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中高齡與高齡族群

一、中高齡與高齡者之定義

在國際上,世界衛生組織以65 歲以上人口比率做為一個社會高齡化程度的判 斷依據。健康相關研究報告中則常將45 歲至 64 歲定義為中年人(middle-aged),

年滿65 歲以上為老人(Folkman & Lazarus, 1980; Verbrugge, 1984),亦有在探討年 長者消費市場上以55 歲為界者(Shoemaker, 1989)。在國內,依中華民國現行之老 人福利法,年滿 65 歲以上為老人,意即高齡者。就業服務法則定義年滿 45 歲至 65 歲之國民為中高齡者。本研究參考以上定義並去除重疊而矛盾部分,將年滿 45 歲至64 歲界定為中高齡者,年滿 65 歲以上界定為高齡者。

二、中高齡及高齡族群日常生活與健康

據統計,2017 年國內 45 到 64 歲的中高齡族群有六成多在就業中,65 歲以上 高齡者則約九成已沒有在外工作(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9;勞動部統計處,

2018)。居住上則皆以兩代或三代家庭為主(衛生福利部,2018)。

在休閒興趣方面,衛服部(2018)統計 55 歲以上人口休閒活動以「看電視」

占八成左右最多,其次為「戶外健身、運動」占五成多。洪崇彬與王慧媚(2012)

調查55 歲以上銀髮族的旅遊動機,前兩名為「為了獲得休息和放鬆」、「為了接近 大自然,尋求精神上的提升」。資料顯示中高齡以上族群對接觸戶外自然環境應抱 有相當程度的興趣。

中高齡以上族群生理健康方面的問題較多。55 至 64 歲者有 40.7%自述患有慢 性疾病,至65 歲以上增加為 64.9%(衛生福利部,2018)。其中心血管疾病為大宗。

根據衛福部2005 至 2008 期間的抽樣調查,國人在 45 歲至 64 歲中高齡族群中,

男性有28.9%、女性有 17.6%有高血壓或有服用降血壓藥物,在 65 歲以上高齡族 群中,男性有55.9%、女性有 52.3%有高血壓或有服用降血壓藥物(衛生福利部統 計處,2016)。行動困難的情況則主要出現於 65 歲以上的高齡者。據衛服部 2017

doi:10.6342/NTU201901429

28

至2018 期間的抽樣調查,高齡族群相對易因健康問題導致日常活動受限。有 16.4%

的高齡者下肢功能衰退,無法在不用手支撐的情況下從椅子站起。對於參與休閒活 動的障礙上,亦以擔心跌倒為最高比例的原因。雖有50.5%的高齡者在過去一年內 曾在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但21.4%的高齡者因各種因素對獨自搭車外出有困難,

10.1%連在室內走動都有困難(衛生福利部,2018)。

在日常生活感受上,高齡者有51.8%常常覺得很快樂,44.0%常常覺得日子過 得很好,但也有 49.58%有時或常常睡不安穩,且各項情緒低落的感受都比年齡較 低的 55 至 64 歲族群來得嚴重(衛生福利部,2018)。張耀文、高東煒、黃宗正

(2006)亦指出高齡者憂鬱症盛行率高於年輕族群,且憂鬱症會導致高齡者生心理 及社會功能下降,使自身與周圍照護者的生活品質受到損害,但往往因症狀不典 型,易與其他慢性病混淆而不被發現,需要投入更多心力去注意。

三、社會現況

根據行政院下轄各部會公布之資訊,我國老年人口比率偏高,在亞洲僅次於日 本,而與南韓相當。在2018 年,國內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超過 14%,

成為「高齡社會」,並推估將於2026 年邁入老年人口占 20%以上的「超高齡社會」

(內政部戶政司,2018;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因此高齡人口健康與照護議題 的重要性逐年提升。

四、中高齡、高齡族群與自然環境恢復效益

因應高齡人口逐年增加,已有學者為提升中高齡以上族群的身心福祉而展開 以中高齡或高齡者為對象的自然恢復效益研究,以綠色室外空間與室內、森林與都 市的實地試驗比較為主。Rodiek(2002)以園藝療法概念為背景,招募年長者住宅 區的高齡受試者進行實驗,比較在室外花園與室內空間活動導致的生心理變化。雖 未發現情緒變化上的顯著差異,但待在室外花園環境的受試者唾液皮質醇含量降 低較多,表示有較好的紓壓效果。Ottosson 與 Grahn(2005)的研究與前者類似,

doi:10.6342/NTU201901429

29

他們為老人養護社區中的高齡住戶進行研究測量,發現比起各人最喜愛的室內房 間,待在室外綠色環境對受試者的注意力測驗表現有顯著較好的影響,儘管心跳、

血壓等各生理項目皆無顯著差異。Song et al.(2017)讓沒有每日服用慢性病藥物 的中至高齡高血壓患者(40 至 72 歲,平均 58 歲)分別搭車移動到森林或都市環 境,並坐著觀看當地景觀。結果顯示觀看森林者平均HF(副交感神經活動指標)

顯著較高、平均心跳速率顯著較低,表示相較於都市景觀,觀看森林景觀導致更高 的生理放鬆程度,而語義差異問卷結果亦顯示觀看森林景觀較讓人感到舒適、放 鬆。

上述研究對受試者身體活動或者沒有特別要求,或者限制不進行,有些研究則 明確包含步行等身體活動的參與。Mao et al.(2012)招募 60 到 75 歲的原發性高 血壓患者,分組後一組前往森林公園,一組留在市區,7 天期間中兩組每日行程安 排相同,僅每天2 次散步的環境不同。結果發現前往森林的受試者收縮壓、舒張壓 降低較多,血清中的發炎細胞激素、POMS 中負向情緒部分亦明顯降低,市區組則 沒有顯著降低。國內研究方面,林家民(2017)招募 45 歲以上受試者,在溪頭參 與時長 2 小時的森林療癒導覽健行活動,發現活動後受試者生理方面平均心跳速 率、血壓及反映壓力的唾液澱粉酶活性皆降低,心跳變異率之HF 及 LF/HF 則無 顯著差異,心理方面平均而言狀態焦慮降低,POMS 量表之負向情緒分數皆降低,

正向的精神-活力構面分數提升,顯示該森林療癒行程有明顯的情緒改善及相當程 度的降低生理喚起效果。其中又以65 歲以上受試者唾液澱粉酶活性及交感神經活 動指標下降較多。

在主觀意見方面,Ottosson 與 Grahn(2005)研究中的高齡參與者表示喜歡造 訪戶外綠色環境,主要原因有空氣新鮮、可進行活動、能觀賞植物、動物等,且待 在那裡讓他們感到平靜和快樂,但其中一半的人因為有受看護、協助的需求,而無 法如願達到希望的造訪頻率。另外,某些學者指出戶外綠地有提供社交機會、提高 社區凝聚力的功能(Hartig et al. 2014),但在 Ottosson 與 Grahn(2005)的調查中,

高齡者對於社交功能的意見分歧成相反的兩派,有些人喜愛在戶外進行社交活動,

doi:10.6342/NTU201901429

30

有些人則認為到戶外就是要享受寧靜不受他人打擾的時間。

綜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高齡以上族群對自然與都市環境的反應、自然恢復 效益的取得可能與年輕族群沒有過大的差異。但部分高齡者因有受照護需求而未 能如願與戶外的綠色環境有更多接觸,這或許提示了人為模擬的自然環境具有可 發揮用途的地方。而關於虛擬自然環境是否需提供社交機能,參照 Hammitt 與 Brown 擁擠與隱私的理論,隱私低於期望會感到心理上的擁擠,高於期望可能感到 孤立,長者們的相反意見可能源於各人對隱私和社會互動需求上的差異。對於期望 從自然環境得到安寧的長者,單人體驗的虛擬自然環境即可能滿足需求;對於期望 在自然環境中享受社交的長者,可期待未來虛擬實境多人會議室等技術更進一步 的開發。雖然當下的虛擬實境技術還難以提供比實際環境要好的體驗,但做為健康 狀態、天候等因素不許可造訪實際環境時的替代方案,應有其可取之處。

doi:10.6342/NTU201901429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