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程發展與推動

一、健康教育的課程實施背景與定義

在臺灣長期以來普遍以智育掛帥,社會主流偏好升學導向型的知 識堆疊教育,希望所學結果能夠在考試成績上直接看到成效,將教育 約束於狹隘的升學測驗之中(姚友雅 & 黃蕙欣, 2013),蔚成一股令人 詬病的「萬般皆下品,唯有成績高」之陋習。

然而,「健康本是一切學習的基礎」這個先決條件,隨著時代更 迭與觀念變遷,教育改革的風潮開始盛行,在資訊發達的現代要獲得 學識已經不需擔心求謁無門,反而是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倒讓人覺得 遙不可及。「健康」好比作空氣,瀰漫在你的身邊、你我之間,甚至充 斥整個環境,常人卻視若無睹、恍若無聞,往往在缺乏或失去之刻,

才深深體悟到其重要性;「教育」彷彿養分的存在,充實著健康生活 的能源,是型塑人格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人的生命需要空氣與養分,

健全的人格發展當然免不了健康與教育。綜上所述,樹立健康意識、

改善不健康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藉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 危險因素,即為「健康教育」的宗旨(MBA 智库百科, 2017)。

在臺灣的健康教育具有兩種含意:廣義上,泛指公共衛生領域上 各項衛生與醫療的教育推廣工作;狹義上,係指在學校體系所開設的

12

課程名稱或相關活動(劉潔心, 2018)。簡言之,健康教育是一門兼具知 識學習與健康目標的生活學科。

二、健康教育的課程發展歷程

如果從社會變遷的角度審視,國內曾參與衛生政策規劃與改革的 學者提出公共衛生三階段的時序劃分法:(一)1850 年起,發現細菌 與病媒源等傳染病致病過程與防治的傳統階段;(二)1970 年起,預 防勝於治療的意識覺醒,開始注重個人層面之衛生與健康管理的新公 共衛生階段;(三)2000 年起,開始注重生活條件,以消彌健康不平 等為願景的社會決定因素階段(江東亮, 2016)。前述這些轉變的歷程也 影響健康教育的發展,對應行政院衛生署(現今衛生福利部)的臺灣 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將公共衛生與醫療分作四個階段:(一)1947 至 1970 年的建立期,屬於典型的公衛典範階段,當時正著力改善傳 染病與致病環境,仍以「衛生為本質」;自此之後為轉捩點,進入從

「健康為本質」的思維之(二)1971 至 1985 年的擴張期;(三)1986 至 1994 年的整合期;及(四)1995 年起的全民健保期;綜上比較,

兩者演進歷程近乎一致。

臺灣的健康教育課程因應公共衛生發展史,於 1970 後的三個階 段開始有明顯的轉變,其歷程大致分作下述:

13

(一) 傳統典範期(1968-1999)

此時仍是以統編版課程與教材為標準的階段,偏重生物醫學 與疾病預防的知識,即使臺灣在2000 年以前仍處於統編版階段,

卻也逐漸符應國際潮流開始採取「行為取向」的健康教育,引入 行為科學理論與生活型態的課程內涵,卻受限於當時的健康教育 為聯考考科,仍偏頗在生物醫學導向的知識,教學方法也難脫囤 積式教育與健康說服策略的囹圄(劉潔心, 2018)。

(二) 新公共衛生時期(2000-2017)

此時期又被稱作九年一貫能力指標階段,教科書開放民間版 本,將健康教育與體育合併成學習領域,以學生為學習本位,設 計大單元活動課程,著重融入心理與社會面向的行為取向,以生 活實踐為主要的教學目的,於此之時,開始廣納多元的教學策略 促進健康行為的產生(劉潔心, 2018)。

九年一貫是一個「課程標準」的時代,當時的健康教育對於 課程規範相當繁瑣,大從單元、教材、進度、方法、評量皆列有 標準,小至教學細目、選配教材、教學時間長度等均明列其中,

鉅細靡遺地設定了教學的範圍與界線,讓教師清楚地知道要教什 麼內容,卻也囿限了內容範圍的彈性。然而,有些自九年一貫的 課程鬆綁對於健康教育產生的影響,為後續的健康教育轉型奠定

14

了良好的基礎,大致可以歸列下列幾點(黃蕙欣, 2018):

1. 教學方法的更迭

在傳統健康教育被視為科目時,考試是引導教學走向的 唯一信仰,多數教學乃建立在教師用知識性填鴨出學童的學 習成效,而學童則用高分回應教師教學成就的同溫層效應;

自九年一貫起健康教育被改作生活學科,是以「生活應用」為 教學取向,讓現場教師面臨必須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 攸關教學方法改變的挑戰,將上行下效的學習領導關係,改 為與學童生活經驗互動的平行對話,甚至活絡情意與技能等 教學內容。

2. 教材類型的開放

由單一的國立編譯館出版教科書走向一綱多本,開放了 教材類型選擇的視野之餘,更激發了現場教師的教學構思與 新意;爾後隨著市場機制的篩選過程,留下較具有前瞻性的 教材,更重要的是提供自由選配教材的彈性空間,只需在課 程發展委員會的同意之下得以使用自編或自選教材,大幅提 升課程自主性。

3. 教學結構的連貫

自九年一貫起健康教育的實質學習時數增多,在教學策

15

略與學習內容的設計上便需納入承先啟後、深淺之別的考量,

與兼顧知識以外的學習層面(如:情意、技能)的教學結構。

4. 教學交流的擴充

在教育政策的要求之下,透過研習活動與教學研討會增 專業對話機會,產生許多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與合作經驗,

有助於跨領域教學或是彈性學習課程基礎的奠定。

(三) 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階段(2018~)

早在 2003 年聯合國即開始提出素養世代(Literacy Decade)的 概念,呼籲各國群力發展並重視學童的健康素養教育(Nations, 2003)。國內一項調查 162,609 位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大規模研究顯 示,我國學童的整體健康素養程度為 74.9%,在認知、態度,及 技能三項層面中以認知層面 69.3%為最低(劉潔心, 廖梨伶, 施淑 芳, 張子超, & 紀雪雲, 2014),亦彰顯健康教育亟需媒合健康素養 的迫切性。

為了順應國際間進行素養導向的健康教育潮流,並承序九年 一貫所奠定的良好基礎,臺灣於 2014 年正式啟動十二年國民基 本教育實施計畫,從設立到重整課綱總綱,教育部宣布於一○八 學年度(2019 年)實施新課綱。於本時期開始的健康教育,以強 化增能、批判取向,據以提升個人或團體的健康意識與行動力等

16

內容為主,同時屏除課程標準的限制,讓教學主題能因應社會變 遷,更新資訊、數據及理念,教師也得以自主將不同的媒材融入 教學,增加學習彈性(劉潔心, 2018)。

三、健康教育的實施場域

健康教育是一個包含公共衛生與教育兩大領域專長的特殊專業,

在學校的健康教育課程更深受兩者理念與政策變革的影響。為了建立 良好的學校健康教育系統,政府早在 1959 年便於師範教育體系設立 衛生教育系,作為教育人才的培育與成長根源,提供健康教育的專業 師資。

正因為健康教育的實施與其結果,都將如實地反映社會問題、時 代變遷、人本價值,甚至未來趨勢的契機。故而在公共衛生領域而言,

不同的時代一定有著不同的健康問題,從廣大的社會衛生政策到細緻 的個人健康管理,從早期的衛生環境設施到迄今的文明疾病陋習,皆 暗示著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解決這些健康問題為前提之下,

健康教育需要的是一個「專業的載體」,方能配合新興議題潮流與政 策走向,承接與因應改變國人的價值觀與促進健康行為(劉潔心, 2018),

因此,自然是以學校作為這個專業的載體,從國民基本教育階段入手,

作為健康教育為最佳的扎根立基點。

四、健康教育的重要內涵與學習重點

17

挾著「健康素養」的國際共識主流,我國自 2014 年推動十二年 國民基本教育,便開始轉型成「課程綱要」時代,自此的健康教育宗 旨係在培養具備終身健康生活之知識、能力與態度的健全國民,在「成 就每一個孩子」的願景架構下,包含三項重要內涵(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8):

(一) 以學生為主體、全人健康為理念、生活情境為基礎之教育方針。

(二) 運用生活技能探究與解決健康問題,發展適合的健康知識、情意、

技能,及行為等學習表現,讓學童適性開展成終身學習者。

(三) 建立健康生活型態,培養各種健康素養並體現於生活中。

除了上述三項重要內涵之外,在學習重點與實踐方式上,則分別 設有三項層面:

(一) 運用生活情境教導學童個人的覺知、澄清、思考,及建立價值觀 等自我精進成長與自信,稱之「自發」。

(二) 建立合作的人際關係,強化人與環境之間的健康互動,稱之「互 動」。

(三) 在社會的多元性連結下,實現健康倡議、珍惜資源,以構築高健 康素質的共同榮景,稱之「共好」。

並依不同身心發展成熟度,進行漸進式的層次安排,與不同學習 階段性發展的規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健康教育更強調學習的連

18

貫與統整,注重學童的學習自主、身心發展、潛能開發,及健康素養 等,在課程改革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更肩負提升新世紀國家整體競 爭力的重要使命(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8)。

五、健康教育扎根階段的優勢與困境

人民是社會的基礎力量,而人民素質是國力與國家競爭力的具體 表現,健康更是影響每一位人民生活與教化的素質之最重要的資產。

學童是人民的籽苗,身處學童時期的國民基本教育,具有深化基本學 力,融入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作有脈絡、有意義的學習,更能奠定未 來每一位人民的終生健康狀態。

正因為健康教育是一門兼蓄知識學習與健康目標的生活學科,而 國小階段的學童正處於早期培養健康行為,形塑健康人格的黃金時期,

正因為健康教育是一門兼蓄知識學習與健康目標的生活學科,而 國小階段的學童正處於早期培養健康行為,形塑健康人格的黃金時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