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地理論、點-軸系統與大學發展之關聯

第五章 結果與解析

第二節 中地理論、點-軸系統與大學發展之關聯

1 3 5

升學機會增加

終身教育體制充實完備

提昇文化環境

大學相關人口增加

吸引年輕人地區的活絡性 地區產業的振興

商業的振興 當地企業人才的供給

業務機能的充實 都市景觀的提昇

1995年調查 1994年調查 圖 5-1-6 日本各大學選定設校各縣市之效果

資料來源:日本國土廳(1995)

雖然日本的調查是針對其國內多數的大學院校,大規模呈現整體縣市對大 學的觀感,不像本研究僅著墨於東部地區的二所大學,無法探究其不同地區單 一大學的實際情形;但日本國土廳對大學與當地的調查研究已行之多年,長期 展現出的結果確實顯示,各縣市居民的期望,有助於大學多元功能的發揮,達 到機能中心的效果。而我國並無從事與日本相似之研究,或發展類似的期望指 標,嚴重阻隔大學與當地居民的溝通管道,造成校園內外各自組成互不相干之 個體,無法互相交流,也無法得知校園內外人士對大學發展的不同看法。我國 也應要開始重視大學內部與外部意見交流,讓校方與校外居民共同創造大學的 契機,並開創當地的各項發展。

第二節 中地理論、點-軸系統與大學發展之關聯

由上節所述,雖然二所大學周邊的居民,在四項發展因素和十二項期望指 標中的贊同度有所差異,但仍然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力。大學為一文教設施,

在我國的都市階層分類中,大學院校編列在區域中心裡,人口集居規模可從 20 萬至 200 萬人,所能影響之人口更可達 600 萬人(辛晚教,1986;林英彥,

2002;孔憲法等人,2003)。由此可知,大學在區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相當潛 力的人口吸引力。

從中地理論的觀點而言,聚落具有中心性和層級性,從前章所述,發現大 學可視為一中地,吸引人口聚集,並對其腹地提供各種服務機能,使其在人口 成長、文化環境、產業經濟上有別於他處。另外就區位圖來看(圖 5-2-1),國立 東華大學與花蓮市區遙遙相望,有其層級上的不同,花蓮市機能多元、服務範 圍廣、人口密集度高,屬較高階層的聚落,而東華大學的文教機能較強、服務 範圍相對較小,屬較低階層的聚落,且二地各有其服務的腹地,而腹地又各自 獨立不重疊。

依 點 - 軸 系 統 ( 陸 大 道 , 1999) 的 論 點 , 帶 動 各 級 區 域 發 展 的 各 級 中 心

「點」,會延伸出「軸」來若干聯結不同級別的中地,而形成相對密集的人口 產業帶。東部地區的聚落區位形態與北、中、南部地區不同,沒有高級階層的 都會區,亦沒有腹地相互重疊的中型城市。東部地區的聚落分隔情形相當明 顯,聚落與聚落之類獨立性較高,腹地很少會有重疊之現象。

花蓮市和國立東華大學各自為「點」,但之間聯結所延伸出的軸,未來也 會帶動軸線上的發展,使其擴大成為共同發展之區域。如同普林斯頓大學(趙家 麟,1998),為了因應其發展擴張,而以建設各項公共設施,來聯結都會區,並 帶動整體區域發展。而國立台東大學在搬遷至新校區後,也會與原本舊校區所 在地----台東市區有相對的距離,其區位會與國立東華大學和花蓮市區相似(圖 5-2-),屆時台東大學的發展也會趨向目前東華大學的狀況,配合都市計畫的整 體發展,與台東市區以及南方的知本風景特定區,形成交通上的運輸聯結,加 強中地與中地間的腹地擴張,提昇整體發展。

而大學既為一文教設施,如同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在文化及教育上的機 能比其他機能較強,因此大學可以藉由其文教機能上的力量,串聯其他較高層 級的中地,擴展其服務的腹地範圍,以達全面性的區域發展。

東華大學 志學村

圖 5-2-1 花蓮市區、國立東華大學區位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上河文化(2001)

太平洋 台東市區

國立台東大學新校區

1.5km

知本風景特定區

圖 5-2-2 台東市區、台東大學區位圖 資料來源:台東縣都市計劃圖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高等教育的開放與鬆綁使得大學院校逐漸朝著社會敞開大門,不像過去將 大學封閉於圍牆內。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張,大學應與社會建立良好的互動關 係,無論是在社區、都市、甚至國家,大學皆需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其多元 的功能。大學配合社會而轉變,社會提供大學所需的資源環境,大學與其所設 立的區域互動也趨之於頻繁、複雜。本研究主要針對在大學周圍的活動居民,

探討其對大學的觀點與期望,以瞭解大學與周邊區域發展的關聯性。

第一節 結論

一、居民在文化環境、教育服務的贊同度高於社會人口、產業經濟

在初始時,居民對大學所能發揮的功能皆偏重於教育服務方面,這是高等 教育機構的基本功能,也符合一般人對大學功能的認知。大學教育的主要功能 是在傳遞知識,但由於全民終身學習的風潮,接受知識的對象已不只是大學所 培養的精英,一般大眾的受教需求也日漸提高,使得大學也需肩負起教育大眾 的責任。

另外,二地大學之居民皆期望可多設立科系,尤其是能夠與當地文化、社 會、產業結合之科系,可提昇居民與大學人員之間的學術交流機會,共同創造 當地特色。以東華大學為例,其設立之海洋學系就是當地特色的代表,而台東 大學的南島文化研究所也是當地特殊的文化,由此可知,二地大學皆已漸漸發 展出帶有當地特點的科系。

大學設立後,周邊的公共設施系統也應同時加以規劃完整。以國立東華大 學為例,其大學設立後,學生數的增加使得道路的負荷量過大,而引起周邊居 民的怨言,由於舊有道路並未拓寬,而新闢之道路又不符合校內人士出入之動 線,使用率偏低,造成交通流動的限制。學生大量進入校區,所產生的交通道 路上的影響,也在都市大學中可見,同樣造成負荷不良的現象,因此在交通規 劃上應有完善的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二地居民的意見中,大多表示大學所培育出的人才會駐留在當 地的不多,使得當地的人力資源無法提昇。隨著當地本身人口的流失,又留不 住新駐的外來人口,當地發展停滯不前,一直是二地居民的困境。事實上,這

應是大環境的問題,就業的機會不多、少子化的現象已慢慢浮現、人口往大都 市集中的趨勢也已顯現多年,人口流失的現象若無加以改善,城鄉的均衡就無 法達成。

由於大學設立引入許多就學人口,學校師生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得靠周圍區 域來供應,因而發展出商圈,吸引更多人趨進發展。然而對照現今的情形,居 民認為最符合大學在實際情境上所發揮的功能是以經濟方面最為明顯,其次才 是教育和文化。

研究的結果可知,目前國立台東大學周圍的居民對其新校區所抱持的期望 亦以教育和文化為重,這與東華大學周圍居民的過去期望相同,但也許在台東 大學遷至新校區後,周圍區域明顯的改變就是商圈的產生。

另外,研究結果亦顯示,二所案例大學周邊居民皆認為大學最難展現之功 能為吸引企業投資、產官學合作等與地方產業相關之領域。目前我國人口岀生 率逐年下降。在不久的未來,少子化的情形就會日益嚴重,我國正處在高等教 育大量擴張後的時期,大學院校為確保將來的留存,勢必要走向具有獨特性特 色之大學。發展大學特色的途徑之一,就是透過產學合作,藉由與企業聯盟,

使大學與企業能同時在學術上及實務上互助發展,更可配合地方特有之文化,

走向永續的道路。

二、居民的期望符合度以文化環境、教育服務較高,社會人口、產業經濟較低 現今的大學漸漸走向開放的道路,與周圍區域的居民互動更高;然而透過 以上的分析,可以了解居民對大學的期望相當高,但大學卻不一定能達到居民 的期望。這也許是大學和當地居民無法達到共識的結果。大學應與當地居民多 交流,共同規劃雙方互利互惠的未來,提出具體明確的目標,通力合作,落實 期望不足之處。

大學在社會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除了是傳播和學習知識的媒體外,也 是文化活動的體系,能夠促進地方繁榮、經濟發展、吸引與大學相關的商業設 置、塑造社區特色,開發人力資源等。大學本身為一動態成長的有機體,會隨 著社會變遷和需求使其有機的成長、汰舊換新,進一步引導社會的發展。大學 所在的區域也提供大學多樣化的生活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資源、都市的 文化活動設施等。大學的發展離不開都市和區域,而都市亦需大學存在來活絡

地方發展、充實其文化內涵。大學周圍的環境發展,也會影響都市的生活環境 品質,為提昇居民的整體生活環境,創造區域與大學共生共榮的環境,可規劃 整個區域的土地、道路、交通,與區域中的大學做整體的規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