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結果討論

一、描述性統計結果討論

受試者背景描述性統計結果部分,比較特殊的是取樣方式採受試者自願報名 的本研究中,受試者82.4%為女性,女性佔多數的情況比林家民(2017)以中高齡 以上族群為對象的森林療癒研究(女性佔66.4%)更為極端,這可能與受試者招募 消息在同性親友間傳播較快有關,但扣除關係較近之受試者後,女性比例仍然較 高。這也同樣呼應曾宇良、佐藤宣子(2012)關於參與日本森林療癒活動者以女性 為多的報告,或許女性族群對森林療癒、自然益康等活動,不論是採用戶外活動或 室內虛擬實境,都更有參與意願。日後相關活動的推廣可多加考量女性族群的需 求,或反過來檢視男性族群參與率較低的理由為何。在女性族群的需求上,本研究 使用的虛擬實境頭戴式顯示器較難固定於非短髮者頭上,頭部後側被較長頭髮覆 蓋會使顯示器固定帶相對容易滑動,因而需將固定帶拉得較緊,可能因此對非短髮 的受試者(本研究中皆為女性)造成較大的面部負擔。未來希望能有技術上的更新 能改善設備固定的方式,以增加使用者舒適度。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受試者背景資訊是視覺問題的部分。本研究34 名有效樣本 受試者,全數都有多少的視覺問題,尤其老花問題最明顯,共79.4%受試者有老花,

這是一般年輕受試族群所沒有的問題。但值得慶幸的,最後僅有 2 人曾特別表示 看不清整體虛擬實境影像,其中 1 名有特別嚴重的老花問題,另 1 名則是雙眼近 視度數有差距。

關於虛擬實境在實用上最令人擔心的頭暈、噁心等不適問題,經統計在本研究 的實驗期間,最終共有 9 人曾因虛擬實境感到身體不適或不確定是否有不適,佔 受試人數 26.5%,略低於羅祥宜(2017)以 20 至 35 歲為受試對象時 36.6%的比 率。雖本研究之虛擬實境體驗偏向靜態,且以坐姿方式進行,仍有相當人數曾感到 不適,未來若要推廣虛擬實境作為戶外自然環境的替代,應特別關照使用者的身體 狀態,或透過提升虛擬設備感官協調品質及穿戴舒適度,來降低造成不適的機會。

doi:10.6342/NTU201901429

89

二、生理測量結果討論

生理結果部分,測量值在暴露於虛擬自然或都市環境前後少有顯著差異,僅心 跳速率有所下降,兩種虛擬環境對生理數值的影響也未具有明顯差異。本研究之生 理結果部分無法為自然環境較有益於生理上放鬆的理論提供支持。

心跳速率雖在兩組都有後測低於前測的情況,但變化量在兩組間無顯著差異,

表示實驗中的心跳速率變化無關乎虛擬環境類型,僅是隨時間經過出現降低的現 象,與羅祥宜(2017)之實驗結果相同,因此推測心跳速率降低可能是久坐休息帶 來的效果。

生理測量值缺乏變化的可能原因是實驗中沒有強烈的壓力刺激。本研究在生 理前測之前,僅進行 SART 測驗與問卷填寫,沒有透過諸如觀看恐怖影片(e.g.

Ulruch et al., 1991; van den Berg et al., 2003)或進行更令人緊張、煩躁的任務(e.g.

Anderson et al., 2017; van den Berg et al., 2015)等方式來驅使受試者生理狀態偏離 常態,可能因此使得本研究的前測生理數值與平時的休息狀態相近,因而與後測結 果缺乏差異,看不出恢復效果。

而生理數值變化在兩環境間沒有差異的原因,則可能是因為研究中的虛擬都 市環境未排除綠化植栽等自然成分,使自然與都市兩虛擬環境對生理的影響差異 被縮小。Yin et al.(2018)的研究結果顯示,能接觸到自然成分的室內環境與無自 然成分的室內環境相較,前者更能讓血壓與皮膚電導值降低,因此存有植栽的都市 環境可能比完全沒有自然成分的都市環境來得更有生理舒緩效益。從主觀感想資 料來看,本研究之虛擬都市環境中的植物確實有讓部分受試者感到放鬆,這種情緒 反應也可能進一步影響到生理狀態。

另一方面,虛擬自然環境除了讓人在生理上放鬆外,或許也有使人振奮的效 果。Wilcoxon 符號排序檢定結果顯示,本研究之 65 以上高齡受試者群體,在暴露 於虛擬自然環境後收縮壓顯著上升,z = -2.13,p = 0.033,r = 0.71,且 Pearson 相 關分析發現在全體受試者中,年齡與自然組收縮壓前後測變化量有顯著的中度正

doi:10.6342/NTU201901429

90

相關,r(31)= .495,p = .003,也就是說,受試者年齡愈大,收縮壓愈傾向在暴 露於虛擬自然環境後上升。然而以心情量表及主觀感想資料進行對照,可判斷受試 者在接觸虛擬自然環境後收縮壓上升的原因並非感到壓力或恐懼。與前人研究結 果比較,收縮壓在接觸自然環境後上升是很奇異的結果。高齡族群是否因日常生活 型態或身心狀況與較年輕的族群有別,導致接觸虛擬自然環境後生理測量值變化 方向與眾不同,有待其他研究進一步驗證。同時我們也可以思考:在缺乏事前壓力 刺激的情況下,追求生理數值上的放鬆緩和是否真有必要?事實上,除了心搏過速

∕過慢或高∕低血壓等確實可能造成不適或健康損害的極端狀況外,我們很難判 斷心率、血壓、心率變異度數值往何種方向改變對受試者較有益。根據受試者的個 別情況與需求設定生理數值的目標,可能是較為適切的做法。

三、情緒測量結果討論

根據 POMS 量表之結果,接觸虛擬自然環境使困惑、疲勞、緊張、沮喪構面 與TMD 指數等負面情緒指標顯著降低,接觸虛擬都市環境則使得活力顯著降低、

疲勞顯著上升。也就是說,受試者情緒在接觸虛擬自然環境後有得到恢復,但虛擬 都市環境則反過來造成情緒惡化。此部分結果為自然環境有益情緒恢復的理論提 供支持。

憤怒構面分數在自然與都市兩組的前後測間都沒有顯著差異,顯著差異僅出 現在兩組後測分數間,自然組後測憤怒分數小於都市組,這顯示虛擬自然環境對憤 怒情緒的影響上仍略優於虛擬都市環境。另外,前測時過半受試者的憤怒評分為0,

平均憤怒分數也僅有 1.59(自然)∕1.68(都市),因此憤怒構面分數在自然組前 後測間差異不顯著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前測平均分數極低導致後測沒有下降空 間。但另一方面,都市組的後測憤怒分數卻也沒有顯著上升。綜合自然與都市兩組 的憤怒分數來看,受試者的憤怒情緒可能在初始就很稀薄,且本研究的實驗過程傾 向不激發受試者的憤怒情緒,因而憤怒構面分數變化較少。

在情緒指標的前後測變化量上,虛擬環境類型對困惑、活力、疲勞、憤怒等構

doi:10.6342/NTU201901429

91

面及TMD 指數的分數變化有不同的影響,緊張與沮喪構面的變化差異則不顯著。

虛擬自然環境有改善情緒的效果,虛擬都市環境則相對讓情緒惡化。本研究的情緒 測量值變化大體上與前人研究結果相仿(e.g. Yu et al., 2018; van den Berg et al., 2003),證實對中高齡與高齡族群而言,虛擬自然環境比虛擬都市環境更有益於情 緒恢復。

四、注意力測量結果討論

本研究中使用 SART 測驗的錯誤次數作為注意力指標。自然與都市兩組後測 的SART 錯誤次數與前測相比都有小幅的進步,但差異未達顯著水準,進步量也在 兩組間沒有差異,這樣的結果未能替自然環境比都市環境更有助於注意力恢復的 理論提供支持。

某些自然成分——例如行道樹與灌木等植栽——存在於本研究使用的虛擬都 市環境中,這或許能用以解釋為何環境類型在本研究中對注意力表現缺乏影響。都 市環境中的自然成分被認為有益於注意力恢復。蔡至展(2012)在景觀恢復性效益 的研究中,發現觀看有行道樹之街景投影片的受試者,注意力表現比觀看無行道樹 之街景的受試者來得好。Taylor、Kuo 與 Sullivan(2002)則發現市內公共住宅的 窗外景觀自然度愈高(植物和水體較多而人造物較少),兒童住戶的注意力表現愈 好。另一方面,Kaplan(1995)在理論中提出壓力會造成專注能力減損,而本研究 中有受試者表示虛擬都市環境中的綠色植物讓他感到放鬆,此放鬆感可能也會導 致注意力表現改善。目前台北市的主要街道與徒步區多有進行植栽綠化,可能因此 使注意力恢復效益有所提升,未來可再嘗試與無綠化之都市景觀進行比較。

反過來也有一些原因可能導致自然環境恢復注意力的功能受到減損,例如「虛 擬實境體驗造成出乎預料的注意力消耗」。受試者們多半缺乏虛擬實境經驗,對虛 擬實境感到新奇,且在虛擬實境體驗時是非自主的突然被移動到各虛擬場景中,缺 乏能慢慢理解、適應環境的時間,因此會比平時投入更多心力在觀察周圍環境,造 成較多的注意力資源消耗。解析度有限,比真實環境模糊的視覺畫面可能也加劇了

doi:10.6342/NTU201901429

92

這樣的效果,因為受試者會花費較多力氣試圖看得更清楚。雖然兩種虛擬環境類型 的影片同時受這些因素影響,但虛擬自然環境與日常生活場域較為不同,且受試者 報告其相對美麗而引發較大觀看興趣,因而受影響的程度可能更大。延長受試者用 來適應虛擬環境的時間、提高虛擬環境呈現品質都可能提升虛擬自然環境的注意 力恢復效益。另一方面,利用指導語引導受試者在虛擬環境中與環境互動或進行反 思(reflection),也可能有益於恢復效益的展現。

這樣的效果,因為受試者會花費較多力氣試圖看得更清楚。雖然兩種虛擬環境類型 的影片同時受這些因素影響,但虛擬自然環境與日常生活場域較為不同,且受試者 報告其相對美麗而引發較大觀看興趣,因而受影響的程度可能更大。延長受試者用 來適應虛擬環境的時間、提高虛擬環境呈現品質都可能提升虛擬自然環境的注意 力恢復效益。另一方面,利用指導語引導受試者在虛擬環境中與環境互動或進行反 思(reflection),也可能有益於恢復效益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