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基礎型教學策略的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究使用「基礎型教學策略」及「建構取向教學策略」,對國 小六年級學生進行「簡單機械」單元教學之成效差異。在文獻探討方面一共分為五 小節:第一節探討基礎型教學策略,第二節探討簡單機械課程,第三節探討簡單機 械之問題情境結構,第四節則探討簡單機械之迷思概念。其中,第一節為尋求本研 究實驗組之教學順序,其餘四節均用來當作研究者之教學和發展施測工具時的參考。

第一節 基礎型教學策略的探討

壹、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教學過程中所實施的整體方案,並結合了教學方法,以特定的教學 理論和教學觀念為基礎,先依照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決定內 容編排的順序,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將所要教授的內容教導給學生,為了實 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制定的,它包含合理的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材料和 方法,制定學生和教師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

根據近年來對於科學教育的研究,證實科學思考能力可以藉由各種教學策略加 以提升(引自蘇育任,1995)。更有許多研究指出,應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和適當的教 材內容,可避免不必要的迷思概念產生,更可積極使迷思概念轉變成正確的科學概 念(Posner,et al,1982)。而國內也有許多研究者,對於不同的教學策略對學生自然 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的影響進行探究,其結論如下:

一、蘇育任(1995)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運用「探究教學模式」對 認知型態不同的學生學習自然科的成績的影響,發現接受結構探究式教學的學生,

其自然科成績均較接受自由探究式教學的學生高。

二、洪信德(1999)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採取「異質分組實驗式探 索教學策略」對學生學習「輪軸和滑輪」單元的成效,發現該策略對成績中等以上 學生有實質的學習幫助。

6

三、陳琍娟(2008) 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運用「POE 教學策略」對 學生學習「月相」、「浮力」、「毛細現象」和「光的折射」這四個單元的成效,發現 該策略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此單元的思考能力和學習成效,並增 加學生積極正向的學習態度。

四、周美娟(2013) 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運用「POE 教學策略」對 高、中、低學習成就之學生學習「奇妙的校園植物」單元的成效,發現該策略對高 學習成就之學生在經由教學後其理解力最強、反應最快;中學習成就之學生符合主 流科學家之科學概念;低學習成就之學生在經由教學後進步幅度最多。整體而言,

皆能提升學生學習此單元的學習成效。

五、林莉珊(2013)以國小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運用「質性問題解決教學 策略」對學生學習「大地的奧祕」單元的成效,發現該策略有助於教師診斷學生學 習狀況,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學習此單元的學習成效,並增加學生正向的自 然科學習態度。

六、林如敏(2013) 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運用「POE 教學策略」對 學生學習「太陽與四季」單元的成效,發現該策略能提升學生學習此單元的學習成 效,並增加學生積極正向的學習態度。發現該策略對學生在此單元的整體概念和過 程技能是有幫助的。

七、黃景熙(2014)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透過「SDE(自我解釋-小 組討論-再解釋)教學策略」對學生學習「月亮」單元的成效,發現該策略對學生的 迷思概念有減少的效果,且能加深學習的印象,提升學習此單元的成效。

八、陳燕嬋(2014) 以國小三、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運用「POE 教學 策略」對學生學習「地心引力」概念的成效,發現該策略對學生建立此概念是有幫 助的。

九、鍾文憲(2014) 以國中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運用「概念構圖教學策略」

對學生學習「磁學」單元的成效,發現該策略能提升學生學習此單元的學習成效,

並增加學生積極正向的學習態度。

由上述文獻可知,適當的教學策略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讓學生在學習科學 知識時能感興趣,並且增加學生正向的自然科學習態度。

7 人,透過竹谷誠的「策略性教學課題系列化法」(Strategic Task Sequencing method,簡稱 STS 法),以理論的觀點建構系列化順序,提出的四種不同的教學策 略之一,是著重先備知識及其連續性的一種教學策略(李柏儒、郭輝煌、李仲瑜、王

8

五、So (vi )是vi的目標課題之集合,So (v j )是vj的目標課題之集合前題課題vi之集合。

六、n (So (vi ) ∩ So (v j ))表示是課題vi和課題 vj 擁有相同的目標課題之元素個數。

七、當0   1, 1    0(典型如  0.5,   0.5)時,此教學策略為重視前提課 題而輕視目標課題,即基礎型教學策略。

以下根據李柏儒、郭輝煌等人,在 2012 年發表之期刊所提出「分數加法」共 12 個教學課題,來說明基礎型教學策略所對應之演算法,其推論教學歷程之順序:

表 2-1-1

分數加法的教學課題

課題編號 內 容 課題編號 內 容 課題1 同分母分數加法(不進位、不約分) 課題7 公因數

課題2 同分母分數加法的進位(不約分) 課題8 公倍數 課題3 同分母分數加法的約分(不進位) 課題9 真分數 課題4 同分母分數加法的進位與約分 課題10 假分數 課題5 異分母分數加法的通分 課題11 帶分數

課題6 異分母分數加法(含帶分數) 課題12 假分數化為帶分數 資料來源:引自李柏儒、郭輝煌、李仲瑜等,2012,頁 93。

根據表 2-1-1 以及詮釋結構分析法(Takeya, 1999),可以知道該課程的教學結 構圖,如圖 2-1-1 所示。

圖 2-1-1「分數加法」課程的教學結構圖

資料來源:引自李柏儒、郭輝煌、李仲瑜等,2012,頁 93。

若設定基礎型教學策略之( α , β )為(0.5 ,0.5),且 v1 v7 v9 v8 已完成時,

6 4 6

5 2 3 8 12 1 7 9 10 11

9

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