發佈 的官方訊息可能都經過修飾,易造成研究上的偏差。 

第五節 研究途徑

一個國家的國防科技工業政策制定牽涉到非常廣的因素,為掌握中共國防科技政策 的走向,本文將採取由「國家經濟力對軍事工業影響研究途徑」及「國防政策對軍事工 業影響研究途徑」進行分析。

(一) 國家經濟力對軍事工業影響研究途徑

Paul Kennedy 教授在其所著的<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一書中,提出了 如此著名的論斷:「歷史告訴我們,從長遠看,一個強權國家在經濟上的起落和他成為 重要軍事強國的興衰之間,有著明顯的關係。其原因有二:其一,龐大的軍事組織有賴 於經濟資源的支持;其二,就國際體系而言,財富和國力總是相對的。」19經濟力構成 軍事力的重要基礎。一個具有強大經濟力的國家,不一定就立即會成為軍事強權的國家,

但是這個強大經濟力的國家卻擁有成為軍事強權的條件;相對的,一個不具有強大經濟        

19 Paul Kennedy 著,張春柏陸乃聖主譯,《霸權興衰史》(臺北,五南出版社,民國 84 年),頁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力的國家,是很難成為軍事強權。20因此經濟力是發展軍事的基礎,當然也是發展軍事 工業的基礎,尤其是當一個國家發展為軍事強權時,更是需要經濟力的支持。 

從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中可以發現,軍事科技、軍事工業與國家工業、經濟發 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世界上最主要的五大武器輸出國─美國、俄羅斯、法國、英 國、中共─中,有四個國家位於西方,其中三個處於歐洲。這四個西方國家有一個共同 的特色,都是高度工業化的現代化國家。發達的高科技是他們的共同特色。 

軍事工業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共創繁榮。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供就業機會。以法國為例,法國國防工業直接提供二十八萬個就業機會,約佔其 從事工業人員的 5.8%,全國就業人口的 1.2%。 

二、增加經濟利益,減輕國防費用的負擔。軍事工業商品可以外銷,甚至賣出輸出軍民 兩用技術,所得之利益可以繼續投入國防科技工業中,因此可以減少國防科技工業 對政府預算的依賴。 

三、有助於區域經濟的發展。軍事工業屬於重工業。在軍事工業發達的區域可以增加當 地經濟的發展。以法國的軍事工業為例:海軍軍艦的建造位於西部及南部、航太位 於中部、電子資訊則位於北部,這些分布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21 

(二) 國防政策對軍事工業影響研究途徑

「軍事工業係國防政策的一部份,其原則訂定乃是從該國的戰略選項中推演而來。

因此,軍事工業的發展必須服從各個國家的國防政策與其優先的戰略選項。很明顯的,

國防政策的核心應該在於確保國家的主權與安全,要確保國家主權的獨立與完整,首先 必須使國家掌有決策的自由權。一個國家若未能享有自由的決策權,就稱不上是完整而 獨立的國家。如果在戰略武器的獲得方面,不具有自製的能力,處處仰賴外國的供應,

要看外國的臉色,有錢買不到,無法自我防衛,就不能說是具有自由的決策權。從這個 觀點來推演,發達的軍事工業對國家的主權獨立與國家安全變顯得十分重要。」22 

無疑的改革開放前,中共毛澤東的國防政策影響到政個中國大陸的國防科技工業走

       

20 賴岳謙,<軍購與軍事工業─制度研究─以法國為例>,

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00401/20000401-6.pdf,摘錄於 10 September 2010。

21 賴岳謙,前揭書,頁 6-3。 

22 賴岳謙,前揭書,頁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向。改革開放後,中共因著國際情勢的改變,也多次修正國家的國防政策,而這些政策 也變也牽動中共國防科技發展的走向。因此針對中共改革開放後歷任領導人對國防政策 思想對國防科技工業影響作一探討。 

第六節 名詞定義

(一) 國防科技工業

國防科技工業、或稱國防科業、軍事工業。只要是提供有關軍事或戰爭所需設備工 業都屬於軍事工業,國防科技工業比較偏向指高科技技術的軍事工業,例如太空科技工 業,核子工程工業,軍用通訊工業等,其所需的科技技術較高。現代的戰爭講求高技術 科技戰爭,因此國家若是有國防高科技技術工業,則可發展出高科技武器,而形成國防 軍事上的優勢。 

中共改革開放後,實施四個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就列為其中現代化之一。國防的現 代化須要有現代化科技的工業支持,才可以完成軍隊的現代化。因此中共國防科技工業 和國防現代化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中共的國防現代化是否完成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 是是否國防科技工業是否成熟發展。 

在本文是指中共核工業、航天工業、航空工業、船舶工業、兵器工業、軍用電子工 業等在內的,直接為軍隊提供武器裝備產品和服務的產業部門。23是完全為製造乃至於 進行研究與發展武器的經濟體。24

 

(二) 三線建設

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的「三線建設」大約是從 1964 年開始至 1980 年。在中國中西部 的 13  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 本設施建設。三線建設有分大三線建設及小三線建設。大三線是以軍事地理來劃分,中 國的大陸海地區為一線,中部地區為二線,三線包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全部以及 湘西、鄂西地區的西南三線,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區的全部以及晉西、豫西地

       

23 孫廣運,《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改革和發展問題》(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3 年 8 月),頁 1。

24 丁樹範,<市場化趨勢下的大陸國防工業>,《中國大陸研究》,第 37 卷第 6 期(民國 83 年 6 月),頁 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區的西北三線。除了國家大三線外,毛澤東也要求各省也要自己搞小三線建設。25小三 線是以省為單位,各省自行劃定三線,依各省所劃定的三線進行三線建設。 

本文所只指三線建設都為大三線建設。也就是中共在中西部的 13 個省、自治區所 建設的國防科技工業。 

(三) 改革開放

1978 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的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中國大 陸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 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這決策就是一般所稱的「改革開放」。 

這項政策至今推動多項改革,包括 1979 年設立經濟特區,1982 年家庭聯產承包責 任制,1984 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1986 年全民所有製企業改革啟動、1987 年一個 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1988 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1992 年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993 年建立現代企業製度、1993 年進行分稅制改革、

1993 年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目標、1994 年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1992、1994 年醫療、

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1995 年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1996 年外匯管理體制改 革取得重大進展、1999 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2001 年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4 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頒布、2005 年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等,這些 政策的推動可以看出中共經濟建設的改革不斷地在進行。 

這個決策大幅改變中國大陸經濟上長期對外國封閉的情況,令中國大陸向世界開放,

也同時大幅度提昇了人民的生活水準。從 1978 年到 2011 年,中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 225 美元增長到 5444.79 美元26,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5 戴安林,<20 世紀 60- 70 年代湖南“三線”建設述評>,《文史博覽》(2009 年 12 月),頁 17。 

26  世界銀行資料,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china#cp_wdi,摘錄於 10 September 20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 中共改革開放前的國防科技工業

中共自 1949 年建政成立以來,因為國際環境的情勢,長期受到美國、蘇聯 兩大超級強權傳統及核武威脅,因此中共對於自身軍事安全問題抱持高度的重視。

從 1949 年至 1978 年這段近三十年的時間,中共就歷經韓戰(1950‐1953 年)美 軍傳統武力越過鴨綠江的危機及美軍的核威脅,11954 年第一次臺海危機,1958 年對金門的 823 砲戰中,美國也考慮對中共使用核彈攻擊,1969 年的珍寶島武 裝衝突後,蘇聯也考慮對中共核設施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美、蘇兩大國就有四 次考慮或宣稱對中共實施核武攻擊。2因此在這種國際環境下中共非常重視自身 國家的軍事安全,尤其是對美蘇傳統武力及核威脅的重視。

對剛建立政權的中共來說,在軍事條件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一旦中共和美國、

蘇聯發生戰爭。在缺乏軍事優勢的情況下,面對美、蘇優勢的軍事侵略,能使用 的得勝的方法就是中共在國共內戰中所使用的「人民戰爭」。3「毛澤東的軍事思 想理論就是「人民戰爭」。毛澤東軍事理論的核心建立於動員、組織、武裝及依

蘇聯發生戰爭。在缺乏軍事優勢的情況下,面對美、蘇優勢的軍事侵略,能使用 的得勝的方法就是中共在國共內戰中所使用的「人民戰爭」。3「毛澤東的軍事思 想理論就是「人民戰爭」。毛澤東軍事理論的核心建立於動員、組織、武裝及依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