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國中生學習理化的困難

國中生學習理化的困難,文獻提到許多困難以及迷思概念,以下從不同角度審視,

分成比率困難、圖形困難、物理方程式三部份述之。

比、比值(ratios)、比率(rates)三個相似但定義不同的名詞,以下分別作解釋。

比為兩數量的一種對等關係,可寫成 a:b 形式,其中前面的數字稱為前項,後面的數 字稱為後項(Lamon, 1995)。若將 a:b 中的前項除以後項所得到的商,稱為比值(ratios),

比值通常以分數形式呈現,可寫為a/b (Lamon;Milgram & Wu., n.d.),a 和 b 須為同一 量度,可能為人、時間、長度等等。例如:一長方形長比寬為 7 比 3,寫成比值為 7/3。

比值不可任意相加,例如:甲班男生 10 人,女生 30 人,男生比女生比值為 1/3;乙班 男生 14 人,女生 16 人,男生比女生比值為 7/8,不可直接將兩比率相加。比值的單位 必須相同,例如:四公里(km)比 8000 公尺(m),須把兩者單位換成一樣後,再以比 例表示,可一齊換成公尺或換成公里(Milgram & Wu., n.d.)。Milgram & Wu (n.d.)表示 若 A 和 B 為不同量度,那 A/B 就稱為比率(rates)。速度為常見的比率,速率的定義可 以寫為距離除以時間,距離和時間不同向度,單位也不同。但同量度可以作換算,例如:

1 公里=1000 公尺,1 小時=3600 秒,故可作換算 36km/hr=10m/s。比率可以反推回去,

例如物體作等速度運動,歷經一段時間後,便可推算速度變化值為多少。

14

在物理中有很多公式皆是以比值形式表示其概念之間的關係,比值定義是以兩個物 理量去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例如:密度、速度、功率、比熱…等(艾文華,2011)。

比率是探討兩個不同度量之間的變化關係(葉建德、劉祥通,2005)。當比率式中出現 bad numbers (壞數字)或 bad ratios (壞比率)時,或當比率小於 1(f(x)<x),會使 題目變得困難(Vergnaud, 1988)。Vergnaud(1988)將比率問題分為簡單比率問題、複 合比例問題。簡單比例問題中兩個變量有一定的關係,例如:價格、密度一致。如果物 品價錢不為定值,變速度運動、會改變的密度這樣的題目就無法應用乘法比例。

比例問題類型大致上分為哪幾種?根據題目的語意結構不同,可將比例問題分為熟 知的量數(well-chunked measures)、部分-部分與整體(part-part-whole)、相關聯的集合

(associated sets)、等比例放大縮小(stretchers & shrinkers) (Lamon, 1993)。比率在 許多領域都有使用到,舉例來說,在物理學上有速度、密度、力、壓力…等,比率為兩 值組成(Brown, Küchemann, & Hodgen, 2010)。研究提到兩個相等比值所構成的比例關 係,具有共變性與不變性(郭佩儀,2007)。例如每隻筆五元,五隻筆二十五元,每隻 種類有很多,如流程圖、示意圖、組織圖、剖面圖 (Winn, 1991;引自藍雅齡,1988)。

二維座標可以幫助學生更了解圖和讀圖(Friel, Bright, & Curcio, 1997)。學生理解二維座 標的程度大致可分成五個階層:(1) 第一階層:根本不了解何謂測量,對測量量沒有概 念。(2) 第二階層:了解一維測量,但在二維測量就無法理解。(3) 第三階層:受試者

15

發現只有一維測量條件不足,似乎不足以將欲表達資料用點呈現出來,開始有需加入二 維測量的觀念。(4) 第四階層:不是很成熟的二維測量。(5) 第五階層:真正成熟的二 維測量(廖德富, 1996)。

圖形提供學生另外的管道學習,對抽象概念的學習能夠更具體,圖形也可提高學生 學習動機,集中學生注意力等功能(張玉枝,2001)。在沒有具體的數字可以計算二維 座標係當中,促使往抽象的層次思考問題。凡牽扯到以二維座標的圖形輔助比率構念的 教學,以二維座標的圖形作為輔助說明的工具(葉建德、劉祥通,2005)。但也有研究 提到學生常常對於圖形描繪的資訊理解感到困難(Shah & Hoeffner, 2002)。

會影響學生讀圖的三個主要因素:圖的視覺特徵(例如:格式、動畫、顏色、使用 的說明、大小等等)、讀者本身的知識以及對圖的架構和基模的理解、圖的內容和讀者 原本具有知識以及預期會從圖中得到什麼資料內容(Shah & Hoeffner, 2002)。圖可以幫 助學生更了解其訊息,讀圖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圖中找資料數據、插入新 語句和找資料的關係、從資料推斷和從圖中解釋關係確認(Friel, Bright, & Curcio, 1997)。

在讀運動圖形,學生有許多的迷思概念。陳秋萍(2004)以 TUG-K 測驗探討國三 學生在運動學圖形的表現,結果發現學生在讀運動學關係圖時,常產生錯誤的想法,詮 釋方式錯誤。學生在加速度圖感到最困難,其次為速度圖、位置圖。對運動學圖形理解 較好的學生明顯具有較正面的態度,認為閱讀運動學關係圖可以減少閱讀題目的時間,

比只有文字可以更清楚表達題意。而對運動學圖形理解較差的學生容易有錯誤的看法,

認為閱讀運動學關係圖反而會增加閱讀題目的時間,造成困擾。

在運動學圖三種常見的錯誤:(1)以為圖上的圖就是實際上的運動情形(2)對直 線斜率和點的高度感到困惑(3)有很多學生對 v-t 圖產生很多錯誤的想法。學生在找「斜

16

率」比找「點」來得困難,對於區分 x-t、v-t、a-t 圖也感到困難。

表 2-1-1 運動學圖形國中生的答對率(引自陳秋萍,2004)

類型 題目求解 答對率

x-t 圖 判斷速度 51

v-t 圖 判斷加速度 40

v-t 圖 判斷位移 49

a-t 圖 判斷速度變化 23

學生對於區分運動學的 x-t 圖、v-t 圖、a-t 圖感到困難,大多學生認為判斷點較容易,

判斷斜率較不易(Beichner, 1994)。

許多研究顯示,對讀運動學圖形較差的學生,當情境較難時,會直接將 Y 軸讀出來 的值視為答案,甚至在計算速度時忽略截距,仍將 Y 軸數值直接除 X 軸數值;在求速 率的時候,也常常直接將線段的高度視為斜率,沒有考慮出發點的位置;也將各時段運 動狀態混淆,對於平均速度、瞬時速度混淆,或是平均加速度與瞬時加速度混淆。學生 常將「位置-時間圖」、「速度-時間圖」、「加速度-時間圖」混淆,「速度-時間圖」關係圖 中線段為「斜直線」時,學生會以為物體為等速度運動而非實際等加速度運動。研究顯 示,讀運動學圖形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因素有:對運動學的了解程度、題目文字敘述、讀 圖方式(先看圖或是文字說明)、對自我的預期、題目圖形中運動的複雜度等。綜合學

生在運動學圖形詮釋的過程常見的錯誤類型(陳秋萍,2004;Beichner, 1994):

一、題目文字說明混淆:學生在解題時易受文字影響,如「最大」、「最小」、「變化量」

17

等文字。例如當題目文字敘述「最大」時,學生常不去思考基本觀念,而是直接 去尋找線段高度最高或是斜率最大的線段。

二、將圖形直接視同軌跡:學生常無法作抽象思考,將「位置-時間圖」上的線段直 接視為物體運動的軌跡圖,線段若向上表示物體向上運動;若線段為曲線,表示 物體走曲線。直線運動讀圖能力較差的學生在進行位置、速度、加速度關係圖在 轉化時,容易看題幹圖形直接選答相似的圖形。

三、斜率視為高度:學生常將斜率與高度弄混,直接將 Y 軸的數值視為斜率。

四、名詞觀念混淆:學生常以為當物體運動加速度一定時,速度也保持一定。

五、斜率定義混淆:學生常不考慮起始位置,直接將 Y 除 X 求斜率。

六、圖形混淆:「位置-時間圖」、「速度-時間圖」、「加速度-時間圖」的混淆。

Beichner(1994)認為在運動學圖形,學生常常有一些迷思概念,例如找不到彎曲 線的斜率,或是當直線沒有通過原點,則不會求斜率。老師教學時的用詞也很重要,老 師的用語常常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學生思維能力,難將 v-t 圖斜率所代表的意義具象化,

則無法思考其概念。形象思維發展的如何或許為理解 F-m 圖和 v-t 圖的重點(陳國慶,

2011)。

研究顯示,學生在運動學上常見的錯誤不是來自於迷思概念,而是誤解題意或其他 簡單的錯誤。錯誤可能發生因為學生讀錯任何一軸,錯誤不盡然指出學生的觀念是錯的,

例如位置和時間的關係圖中,有兩條斜率不同的直線詢問學生哪個物體在 t=2 時速度比 較大,學生通常選位置離遠點較遠的物體 B(Hale, 2000)。

18

圖 2-1-1 學生易讀錯軸例子(引自 Hale, 2000)

學生的困難在於運動改變的基礎觀念,這因個人經驗而異,應幫助學生察覺迷思概 念經由活動連結數學觀念和實際經驗。研究顯示學生通常認為 x-t 圖 v-t 圖類似,數學和 圖表有時會加深學生的困惑。例如:V0=-0.5m/s, a=-2m/s 請學生描述運動狀態,大多學 生會覺得困難,無法正確地說出。運動學圖形的變量,包含位置、速度、加速度(Hale, 2000)。

物理方程式用來表達精確的程序化,並且可以應用回答答案,成功的學生學習了解 方程式基本的觀念(Sherin, 2001)。物理知識主要由公式構成,若想學好理化,則必須 了解公式的意涵,若只是記公式而非了解其真正意涵,則無法正確理解及活用(邱新生,

2001;范建東,2000)。學生腦中存放著許多先前概念,這些概念具有廣泛性、頑固性、

負遷移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會使學生難以理解物理、老師在教學上難失力。若要讓學生 真正學好物理,必須重視學生的概念轉變過程,否則只是會計算,不懂得物理概念(王 宇航、郭玉英、曾路,2006)。

物理方程式有許多符號。符號本身是一刺激,這些刺激能引起人對它的固定反應,

此為經過制約過程。符號本身無法代表概念,而是此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凡是具有共同 屬性一類事務的全體,我們稱此名稱或符號所代表者為概念。語文符號在抽象概念學習 者非常重要。小紅方形有大小、顏色、形狀三種屬性,概念中屬性越少,限制越少,越

19

容易學。概念中屬性越多,學習起來較為困難。符號意義化賦予某種符號的特定意義,

符號表徵的抽象化超越最初學習的特定意義,抽象並擴大而為概念(王克先,1968)。

學生太過依賴公式,又缺乏速率、距離以及時間的基本概念,只是一味看數字去套 公式以求得解答(陳秋萍,2004)。Sherin(2001)將公式歸納成幾種型式,其中將 v=v0+at

學生太過依賴公式,又缺乏速率、距離以及時間的基本概念,只是一味看數字去套 公式以求得解答(陳秋萍,2004)。Sherin(2001)將公式歸納成幾種型式,其中將 v=v0+at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