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教學策略對六年級學生學習此單元之成效差異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教學策略對六年級學生學習此單元之成效差異

本節主要在分析和比較接受「基礎型教學策略」及「建構取向教學策略」對全體 研究對象在學習「簡單機械」單元之學習成效。研究者以兩方面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全 體學生進行比較:

壹、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簡單機械」單元成就測驗的後測得分之差異情形

為了解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在「簡單機械」單元之學習成就情形,研究者將兩組 學生在不同的教學策略下,學習「簡單機械」單元後的得分分佈情形做成統計表,以 及得分情形摘要表整理如表 4-1-1 與 4-1-2 所示。其中,因為全部研究對象最低得分為 12 分,故表 4-1-1 之總分得分區間由 10~19 分為起始點。

42

表 4-1-1

全組學生在單元成就測驗後測得分之分布情形統計表

總得分(分) 實驗組(人) 控制組(人)

10-19 0 1

20-29 0 4

30-39 1 1

40-49 4 2

50-59 1 1

60-69 1 2

70-79 2 3

80-89 9 5

90-99 6 6

100 2 1

合計(人) 26 26

由表 4-1-1 可知,實驗組學生的總得分有 6 人低於及格分數(60 分)之下,佔該 組學生之 23%。控制組學生的總得分有 9 人低於及格分數(60 分)之下,佔該組學生 之 34.6%。在實驗組中 90 分以上的學生有 8 人,佔實驗組學生之 30.8%,其中有 2 人 得滿分,佔該組學生之 7.7%;而控制組中 90 分以上的學生有 7 人,佔控制組學生之 26.9%,其中有 1 人得滿分,佔該組學生之 3.8%。

表 4-1-2

全組學生在單元成就測驗之後測得分情形摘要表

研究對象 人數(人) 最小值(分) 最大值(分) 帄均數(分) 標準差

實驗組 26 36 100 78.0 19.2

控制組 26 12 100 65.5 27.1

由表 4-1-2 可知,實驗組全體學生之帄均成績為 78 分,高於控制組的 65.5 分,且 兩者間相差了 12.5 分。而時驗組的標準差 19.2 也低於控制組的 27.1,可見得前者成績 較後者集中。

貳、實驗組與控制組全組學生在「簡單機械」成就測驗各題之答對率。

為了知道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在各試題的作答表現,研究者將兩組學生在接受不

43

44

圖 4-1-1

研究者根據表 4-1-3 與圖 4-1-1 所得到之結果,可得知以下推論:

一、實驗組的帄均答對率 78%,控制組的帄均答對率 65.5%,顯示實驗組在整份測 驗的帄均答對率優於控制組。

二、實驗組在第 3、4、5、6、8、12、13、15、18、19、22、23、24 題的答對率均在 80%之上,表示這 13 題對實驗組學生而言是較簡單的,其中第 5 題的答對率為 100%,表示全部的實驗組學生均完全答對第 5 題。在對照試題內容後發現,第 5 題是有關槓桿原理應用在翹翹板上的題目,和學生的日常經驗有關連,因此對實 驗組學生而言是較容易理解的。

三、實驗組在各試題答對率大致均在 60%以上,唯有第 14、16 題答對率分別為 31%

和 58%,在對照試題內容後發現,此兩題為使用輪軸實驗器的實驗題,由此推得,

在簡單機械單元實驗中,輪軸概念對實驗組的學生而言是較為困難的。

四、控制組在第 5、8、18、19 題的答對率均在 80%之上,表示這 4 題對控制組學生 而言是較容易的。

五、控制組在各試題答對率大致均在 60%以上,唯有第 1、7、14、16、17、25 題答 對率低於 60%,在對照試題內容後發現,除了第 17 題是應用輪軸原理的工具之 外,其餘五題皆和實驗操作有關,由此推論,相較於原理概念的應用,實驗操作 對控制組的學生而言是較難理解的。

45

叄、實驗組與控制組全組學生在「簡單機械」單元之學習成效有無顯著性差異。

研究者以教學策略為自變項,兩組的「簡單機械」單元之前測總分作為共變項,

後測總分作為依變項,進行共變數分析,以了解兩組學生在「簡單機械」單元之學習 成效有無顯著差異。

表 4-1-4

實驗組與控制組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型 III 帄方和 自由度 帄均帄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別 * 前測總分 225.23 1 225.23 9.964 0.003

誤差 1084.993 48 22.604 總和 1932.981 51 由表 4-1-4 中可以發現,檢定結果為 F=9.964,p=.003<.05,表示實驗組與控制 組全組學生在「簡單機械」單元之學習成效有顯著性差異。

第二節 不同教學策略對高、中、低分組學生學習此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