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先進國家以生物鏈方式淨化水庫水質  之案例分析

5.1 營養鹽來源與優養化成因

5.1.2  魚類產生【德國】

圖 5‐2  當大氣濕沈降中的氮輸入量越高(X),湖泊中葉綠素 a 與磷的比值(Y)

也會提高,代表浮游植物是呈現增加的情形,亦代表這些湖泊是處於氮 限制的狀態(Bergström & Jansson, 2006)。 

5.1.2  魚類產生【德國】 

德國的 Bautzen  Reservoir 也是含高營養鹽的湖泊,於 1981 年時就已使用 生物控制法來淨化水質,是全球率先實行優養化控制的大型水庫之一(Hansson  et al., 1998)。 

Bautzen Reservoir 位於德國東部,Dresden 城東北方 70 公里處。其面積之 大達 533 公頃,最大深度 12 公尺,平均深度為 7.4 公尺;底部為泥質(muddy),

僅有非常少量的水生植物著生。自 1990 控制磷的排放量後,進入到水庫的量已 有明顯減少,但每年每平方公尺仍有 1.38 公斤的總磷輸入其中(Mehner  et  al.,  1998)。 

於 1994 年時,為探討魚類對水庫中磷循環的影響,以及不同魚種和不同食 物的供應,是否對魚類在磷的循環上有不同程度的貢獻,Mehner et al.便在此水 庫以每月兩次的頻率,在不同的水深進行各項參數的監測。包括溶解性反應磷

(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的含量測定,浮游植物、浮游動物與底棲生物 的生物量估算與種類鑑定,年齡一年以下的歐鯉(Rutilus rutilus,Roach)、河 鱸 ( Perca  fluviatilis , Perch ) 、 梭 鱸 ( Stizostedion  lucioperca ) 和 梅 花 鱸

(Gymnocephalus  cernuus,Ruffe)等魚類的體長、生長率與食性分析。之後所 得數值再利用模式(balanced bioenergetics)估算這些因子對水體內磷循環的影 響與彼此間的相互關係(Mehner et al., 1998)。 

溶解性反應磷從 5 月到 8 月間是呈現較低的濃度值,約 0.05 mg‧L‐1,到 9、

10 月時就會開始逐漸增加。而外界的磷輸入量是在 7 月時有最高的值,每日達 5.2 mg‧m‐2,而在春季與夏末時會較低(圖 5‐3)。 

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從 5 月到 8 月初時維持在一個很低且穩地的值,為 2.5  mg‧L‐1濕重。但在 8 月中旬以後,所有浮游植物包括微囊藻,都出現一個遽增 的高峰值,到 10 月中後才又下降至之前水平(圖 5‐3)。 

水蚤類中的 Daphnia galeata 在 5~6 月時,是浮游動物中最優勢的族群,並 在 5 月 25 日時達最高生物量 7.97 mg‧L‐1的濕重;6 月底後開始連續性的降低,

到 7 月中下旬時幾近消失。小型枝角類(cladocerans)浮游動物的生物量,主 要為長額象鼻蚤(Bosmina  longirostris);其春季時的量並不高,但在 7 月中時 數量會開始增加,直到 9 月時有最高峰值,為 5.35 mg‧L‐1的濕重。其它的浮游 動物,包括橈角類(copepods)與輪蟲(rotifers),在調查的各個季節裡,生 物量都低於 1.2 mg‧L‐1的濕重。整體而言,浮游動物全部的生物量在 7~8 月時 是呈現出最低的情形(圖 5‐3)。 

在底棲動物的部分,搖蚊幼蟲(chironomid  larvae)的生物量於 5 月中至 8 月中時,都維持在每平方公尺濕重 10 克以上;而 8 月下旬至 9 月則下降到每 平方公尺濕重 4 克左右(圖 5‐3)。寡毛類動物(oligochaeta)亦是在 5 月至 7 月時的數量較高,最大量為 5.3 克的濕重,高於 8、9 月時最高每平方公尺之 0.84 克的濕重(圖 5‐3)。若整體言之,底棲動物全部的生物量在 8 月中至 9 月中時 是呈現出最低的現象。 

以生態工法淨化水庫水質控制優養化研究計畫(2)

-以生物鏈方式淨化水庫水質

  圖 5‐3  德國 Bautzen Reservoir 內的磷輸入與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生

物量(Y)的季節消長情形(Mehner et al., 1998)。 

以拖網方式所捕獲的魚種中(n  =  465),佔較多數量的是歐鯉的 37.5%及 河鱸的 33.2%;而梭鱸 24.4%與梅花鱸的 4.9%則佔較低的比例。但若以流刺網

方式(n  =  12,964),則河鱸的比例會佔最高為 69.1%,其次為歐鯉的 16.1%與 梅花鱸的 14.6%,而梭鱸只有 1%。而由於梭鱸的捕獲量過低,故其後的分析將 不與列入探討。在捕獲起的歐鯉中,體長會從 5 月時的 4 公釐增加到 9 月中的 71 公釐。河鱸在 6 月到 7 月中前的體長會明顯大於歐鯉與梅花鱸,而河鱸與梅 花鱸的成長則會在 8 月時減緩,到 9 月時,這兩種魚體長都會比歐鯉來的小,約 51 公釐(圖 5‐4)。在整個捕撈的時段裡,以濕重計算,每日相對的體重增加率 最大的是歐鯉的 0.068 g‧g‐1,其次是梅花鱸的 0.055 g‧g‐1,及最低的河鱸 0.032  g‧g‐1。 

  圖 5‐4  於德國 Bautzen  Reservoir 內歐鯉(Roach)、河鱸(Perch)與梅花鱸

(Ruffe)三種魚體長(Y)在不同季節的變化(Mehner et al., 1998)。 

食性分析是取 485 隻的歐鯉、716 隻的河鱸與 243 隻的梅花鱸進行胃含物的 鑑定。歐鯉主要的食物來源是浮游動物,但在 7 月與 9 月時,歐鯉也會取食部分 的底棲動物與浮游植物,包括微囊藻團(圖 5‐5)。至於河鱸,從 5 月到 6 月初

以生態工法淨化水庫水質控制優養化研究計畫(2)

-以生物鏈方式淨化水庫水質

以及 9 月時,主要是以浮游動物為主要取食對象;而在 7、8 兩月份時,胃含物 則是以歐鯉、同類的河鱸和底棲動物為最多(圖 5‐5)。而梅花鱸的胃含物除了 6 月的兩次調查以浮游動物居多外,其餘時間 90%以上的生物量都是由底棲動物 所組成(圖 5‐5)。河鱸胃含物中浮游動物的比例與水浮游動物在庫中的生物量 有 r = 0.75 的正關,但在歐鯉與梅花鱸則無。 

以單隻個體而言,歐鯉的最大磷吸收量為 23.8 毫克,比河鱸的 11.7 毫克跟 梅花鱸的 8.2 毫克都來得高(圖 5‐6)。而雖然歐鯉能比其它兩種魚儲存更多的 磷在體內,但卻也是排出最多磷至水中的魚種。然而,在此三種魚以底棲動物為 主食的季節中,以梅花鱸 0.65 毫克的排出量為最高,其次是歐鯉的 0.56 毫克,

河鱸的 0.49 毫克為最低(圖 5‐6)。若再以浮游生物或魚類為主食的時段分析,

歐鯉每日的磷吸收量在 8 月初時最高,為 510 微克;而 9 月時其磷的排出量等於 其從所食獵物吸收的量(圖 5‐7)。河鱸的每日磷吸收量在 6 月底時有 320 微克 的最高值,在 7 到 9 月時,其磷的排出量亦會等於其從所食獵物所吸收的量。而 梅花鱸,從食物上獲得磷的量遠低於歐鯉及河鱸,且其磷的分泌量又高於其從食 物所吸收的量(圖 5‐7)。 

從上述結果可以知道,季節輪替造成魚類的食物來源改變。魚類取食的種 類會時期性地影響水體中磷的循環,至少對河鱸而言,浮游動物的組成密度決定 了其在磷循環上貢獻的多寡。在夏季,當水中的浮游動物量較少時,河鱸偏向取 食底棲動物的結果,造成其磷的排出量高於攝食浮游生物的季節。反之,在春或 秋天時,浮游動物數量提供予河鱸足夠的食物來源,而河鱸取食浮游動物後,將 磷代謝出體外的量就會低於取食底棲動物的季節。所以,河鱸與浮游動物和底棲 動物之間的關係,是食物鏈中由下而上(bottom‐up)控制的最佳例子。浮游動 物亦會影響到水中磷的在循環,水蚤類中的 Daphnia galeata 在 5~6 月時,是浮 游動物中最優勢的族群,但在 6 月底後開始連續性的降低,到 7 月中下旬時幾近 消失。小型枝角類(cladocerans)浮游動物的生物量雖在春季時的量並不高,

但在 7 月中時數量會開始增加。由於越小型的生物生理代謝的速率或越快,所以 造成水中磷的濃度隨著型枝角類動物的增加而上升。 

圖 5‐5  德國 Bautzen Reservoir 內歐鯉(Roach)、河鱸(Perch)與梅花鱸(Ruffe) 

三種魚,在不同季節(X)的胃含物組成變化(Y)(Mehner et al., 1998)。 

魚類基本上可視為磷的儲存庫,因為它們可以將磷暫時地儲存成生物量的 形式。但是在魚類取食生物的結果,將使得獵物體內的磷,藉由魚類的消化與代

以生態工法淨化水庫水質控制優養化研究計畫(2)

-以生物鏈方式淨化水庫水質

謝而大量的排出至水中,成為浮游植物可直接吸收的營養鹽。然浮游生物與底棲 動物季節性的消長,使得魚類在不同時節時攝取不同的食物來源,而對水中的磷 循環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歐鯉若取食大量的微囊藻作為主要食物來源,則會因 為微囊藻本身含磷量較低的因素,使得歐鯉排放到水中的磷也會跟著降低,對磷 再循環的影響自然降低。另外,魚本身的體型大小與生長速率亦是影響水中磷循 環的重要因素。因為生物體的大小與其代謝率有著反比異速生長關係(inverse  allometric relationship),使得體型越小的個體的磷分泌量會越高,與其他研究 有相似的結果(Starling et al., 2002)。 

所以,即使降低了外界營養鹽的輸入量,但忽略了水中生物本身所造成的 影響,對於優養化控制仍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是故,若要利用生物控制的方式來 改善水質,除了減少外界環境的輸入源外,則必須同時兼顧到水中原有營養鹽的 去除與適當的掠食壓力。 

 

  圖 5‐6  德國 Bautzen Reservoir 內歐鯉(Roach)、河鱸(Perch)與梅花鱸(Ruffe)

三種魚對磷的代謝能力比較  (Mehner et al., 1998)。 

  圖 5‐7  德國 Bautzen Reservoir 內歐鯉(Roach)、河鱸(Perch)與梅花鱸(Ruffe)

三種魚,對磷的代謝能力(Y)之季節變化  (Mehner et al., 1998)。 

以生態工法淨化水庫水質控制優養化研究計畫(2)

-以生物鏈方式淨化水庫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