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設計綱要中提出:「自 然與生活科技之學習應以探究和實作的方式來進行,兼顧知能與態度並 重」,並且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課程,運用學校、社區或校外自然環境,

提供學生各種可供學習的資源,由此可知,戶外教學本身即是自然與生活 科技學習領域中重要的教學方式,為達成九年一貫課綱所揭櫫之教學目 標,以下針對九年一貫課綱內容中有關植物主題與課程設計實施要點整理 如下:

一、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有關植物之教材內容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所列的教材內容要項 及細目,不僅是編擬課程與教科書的依據之外,它對教學者而言,更是掌 握教學內涵,使學生的學習發展更具有系統性,以確實達成教學目標的要 求。

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與植物生態課題有關者有「自然界的組成與特 性」與「永續發展」兩項,其主題(次主題)分別為地球上的生物(生命的共 同性與多樣性)、生物的構造與功能(植物的構造與功能)、保育(生物與環 境)等,茲將有關植物形態之教材內容要項及細目,摘要整理如表2-2。

26

27

從表2 -1 所列的次主題及教材細目看來,中低年級的「生命的共同性」

包含有生物生長的變化過程;而「生命多樣性」包含認識常見的植物與其 根、莖、葉、花、果實等組成器官或其特殊構造、及其生長所需的條件。

這些都是在高年級時對於植物形態分類及族群生態特性探討上所需要的先 備知識,因此,本研究者在考量實施教學年段時,特別選定「高年級」作 為標的,就是基於這個理由。

二、 自然科學教育的學習動機

蕭次融等(2000)指出:對科學教育而言好不好玩是一個重要點,因 此科學教育一定要讓小朋友覺得好玩,一旦小朋友覺得好玩,就是好的起 點。其實小朋友天生對事物的感覺本來就是很直接,其判斷的標準「好玩 與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設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時,當然 不能忽略這一點。王美芬(2001)對中小學教師們提出很多和九年一貫課程 相關的建議,其中針對設計教學活動方面,提出十項原則之一就是設計者 必須先設想「這樣的學習過程有趣嗎?」。黃光雄(1988)認為:一個有效 的教學理論,其特徵之一就是重視內緣動機, 當內緣動機取代外在動機而 控制行為時,兒童更能主動操弄環境與因應問題;他會以符號表徵方式轉 換他的外在環境,得到內緣獎賞,這些獎賞如:解決問題時感到愉快、有 趣、滿足等。因此,教學者應該盡可能塑造趣味化的學習環境,方能激發 學生內在性動機,以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此外,多樣化的學習單設計也很重要,例如將學習單上文字用詞口語 化, 問題設計也呈現活潑化、實用化,以符合兒童心理年齡。鍾聖校(1999)

也認為加入趣味要素, 就成為設計學習單的條件之一。這些精心設計的學 習單,自然會成為吸引學童的注意力,以不至於心猿意馬,只想著下課。

28

當然, 隨著不同的背景、時間、對象及場域,都可以有不一樣的設計構思,

教學之間也會產生不一樣的互動結果。

三、 植物生態教材之選編

依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實施要點有關自然科教材之選編要點如 下:

1. 教材的選編應掌握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精神與內涵,以達成 課程目標與分段能力指標為重要考量。

2. 教材之編選應依據分段能力指標,以學生經驗為中心,選取生活化之 教材,融合「科學與技術認知」能力指標內容,組織成適合學生起點 行為,且能激發學習興趣之教材。同時為適應各地區、各校的特殊性,

各地教材可具歧異性,但培養之基本能力,其目標則為一致。

3. 教材選擇時應參考「科學與技術認知」之能力指標,不可超出其範圍,

增加課程難度,教材內容並應兼顧認知、技能與情意的學習。

4. 選編教材時,應掌握統整與「九年一貫」的精神,以自然與生活科技 為完整之學習領域來規劃。各階段應注意概念的系統與邏輯性的發 展,以及相關議題於不同學科或學習領域間之相互關係與連繫。

5. 教材組織時應審慎解析分段能力指標之內涵,建立次要概念,以配合 學生起點行為、發展階段與成熟度,培養核心基本能力,並應重視其 發展之連續性,適時提供必要之練習,使能力精熟、完整養成。

6. 教材的組織可依生活上及社會上關心之議題、本土的題材來選編,也 可依學科概念展延的方式來發展,也可用幾種基本大概念,如演化、

能的轉換等來統合,或以自然現象的表徵分類,如時空變化、平衡驅

29

動、溫度與熱等分項來探究。其組織形式可有多樣選擇,但編輯所依 循的原則,須在教材的組織結構中明白的呈現。

7. 選編教材時,應充分提供相關的圖表資料,供探究時參考。而這些資 料若超出課程範圍,則不應列入學習評量,或在評量時應提供該項資 料,以免加重學習上的負擔。

8. 教材選編時,宜融入科學發現過程的史實資料、科學家簡介,並以本 土科學家或史實資料優先選編,使學生得以藉助科學發現過程之瞭 解,體會科學本質及科學探究的方法和精神,同時產生典範學習之效 果。

9. 選編的教材,其分量要適當,分量的多寡可由探究的深入程度、涉及 的問題範圍、學習活動的方式等來調節。

10. 各校教師在依循課程綱要的原則下,可自主的做教材選編及教學活 動規劃,並應依規定程序完成報備,進行課程評鑑與檢討改進。

四、 植物生態教學之實施

依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有關自然科教學之實施要點如下:

1.教師宜對整個學年、階段性的短期或各單元之教學活動擬定教學計 畫,使教學得以在有目標、有規劃的情形下,循序漸進的進行。

2.教師宜設計及經營學習的環境,使學生有時間、有空間從事學習活 動。例如安排時間使學生從事延伸性的探究活動。鼓勵做課外的主題 研究,以使學生獲得深切探索科學的機會。創設科學的社團、研討會、

科學營等,以促進探究的風氣。

3.運用學校、社區或校外自然環境,提供學生各種可供學習的資源。配

30

合自然科學學習的需要創設教材園、運用社區內的環境資源、參觀博 物館、農場或做野外考察、利用圖書館、教育資料館,以及提供諮詢 的專家等,以幫助學生做有效率的學習。

4.教學時可利用各種教學媒體與資源來進行教學,除了可利用掛圖、海 報、幻燈片、投影片、錄影帶等教學媒體外,電腦與網路的使用也可 幫助學生蒐集相關資料。

5.學校應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如實驗室、生活科技教室器材的妥善安 排與應急設施,校園各種活動設備的安全防護等。須使用機器、工具 和設備時,應特別指導學生對機具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安全,並做妥善 的管理,以維護安全。

6.廣泛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及適當的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對本學習領域 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本身亦應能時時表現出對求知的熱忱,以激 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

7.教師應參酌學生的學習能力,調整其教材教法。並照顧到學生特殊需 求及學習性向和能力等方面的個別差異,給予適當的輔導。

五、 植物生態教學之方法

依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實施要點,有關自然科教學之方法要點如 下:

1. 教學應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引導學生做科學探究,並依解決問題 (problem-solving)流程進行設計與製作專題。

2. 教學時應提供合適的機會,讓學生說明其想法,以瞭解學生先前的概 念和經驗。教師可以運用問題來導引學生思考、引領活動進行的方 向、營造熱絡的求知氣氛。使學生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行

31

實驗、提出自己研判的結果,進行實作、展示自己工作的成果。教學 後宜評量,以瞭解其學習的進展。

3. 教學應以能培養探究能力、能進行分工合作的學習、能獲得科學智 能、習得各種操作技能、達成課程目標為原則。因此,教學形式應不 拘於一,視教學目標及實際情況而定,可採取講述方式、或小組實驗 實作方式、或個別專題探究方式、或戶外的參觀、或植栽及飼養的長 期實驗,唯不宜長期固定於某一形式。

4. 教師應參酌學生的學習能力,調整其學習內容,並針對學生的特殊性 向及學習能力之個別差異,給予適當的指導。

5. 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個人或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養成學生主動學 習,及能經由合作方式獲得學習的能力。

6. 教學活動的設計應以解決問題策略為中心,並循確認問題、蒐集有關 資訊、擬訂解決方案、選定及執行解決方案、及進行方案評鑑與改進 等程序實施教學。

7. 帶領學生從事探究的活動時,應注重科學態度的培養,使學生能獲得 發現的樂趣及養成求真求實的工作精神。

8.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需要使用儀器與藥品,應特別指導對儀器、藥品 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安全,並做妥善的管理,以維護安全。

六、 植物生態教學之評量

六、 植物生態教學之評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