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在國中學習物理乘法公式時學習的困難,以及了解在不同情景 之下學生所使用的乘法結構策略。本章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名 詞釋義、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今教育環境不斷改變,教育新一代的專業教師應能靈活轉換教學策略,使學生更 能參與課程(楊明獻,2010)。研究者本身在國中階段最不喜愛的科目為理化,在國中 時期時,對於物理中的許多公式、符號、計算、表格和圖形覺得十分複雜。回想起來,

當時即使是答對的題目其實並非真正了解其背後的物理觀念,而只是代公式用數學湊合 算出,加以選出答案。在實際教書後,研究者發現對於一般的國中生來說,理化是一門 非常頭痛的科目,尤其在物理計算,有些學生認真聽講,懂得現象概念,但在獨自面對 題目時,卻又答不出來;有些學生則是完全放棄觀念理解,看到題目即湊數字拼答案。

從上課狀況來看,學生容易缺乏信心、委靡不振,從考試成績來看,理化總是所有科目 中成績偏低的,且無論題目如何簡單,學生表現仍然不甚理想。實際教學環境中,理化 課堂上學生表現出的焦慮情緒會使學習效率低,效率低又使情緒不佳,不斷循環下,造 成情緒上以及學習上都有負面的影響(何東興,2005)。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分段能力 指標提到,學生學習後應具有組織、歸納、推斷的能力,但從評量來看,學生能達到這 樣能力的人少之又少。研究者不禁想問,對國中生來說,理化到底難在哪裡?希冀學生 能有的能力基於研究者的背景,欲了解學生在理化學習的困難之處,國中生光是了解理 化中的符號就有很大的問題,對於英文符號的害怕感、對中文讀題能力的不足、對數學

2

3 間的關係(Sherin, 1996),但物理代號和數學計算對學生來說是困難的(何東興,2005),

物理很常使用代號,每個代號有不同的意義,且代號與代號之間常利用數學的形式來表 達彼此間的關係。老師希望學生能更了解其符號的意義,以及他們在使用符號計算時,

是了解其意義的。用符號和圖表去表達概念,學生較能集中注意力在課堂上,也較能了 解其概念的關係(Vergnaud, 1988)。Sherin 指出在教學現場,學生容易照著題目字面上 的意思憑印象寫題目,或死記如何運用代號的流程。學生學習概念時容易鬆散沒有架構,

4 發現以及轉變的可能性(Harel & Confrey, 1994)。

圖形方面,在教科書中常被拿來使用,因為圖形能夠幫助學生學習,了解科學和社 會科學的資料(何東興,2005;Shah & Hoeffner, 2002)。但學生在學習圖形時,是否真 的能夠掌握呢?許多研究指出學生在圖形上有許多迷思概念,學習理化時使用圖形來表 達對學生是好還是壞呢(陳東營、張惠博,1999)?

在物理中,最重要的仍為物理概念。尤其在國中理化科所需要的計算主題相較高中 物理並不多,國中教師應讓學生在學習理化時,真正了解理化概念,甚至能達到在日常 生活中就能夠想起理化概念甚至應用理化的層次(艾文華,2011;陳東營、張惠博,1999)。 在國中生理化解題過程,根據陳東營與張惠博研究指出國中生理化解題過程,可歸納成 兩種:一為不了解代號定義就直接套公式為主的解題過程,二為清楚了解代號定義做計 算的解題過程,分為公式組和主要概念組。若屬於不了解代號定義的學生,只是找到數 據後直接代入,題目變化時,通常無法應用;清楚了解代號定義的學生,能與日常生活 經驗做連結,他們習慣以圖像方式思考,對問題深入了解。陳東營與張惠博也提到影響 國中生解題具有差異的因素包括:

一、 學生的因素:1.學生理解概念的程度、2.學生統整知識的方式、3.學生了解題 意的程度、4.學生形成等式的過程。

二、 教師因素:1. 教師如何呈現理化概念、2. 教師解題教學題目的類型、3. 教師 在教學強調的解題策略。

徐順益(1999)認為解題能力含一般性和特定性兩層面,一般性層面為解題者在解 題過程中能啟動的策略原則等宏觀系統,特定性層面包括宏觀系統底下的細節,並納入 特定領域所需的事實、概念、程序、法則等。當物理應用在生活情境,例如運動學問題 時,學生會覺得困難。特別的是即使學生了解數學的觀念,在運動圖形中仍有許多困難。

5 淆觀念,或是概念上錯誤的理解(Alwan, 2011)。

科學的發展是為了幫助解決問題(Vergnaud, 1982)。在學生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可

(Vergnaud, 1988)。根據筆者教學經驗,在國中物理單元中,M=V×D 對學生來說比較 簡單,V=I× R又太抽象,加速度同時融合兩個公式,且難度適中,對學生又有挑戰性,

故本研究選用加速度相關觀念來分析。而學生在加速度有較多的迷思概念(陳秋萍,

2004),也是研究者想探討的原因之一。

6

總結上述,若學生在使用符號、圖形時,若能理解其意義,則能幫助學習;若無法 了解,則反而會造成學習的困難。而數學在物理上是很重要的能力,物理中用到大量數 學,若數學能力不夠支持物理,會造成學習障礙。迷思概念是學生進行學習前已有的先 備知識,對於現象知識的解釋異於專家課本,可能會表現在圖形、符號使用、數學使用、

日常生活等各種形式上。研究者與指導老師討論在物理中有許多「○ = ○×○」的形式,

無論每個公式的物理意義不同,或是即使題目的類型不同,其解法皆為乘法列式,故希 望能從數學的角度來幫助了解學生學習物理的困難。

在過去數學教育的文獻當中,可發現若把乘法視為具有不同乘法結構(multiplicative structure)的話,對於瞭解學生的學習表現有幫助,但由於本研究的主題是物理的運動 學與力學方面,若把乘法結構視為是在物理情景中的解題策略可能更為有用。在此提到 的乘法結構為數學列式的表示方法,是一種解題策略。乘法結構是否能套用在物理中思 考?乘法結構所蘊含的意義在物理和數學不盡相同,在物理中所有乘法結構策略皆是從 公式出發,且可解釋生活中的許多現象。課堂上老師教法皆相同,反觀實際面對題目作 答時,學生是否皆使用相同的乘法結構策略呢?研究者希望能了解學生在不同的物理題 目類型中的乘法結構策略,以及分析學生使用的方法,嘗試推測學生是否了解其背後的 物理意義,盼能更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

在教學現場中,同樣形式(Form)的題目,當背後物理觀念不同時,學生的表現也 不同。若能從乘法結構中探討學生在物理的表現,以了解學生學習物理的部分困難,進 而了解學生計算物理時使用數學的實際的想法來修正教學,將會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

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