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阻敵人的入侵及攻擊。 

「軍事工業的發展必須服從國家的國防政策與其優先的戰略選項。」7根據 國家安全的考慮,毛澤東的戰略指導,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必須支援國家安全戰 略,提供「人民戰爭」所需的龐大武器裝備,及「核戰爭」所需的武器裝備。在

「國防優先」的情況下,在改革前的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政策的主要有四項政策特 點: 

第一節 仿造蘇聯武器政策

獲得武器裝備的途徑有三,一是到國際市場上買,但在中共建國初期資金缺 乏,另外武器輸出國家也願意輸出武器給中共。二、靠自己研製生產,以中共建 國初期當時的科研技術是無法實現的,第三、採取仿製的途徑,對中共來說是一 條捷徑,符合當時的中共國內環境。中共中央於 1951 年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做出「集中力量建設重工業、國防工業和其他相應的基礎工業」的決定。根據此 一決定,中共建立許多工業來仿製武器裝備。8 

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長期以來一直是自立更生的政策,主要原因為國際上孤 立中共的關係,中共無法從其他國家獲得武器裝備,但是為維持國家自身安全,

中共不得不採取自立更生的武器仿製政策。在改革開放前中共武器仿製的對象就 是蘇聯的武器裝備。 

仿造蘇聯武器政策可分為蘇聯援助時期及自立更生仿製時期,分述如下: 

(一) 蘇聯援助時期(1953‐1960 年)

1960 年前,中共在國際上面臨嚴重的外交孤立,因此毛澤東提出「一面倒」

的外交政策。這個政策就是中共的經濟、軍事與社會發展一面倒向蘇聯,以蘇聯 為典範。主張與蘇聯建立友好關係。1950 年 2 月 24 日,中共與蘇聯簽訂《中蘇

       

7 賴岳謙,《軍購與軍備體制對臺灣軍事工業發展的影響》,《軍事家》,頁 60。

8  吳運平、趙新力、趙俊傑,《新中國國防科技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研究》(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6 年 1 月),頁 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友好同盟條約》後,中共便積極與蘇聯發展軍事合作關係。9 

建政初期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薄弱,統計當時有軍工企業 76 個,10職工 11 萬人。但這些國防科技工業只能從事舊式武器裝備生產,不具備生產飛機、艦艇、

大口徑火砲研製生產。11當時的國防科技工業無法提供解放軍優良的武器裝備。

1950 年 6 月韓戰爆發,裝備落後的中共志願軍抵達朝鮮,面對武器精良的美國 部隊,中共深切瞭解自身的武裝不足、後勤和指管都不如美軍。因此要求蘇聯支 援武器裝備。在韓戰期間蘇聯總共向中共提供了 64 個陸軍師、23 個空軍師的裝 備。 

1953 年史達林去世後由赫魯雪夫擔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隔年 9 月赫魯雪夫 召開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中決定對中共大幅增加援助。11 月蘇聯向中共提供了 米格 17 型戰機樣品及全套武器系統資料。1955 年 1 月後,蘇聯向中國轉交了 AK- 47 自動槍、C-41 半自動步槍、捷克加列夫輕機槍等技術資料,及 T- 54A 坦克和 各種火炮的樣品圖紙。並且援助中共的稱為「156 項」的基礎工業設施建設,後 來落實的工程共 150 項,其中 41 項是國防科技工業(表格 1),包括陸海空三軍 各種主戰裝備的製造廠。12在蘇聯援助的期間內,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快速發 展。

「依照蘇聯官方資料,1950 年代時期,蘇聯方面總計協助中共建造 256 座軍 工廠,根據西方學者的評估,當時中共在蘇聯的技術協助下,已經開始建立一個 能生產各類軍事武器的軍工複合體。」131959 年底,中共在蘇聯所提供的協助下,

已建成大中型企業 100 多個,獨立的科研設計達到 20 多個。職工達 70 多萬人,

技術人員 3 萬多人。14

       

9 蔡明彥,《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臺北:鼎茂圖書出版,民國 94 年 1 月 1 日),頁 76。

10 兵工廠 45 個、航空修理中心 6 個、無線電器材工廠 17 個,船舶修造廠 8 個。

11 吳運平、趙新力、趙俊傑,《新中國國防科技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研究》(北京:國防工業出版 社,2006 年 1 月),頁 15。

12 蔡明彥,前揭書,頁 76-77。

13 蔡明彥,前揭書,頁 77。

14 吳運平、趙新力、趙俊傑,前揭書,頁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格 1:一五計畫時期蘇聯援助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數量

參考資料:吳運平、趙新力、趙俊傑,《新中國國防科技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研究》(北京:國防工 業出版社,2006 年 1 月),頁 14。

1958 年夏天,中蘇之間因「長波電臺」和「聯合( 潛艇) 艦隊」15事件發生 爭執,翌年 6 月赫魯雪夫暫緩提供中共原子彈樣品和製造技術。1960 年 8 月蘇聯 就撤走在中國大陸所有的國防科技武器專家,帶走重要設計圖及資料,使剛起步 的中共國防科技工業受到很大的打擊。中共軍事問題專家高德溫(Paul H.B Godwin)曾指出:「在蘇聯於 1959-1960 年終止對中共的援助後,中共的國防基礎 和研究發展的基礎設施變的非常落伍。」16自蘇聯國防科技工業專家撤離後,中 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就逐漸萎縮。 

在蘇聯援助時期,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已經成功的仿製 T54A 坦克(中共代號 59 式坦克),米格 17 戰機(中共代號殲 5),米格 19 戰機(中共代號殲 6),R‐2 導彈 (中共代號東風一型),W 級常規魚雷潛艇(中共代號 03 型),R 級常規魚雷潛艇(中

       

15 1958 年4月和 7 月,中共要求蘇聯提供承諾給予的核武器及核潛艇,蘇聯則提出要在中國領 土上建設用于軍事的長波電台,和在中國領海和中方組建聯合艦隊作為交換。在建設長波電台 問題上,毛澤東認為這牽涉主權問題,提出中方出一半資金,蘇聯出另一半資金和全部技術,

但長波電台主權屬於中國,被蘇聯拒絕;而組建聯合艦隊一事,毛澤東則認為蘇聯企圖軍事控 制中國。

16 Shambaugh, David 著,高一中翻譯,《現代化中共軍力》(臺北 :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 93 年),頁 348。 

一五計畫時期蘇聯援助中共國防科技工業數量  一五計畫時期

(1953‐1957 年) 

軍工企業類別  數量 

兵器工廠  15 

航空工廠  13 

無線電電子工廠  8 

船舶工廠  5 

合計    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共代號 033 型)  ,G 級常規魚雷潛艇(中共代號 031 型)等武器。17 

(二) 自立更生仿製政策

中蘇「軍事合作關係終止後,中、蘇兩國之間高達 257 項科學與技術研究計 畫停止運作。中共主要武器生產計畫,包括戰機、潛艦、轟炸機等武器系統研發 與生產,均告停擺。對中共國防科技工業產生嚴重衝擊」18,尤其是中共的航空 及核武計畫所受的打擊最大。 

在缺乏蘇聯的援助下,「中共開始堅持「獨立自主」的路線,主張透過「自 給自足」的方式,自行研發與生產所需的武器裝備。」19在缺乏國外技術援助下,

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開始進行仿造的工程,主要仿造的武器都是蘇聯的武器裝 備。 

根據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的資料,在 1950-1979 年間國際上武器輸入中國 大陸武器的金額。由下頁圖 1 所示,中共於 1950-1961 年間接受蘇聯大量的武器 的輸入,在 1961 到 1979 年年間,國際上幾乎沒有大量的軍事武器裝備輸入中國 大陸。 

造成這種原因一方面是中共內部開始堅持「獨立自主」的路線,主張透過「自 給自足」的方式,自行研發與生產所需的武器裝備,另一方面也是國際上封鎖的 結果。主要的武器輸出國家美國、英國等因冷戰反共的立場,自然會不出售武器 給共產陣營的中國大陸。 

中共與蘇聯交惡,蘇聯自然也不會繼續提供武器裝備給中共。在這種狀況下 中共只有使用蘇聯以往為其建立的國防科技工業,及蘇聯所輸入的軍事武器裝備 來進行其武器仿製的工作。確保其仍有一定的國防武器裝備可以繼續保持國家的 安全。 

       

17 林長盛,《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渥太華:明鏡出版社,1996 年 2 月),頁 42、122-124、230-232、

370。

18 蔡明彥,《中共軍力現代化的發展與挑戰-從武獲政策分析》(臺北:鼎茂圖書出版,民國 94 年 1 月 1 日),頁 80。

19 蔡明彥,前揭書,頁 80。 

資料來源: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SIPRI),  http://www.sipri.org/ ;趨勢指示值(TIVs)表示百萬 美元在 1990 年的價格。

22852174 36643769

3993

2341 28272717

3174 2773

18611779

184201145218231130180

195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定型。殲 7 型戰機計共生產 500 多架,並出口至緬甸、斯里蘭卡、埃及等國。21 

「殲 8」型是中共第一種自行研製的戰機,是以「殲 7」型戰機的基礎上去 設計的飛機。1965 年由瀋陽飛機設計所和瀋陽飛機廠正式研製,但是研製的工 作一直不順利,除了沒有國外的技術支援外,還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使得飛 機 1980 年才完成定型,整整研發 15 年時間。22 

在陸軍方面,中共主要研製「69 式戰車」,「69 式戰車」是以23「59 式戰車」

改良發展的,1964 年,中共 617 廠、201 所及裝甲兵研究所合作研發,到了 1974 年戰車才研製成功,前後耗時 10 年。24 

在海軍方面,因 1960 年代蘇聯專家撤離中國大陸。中共開始自行研製潛艇。

1967 年中央軍委下達研製新型魚雷潛艇,根據中共仿製的 R 級魚雷潛艇去改良,

終於於 1971、1972 年完成魚雷潛艇建造,中共代號「035 型明級常規魚雷潛艇」。

25 

1956 年 5 月 6 日中共決定發展彈道導彈,1956 年 10 月成立代號第五研究院 的導彈研究院,由錢學森任院長。中共在貧窮落後的基礎上發展高科技的彈道導 彈,蘇聯在初期提供不少幫助。 

1956 年 9 月,蘇聯提供 R‐2 導彈樣品和有關技術,1960 中共仿製 R‐2 導彈 成功,中共代號東風 1 型導彈。但在 1960 年夏天,蘇聯中斷對中共的援助。雖 然蘇聯中斷對中共導彈技術援助,但是蘇聯三年來的幫助已經對中共發展彈道武 器上有重大幫助。此後中共在東風 1 型導彈上的基礎上,陸續研發東風 2 型導彈

(1964 年),東風 3 型導彈(1967 年),東風 4 型導彈(1970 年),東風 5 型導 彈(1980 年)。26 

 

       

21 林長盛,《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渥太華:明鏡出版社,1996 年 2 月),頁 232-237。

22 林長盛,前揭書,頁 237-239

23 1958 年,中共在蘇聯的專家指導下仿製 T-54A 戰車,1959 年完成生產任務。命名為 59 式坦克。

24 林長盛,前揭書,頁 42-45。

25 林長盛,前揭書,頁 122-129。 

26 林長盛,前揭書,頁 373-37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格 2:中共 1960 年-1980 年間仿製蘇聯主要武器戰裝備表

資料來源:林長盛,《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渥太華:明鏡出版社,1996 年 2 月),頁 42-377。

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在 1960 年-1980 年這段時間運用蘇聯的技術複製不少蘇

中共的國防科技工業在 1960 年-1980 年這段時間運用蘇聯的技術複製不少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