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先進國家以生物鏈方式淨化水庫水質  之案例分析

5.3  優養化控制

5.3.2  上游壩堤  5.3.2.1  盧森堡

在盧森堡境內的 Esch‐sur‐Sûre 水庫,是一座具備調洪、民生用水與發電的 水庫,其水源主要來自發源於比利時境內的 Sûre 河。此水庫的上游處建有兩個 較小型的壩堤(predam),分別為 Misère 與 Bavigne,皆具有調節水量與蓄水 的功能;而前者即位於 Sûre 河上。 

Misère 的壩體為 50 萬立方公尺、長 2,300 公尺,平均與最大深度分別為 2.5 與 4 公尺。集水區面積 316 平方公里,其中 35%為森林,58%為農業用地。夏 季時,水的滯留時間為 14 天(residence time),冬季則為 0.5 天,年平均為 1.5 天。溫度的梯度變化為 1  ℃‧m‐1,表水溫介於 19~21℃,底層水為 15~17℃。 

而 Bavigne 的壩體約為 167 萬立方公尺、長 2,100 公尺,平均與最大深度分 別為 7.1 與 17 公尺;其水源主要來自 Bavigne、Mecher 與 Dirbach 三條河川。

集水區面積 39 平方公里,其中 50%為森林,43%為農業用地。夏季時,水的滯 留時間達 850 天,冬季則為 13 天,年平均為 44 天。Salvia‐Castellvi  et  al.分別 在 Misère 與 Bavigne 兩個小壩的上下游處設置 7 個採樣點,採樣頻率為兩週一 次,進行浮游生物與磷的分析(Salvia‐Castellvi et al., 2001)。 

結果顯示,在水量穩定供應的狀態下,Sûre 河的總磷濃度都在 0.2 mg‧L‐1 以下,有逕流發生時(runoff),會提高至 0.3~0.8  mg‧L‐1,冬天則降至最低 的 0.05  mg‧L‐1。每年有 29 噸的磷直接輸入到 Misère,其中的 12 噸會再流入 Esch‐sur‐Sûre 水庫裡,且有 65%是在 Sûre 河有大量逕流時的冬季發生。全年 的總磷在 Misère 的滯留率(retention rate)為 60%,月平均則為 27%(圖 5‐36)。

而每年輸入到 Sûre 河的溶解性磷有 4.2 噸(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其 中的 4.0 噸會再流入 Esch‐sur‐Sûre 水庫中,換言之,Misère 對溶解性磷的滯留 率只有 4%(圖 5‐37)。 

Misère 的葉綠素 a 平均濃度為 19.6μg‧L‐1,9 月出現 66.5μg‧L‐1的最高 值,藻類生物量為 4 mg‧L‐1,平均透光度(transparency)為 1.3 公尺,有輕微 的優養化現象。浮游植物中,隱藻類(Cryptophyceae)是 Misère 最優勢的藻

類,有 90%的密度與生物量是由它所組成;綠藻類(Chlorophyceae)是夏季時 重 要 的 物 種 , 而 矽 藻 則 在 春 季 時 佔 有 50 % 以 上 的 生 物 量 , 藍 綠 藻

(Cyanophyceae)則只出現在夏末。浮游動物在 7~10 月時呈現高峰值,達 500  ind‧L‐1,以輪蟲(rotifer)為最優勢,平均佔 79%。 

而在 Bavigne 中,每年雖有 2.5 噸的磷輸入量,但卻只有 0.46 噸的磷會再 流入 Esch‐sur‐Sûre 水庫裡,且其中 80%以上也是在冬季發生。Bavigne 對總磷 的滯留率,全年為 82%,而月平均為 80%(圖 5‐36)。每年有 300 公斤的溶解 性磷進入到 Bavigne,只有其中的 140 公斤會繼續進到 Esch‐sur‐Sûre 水庫中;

每年的滯留率為 58%,月平均為 75%(圖 5‐37)。Bavigne 在中央與壩體附近 的全年葉綠素 a 平均濃度分別為 9 與 6μg‧L‐1,透光度為 1.8 公尺,屬於中養 化的水體。隱藻類同樣也是這裡全年都出現的浮游植物,綠藻類主要出現在夏秋 交接的時期,而矽藻則在春季時佔有 40%的生物量。與 Misère 相同,浮游動物 都是在 7~10 月時呈現高峰值,達 500 ind‧L‐1,以輪蟲為最優勢,平均佔 66%。 

Salvia‐Castellvi  et  al.認為水庫上游的小壩堤可視為溶解性磷減量的反應區

(reaction space)。此反應可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浮游植物吸收溶解性磷,

並將其轉成顆粒性磷,轉換效率隨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而隨之上升。而浮游生物 的生物量變化,是取決於溶解性磷在此反應區內的濃度與滯留時間,而後者又與 溫度及光照強度有關。第二部分是磷的沈澱,此反應可經由與鐵、鋁、鎂、鈣等 金屬離子的吸附或浮游植物的吸收而形成,特別是當浮游植物有較高的沈澱速率 時(sedimentary  rate),會更加明顯。換言之,如果死亡的藻類只停留於水體 上部的透光層中且被分解,則磷仍然是存在此系統中,並不會被移除。而在夏季 時,浮游動物攝食隱藻後,仍會經代謝而將磷排放出至水體,這只是磷在系統中 的再循環現象,其同樣也不會自系統中被移除。而低溶氧與高溫的環境,容易造 成底泥的磷釋出至水體。所以,浮游植物的組成與底泥的磷釋出,是影響水體中 磷循環最重要的兩項因子。 

Bavigne 因溫差形成的水體分層現象及擁有較大的體積之故,使其對於總磷 與溶解磷的滯留率高於 Misère,即使 Misère 的浮游植物生物量遠大於 Bavigne。

此外,在 Bavigne 上游的入水處有大量叢生的水生植物:Elodea  nuttalli(伊樂

以生態工法淨化水庫水質控制優養化研究計畫(2)

-以生物鏈方式淨化水庫水質

藻),它對於溶解性磷具有極佳的吸收率;顯示出此地區的浮游性藻類,對於磷 的吸收並無太大的貢獻。 

  圖 5‐36  Misère(a)與 Bavigne(b)小壩之總磷輸入量(左 Y,■)、輸出量

(左 Y,□)及滯留率(右 Y,○)的月變化(Salvia‐Castellvi et al., 2001)。 

  圖 5‐37 Misère(a)與 Bavigne(b)小壩之總溶解性反應磷輸入量(左 Y,■)、

輸出量(左 Y,□)及滯留率(右 Y,○)的月變化(Salvia‐Castellvi et  al., 2001)。 

以生態工法淨化水庫水質控制優養化研究計畫(2)

-以生物鏈方式淨化水庫水質

5.3.3  攔網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