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r

其中 r 為市場報酬、μ為投資標的報酬、μ-r 為股權風險溢酬、σ為市場風險 及γ為經理人風險趨避程度。

Merton (1971)假設市場是完美、無套利,並將資產分為風險性資產(例如:

股票)及無風險性資產(例如:債券),以 o

Iˆ 過程(Ito processes)衡量價格波動, t

將現在財富分配及消費(為隨機控制項),透過非線性偏微方方程式之隨機控制求 得解。但由於完美市場假設與現實不符加上操作上的困難,後來有許多學者透過 放鬆市場假設,使更接近實際市場狀況。

另外,Merton (1971)模型為建構封閉解(Closed-Form)須透過複雜的推導、

過程相當困難,為了符合實際市場,將消費與財富限制為非負數,要得到封閉解 將會更加複雜。Pliska (1986)發展出平賭方法(Martingale approach)去代替隨 機控制,而 Cox & Huang (1989)除了使用平賭方法外,考慮了消費與期末財富 非負數的特性,僅需以線性微分方程求解,操作上比 Merton (1971)的方法簡單。

二、 下檔風險控管策略

為了避免下檔風險的發生,投資組合保險於 1980 年代開始活絡發展,起先 由 Leland & Rubinstein (1981)根據 Black & Scholes (1973)選擇權概念,提 出利用現金及股票複製選擇權的概念,可以使投資人於控制下檔風險發生下,且 能追尋財富累積,使得投資財富能維持不低於預先決定之下限(floor),即為投 資經理須達成的最低績效標準。但此方法為保障投資人免於遭受下檔風險的損害,

需繳付一定金額來執行,像是保險所須繳交保費,勢必會犧牲部分投資的利益。

16

Basak (1995)研究投資組合保險對於權益市場均衡價格、波動及風險溢酬之 影響。沿用 Cox and Huang (1989)、Merton (1990)的方法,並考慮絕對投資績 效以管理下檔風險,最適化財富所帶給經理人之效用值;但有別於連續時間下利 用 平 賭 (Martingale) 方 法 考 慮 資 產 價 格 及 資 產 配 置 , 此 研 究 以 半 平 賭 (Semimartingale)方法,因投資組合保險經理人考慮績效結算時點(T)及績效要 求水準(K),造成經理人對消費的需求為非連續現象,使得資產價格呈現跳價 (Price Jump)的現象。

投資組合保險經理人透過延遲消費、選擇紅利發放時點等方法以達成最低績 效標準(floor)。過去研究認為投資組合保險會使市場波動性增加,但 Basak (1995)發現透過投資組合保險會降低股票市場的波動性及風險溢酬,推測原因為 投資組合保險經理人相對較風險趨避,對於風險性資產較不願意持有。另外,

Basak (1995)與 Grossman & Zhou (1993)模型相當類似,但 Basak (1995)的經 理人考慮終身的消費期間,而 Grossman & Zhou (1993)僅考慮投資組合契約時 期,造成兩者結果完全相反。

而 Grossman & Zhou (1996)以考慮下檔限制下,檢驗 Merton (1971)模型。

發現於整體市場狀況不佳時,投資組合會使市場價格波動增加,使得資產價格出 現均值回歸之現象,並提高夏普比率(Sharpe Ratio)及整體市場波動性。上述研 究皆屬於下檔保護(Downside Protection)的投資策略,經理人須達成絕對投資 績效。因此造成許多經理人為了達成合約上所規定之績效,使用許多避險方法,

形成龐大的成本且限制了投資獲利。

因此 Basak et al. (2006)提出較有彈性的風險管理方法,為追蹤錯誤限制 (Tracking Error Constraints),減少為了避免下檔風險所犧牲掉之獲利,即為 相對績效限制,並視其為影響決策之外生變數。採用 Black & Scholes (1973) 的經濟市場架構,假設投資績效標準制定者為風險趨避,加上考慮經濟環境與經

17

理人之風險偏好。透過動態調整制定投資績效限制,預估可容忍經理人未達成績 效的機率,使其更有彈性地配置資產,減少因保本造成獲利之減少,以較少的成 本維持績效水準。

發現下檔風險經理人在景氣好時,維持沒有下檔限制之投資策略;反之,則 考慮有下檔限制之投資策略,即可達到最高的效益。但僅能保護相對的下檔風險,

一般委託投資契約大多數看重的仍然是絕對績效的達成,並不會依造市場狀況做 調整。除此之外,相對績效限制須額外面臨追蹤誤差的風險。

Basak & Shapiro (2001)將 Value-at-Risk(以下簡稱 VaR)視為影響經濟狀 況的內生變數,透過 VaR 管理市場風險,分析其對最適化動態資產配置策略之影 響。發現使用 VaR Risk Management(以下簡稱 VaR-RM)來風險管理容易使經理人 配置較高的部位於風險性資產,使得當損失發生時,會對資產造成更嚴重的損害。

主要原因為使用 VaR-RM 者專注於損失機率而不是損失的大小。建議利用期望損 失(Limited Expected Losses)的模型修正 VaR-RM 模型。

Cai et al. (2013)研究主要目的,為分析於保護下檔風險下,使委託經理 人進行資產配置時可達到最大利潤及效益,考慮經理人面對委託契約及其他誘因 對投資策略的影響。絕大部分委託經理人並不是直接為提供資金之投資人工作,

舉例而言勞工提撥退休金至勞保局,勞保局委託經理人操作全體勞工的退休金。

勞工並無法直接控管經理人的行為,故瞭解影響經理人決策行為之因素為投資人 所關心的重要議題。另外,前人的研究主要討論保護下檔風險下之資產配置,著 重於最終財富價值,但多數委託人應隨時關切經理人之投資績效,此研究不僅考 慮最終財富,亦考慮多期投資策略下期間之財富。

為了符合社會的變動,選擇動態資產配置(Dynamic Asset Allocation),動 態資產配置能隨時掌握市場上的資訊,調整策略。考慮利率之隨機變動、經理人

18

之效用,將下檔風險限制視為外生變數,利用隨機控制、平賭方法得到最適投資 策略。發現(1)投資財富相當於經理人握有無風險資產及利用可投資標的所複製 出來的歐式買權(European-type Call Option),執行價(Strike Price)相當於 給定經理人必須達到的最低績效標準。(2)由於模型假設為完備市場,所得到之 最適資產配置,投資於各標的權重及最終財富,皆受經理人的風險態度影響。

另外,藉由長期的資產配置最適化過程,了解經理人的決策行為(1)當兩期 基準點差距越大的時候,經理人於第二期時,將提高資產配置於股票部位。(2) 當兩期基準點差距趨近於零時,這會趨使經理人減少創造利潤的誘因,當績效要 求達成時,第二期投資於股票部位將趨近於零,投資集中於保守穩定的債券部位。

(3)風險態度趨避之經理人,進行資產配置時,傾向於將近到期日時,降低股票 部位,以減少面臨股票價格之波動,降低不確定性。

Cai et al. (2013)研究此保護下檔風險之最適投資策略,由於此方法存在 下檔保護之限制條件,故與過去學者加入不同的市場環境、限制條件於 Merton (1971)模型中相同,將無法得到與 Merton (1971)在完美市場的假設下之最適化 資產配置,Merton ratio,一樣簡單明瞭的封閉解(Closed-Form)。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