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向。改革開放後,中共因著國際情勢的改變,也多次修正國家的國防政策,而這些政策 也變也牽動中共國防科技發展的走向。因此針對中共改革開放後歷任領導人對國防政策 思想對國防科技工業影響作一探討。 

第六節 名詞定義

(一) 國防科技工業

國防科技工業、或稱國防科業、軍事工業。只要是提供有關軍事或戰爭所需設備工 業都屬於軍事工業,國防科技工業比較偏向指高科技技術的軍事工業,例如太空科技工 業,核子工程工業,軍用通訊工業等,其所需的科技技術較高。現代的戰爭講求高技術 科技戰爭,因此國家若是有國防高科技技術工業,則可發展出高科技武器,而形成國防 軍事上的優勢。 

中共改革開放後,實施四個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就列為其中現代化之一。國防的現 代化須要有現代化科技的工業支持,才可以完成軍隊的現代化。因此中共國防科技工業 和國防現代化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中共的國防現代化是否完成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 是是否國防科技工業是否成熟發展。 

在本文是指中共核工業、航天工業、航空工業、船舶工業、兵器工業、軍用電子工 業等在內的,直接為軍隊提供武器裝備產品和服務的產業部門。23是完全為製造乃至於 進行研究與發展武器的經濟體。24

 

(二) 三線建設

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的「三線建設」大約是從 1964 年開始至 1980 年。在中國中西部 的 13  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 本設施建設。三線建設有分大三線建設及小三線建設。大三線是以軍事地理來劃分,中 國的大陸海地區為一線,中部地區為二線,三線包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全部以及 湘西、鄂西地區的西南三線,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區的全部以及晉西、豫西地

       

23 孫廣運,《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改革和發展問題》(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3 年 8 月),頁 1。

24 丁樹範,<市場化趨勢下的大陸國防工業>,《中國大陸研究》,第 37 卷第 6 期(民國 83 年 6 月),頁 2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區的西北三線。除了國家大三線外,毛澤東也要求各省也要自己搞小三線建設。25小三 線是以省為單位,各省自行劃定三線,依各省所劃定的三線進行三線建設。 

本文所只指三線建設都為大三線建設。也就是中共在中西部的 13 個省、自治區所 建設的國防科技工業。 

(三) 改革開放

1978 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的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中國大 陸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 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這決策就是一般所稱的「改革開放」。 

這項政策至今推動多項改革,包括 1979 年設立經濟特區,1982 年家庭聯產承包責 任制,1984 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1986 年全民所有製企業改革啟動、1987 年一個 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1988 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1992 年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993 年建立現代企業製度、1993 年進行分稅制改革、

1993 年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目標、1994 年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1992、1994 年醫療、

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1995 年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1996 年外匯管理體制改 革取得重大進展、1999 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2001 年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4 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頒布、2005 年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等,這些 政策的推動可以看出中共經濟建設的改革不斷地在進行。 

這個決策大幅改變中國大陸經濟上長期對外國封閉的情況,令中國大陸向世界開放,

也同時大幅度提昇了人民的生活水準。從 1978 年到 2011 年,中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 225 美元增長到 5444.79 美元26,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5 戴安林,<20 世紀 60- 70 年代湖南“三線”建設述評>,《文史博覽》(2009 年 12 月),頁 17。 

26  世界銀行資料,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china#cp_wdi,摘錄於 10 September 20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 中共改革開放前的國防科技工業

中共自 1949 年建政成立以來,因為國際環境的情勢,長期受到美國、蘇聯 兩大超級強權傳統及核武威脅,因此中共對於自身軍事安全問題抱持高度的重視。

從 1949 年至 1978 年這段近三十年的時間,中共就歷經韓戰(1950‐1953 年)美 軍傳統武力越過鴨綠江的危機及美軍的核威脅,11954 年第一次臺海危機,1958 年對金門的 823 砲戰中,美國也考慮對中共使用核彈攻擊,1969 年的珍寶島武 裝衝突後,蘇聯也考慮對中共核設施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美、蘇兩大國就有四 次考慮或宣稱對中共實施核武攻擊。2因此在這種國際環境下中共非常重視自身 國家的軍事安全,尤其是對美蘇傳統武力及核威脅的重視。

對剛建立政權的中共來說,在軍事條件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一旦中共和美國、

蘇聯發生戰爭。在缺乏軍事優勢的情況下,面對美、蘇優勢的軍事侵略,能使用 的得勝的方法就是中共在國共內戰中所使用的「人民戰爭」。3「毛澤東的軍事思 想理論就是「人民戰爭」。毛澤東軍事理論的核心建立於動員、組織、武裝及依 賴人民的基礎上」4。「根據毛澤東的構想「人民戰爭」在戰時區分三個階段,第 一階段:戰爭初期,解放軍避免與入侵的敵軍作戰,在此階段應誘敵深入中國大 陸的領土為主要目標,第二階段:待敵軍進入中國大陸後,運用游擊戰與群眾襲 擾敵軍,消耗敵軍戰力。第三階段:待敵人戰力消耗殆盡,中共即可動用主力部 隊進行反擊。」5 

除了準備人民戰爭外,毛澤東還主張中共必須具有進行核戰爭的準備。人民 解放軍必須不遺餘力地發展核武器,發展「核報復」的能力。6因此中共在改革 開放前的國家整體主要的軍事戰略是運用「人民戰爭」及「核報復」的戰略,嚇

       

1  在韓戰期間,美國總統艾森豪於 1953 年 2 月同意美軍參聯會關於在韓戰中對中共及北韓軍隊 使用戰術核武的建議,並指出在韓戰中就使用原子彈。

2  夏立平,<論中國核戰略的演進與構成>,《當代亞太》(2010 年 04 期) ,頁 113-114。

3  田震亞,《中國近代軍事思想》(臺北 : 臺灣商務,民國 81),頁 11。

4  田震亞,前揭書,頁 273。

5  蔡明彥,《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臺北:鼎茂圖書出版,民國 94 年 1 月 1 日),頁 48。 

6  蔡明彥,前揭書,頁 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阻敵人的入侵及攻擊。 

「軍事工業的發展必須服從國家的國防政策與其優先的戰略選項。」7根據 國家安全的考慮,毛澤東的戰略指導,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必須支援國家安全戰 略,提供「人民戰爭」所需的龐大武器裝備,及「核戰爭」所需的武器裝備。在

「國防優先」的情況下,在改革前的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政策的主要有四項政策特 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