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概念教學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數學學習首重結構概念,不應只有結果的計算記 述,重視數學結構和概念對應,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才能更深(鄭振初,2011)。乘法推 理在每個領域每天生活中是一個關鍵能力,甚至在數學研究中也是。然而乘法推理是複 雜的概念領域,Increasing Competence and Confidence in Algebra and Multiplicative Structures(ICCAMS)為四年研究計畫,以乘法推理作為其一主題,對各領域都有幫助

(Brown、Küchemann, & Hodgen, 2010)。此研究結果顯示三分之二的八年級生和超過一 半的九年級生無法處理當比率為非整數時的乘法題目。有研究指出學生的概念很弱,無 法掌握題目概念。從各方面理由可見,教學並非很成功。

在純數學計算上,5×3 和 3×5 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兩者答案都等於 15,甚至 有些人會將此數學式子拆開,寫成:5×3=3×5=5+5+5=3+3+3+3+3。但在理化上,每一 個數字背後可能擁有不同的單位和物理概念,在做乘法運算時就有很大的不同。

乘法結構中,同型線性方程式:ƒ (x+x’)=ƒ(x)+ ƒ(x’)、ƒ (λx)=λƒ(x)、ƒ(λx+λ’x’)= λƒ(x)+

λ’ƒ(x’),這些解法在課堂中不常教學生,也不適合直接教導學生。但若學生理解,在面 對問題時可以使用,以幫助延伸他們對題目的看法(Vergnaud, 1982)。

Vergnaud(1988)認為在數學題目中可歸納出三種乘法結構:

ƒ (λx)=λƒ(x) ,找 λ

ƒ(x)=αx,找 α

ƒ(λx+λ’x)= λƒ(x)+ λ’ƒ(x),找 λ 和 λ’

物理中○ = ○×○形式,也多用此三種方法解題。在 ƒ (λx)=λƒ(x),λ 為一數字沒有物

21

理意義,稱之為比例法;在ƒ(x)=αx,α 有其物理意義,稱之為定義法;ƒ(λx+λ’x)= λƒ(x)+

λ’ƒ(x),非正統數學會使用的算法,多用於非整數的時候,稱之為拆開法。拆開法類似

「街頭數學」(street math)的算法,街頭數學與一般學校所使用的數學語言並不相同,

在訓練有素的人眼裡看似步驟繁多瑣碎,但對於沒有學過很正統數學算法的人來說,自 有邏輯。例如:買 4 台車,一台車價錢 10 元,一共多少錢?計算方法可以記為 4×10、

10×4 或是其他方法。計算方法若是將一台乘以 4,車的價錢 10 元也乘 4,此「4」無單 位,只是利用比例關係求得答案,使用比例法;若計算方法為將 4 台車乘以每台車所花 費的錢 10 元,乘的「10」有單位為元/台(每台多少錢),為定義法;若將每台車的價錢 加 4 次,記為 10+10+10+10 元,此為拆開法。在算的過程中,即使都寫為 4×10,但其 關 係 結 構 是 非 常 不 同 的 。 甚 至 有 些 思 考 是 錯 的 , 得 到 答 案 卻 是 正 確 的 , 例 如 : 4+4+4+4+4+4+4+4+4+4 元,雖然算出來答案正確,但在此題目中是無意義的。

圖 2-2-1 比例法和定義法比較(改編自 Vergnaud, 1988)

陳瓊瑜(2002)發現國小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常無法運用乘法概念知識來協助其辨 識問題類型,導致用加法解題,或先用加法列式再用乘法解題。低數學能力者在解題執 行時乘法仍停留在累加,步驟較多。加法策略叫做建造策略(build up)(kuchemann, 1981;

Hart, 1981),或稱為比率分解(rated decomposition)(Vergnaud, 1983),或是比率加法

(rated additon)(Carraher, 1986),變量隨著另外一變量改變的一致性(Brown, Küchemann,

22

& Hodgen, 2010)。乘法結構依附在部分的加法結構下,但乘法結構仍有自己的本質組成,

無法完全縮小在加法之下(Vergnaud, 1982)。

Vergnaud(1982)在乘法結構中有很詳盡敘述,首先以兩個測量空間 M1和 M2之間 的簡單比例舉例,此兩側量空間描述一個情況包括:等加交換(人或物體)、一致價錢

(物品或消費)、等速度運動或平均速度一致(經過時間和距離)、密度(線、面、體積)

相同。可寫成:

圖 2-2-2 描述兩側量空間(引自 Vergnaud, 1982)

例如小明買四個蛋糕,每個 15 元,一共要付多少錢?在此例子中,M1是蛋糕數量,

M2是花費的錢,a=15,b=4。要如何求出答案,可能使用數量之間操作,先了解 1 和 b 之間的關係,了解 M1之間的轉換為乘以 b 倍,再連結到 M2之間的轉換,將 a×b。「 ×b」是 一個數字操作,並沒有任何單位,它是由兩個相同類型的數字組成的比率。此方法為此 文所敘述的比例法。

23

圖 2-2-3 描述同測量系統之間的轉換(引自 Vergnaud, 1982)

學生也可能使用方程式操作,連結 1 如何變成 a,應用在 b 如何轉換成 x。

圖 2-2-4 描述不同測量系統之間的轉換(引自 Vergnaud, 1982)

在上圖中×a 是一個方程式操作因為它代表著 M1和 M2之間轉換的一致性,他的單 位是此兩維的商,例如每塊蛋糕的錢。此方法為本文所說的定義法。

而另一種方法 a+a+a+…(b 次),但他並非乘法算式,它只能顯現數字的步驟是倚 賴加法,在本文中為拆開法。跟它對稱的有 b+b+b+…(a 次),但這樣描述是沒有意義 的。

Double Number Line(DNL,雙數線)常用在教育上。常用在溫標換算,成比例關 係。此種計算方法可以視為比例法。DNL 可用於擴分或約分皆可,學生在解題時若能 用此方法,一目了然(Küchemann, Hodgen, 1997)。拆開法在表格題、圖題或是文字題 皆可使用。在簡單比率問題中,三種乘法結構都是可行的,使用公式算出答案者可能會

24

居多,尤其在高中更是明顯。即使學校老師提供其他方法,然而只要提供方法中有一種 為公式解,學生大多會使用此方法。並非所有題目都可以使用拆開法,例如:題目不提 供實際數字,只提供變量之間的關係的條件,此時無法使用加法策略,若學生仍使用加 法策略時容易錯誤(Küchemann, Hodgen)。

圖 2-2-5 雙數線 Double Number Line(改編自 Küchemann, Hodgen, 1997)

在比率的乘法中,依難度將學生分為四個階段:第一、簡單整數比。像是×2 或×3,

包括對半。第二、比率包含×1.5,或使用建造策略(building up):總數再加上總數的一 半。第三、問題包含分數或像是×123或學生可能使用建造策略或分數乘法。第四、非整 數的放大(例如 5:3)或連續排列的量問題,無法使用建造策略,使用建造策略無意義

(Brown, Küchemann, & Hodgen, 2010)。

Vergnaud(1982)認為乘法題目困難的地方在於反向題目,形式可寫為:

圖 2-2-6 乘法題目反向題目形式(引自 Vergnaud, 1982)

25

例如:小美要分享她的糖果給小華和小一,她媽媽給她 12 顆糖,每一個人會拿到 幾顆糖果?在此題中,a = 3,b = 12,M1是小孩的數量,M2是糖果的數量。這類型的 題目在數字上將 c 除 b。有些學生在×b 變為÷b 時會覺得困難,會偏好假設 x,以 x×b=c 列式找出答案。這有點類似在減法題目中使用加法,去避免反向題目中困難。但只有在 整數且數字小的時候才有意義。然而當標準的程序為 c 除 b 時,學生容易計算錯誤。

概念有分成以下類型:一、結合概念:同時具備相加性質稱為結合概念。二、分離 概念:概念中屬性的組合可以為兩者選一,或是為兩者兼具的情形。三、相關概念:概 念中各屬性具有特殊關係。原則為兩個或多個概念間關係的陳述。概念分為「數」概念,

有些概念表示各概念間有特殊關係。只有各概念間關係確定才稱為原則,例如把乘改加,

最後數字即跟著改變。概念會隨著原則改變而改變,沒有概念就無原則(王克先,1968)。

2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