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外 交 學 系 戰 略 與 國 際 事 務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政 國治 中共改革開放後 防科 大技工業政策 立 ‧. ‧ 國. 學 y. Nat. er. io.  . n. al. sit.  . Ch. e n g  c h i. i n U. v. 指 導 教 授 : 賴 岳 謙 博 士 研 究 生 : 陳 嘉 賢. I   .

(2)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8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限制 ............................................................................. 9  第五節  研究途徑 ....................................................................................... 11  第六節  名詞定義 ....................................................................................... 13   . 第貳章  中共改革開放前的國防科技工業 ......... 15  第一節  仿造蘇聯武器政策 ....................................................................... 16  第二節  三線軍工佈局政策 ....................................................................... 23  第三節  戰略武器優先發展政策 ............................................................... 28  第四節  軍民分離政策 ............................................................................... 33  第五節  小結 ............................................................................................... 36 . 立. ‧ 國. 學.  . 政 治 大. 第參章  中共改革開放後的國防科技工業 ......... 38 . ‧. 第一節 軍民結合政策. .............................................................................. 39  第二節 多國技術整合的製造政策 ........................................................... 46  第三節 戰略與常規高科技武器發展政策 ............................................... 52  第四節  小結 ............................................................................................... 56 . er. io. sit. y. Nat.  . n. al 第肆章 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督導協調體系  ......... 58  iv Ch. n U engchi. 第一節  1982 年之前的督導協調體系 ...................................................... 58  第二節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 60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 63  第四節  工業和信息化部 ........................................................................... 67  第五節  小結 ............................................................................................... 70   . 第伍章  中共當前國防科技工業政策佈局 ......... 72  第一節 中共當前國防科技工業現狀及問題 ........................................... 72  第二節  人才佈局 ....................................................................................... 79  第三節  小結 ............................................................................................... 87   . I   .

(3)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第陸章  結論 ........................................................ 88   . 附錄 ...................................................................... 92  附錄 A: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實施暫行辦法 ......................................... 92  附錄 B:仲介機構參與軍工企事業單位改制上市管理暫行規定 .......... 97  附錄 C: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管理條例 .............................................. 99  附錄 D: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於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 ...... 105  附錄 E: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 ............109   . 參考文獻 ............................................................ 115  中文部分 ................................................................................................... 115  英文部分 ................................................................................................... 123   .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 i n U. v.

(4)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圖目錄  圖表 1:1950-1979 年國際對中共武器輸入金額(TIVs) ......................................... 20 圖表 2:1950-1979 年中共輸出前三大武器金額(TIVs)疊折線圖 ........................ 23 圖表 3:1954-1960 年美軍於東亞所簽訂的軍事條約 ........................................... 24 圖表 4:中共一五至九五時期東西部基礎建設投資比例 .................................... 26 圖表 5:中共一五時期至六五時期基本建設投資比例表 .................................... 34 圖表 6:1980-1989 年國際間對中共輸入武器金額(TIVs) ..................................... 48 圖表 7:1982-1997 年「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組織圖 ............................... 62. 政 治 大. 圖表 8:1998 年「國家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組織圖................................ 66. 立. 圖表 9:1992-2010 年中共國防研發經費推估 ........................................................ 73. ‧ 國. 學. 圖表 10:2003-2010 年中共全國研發經費來源圖。 .............................................. 74 圖表 11:中共軍工入選財星 500 大企業年度營業收入圖 ................................... 78. io. sit. y.  . n. al. er. Nat.  . ‧.  . Ch. engchi. III   . i n U. v.

(5)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表目錄  表格 1:一五計畫時期蘇聯援助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數量 .................................... 18 表格 2:中共 1960 年-1980 年間仿製蘇聯主要武器戰裝備表............................. 22 表格 3:中共認為 1950-1969 遭受外國勢力核武威脅 .......................................... 29 表格 4:中共發展核子武器記事 ............................................................................... 31 表格 5:中共 1960-1980 年研發導彈一覽表 ........................................................... 33 表格 6:中國大陸摩托車產業中國防科技工業相對績效(1993 年)............... 40 表格 7:改革開放後中共領導人對軍轉民政策指導 ............................................. 45. 政 治 大. 表格 8:863 計畫 8 個領域、20 個主題 ................................................................... 47. 立. 表格 9:中共改革開放後發表主戰裝備科技技術來源一覽表 ............................ 52. ‧ 國. 學. 表格 10:1949-1982 年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的督導協調機關 .................................. 59 表格 11:1960 及 1982 年中共的國防工業 .............................................................. 62. ‧. 表格 12:中共 1998 國防工業的第二波組織改革 .................................................. 65. y. Nat. er. io. sit. 表格 13:工業及信息化部組織清單......................................................................... 69 表格 14:中共公布近 13 年國防預算統計 .............................................................. 72. al. n. v i n Ch 表格 15:中共 10 大軍火集團公司概況表 .............................................................. 75 engchi U. 表格 16:中共軍工企業在財星 500 的排名 ............................................................ 77 表格 17:2013 年中共大學與解放軍與武警部隊簽約招收國防生表...................80  表格 18:改革開放前重要海外留學生回國服務中共國防科技一覽表 ............. 81    . IV   .

(6)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鄧小平「內部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改革開放政策在 1978 年開始實施,中共的經濟 實力也隨著開放政策而逐年上升。中共解放軍的實力隨著經濟實力增加而不斷增加。中 國大陸的周邊國家也都越來越關注人民解放軍的軍事力量。中國大陸周邊國家,如美國, 俄羅斯,日本,韓國,臺灣,印度,和新加坡,特別關注中共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因為 有關於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在 2012 年日本國防白皮書特別關注的中共的軍事活動,. 政 治 大 24 年中已增加了 30 倍,並指責中國大陸的軍費不透明。 立. 擔心中國大陸的戰艦已在太平洋進出成為常態化。並指出中國大陸的軍事預算在過去的 1. ‧ 國. 學.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實施四個現代化,其中一個就是國防現代化建設。國家軍隊的現 代化發展方面的有多個面向需要考慮,如作戰準則理論現代化,軍事訓練現代化,軍事. ‧. 武器現代化。而軍事武器的現代化是軍隊現代化建設成功或失敗的重要因素。 . sit. y. Nat. 國家軍事武器和裝備現代化有三種途徑:第一方式從國外採購現代化的武器,這種. io. er. 做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將軍事武器現代化,但軍事技術也因此受限於武器輸出國家。在國 際武器銷售的「出口型」武器往往性能不如武器輸出國家同類型的武器。為了保持國家. n. al. Ch. i n U. v. 的軍事技術和武器出口國的優勢,經常將出口武器性能降級或延遲銷售。2對武器購買. engchi. 國家來說,國家安全沒有絕對保障。第二種方法是與外國軍事技術合作,與其他國家的 合作生產軍事武器裝備。這種作法可以在短期內加強國家的軍事技術,但相同的情況, 武器裝備的軍事技術仍受制於技術出口國家。第三種方式為國家自己研究和開發、製造 軍備武器,希望國防自主的國家都想自己生產製造的軍事裝備,國防科技不用受制於其 他國家。但自行開發也是最耗費成本和時間,同時也受制於本國人才及技術的因素。  中共國防現代化的歷程來看,上述三種軍事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方式中共都有實施。                                                         1. 2. 張茂森,<日防衛白皮書︰解放軍影響中國外交政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1/today-int2.htm,摘錄於 1 August 2012。 歐錫富,<中俄軍工改革與軍事合作>,《尖端科技》 ,184 期(1999 年 12 月)。  1   .

(7)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其中第二、第三種軍事裝備現代化都與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能力有密切的關係。因此中 共國防科技工業能力、狀況、政策對於中共國防現代化的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對於 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政策應深入研究探討。3  國際軍事專家和學者對中國大陸國防科技工業一直抱持落後意見。主要原因為一、 中共國防科技工業在過去一直模仿蘇聯武器裝備,不具有任何創新能力。二、中共的武 器系統未接受何實際戰爭的驗證。4因此過去國際上對中共國防科技並無太高的評價。 但近年來中共所推出的武器,如航母、航母殺手飛彈(東風 21D)、反衛星武器系統5、 殲 20 等武器的出現,令全世界各國驚訝並密切關注中共國防科技工業能力。  中共成為一個超級軍事強國的關鍵在於在中共的國防工業的發展。若一國的武器系. 政 治 大 武器出口國拒絕出售先進的武器和軍事技術或維修配件,甚至將武器電子參數洩露給敵 立 對的國家,對於武器輸入國家的國防莫不造成重大的傷害。舉例來說:中共在 20 世紀. 統都依賴於其他國家國防科技武器系統,則關鍵的軍事技術仍掌握在武器出口國家,當. ‧ 國. 學. 90 年代,大量進口俄羅斯的高科技武器系統,如蘇愷 30 戰鬥機等,這種做法讓解放軍 空軍現代化作戰能力快速提升。但俄羅斯出售給中共的商業版本武器系統仍比不上俄羅. ‧. 斯現役武器系統的性能,甚至不如連俄羅斯賣給印度的同型武器性能。6因此中共國防. sit. y. Nat. 科技工業的自主創新發展能力,為中共未來成為軍事超級強權的重要指標。 . n. al. er. io. 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政策在改革和開放後有很大的轉變。1978 年中國大陸全面實施改. i n U. v. 革開放政策,開放的政策使中共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的國防科. Ch. engchi. 技工業的改革主要是鄧小平所提出的「軍轉民」的政策。該政策要求國防科技工業支持 改革開放政策及改革效率不高的「三線國防科技工業」 。1982 年鄧小平提出「軍民結合、 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十六字的指導方針。使當時中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軍.                                                         3.   蔡明彥, 《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 (臺北:鼎茂圖書出版,民國 94 年 1 月 1 日), 頁 49。 4 譚傳毅,<中國逆向工程>,http://www.nownews.com/2012/01/05/142-2773373.htm,摘錄於 18 October 2012。 5 2007 年中共以導彈擊落老舊衛星,2010 年中共展現「衛星會合技術」 ,SJ-12 衛星運動接近 SJ-06F 衛星, 中共已具有反制他國衛星的能力。 6 鄭大誠,<論中共新購之蘇凱 30 型戰機>, http://tw.myblog.yahoo.com/jw!0RhCSD.LHwIcZmpXnmtWD_6tdQ--/article?mid=24&next=23&l=f&fid=5,摘錄 於 18 October 2012。  2   .

(8)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7. 轉民」的國家。   「1991 年波斯灣戰爭後,中共體認到戰爭型態將發展為有限、區域戰爭,而高科技 及精密武器系統,將是戰爭致勝因素。中共乃積極強調「科技強軍」的國防政策,從「打 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並逐步演進為目前所強調的「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 在「科技強軍」的指導下,中共要加快其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研發及生產,不斷的向國外 引進高科技技術,及技術人才。並實施國防科技工業深化改革及發展。」8使中共的國 防科技工業具有效率及競爭力,達成國防軍備自主及創新。  中共國防預算隨著中共經濟快速發展而不斷提高,中共國防費預算不斷增加,使中 共挹注更多的國防研發經費於國防科技工業上。除了國家研發預算的增加。中共 2007. 政 治 大 國防科技工業的上市,為國防科技研究投資從民間獲得龐大的資金,減輕中共中央的負 立 擔,也將國防科技深耕於民間,增加研發製造及管理效率。 年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上市,使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可以自資本市場募集資金。9中共. ‧ 國. 學. 綜合改革開放後中共對國防科技工業的重視,貫徹「軍轉民」改革國防科技工業的. ‧. 決心、向國外引進高科技技術的企圖心、經濟高度成長所獲得的資金。若中共經濟持續 成長,則其國防科技工業水準就會不斷的提升,高科技武器裝備也會不斷的研發。未來. y. Nat. sit. 中共國防科技達到歐美先進國家水準時,對週邊國家的安全就會造成極大威脅,尤其是. n. al. er. io. 對臺灣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Ch. i n U. v. 改革開放後中共的現代化對於臺灣的國防越來越嚴重的威脅,以往中共在軍事上佔. engchi. 有質的優勢,但是最近中共公布的殲 10、航空母艦等武器出現,嚴重影響臺灣在軍事上 所佔有的質的優勢。中共長期以來受到國外武器禁運的影響,長期以來發展自己的國防 科技工業。究竟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政策走向是如何,這政策是否未來將中共建造為一 個軍事強權,嚴重影響臺灣的國防安全。因此深入探討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政策,可以 使我們明瞭我們現在的處境,以及早做針對未來中共軍事科技發展做好準備。.                                                         7.   丁樹範,<大陸國防工業「軍轉民」對其國防現代化的影響>, 《中國大陸研究》 ,第 41 卷第 11 期(民 國 87 年 11 月),頁 30。 8 丁樹範,<波斯灣戰爭對中共解放軍的影響>, 《中國大陸研究》 ,第 24 卷第 12 期,頁 31。 9 范肇臻、蔣兆紅,<中國軍工投融資體制的歷史性轉變>, 《軍事經濟研究》(2008 年 11 月)頁 21。  3   .

(9)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另也希望此研究能對臺灣的國防科技工業作一借鏡,在臺灣比較多人去關心經濟的 問題,較少人去關心國防的問題,尤其是國防科技工業的問題。中共重視經濟的問題, 也會重視國防安全的問題,中共的「軍轉民」國防科技工業是將兩個問題整合再一起, 使兩個議題解決後能彼此相輔相成,使軍事與經濟能融合在一起。臺灣的國防科技工業 可否由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的改革整合歷程得到借鏡,使臺灣的國防科技工業能有所提 升。. 第二節 文獻探討 (一). 中國大陸相關研究. 中共對於國防科技工業可謂相當重視,相當多的著作都在探討如何提升中共的國防. 政 治 大. 科技工業,尤其是國防科技工業出版社出版許多的著作論述,以下就重要文獻作探討。 . 立. 1. 2003 年孫廣運在《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改革與發展問題》書中指出國防科技工業是. ‧ 國. 學. 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標誌。對於國防科技工業的改革由江澤民對國防 科技工業改革的觀點出發。在改革上偏重國防科技工業制度面,法律面,管理面的改. ‧. 革。. sit. y. Nat. 2. 2005 年《江澤民國防科技工業建設思想研究》指出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在國防. io. er. 科技工業的運用。江澤民的國防科技工業思想中重點如下,一、軍轉民政策的寓軍於 民的思想。二、優先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三、軍工能力啞鈴型。四、自立更生但與. n. al. Ch. i n U. v. 國際合作。五、國防科技工業市場經濟管理和競爭機制。江澤民的國防科技工業思想. engchi. 對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政策有重大的影響力。. 3. 2006 年吳運平、趙心力、趙俊傑在《新中國國防科技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研究》書中 指出中共國防科技體系形成與發展歷史歷經五個歷史階段:探索創建,發展壯大,整 頓調整,戰略轉變和改革創新。在國防科技體系未來思考,書中提出國防科技工業的 未來將著重於信息技術發展、軍轉民政策的推行,重大科技計畫的推行,國防科技的 創新。 4. 2010 年解放軍軍械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福元在「國防科技工業‐競爭力提升方略 論」書中提到國防科技工業是國家贏得軍事對抗及市場競爭的重要支柱,與發達國家 4   .

(10)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相比,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存在著差距大、效益差、供給能力弱的問題。因此提出三 個提升國防工業提升競爭力的方略,一是自主創新,第二是組織變革、第三是促進競 爭。進一步歸納張福元對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政策的建議就是:一、軍品「軍轉民」的 政策,二、重大科技發展計畫,三、國防科技工業組織變革,四、引進市場經濟制度。 期待這改革方式提升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競爭力,達到強國的目的。 綜合中國大陸學者的研究,中共對於國防科技工業制度缺失有深入的探討尤其是三 線軍工企業效能的探討,對於改革有統一的看法,就是一、軍品軍民結合的改革。二、 國防科技工業結構體制改革。三、重大科技計畫發展。四、國防科技市場經濟作用導入。 中共重視國防科技工業的目標在建立能獨立自主創新發展尖端科技武器裝備的國防工 業,達到解放軍現代化的目的,使中共的武器裝備不需依靠國外武器技術。  (二). 立. 臺灣相關研究. 政 治 大. ‧ 國. 學. 臺灣對於臺灣或大陸的國防科技工業探討研究相對少,大部分是探討中共軍力現代 化,不過中共軍力現代化與國防科技工業政策密不可分。從其中可以探討中共的國防科. ‧. 技工業政策。以下就臺灣專家學者針對軍備國防科技工業的研究論述作探討。 . y. Nat. 1. 賴岳謙博士指出一個國家若是將過多的資源用於軍事目的,而不是用於創造財富,終. io. sit. 於耗虛國力,產生嚴重的經濟衰退,進而影響到其軍事實力與國際地位。例如蘇聯就. n. al. er. 是這樣的例子。中共在改革開放前也是重視,「重視重工業、輕視輕工業」、「國防優. i n U. v. 先」,後來中共軍轉民的政策,正印證理論部分經濟力與軍事力的關係、軍事工業與 經濟發展的關係。10. Ch. engchi. 2. 丁樹範博士指出市場及全球化對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的影響。尤其是全球化的影響,加 速中共更容易獲得軍民兩用技術,並可刺激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就負面影響來說, 全球化也會影響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民品生產。中共必積極面對,化不利為有利。 3. 蔡明彥博士指出從冷戰後,中共的武獲政策是三管齊下,外購、合作研發及生產,自 製。俄羅斯、以色列為中共重要的科技技術來源。對於中共軍力現代化是否成功認為                                                         10. 賴岳謙,<軍購與軍事工業─制度研究─以法國為例>, 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00401/20000401-6.pdf,摘錄於 18 October 2012。 5   .

(11)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有三項變數影響中共軍力現代化。第一是中共軍文領導人是否將國防現代化列為優先 政策,第二、未來中共經濟是否穩定成長,提供中共軍力現代化財政支持。第三、中 共軍事與民間部門是否持續追求科技創新,提升工業基礎。若是以上三項變數都是朝 正面發展,則中共的現代化將呈現穩定成長,或是跳躍式發展。若是三項變數未來同 時或是各別朝負向發展,則會導致解放軍現代化腳步停滯,整體軍力處於落後的局 面。 4. 2009 年《崛起東亞‐聚焦新世紀解放軍》黃俊銘指出中共國防工業進行三波的體制改 革。認為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在一般產業的支持下,國防科技工業的尖端科技性質, 不但是「領頭羊」 ,更是回饋一般民間工業的「沃土」 。中共以經濟「放空」美國為首 的西方世界,中共維持穩定成長的國防工業。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正等待美國的「下. 政 治 大. 降曲線」與中共的「上升曲線」交叉,胡錦濤「永不稱霸」的宣示,屆時只是一句謙. 立. 讓的話。11. ‧ 國. 學. 綜合臺灣專家學者的看法,中共的「軍轉民」政策符合軍事工業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是正確的轉變。加上全球化縮短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獲得軍民兩用技術期程。隨著中共經. ‧. 濟實力的上升,中共的國防科技成穩定的發展。若是沒有特殊的狀況發生影響中共經濟,. sit. n. al. er. io. 其他國家相關研究 . y. Nat. 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未來將可持續穩定發展。 . i n U. v. 1. 伊凡‧費根堡(Evan A. Feigenbaum)《中共科技先驅‐從核子時代到資訊時代的國家安. Ch. engchi. 全與戰略競爭》指出 1950 年到 2000 年國防科技研發戰略的轉變。特別提到中共的 技術民族主義,技術民族主義就是中共科技自立更生的主義。在技術民族主義下,中 共相當重視國家計畫,例如 863 計畫。中共一心想要擺脫外援,成為全球技術創新與 製造的領導者,但是中共技術上的落後,使中共必須不斷的妥協,引進國外技術。結 論中提到,中共是否能成為世界強國,完全取決於技術水準。中共已發展出的戰力已 漸漸能壓制臺灣。但是中共若是想成為高技術領先的國家,中小企業的成長是決定的 因素。另外中共必須摒棄過去發展戰略技術、本土化和謀求技術轉移的方式。只要中                                                         11. 黃俊銘,<中國國防工業的狀況及展望>,《崛起東亞-聚焦新世紀解放軍》(臺北:勒巴克公司,民國 98 年 9 月),頁 238。  6   .

(12)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共仍依據歷史來訂定未來的政策,中共無法實現技術領先國家的夢想。12 2.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內容提及中共軍 隊的現代化,對於中共軍隊體制的改變有深刻的敘述,在書中提出中共國防科技工業 從 1978 年歷經多次國防科技工業改組都代表中共在意圖尋求更合理及更佳的效率, 然而,每一次的改組也代表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未達到所期望達到的目標。13中共的 軍事科技存在著嚴重的弱點,主要問題是中共欠缺與國際武器裝備生產者接觸的機會, 要提升科技水準,是要進行研討會。另一方面中共自己訂定的軍備「自立更生」政策, 也是造成中共缺少與國際軍事科技術交流的原因。14作者認為中共國防科技工業要朝 私有化發展,裁撤總裝備部及國防科工委,建立起真正的市場競爭機制。15. 政 治 大 的國防工業和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影響>,作者認為中共國防科技工業在 80、90 年 立 代多次的改革失敗已經開始帶來成效,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財務改善不再損失,開始. 3. 2004 年,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由 EVAN S. MEDEIROS 的<分析中國. ‧ 國. 學. 生產新武器且品質有所提升。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對於解放軍的現代化越來越佔有舉 足輕重的角色。. ‧. 4. 2005 年,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 ,由 Evan S. Medeiros,Roger Cliff,Keith. y. Nat. sit. Crane,James C. Mulvenon 的<中國新方向的國防工業>報告中指出,四個因素可以. n. al. er. io. 影響在中共進展的國防科技工業。第一、在政府逐步增加國防採購有正面影響國防科. i n U. v. 技工業輸出。第二、國防科技工業的商業化,第三、中共國防科技工業從俄羅斯和以. Ch. engchi. 色列獲得武器技術和技術專長。第四、組織和政策改革的,激勵管理者提高效率,提 高他們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5. 2010 美國國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0 年中國軍力及安全報 告>(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 提到中共的國防工業受益於整合迅速擴大民營經濟和科學技術部門,特別是能與外國                                                         12.   Evan A. Feigenbaum 著,余家玲、方淑蕙譯,《中共科技先驅-從核子時代到資訊時代的國家安全與戰略 競爭》 (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民國 95 年 5 月) ,頁 257。 13 沈大偉, 《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印,2003 年),頁 357。 14 沈大偉,前揭書,頁 374。 15 沈大偉,前揭書,頁 374。  7   .

(13)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技術交流。有關國防研究項目整合至中共的民營經濟,並融入全球生產研究與發展(R &D)鏈中。16中共的國防工業部門生產和資源分配似乎有利於導彈和太空系統,其 次是海洋,飛機和地面系統,許多對中共的最先進的系統仍嚴重依賴複製外國設計。 綜合外國專家學者的研究,外國專家學者主要認為中共國防科技工業必須摒棄過去 中央集中式國防科技技術發展戰略,而要分權的市場競爭機制,科技上要與國際接軌。 中共多年來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包括國防科技工業商業化、市場化。組織、政策的政策, 已經漸漸的獲得成效,國外專家學者也肯定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進步在未來將對中共的 解放軍現代化帶來重大的影響。.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政 治 大 「本研究屬於「質性研究」的方法, 「質性研究主要在研究自然的情境」 ,而以研究 立. 者本身為研究工具,不用實驗、問卷調查或結構性訪問等,以免以人工化的模擬情境,. ‧ 國. 學. 扭曲了複雜的社會現實」 。」17研究方法是達到研究目的的必經途徑。本論文核心旨在探 討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其中涉及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政策演變、國防科技. ‧. 督導協調機構、人才佈局等議題。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概分為: . y. Nat. 歷史研究法. io. sit. (一). n. al. er. 歷史研究法希望從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中,用歸納方法去研究人類過去活動記錄。. i n U. v. 發現事件因果關係與發展規律,以便做為瞭解現在和預測將來的基礎。 . Ch. engchi. 本文先收集中共改革開放前的國防科技工業及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歷史資料, 再由資料中去作分析、歸納、整理出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的沿革、變遷。並且收集中共歷 代領導人對於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的指導,來剖析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另外也收集中共及國際上有關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的統計資料做一整理,由過去歷史 的統計中分析歸納,得出現在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的現況,及未來中共國防科技未來的走.                                                         16. 17.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Military and Security 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http://www.defense.gov/pubs/pdfs/2010_cmpr_final.pdf。 林逸,《社會科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 66 年 10 月),頁 12。 8   .

(14)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向。  (二). 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由蒐集相關資料包括:官方資料與非官方資料、專書、學術理論著作、 統計報告、期刊、報章雜誌等,再就蒐集的資料加以分析、歸納以作為研究之基礎。文 獻的來源一般而言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檔案、官書、歷史遺物、遺址、文件、數據、訪 談、日記、相片。二是期刊文章、專書、翻譯。三是百科全書、字典、年刊、手冊、書 目、索引、摘要、電子索引等。」18  本文資料蒐集有關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政策之相關官方文件、學術論文、書籍、期刊、 報紙及網路資料等,作深入歸納分析,再以個人見解作客觀之分析與探討。  (三). 比較研究法. 立. 政 治 大. 比較法是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比較兩種制度相同之處或是相異之處。本文主要在. ‧ 國. 學. 比較改革開放前後,研究中共國防科技政策的在改革開放後哪些因素造成政策之不同。 改革開放後中共歷經三位國家領導人,而這三位領導人思想觀念不同及國際環境不同對. ‧. 於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政策影響進行比較研究。 . sit. y. Nat. io. n. al. er.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限制 (一). 研究架構. Ch. engchi. i n U. v. 本論文共區分六章,第貳章探討中共改革開放前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政策,討論國家 戰略政策對國防科技工業的影響,而這些問題正是改革開放後所需解決的問題。第參章 探討中共改革開放後的國防科技工業政策,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政策改進行研究,及 三位領導人掌權時期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狀況。第四章為研究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的督導協 調機構,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變革可由其協調指揮機構改革看出,因此研究協調揮機構 可以看出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政策走向。第五章是探討中共現階段對於國防科技工業的佈.                                                         18. 朱宏源, 《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中正書局,2001 年 10 月),頁 103。   9   .

(15)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局,探討中共在國防科技人才之佈局。第六章根據以上研究探討結果,提出中共國防科 技工業政策走向,及未來可能之發展。  依研究分析,擬定各章節架構如下: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限制  第五節 研究途徑 第貳章  中共改革開放前的國防科技工業 . 政 治 大 第二節  三線軍工佈局政策  立 第一節  仿造蘇聯武器政策 . ‧ 國. 學. 第三節  戰略武器優先發展政策  第四節  軍民分離政策 . ‧. 第五節  小結 . 第參章  中共改革開放後的國防科技工業 . y. Nat. io. 第二節  多國技術整合的製造政策 . al. n. 第三節  戰略與常規高科技武器發展政策  第四節  小結 . Ch. engchi. er. sit. 第一節  軍民結合政策 . i n U. 第肆章 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督導協調體系 . 第一節 1982 年之前的督導協調體系  第二節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  第四節  工業和信息化部  第五節  小結  第伍章  中共當前國防科技工業政策佈局  第一節  中共當前國防科技工業現狀及問題 . 10   . v.

(16)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第二節  人才佈局  第三節  小結  第陸章  結論    (二) 1.. 研究限制. 中共重要國防科技工業機密資料蒐集不易 國防科技工業在各國都是重要的軍事機密,很多政府相關的國防科技決策不願外人. 所知,所以在公開的資料上有所保留。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更被中共視為重要的國家機密。 因此想獲得中共機密的深入的資料不易。因此在蒐集資料上僅能就中共政府公開資料、 專業軍事期刊,或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的論文來進行蒐集及分析。若是中共政府刻意隱. 政 治 大. 瞞重要的相關資訊,或是某些資訊無法蒐集到,容易造成研究上之不完全及盲點。  2.. 立. 中共資料不易判斷. ‧ 國. 學. 中共屬於共產主義國家,對於發行文件、資料有相當嚴密的審查,尤其是中共的國. ‧. 防預算,外界很難真正的去瞭解中共的國防預算,尤其是國防科技的預算。中共所發佈 的官方訊息可能都經過修飾,易造成研究上的偏差。 . y. Nat. er. io. al. sit. 第五節 研究途徑. n. 一個國家的國防科技工業政策制定牽涉到非常廣的因素,為掌握中共國防科技政策. Ch. i n U. v. 的走向,本文將採取由「國家經濟力對軍事工業影響研究途徑」及「國防政策對軍事工 業影響研究途徑」進行分析。 (一). engchi. 國家經濟力對軍事工業影響研究途徑 . Paul Kennedy 教授在其所著的<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一書中,提出了 如此著名的論斷:「歷史告訴我們,從長遠看,一個強權國家在經濟上的起落和他成為 重要軍事強國的興衰之間,有著明顯的關係。其原因有二:其一,龐大的軍事組織有賴 於經濟資源的支持;其二,就國際體系而言,財富和國力總是相對的。」19經濟力構成 軍事力的重要基礎。一個具有強大經濟力的國家,不一定就立即會成為軍事強權的國家, 但是這個強大經濟力的國家卻擁有成為軍事強權的條件;相對的,一個不具有強大經濟                                                         19. Paul Kennedy 著,張春柏陸乃聖主譯,《霸權興衰史》 (臺北,五南出版社,民國 84 年) ,頁 9。 11   .

(17)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力的國家,是很難成為軍事強權。20因此經濟力是發展軍事的基礎,當然也是發展軍事 工業的基礎,尤其是當一個國家發展為軍事強權時,更是需要經濟力的支持。  從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中可以發現,軍事科技、軍事工業與國家工業、經濟發 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世界上最主要的五大武器輸出國─美國、俄羅斯、法國、英 國、中共─中,有四個國家位於西方,其中三個處於歐洲。這四個西方國家有一個共同 的特色,都是高度工業化的現代化國家。發達的高科技是他們的共同特色。  軍事工業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共創繁榮。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供就業機會。以法國為例,法國國防工業直接提供二十八萬個就業機會,約佔其 從事工業人員的 5.8%,全國就業人口的 1.2%。  二、增加經濟利益,減輕國防費用的負擔。軍事工業商品可以外銷,甚至賣出輸出軍民. 政 治 大. 兩用技術,所得之利益可以繼續投入國防科技工業中,因此可以減少國防科技工業 對政府預算的依賴。 . 立. ‧ 國. 學. 三、有助於區域經濟的發展。軍事工業屬於重工業。在軍事工業發達的區域可以增加當 地經濟的發展。以法國的軍事工業為例:海軍軍艦的建造位於西部及南部、航太位. 國防政策對軍事工業影響研究途徑 . y. Nat. (二). ‧. 於中部、電子資訊則位於北部,這些分布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21 . io. sit. 「軍事工業係國防政策的一部份,其原則訂定乃是從該國的戰略選項中推演而來。. n. al. er. 因此,軍事工業的發展必須服從各個國家的國防政策與其優先的戰略選項。很明顯的,. i n U. v. 國防政策的核心應該在於確保國家的主權與安全,要確保國家主權的獨立與完整,首先. Ch. engchi. 必須使國家掌有決策的自由權。一個國家若未能享有自由的決策權,就稱不上是完整而 獨立的國家。如果在戰略武器的獲得方面,不具有自製的能力,處處仰賴外國的供應, 要看外國的臉色,有錢買不到,無法自我防衛,就不能說是具有自由的決策權。從這個 觀點來推演,發達的軍事工業對國家的主權獨立與國家安全變顯得十分重要。」22  無疑的改革開放前,中共毛澤東的國防政策影響到政個中國大陸的國防科技工業走.                                                         20. 21 22. 賴岳謙,<軍購與軍事工業─制度研究─以法國為例>, 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00401/20000401-6.pdf,摘錄於 10 September 2010。 賴岳謙,前揭書,頁 6-3。  賴岳謙,前揭書,頁6-3。 12   .

(18)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向。改革開放後,中共因著國際情勢的改變,也多次修正國家的國防政策,而這些政策 也變也牽動中共國防科技發展的走向。因此針對中共改革開放後歷任領導人對國防政策 思想對國防科技工業影響作一探討。 . 第六節 名詞定義 (一). 國防科技工業. 國防科技工業、或稱國防科業、軍事工業。只要是提供有關軍事或戰爭所需設備工 業都屬於軍事工業,國防科技工業比較偏向指高科技技術的軍事工業,例如太空科技工 業,核子工程工業,軍用通訊工業等,其所需的科技技術較高。現代的戰爭講求高技術 科技戰爭,因此國家若是有國防高科技技術工業,則可發展出高科技武器,而形成國防. 政 治 大. 軍事上的優勢。 . 立. 中共改革開放後,實施四個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就列為其中現代化之一。國防的現. ‧ 國. 學. 代化須要有現代化科技的工業支持,才可以完成軍隊的現代化。因此中共國防科技工業 和國防現代化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中共的國防現代化是否完成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 ‧. 是是否國防科技工業是否成熟發展。 . sit. y. Nat. 在本文是指中共核工業、航天工業、航空工業、船舶工業、兵器工業、軍用電子工. io. er. 業等在內的,直接為軍隊提供武器裝備產品和服務的產業部門。23是完全為製造乃至於 進行研究與發展武器的經濟體。24 . n. al. (二). 三線建設. Ch. engchi. i n U. v. 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的「三線建設」大約是從 1964 年開始至 1980 年。在中國中西部 的 13  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 本設施建設。三線建設有分大三線建設及小三線建設。大三線是以軍事地理來劃分,中 國的大陸海地區為一線,中部地區為二線,三線包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全部以及 湘西、鄂西地區的西南三線,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區的全部以及晉西、豫西地.                                                         23 24. 孫廣運, 《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改革和發展問題》(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3 年 8 月),頁 1。 丁樹範,<市場化趨勢下的大陸國防工業>, 《中國大陸研究》 ,第 37 卷第 6 期(民國 83 年 6 月) ,頁 22。  13   .

(19)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區的西北三線。除了國家大三線外,毛澤東也要求各省也要自己搞小三線建設。25小三 線是以省為單位,各省自行劃定三線,依各省所劃定的三線進行三線建設。  本文所只指三線建設都為大三線建設。也就是中共在中西部的 13 個省、自治區所 建設的國防科技工業。  (三). 改革開放. 1978 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的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中國大 陸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 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這決策就是一般所稱的「改革開放」。  這項政策至今推動多項改革,包括 1979 年設立經濟特區,1982 年家庭聯產承包責. 政 治 大. 任制,1984 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1986 年全民所有製企業改革啟動、1987 年一個. 立. 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1988 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1992 年社. ‧ 國. 學.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993 年建立現代企業製度、1993 年進行分稅制改革、 1993 年提出金融體制改革目標、1994 年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1992、1994 年醫療、. ‧. 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1995 年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1996 年外匯管理體制改. y. Nat. 革取得重大進展、1999 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2001 年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io. er. 政策的推動可以看出中共經濟建設的改革不斷地在進行。 . sit. 2004 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頒布、2005 年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等,這些. al. n. v i n Ch 這個決策大幅改變中國大陸經濟上長期對外國封閉的情況,令中國大陸向世界開放, engchi U 也同時大幅度提昇了人民的生活水準。從 1978 年到 2011 年,中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 225 美元增長到 5444.79 美元26,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5. 戴安林,<20 世紀 60- 70 年代湖南“三線”建設述評>,《文史博覽》(2009 年 12 月),頁 17。  26   世界銀行資料,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china#cp_wdi,摘錄於 10 September 2012。  14   .

(20)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第貳章 中共改革開放前的國防科技工業 中共自 1949 年建政成立以來,因為國際環境的情勢,長期受到美國、蘇聯 兩大超級強權傳統及核武威脅,因此中共對於自身軍事安全問題抱持高度的重視。 從 1949 年至 1978 年這段近三十年的時間,中共就歷經韓戰(1950‐1953 年)美 軍傳統武力越過鴨綠江的危機及美軍的核威脅,11954 年第一次臺海危機,1958 年對金門的 823 砲戰中,美國也考慮對中共使用核彈攻擊,1969 年的珍寶島武 裝衝突後,蘇聯也考慮對中共核設施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美、蘇兩大國就有四 次考慮或宣稱對中共實施核武攻擊。2因此在這種國際環境下中共非常重視自身 國家的軍事安全,尤其是對美蘇傳統武力及核威脅的重視。. 政 治 大. 對剛建立政權的中共來說,在軍事條件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一旦中共和美國、. 立. 蘇聯發生戰爭。在缺乏軍事優勢的情況下,面對美、蘇優勢的軍事侵略,能使用. ‧ 國. 學. 的得勝的方法就是中共在國共內戰中所使用的「人民戰爭」 。3「毛澤東的軍事思 想理論就是「人民戰爭」。毛澤東軍事理論的核心建立於動員、組織、武裝及依. ‧. 賴人民的基礎上」4。 「根據毛澤東的構想「人民戰爭」在戰時區分三個階段,第. y. Nat. 一階段:戰爭初期,解放軍避免與入侵的敵軍作戰,在此階段應誘敵深入中國大. io. sit. 陸的領土為主要目標,第二階段:待敵軍進入中國大陸後,運用游擊戰與群眾襲. al. n. 隊進行反擊。」5 . er. 擾敵軍,消耗敵軍戰力。第三階段:待敵人戰力消耗殆盡,中共即可動用主力部. Ch. engchi. i n U. v. 除了準備人民戰爭外,毛澤東還主張中共必須具有進行核戰爭的準備。人民 解放軍必須不遺餘力地發展核武器,發展「核報復」的能力。6因此中共在改革 開放前的國家整體主要的軍事戰略是運用「人民戰爭」及「核報復」的戰略,嚇                                                         1.   在韓戰期間,美國總統艾森豪於 1953 年 2 月同意美軍參聯會關於在韓戰中對中共及北韓軍隊 使用戰術核武的建議,並指出在韓戰中就使用原子彈。 2   夏立平,<論中國核戰略的演進與構成>,《當代亞太》(2010 年 04 期),頁 113-114。 3   田震亞, 《中國近代軍事思想》(臺北 : 臺灣商務,民國 81),頁 11。 4   田震亞,前揭書,頁 273。 5   蔡明彥, 《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 (臺北:鼎茂圖書出版,民國 94 年 1 月 1 日),頁 48。  6   蔡明彥,前揭書,頁 49。 15   .

(21)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阻敵人的入侵及攻擊。  「軍事工業的發展必須服從國家的國防政策與其優先的戰略選項。」7根據 國家安全的考慮,毛澤東的戰略指導,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必須支援國家安全戰 略,提供「人民戰爭」所需的龐大武器裝備,及「核戰爭」所需的武器裝備。在 「國防優先」的情況下,在改革前的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政策的主要有四項政策特 點: . 第一節 仿造蘇聯武器政策 獲得武器裝備的途徑有三,一是到國際市場上買,但在中共建國初期資金缺 乏,另外武器輸出國家也願意輸出武器給中共。二、靠自己研製生產,以中共建. 政 治 大 條捷徑,符合當時的中共國內環境。中共中央於 1951 年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立. 國初期當時的科研技術是無法實現的,第三、採取仿製的途徑,對中共來說是一. ‧ 國. 一決定,中共建立許多工業來仿製武器裝備。8 . 學. 做出「集中力量建設重工業、國防工業和其他相應的基礎工業」的決定。根據此. ‧. 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長期以來一直是自立更生的政策,主要原因為國際上孤. y. Nat. 立中共的關係,中共無法從其他國家獲得武器裝備,但是為維持國家自身安全,. er. io. 是蘇聯的武器裝備。 . sit. 中共不得不採取自立更生的武器仿製政策。在改革開放前中共武器仿製的對象就. al. n. v i n Ch 仿造蘇聯武器政策可分為蘇聯援助時期及自立更生仿製時期,分述如下:  engchi U. (一). 蘇聯援助時期(1953‐1960 年). 1960 年前,中共在國際上面臨嚴重的外交孤立,因此毛澤東提出「一面倒」 的外交政策。這個政策就是中共的經濟、軍事與社會發展一面倒向蘇聯,以蘇聯 為典範。主張與蘇聯建立友好關係。1950 年 2 月 24 日,中共與蘇聯簽訂《中蘇.                                                         7. 賴岳謙, 《軍購與軍備體制對臺灣軍事工業發展的影響》, 《軍事家》 ,頁 60。 8   吳運平、趙新力、趙俊傑, 《新中國國防科技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研究》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6 年 1 月) ,頁 9。  16   .

(22)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友好同盟條約》後,中共便積極與蘇聯發展軍事合作關係。9  建政初期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薄弱,統計當時有軍工企業 76 個,10職工 11 萬人。但這些國防科技工業只能從事舊式武器裝備生產,不具備生產飛機、艦艇、 大口徑火砲研製生產。11當時的國防科技工業無法提供解放軍優良的武器裝備。 1950 年 6 月韓戰爆發,裝備落後的中共志願軍抵達朝鮮,面對武器精良的美國 部隊,中共深切瞭解自身的武裝不足、後勤和指管都不如美軍。因此要求蘇聯支 援武器裝備。在韓戰期間蘇聯總共向中共提供了 64 個陸軍師、23 個空軍師的裝 備。  1953 年史達林去世後由赫魯雪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隔年 9 月赫魯雪夫. 政 治 大 米格 17 型戰機樣品及全套武器系統資料。1955 年 1 月後,蘇聯向中國轉交了 AK立 召開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中決定對中共大幅增加援助。11 月蘇聯向中共提供了. 47 自動槍、C-41 半自動步槍、捷克加列夫輕機槍等技術資料,及 T- 54A 坦克和. ‧ 國. 學. 各種火炮的樣品圖紙。並且援助中共的稱為「156 項」的基礎工業設施建設,後 來落實的工程共 150 項,其中 41 項是國防科技工業(表格 1),包括陸海空三軍. ‧. 各種主戰裝備的製造廠。12在蘇聯援助的期間內,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快速發. sit. y. Nat. 展。. n. al. er. io. 「依照蘇聯官方資料,1950 年代時期,蘇聯方面總計協助中共建造 256 座軍. i n U. v. 工廠,根據西方學者的評估,當時中共在蘇聯的技術協助下,已經開始建立一個. Ch. engchi. 能生產各類軍事武器的軍工複合體。」131959 年底,中共在蘇聯所提供的協助下, 已建成大中型企業 100 多個,獨立的科研設計達到 20 多個。職工達 70 多萬人, 技術人員 3 萬多人。14.                                                         9. 蔡明彥, 《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 (臺北:鼎茂圖書出版,民國 94 年 1 月 1 日),頁 76。 10 兵工廠 45 個、航空修理中心 6 個、無線電器材工廠 17 個,船舶修造廠 8 個。 11 吳運平、趙新力、趙俊傑,《新中國國防科技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研究》(北京:國防工業出版 社,2006 年 1 月),頁 15。 12 蔡明彥,前揭書,頁 76-77。 13  蔡明彥,前揭書,頁 77。 14  吳運平、趙新力、趙俊傑,前揭書,頁 15。 17   .

(23)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表格 1:一五計畫時期蘇聯援助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數量 一五計畫時期蘇聯援助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數量  一五計畫時期. 軍工企業類別 . 數量 . 兵器工廠 . 15 . 航空工廠 . 13 . 無線電電子工廠 . 8 . 船舶工廠 . 5 . (1953‐1957 年) . 合計 . 立. 政  治 大. 41 . ‧ 國. 學. 參考資料:吳運平、趙新力、趙俊傑, 《新中國國防科技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研究》 (北京:國防工 業出版社,2006 年 1 月),頁 14。. 1958 年夏天,中蘇之間因「長波電臺」和「聯合( 潛艇) 艦隊」15事件發生. ‧. 爭執,翌年 6 月赫魯雪夫暫緩提供中共原子彈樣品和製造技術。1960 年 8 月蘇聯 就撤走在中國大陸所有的國防科技武器專家,帶走重要設計圖及資料,使剛起步. y. Nat. sit. 的中共國防科技工業受到很大的打擊。中共軍事問題專家高德溫(Paul H.B. al. er. io. Godwin)曾指出: 「在蘇聯於 1959-1960 年終止對中共的援助後,中共的國防基礎. v. n. 和研究發展的基礎設施變的非常落伍。」16自蘇聯國防科技工業專家撤離後,中. Ch. 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就逐漸萎縮。 . engchi. i n U. 在蘇聯援助時期,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已經成功的仿製 T54A 坦克(中共代號 59 式坦克),米格 17 戰機(中共代號殲 5),米格 19 戰機(中共代號殲 6),R‐2 導彈 (中共代號東風一型),W 級常規魚雷潛艇(中共代號 03 型),R 級常規魚雷潛艇(中                                                         15. 16. 1958 年 4 月和 7 月,中共要求蘇聯提供承諾給予的核武器及核潛艇,蘇聯則提出要在中國領 土上建設用于軍事的長波電台,和在中國領海和中方組建聯合艦隊作為交換。在建設長波電台 問題上,毛澤東認為這牽涉主權問題,提出中方出一半資金,蘇聯出另一半資金和全部技術, 但長波電台主權屬於中國,被蘇聯拒絕;而組建聯合艦隊一事,毛澤東則認為蘇聯企圖軍事控 制中國。 Shambaugh, David 著,高一中翻譯, 《現代化中共軍力》(臺北 :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 93 年),頁 348。  18   .

(24)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共代號 033 型)  ,G 級常規魚雷潛艇(中共代號 031 型)等武器。17  (二). 自立更生仿製政策. 中蘇「軍事合作關係終止後,中、蘇兩國之間高達 257 項科學與技術研究計 畫停止運作。中共主要武器生產計畫,包括戰機、潛艦、轟炸機等武器系統研發 與生產,均告停擺。對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產生嚴重衝擊」18,尤其是中共的航空 及核武計畫所受的打擊最大。  在缺乏蘇聯的援助下,「中共開始堅持「獨立自主」的路線,主張透過「自 給自足」的方式,自行研發與生產所需的武器裝備。」19在缺乏國外技術援助下, 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開始進行仿造的工程,主要仿造的武器都是蘇聯的武器裝 備。 . 立. 政 治 大. 根據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的資料,在 1950-1979 年間國際上武器輸入中國. ‧ 國. 學. 大陸武器的金額。由下頁圖 1 所示,中共於 1950-1961 年間接受蘇聯大量的武器 的輸入,在 1961 到 1979 年年間,國際上幾乎沒有大量的軍事武器裝備輸入中國. ‧. 大陸。 . Nat. sit. y. 造成這種原因一方面是中共內部開始堅持「獨立自主」的路線,主張透過「自. al. er. io. 給自足」的方式,自行研發與生產所需的武器裝備,另一方面也是國際上封鎖的. n. 結果。主要的武器輸出國家美國、英國等因冷戰反共的立場,自然會不出售武器 給共產陣營的中國大陸。 . Ch. engchi. i n U. v. 中共與蘇聯交惡,蘇聯自然也不會繼續提供武器裝備給中共。在這種狀況下 中共只有使用蘇聯以往為其建立的國防科技工業,及蘇聯所輸入的軍事武器裝備 來進行其武器仿製的工作。確保其仍有一定的國防武器裝備可以繼續保持國家的 安全。 .                                                         17. 18. 19. 林長盛, 《解放軍的武器裝備》 (渥太華:明鏡出版社,1996 年 2 月) ,頁 42、122-124、230-232、 370。 蔡明彥, 《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 (臺北:鼎茂圖書出版,民國 94 年 1 月 1 日) ,頁 80。 蔡明彥,前揭書,頁 80。  19   .

(25)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圖表 1: 1950-1979 年國際對中共武器輸入金額(TIVs). 1950‐1979年國際對中共武器輸入金額(TIVs) 4500 4000. 3993 3769 3664. 3500. 金 額. 3174 2827 2773 2717. 3000. 2341. (. 2500 2285 2174 百 萬 2000 美 金 1500. ). 立. 蘇聯. 184201145218231130180 14. 72 83. ‧. 0. 政 治 大. 學. 500. 法國. ‧ 國. 1000. 1861 1779. 195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年. sit. y. Nat. n. al. er. io. 資料來源: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SIPRI),  http://www.sipri.org/ ;趨勢指示值(TIVs)表示百萬 美元在 1990 年的價格。. i n U. v. 中共國防科技工業在 1962 年後獨立自主複製蘇聯主戰武器裝備的歷史簡述 如下: . Ch. engchi. 「在空軍方面,1968 年 7 月,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軍委會審定中共發展軍飛 機的基本原則:殲擊機為重點,積極發展輕型、中型轟炸機;在抓緊仿製任務後, 要根據中共的作戰使用條件加以改進,開發自己設計新飛機。」20  「殲 7」是中共仿蘇聯「米格 21」戰機,1964 年瀋陽飛機廠試製,1967 年.                                                         20. 吳運平、趙新力、趙俊傑,《新中國國防科技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研究》(北京:國防工業出版 社,2006 年 1 月),頁 52。 20   .

(26)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定型。殲 7 型戰機計共生產 500 多架,並出口至緬甸、斯里蘭卡、埃及等國。21  「殲 8」型是中共第一種自行研製的戰機,是以「殲 7」型戰機的基礎上去 設計的飛機。1965 年由瀋陽飛機設計所和瀋陽飛機廠正式研製,但是研製的工 作一直不順利,除了沒有國外的技術支援外,還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使得飛 機 1980 年才完成定型,整整研發 15 年時間。22  在陸軍方面,中共主要研製「69 式戰車」 , 「69 式戰車」是以23「59 式戰車」 改良發展的,1964 年,中共 617 廠、201 所及裝甲兵研究所合作研發,到了 1974 年戰車才研製成功,前後耗時 10 年。24  在海軍方面,因 1960 年代蘇聯專家撤離中國大陸。中共開始自行研製潛艇。. 政 治 大. 1967 年中央軍委下達研製新型魚雷潛艇,根據中共仿製的 R 級魚雷潛艇去改良,. 立. 終於於 1971、1972 年完成魚雷潛艇建造,中共代號「035 型明級常規魚雷潛艇」。. ‧ 國.  . 學. 25. 1956 年 5 月 6 日中共決定發展彈道導彈,1956 年 10 月成立代號第五研究院. ‧. 的導彈研究院,由錢學森任院長。中共在貧窮落後的基礎上發展高科技的彈道導. sit. y. Nat. 彈,蘇聯在初期提供不少幫助。 . er. io. 1956 年 9 月,蘇聯提供 R‐2 導彈樣品和有關技術,1960 中共仿製 R‐2 導彈. al. v i n Ch 然蘇聯中斷對中共導彈技術援助,但是蘇聯三年來的幫助已經對中共發展彈道武 engchi U n. 成功,中共代號東風 1 型導彈。但在 1960 年夏天,蘇聯中斷對中共的援助。雖. 器上有重大幫助。此後中共在東風 1 型導彈上的基礎上,陸續研發東風 2 型導彈 (1964 年),東風 3 型導彈(1967 年),東風 4 型導彈(1970 年),東風 5 型導 彈(1980 年)。26                                                            21. 林長盛, 《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渥太華:明鏡出版社,1996 年 2 月),頁 232-237。 22 林長盛,前揭書,頁 237-239 23  1958 年,中共在蘇聯的專家指導下仿製 T-54A 戰車,1959 年完成生產任務。命名為 59 式坦克。 24 林長盛,前揭書,頁 42-45。 25 林長盛,前揭書,頁 122-129。  26 林長盛,前揭書,頁 373-377。 21   .

(27)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表格 2:中共 1960 年-1980 年間仿製蘇聯主要武器戰裝備表. 中共 1960 年‐1980 年間仿製蘇聯主要武器戰裝備表 . 二砲 . R‐22 導彈  東風 2 型導彈 . 1964 以東風 1 型導彈為基礎研發.  . R‐2 導彈 . 東風 3 型導彈 . 1967 以東風 1 型導彈為基礎研發.  . R‐2 導彈 . 東風 4 型導彈 . 1970 以東風 1 型導彈為基礎研發.  . R‐2 導彈 . 東風 5 型導彈 . 1980 以東風 1 型導彈為基礎研發. 海軍 . R 級潛艇 . 治 政 035 型常規潛艇  1972 大 以 033 型潛艇為基礎研發  立. 空軍 . 米格 21 . 殲 7 . 1967  .  . 米格 21 . 殲 8 . 1980 以殲 7 為基礎研發 . 陸軍 . T54A . 62 式輕坦克 . 1958 以 59 式坦克為基礎研發 .  . T54A . 仿製裝備 . 仿製 備考  年份. ‧. ‧ 國. 蘇聯裝備 . 學. 軍種 . y. Nat. 1974 以 59 式坦克為基礎研發 . sit. 69 式坦克 . n. al. er. io. 資料來源:林長盛, 《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渥太華:明鏡出版社,1996 年 2 月) ,頁 42-377。. i n U. v. 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在 1960 年-1980 年這段時間運用蘇聯的技術複製不少蘇. Ch. engchi. 聯的武器裝備裝備(表 2 為中共仿製蘇聯武器裝備列表)。而這些武器裝備中共也 出口至第三世界國家賺外匯。  購買中共武器裝備的國家為阿爾巴尼亞、北韓、巴基斯坦、越南等第三世界 國家。輸出的武器以戰機(殲五、六)、戰車(59 式坦克、62 式輕坦克)、巡邏艇(上 海高速護衛艇)為武器為主。由圖二可以看出中共 1965 年左右開始外銷武器,1971 年為中共外銷武器的高峰,隨後開始逐年下降。由中共外銷的武器種類可以看出 中共這段時間所外銷的武器仍是以蘇聯協助下生產技術成熟仿製的武器如殲五、 六戰機、59 式坦克、62 式輕坦克、上海高速護衛艇。自行改良研製的武器仍無 法大量生產外銷。  22   .

(28)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圖表 2:1950-1979 年中共輸出前三大武器金額(TIVs)疊折線圖. 1950年‐1979年中共前三大 武器輸出金額(TIVs)堆疊折線圖 1200 129 180 545. 1000. 521. 800 42 400. (. 金 額. 600 400. ). 百 萬 美 元. 200. 0 463. 313 341 173 251 397 92. 14196 5438288236 414 0 361 343 334 244 107 158 263 287 184 0 285 80 268 224 1995499 140 130 109 118 16 63 60 30 0 51 0 30 39 0 11 35 26 2 0 23 30 0 00000. 立. 政 治 大. 戰艦 戰車(裝甲車) 戰鬥機. 學. ‧ 國. 0. 36 206 158 198. 年. ‧. 資料來源:  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SIPRI),  http://www.sipri.org/ ;趨勢指示值(TIVs)表示百萬 美元在 1990 年的價格。. sit. y. Nat. 在 1953 年至 1960 年蘇聯提供給中共的武器統製造技術,設計藍圖,武器樣. io. er. 本,及國防科技工業建立,對於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提供了很大的助益。1960 年 後,在當時國際環境下,中共得不到其他國家的武器支援及技術,所以進行自立. n. al. Ch. i n U. v. 更生的仿造政策,但也將國防科技工業自立於國際之外,造成改革開放前中共國. engchi. 防科技與歐美先進武器科技差距的擴大。 . 第二節 三線軍工佈局政策 (一). 國際環境. 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的「三線建設」大約是從 1964 年開始至 1980 年。在中國 中西部的 13  個省、自治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 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三線建設」主要是依據當時國際環境和人民戰爭思. 23   .

(29)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27. 想下的國防工業佈局。   韓戰後,美國和日本、韓國和南亞的國家和地區簽訂了一系列的軍事條約(參 考圖表 3),結成了一個軍事聯盟。並在這些國家和地區駐紮軍隊,建立軍事基地, 對中共形成了一個半月形的軍事包圍。使中共感到嚴重威脅。28 圖表 3:1954-1960 年美軍於東亞所簽訂的軍事條約 1952-1960 年美軍於東亞所簽訂的軍事條約 簽訂日期. 簽訂條約. 1952 年. 美菲協方條約. 1954 年. 中(臺灣)美共同防禦條約. 1954 年. 立. 1955 年. 治 政 美韓共同防禦協定 大 東南亞共同防禦條約. ‧ 國. 美日安保條約. 學. 1960 年. 參考資料:柳惠千, 《21 世紀美軍在東北亞的戰略部屬》(台北:高手專業出版社,2008 年 8 月), 頁 146-147。. ‧. 中國大陸北方面臨著蘇聯軍事力量的強大壓力。自從 1956 年蘇聯共產黨召 開第二十次黨代會以後,中蘇兩黨在意識形態問題上產生了分歧。1958 年,中. y. Nat. sit. 蘇之間因「長波電臺」和「聯合( 潛艇) 艦隊」事件發生爭執及後來解放軍炮擊. n. al. er. io. 金門之前未通報蘇聯。以上一些事件不可避免地導致中蘇兩國的關係由全面友好. i n U. v. 轉向全面破裂。隨著中蘇關係不斷惡化,蘇聯在中蘇邊界的軍事部署和邊界爭端. Ch. engchi. 事件不斷發生,構成了對中共北部邊境的巨大威脅。. 中國大陸南方有中印邊境爭端問題,1962 年 10 月爆發為中印兩國大規模的 武裝衝突。自此,中印兩國也從二戰後也從最親密的盟友變成互看不順眼的死對 頭,印度開始與蘇聯建立起親密的友誼以制衡中共,影響中共南方的安全。東南 方,臺灣軍隊在蔣中正的帶領下不斷的要進行「反攻大陸」的軍事行動,對中共.                                                         27. 陳東林,<三線建設:離我最近的工業遺產>,http://news.qq.com/a/20090828/002460_5.htm,摘 錄於 18 October 2012。 28   戴安林,<20 世紀 60- 70 年代湖南“三線”建設述評>,《文史博覽》(2009 年 12 月), 頁 18。  24   .

(30) 中共改革開放後國防科技工業政策 29. 來說也造成不少的軍事威脅。 (二). 戰略考量. 在當時的國內外環境下,中共所面臨的問題生存的問題,所以也產生一種思 想那就是隨時隨地準備打仗。既然強調臨戰狀態的來臨,中共國家戰略就會以圍 繞國家生存而設計。「1964 年 4 月 25 日,軍委總參謀部作戰部在一份報告中提 出,國家經濟建設在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方面問題很多,有些情況還相當嚴重。 主要表現在:一、工業過於集中,14 個 100 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集中了將近 60% 的主要民用機械工業,50%的化學工業和 52%的國防工業。二、大城市人口多, 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區,易遭空襲,如何防空尚無有效措施。三、主要鐵路樞紐、. 治 政 大 庫緊急泄水能力都很小。這份報告,引起毛澤東的高度重視。 」 立. 橋梁和港口碼頭多在大中城市附近,易遭轟炸破壞,缺乏應付措施。四、所有水 30.  . ‧ 國. 學. 「毛澤東提出三線建設構想,基本上是從地理、經濟與戰略角度思考,自鴉 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大都是從東南沿海一線開始入侵中國。位於一線地區與三. ‧. 線地區之間的二線地區,是抵禦外來侵略者的緩衝地帶。三線地區是中國大陸的 心臟地帶,雖然帝國主義涉及此地帶,但是很少遭到帝國主義的直接入侵,是歷. y. Nat. io. sit. 屆反侵略的戰略後方。」31. n. al. er. 毛澤東根據當時的國際環境,強調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的戰略指. i n U. v. 導思想。為了達到指導戰略的要求,擬定「備戰、備荒、為人民」32的國防建設, 33. Ch. engchi. 並提出「山、散、洞」 的指導原則,大搞三線建設。東部(一線)和中部(二 線)經濟建設項目實行「停、壓、搬、幫」,重點開發和建設西部。                                                          29. 戴安林,<20 世紀 60- 70 年代湖南“三線”建設述評>,《文史博覽》(2009 年 12 月), 頁 18。  30 李亞青,<再論“三線”建設>,《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 年第 2 期), 頁 99。  31   張明睿, 《中共國防戰略發展》(臺北:紅葉文化事業,1998 年 9 月),頁 220。  32 毛澤東說: 「第一是戰備,人民和軍隊總得先有飯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則雖有槍炮,無所 用之。第二是備荒,地方無糧棉油等儲備,仰賴外省接濟,總不是長久之計。一遇戰爭,困難 更大,而局部地區的荒年,無論哪一個省內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几個省合起來看,就更加不可 避免。第三是國家積累不可太多,要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糧還不夠吃、衣被甚少著想;再則要 為全體人民分散以為備戰備荒之用著想﹔三則更加要為地方積累資金用之于擴大再生產著想。」   33   後方建設強調了靠山、分散、隱蔽的要求  25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ate Qing Master Taixu, recognized as the leader of Buddhist reform movement, and several Buddhist intellectuals collaborated to remodel and revive Buddhist

People of lesser capacities had to learn Hinayana teachings first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ir intellectual power before they turned to Mahayana; the result was the gradual doctrine.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Peace Between Japa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reaty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 Tactics: the art of organizing an army, and using weapons or military units in combination against the enemy in military encounters.. • Operational art: a component of mili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