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探討簡單機械之問題情境結構

由表 2-2-3、表 2-2-4 可知,各版本的相異處:

一、南一版最早接觸力的相關概念,國編版最晚接觸。

二、編寫架構和教材編排順序不同。

三、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有差異。

相同處:皆在國小六年級時有槓桿相關概念之單元課程。

由於本研究實驗學校之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採用翰林版,故以翰林版為參考 可知,學生在學習本研究單元之前應已具備力對物體的作用、力的測量、摩擦力之 概念的能力,並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為基礎,進行簡單機械概念之學習。

第三節 探討簡單機械之問題情境結構

教師在教授簡單機械中的槓桿概念時,常以實驗器材輔助教學,學生可藉由動 手操作槓桿實驗器了解槓桿原理,有助於在面臨問題情境時探索出實驗結果,建立 槓桿概念。

參考 Siegler(1976)所提出的學生面對槓桿問題時,會使用到四種解題規則之 一,對應研究者在真實情境的槓桿實驗器操作,將槓桿帄衡之問題情境結構整理如 下表 2-3-1 所示:

18

表 2-3-1

Siegler 之槓桿解題規則及對應之問題情境表

規則 對應之問題情境

如果兩邊的重量相同,將預測槓桿會帄衡;

正確例子

錯誤例子

19

如果重量不同,將預測重量較大的一邊會往下傾斜。

正確例子

錯誤例子

20

如果一邊的重量較多,將預測重量較重的一邊會往下傾斜;

正確例子

錯誤例子

如果兩邊的重量相同,會預測距離較大的一邊往下傾斜。

正確例子

21

如果兩邊的重量和距離都相同,將預測槓桿會帄衡;

正確例子

如果兩邊的重量相同,會預測距離較大的一邊往下傾斜;

正確例子

如果兩邊的距離相同,會預測重量較大的一邊往下傾斜;

正確例子

22

如果重量較大且距離較遠的是同一邊,就預測重量較大的一邊往下傾斜。

正確例子

如果一邊的砝碼較多,另一邊距離較遠,就思考混亂或猜測答案。

當一邊的砝碼較多,另一邊距離較遠,就計算重量和距離的乘積,並預測 力矩較大的一邊會往下傾斜。

正確例子

由表 2-3-1 可知:正確的解題規則會對應到正確的答案,而不正確的解題規則 有時也會對應到正確和錯誤的答案,由此可知,錯誤的解決規則有時可以解決某些 問題情境,但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情境。

規則一〜四的思考流程如下圖 2-3-1、圖 2-3-2、圖 2-3-3、圖 2-3-4 所示:

23

圖 2-3-1 規則一之思考流程

圖 2-3-2 規則二之思考流程

圖 2-3-3 規則三之思考流程

24

圖 2-3-4 規則四之思考流程

Siegler(1976)還分類了六種槓桿題型,用來研究學生在面對槓桿問題情境時會用 到的規則,以下是研究者整理題型所對應的槓桿實驗器操作如下表 2-3-2 所示:

表 2-3-2 六種槓桿題型

題目類型 內容說明

第一類帄衡題 支點左右兩端的砝碼數量與距離都相同。如圖 2-3-5。

第二類重量題 支點左右兩端的距離相同,但砝碼數量不同。如圖 2-3-6。

第三類距離題 支點左右兩端的砝碼數量相同,但距離不同。如圖 2-3-7。

第四類衝突重量題 一端砝碼數量較多、距離較短,另一端砝碼數量較少、

距離較遠,砝碼數量較多的一端會往下傾斜,如圖 2-3-8。

第五類衝突距離題 一端砝碼數量較多、距離較短,另一端砝碼數量較少、

距離較遠,距離較遠的一端會往下傾斜,如圖 2-3-9。

第六類衝突帄衡題 一端砝碼數量較多、距離較短,另一端砝碼數量較少、

距離較遠,槓桿兩端會帄衡,如圖 2-3-10。

25

圖 2-3-5

2-3-6

圖 2-3-7

26

圖 2-3-8

圖 2-3-9

圖 2-3-10

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