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旨在探討基礎型教學策略在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領域簡單機械單元之應 用。全章共分為四小節,首先闡述研究動機與背景,其次說明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接著名詞釋義,最後描述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工具或設施,經常都需要使用到科學知識和技能,無論是騎 腳踏車,或是玩翹翹板,都是以科學原理為基礎,生活中處處皆有科學的現象。而 學生科學能力的培養,是透過實驗、觀察、記錄、討論與蒐集資料等方式進行,將 抽象不容易懂的概念具象化,讓學生在活動進行中,能自己具體說出觀察到的現象,

以及學會歸納、統整結果,藉由練習實驗器材的操作,能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並 與同儕共同合作,培養查閱資料的能力,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落實應用在生活中。

科學知識也常被用來代表一個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是屬於一門基礎科學, 也就是說「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是 科學之母」。在知識經濟的現代,世界上許多先進的國家,例如:英、美、日等國,

都深怕自己國家的科技發展會落後於其他國,而導致經濟衰退。為了有效提升自己 國家的競爭力與人民的生活品質,各國紛紛作大幅度的教育改革,將致力於科技與 人文並重的教育,尤其重視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育這方面的改革,培養學生分析 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潛能。(張添雄,2009)

坊間各版本的教科書,在教材內容的編排方面,基本上無法顧及到各地區學校 的獨特條件和需求;因此,身為運用教科書為教材的實務工作者,即學校教師,在 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應該照本宣科,而是需要確實了解與課程實施有關的教材、學 生、教師和環境等課程要素(黃繼仁,2005;歐用生,2003;Bell,1993;Roby,1985;

Schwab,1962,1964,1973,1974,1978/1970,1983)的特性,並且依據其特性安 排比較適合的教學教材順序,設計符合學生課程需求的評量與學習活動。

2

科學概念是從基礎慢慢日積月累的,學生在學習上會遇到困惑,有一部分的原 因是因為先備知識的不足。國內學者劉湘川(2004)指出在學習的過程中,前一項知 識或能力的學習,會影響後一項知識或能力的學習。因此決定採用著重先備知識及 其連續性的基礎型教學策略來進行六年級的簡單機械單元之教學。

本研究將以六年級自然與生活領域「簡單機械」為教學單元,配合九年一貫能 力指標「7-3-4-2:察覺許多巧妙的工具常是簡單科學原理的應用。」,並結合策略性 課題系列化法(Strategic Task Sequencing Method,STS 法)中的基礎型教學策略,安 排適合的教學活動,並設計「簡單機械」的成就測驗,用來評估本教學模式的學習 成效,期望得到相關的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可以知道,研究者欲使用基礎型教學策略和建構取向教學 策略這兩種教學方法來進行國小六年級簡單機械單元之教學,並將這兩個班級教學 後的成效進行比較,觀察兩者間教學成效的差異情形。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分析基礎型教學策略與建構取向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學習「簡單機 械」單元之成效差異。

二、 分析基礎型教學策略與建構取向教學策略對不同性別的國小六年級學生在學 習「簡單機械」單元之成效差異。

三、 分析基礎型教學策略與建構取向教學策略對高、中、低分組群的國小六年級學 生在學習「簡單機械」單元之成效差異。

四、 提供國小教師在教授簡單機械單元及使用基礎型教學策略時之參考。

貳、待答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如下:

一、 基礎型教學策略與建構取向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學習「簡單機械」單 元之成效。

二、 基礎型教學策略與建構取向教學策略對不同性別的國小六年級學生在學習「簡

3

單機械」單元之成效。

三、 基礎型教學策略與建構取向教學策略對高、中、低分組群的國小六年級學生在 學習「簡單機械」單元之成效。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究使用「基礎型教學策略」及「建構取向教學策略」,對國小 六年級學生進行「簡單機械」單元教學之成效差異,為了利於本研究的分析與討論,

茲將基礎型教學策略、建構取向教學策略、國小六年級學生、「簡單機械」單元、

學習成效釋義如下:

壹、 基礎型教學策略

本研究中的基礎型教學策略係指日本學者竹谷誠、中內辰哉與船橋芳雄三人,

在2007年藉由竹谷誠教授的「策略性教學課題系列化法」(Strategic Task Sequencing Method,簡稱STS法),並用理論的觀點去建構系列化順序,提出的四種不同的教學 策略,分別為基礎型、應用型、脈絡型與非脈絡型四種型態,而基礎型教學策略是其中之 一。基礎型教學策略是著重先備知識及其連續性的教學策略。

貳、 建構取向教學策略

本研究指的建構取向教學策略,為教師在教授簡單機械單元時,完全依照翰林 版第八冊第二單元課本所編排之教學順序進行,透過黑板講解及教具操作將教學內 容以講授的方式直接傳達給學生,進而達成教學目標。

參、 國小六年級學生

本研究指的六年級學生,為一百零二學年度就讀於臺灣的國小六年級,並已修 習完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學生。

肆、 「簡單機械」單元

凡能讓我們省力、省時或方便操作的工具,都可以稱為「機械」。常用的機械 大部分是由槓桿、輪軸、滑輪以及斜面等基本元件組合而成,稱之為「簡單機 械」。本研究指的「簡單機械」單元,其內容僅包含「認識槓桿」、「輪軸的 應用」兩大類。

4

伍、 學習成效(learning achievement)

學習成效係指學習者在學習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時,對教學內容之精熟程度。

本研究中指的學習成效,為研究者自編的「簡單機械單元成就測驗」上的成績來代 表學生的學習成效。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以彰化縣秀水鄉某國民小學六年級的兩個班級共52位學生作為研究樣 本,進行「國小六年級學生簡單機械單元成就測驗」,並依據學生的答題表現進行 分析。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過程中主要限制如下:

一、研究對象

因考慮研究者的時間與方便性,以彰化縣秀水鄉某國民小學102學年度之六年級 的兩個班級共52位學生作為取樣樣本,正式施測時,實驗組與控制組均由研究者親 自進行施測。

二、研究時間

以研究對象學習「簡單機械」單元內容為主,現行國小上課時間一節課為40分 鐘,本研究教學時間共6節課,合計240分鐘。

三、研究內容

以翰林版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簡單機械」單元為實驗教學單元。

四、研究方法

依據紙筆測驗的結果當數據,用SPSS軟體進行學生簡單機械概念的學習成效分 析。

因本研究有上述種種限制,為了顧慮研究之嚴謹性,故此份研究結果僅供參考,

不宜過度或衍伸之推論。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