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植物生態導覽課程規劃

以植物資源做為戶外教學之課程設計有別於校園內之課堂學習,他除 了活動主題必須明確、教材編排必須生動活潑、重視學生老師與環境互動、

強調探索與互動學習等基本學習理論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須掌握活動場域 之自然資源,納入解說題材,並針對植物及生態特色進行步道動線規劃與 教學設計,以達成自然科學有關植物與生態領域各階段能力指標的教學目 的。因此,本章節將針對戶外教學植物生態的植物解說重點、步道動線規 畫與教學活動設計等進行相關文獻探討。

一、植物觀察與解說題材

劉儒淵(2000)適合作為自然觀察與解說題材的植物資源涵括的項目極 為廣泛,不應侷限在植物種類的識別、產地與用途等傳統的觀察與解說範 疇上,唯其觀察與解說主題與目標的選定、背景資料的蒐集、整理與發揮、

觀察與解說技巧的應用等,則有賴解說員的自我充實與訓練,並由實地的 觀察與戶外解說經驗中,得以探究大自然的奧秘,享受知性與感性的自然 體驗,亦能習得更高層次的解說藝術,茲說明如下:

(一) 植群外觀(physiognomy)

34

在同一地形上,景緻形狀係由眼見地貌之植群外觀所表現出來,不同 植群型是重要的對比,可提供整個森林面的形狀變化而增加景緻之素質。

林型的變化,給觀賞者(遊客)不同的印象,其明顯的對比則由樹冠之形狀 及顏色來區別。一般而言,針葉樹林冠層外部顏色濃綠、樹形挺直,呈圓 錐形。天然生闊葉樹則樹形寬圓、樹冠伸展頗大,顏色深淺不一,遠看狀 似綠色之棉絮,較具變化性,與針葉樹林呈明顯對比。另生態旅遊地週邊 如有竹林、耕作地、草原、灌叢或海岸溼地等,其各有不同之植群外觀,

也屬重要之自然觀察與解說題材。

(二) 型態景緻

遊客沿公路或林道遊覽,道路兩旁之植物群落構成線型景緻,但若離 開道路進入森林中,則所見之景緻為強調植物種類個體特色之型態景緻,

彷彿走進綠色大廈,樹冠為天花板,樹幹為柱,林床則如地板,更有繁多 之觀花及觀果等細部景緻相輔,是「森林遊樂」之精華所在。

森林覆蓋景緻之空間結構依林型之不同而變化,帶給遊客不同的感 受。不同的林型其森林結構也就有所差異,天然闊葉樹林之垂直層次多,

且佈滿各種藤本及著生植物,空間結構顯得狹窄,但卻富於觀花及觀果等 細部景緻。而針葉樹林雖然其構造單純,但林下也出現其他小樹、灌木(叢) 或草本植物,也頗可觀。各生態旅遊地可就現有步道沿途所經過的不同林 型之森林覆蓋景緻加強解說。

(三) 巨木或老樹

台灣各國有林森林遊樂區內常有若干老樹留存林內,形成神木或巨 木,有些地區(如棲蘭山、拉拉山等)甚至成巨木群出現,其巨大的樹體,

突於基本林型上,成極明顯之特徵景緻,也常為解說的焦點。而各處鄉間 也零星存留若干大樹或老樹,它們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珍貴的文化

35

遺產,其樹種、樹齡、民俗信仰與傳說,以及老樹保護等相關議題,均為 向遊客或學員解說並共同討論的題材。

(四) 變色葉植物

闊葉樹天然林內,尤其是次生林的林緣或道路旁,常雜有若干落葉樹 種,如青楓、楓香、台灣紅榨槭、山漆、台灣櫸等,冬季落葉前,葉子常 有轉變為紅、黃色者,與其他常綠樹呈鮮明之對比,造成特殊之景緻,可 列入細部景緻。台灣之氣候適於常綠樹生長,落葉樹僅出現於演替早期之 陽性樹階段,故大規模之紅葉林並不多見,各生態旅遊地如有紅葉樹(林),

常成為遊客駐足、觀賞的對象,當然也是重要的解說題材。

(五) 觀花及觀果植物

我們週遭的環境,從自家庭園、校園、市區公園到鄉間田野各生態旅 遊地,無論野生或栽植之花草樹木,有不少種類具有觀賞價值的花朵;另 果實具有鮮艷色彩,或特異之形狀者,均屬可列入解說題材之細部景緻。

(六) 食用、野外求生及民俗植物

野生食用植物的介紹一向是生態旅遊解說服務中極受遊客喜愛的項目 之一,透過解說,遊客可以認識或嚐試以往未曾注意到,可供生食或採擷 嫩葉炒煮食用的野菜,尤其從事露營、野炊等遊憩活動者更是興味十足。

(七) 藥用及有毒植物

由以往帶領植物解說的經驗發現,遊客對藥用植物的認識與採集非常 感興趣,尤其是中年以上的遊客。由於許多民間認為可以入藥的野生植物,

有時也是有毒的植物,如果誤食,或眼、口、傷口接觸到有毒植物的乳汁、

樹液時,恐有發生意外之虞,故加強有毒植物的種類與形態之介紹,以及 意外中毒的處理等常識之解說,有其必要性。

(八) 外來植物

36

各生態旅遊地經常出現許多因遊客不經意帶入,或因設施施工及為美 化環境之植栽設計而刻意栽植的外來植物(exotic plant),常見的有咸豐 草、霍香薊、鴨跖草、波斯菊、三葉草類,以及最近對林木或農作物造成 顯著危害之蔓澤蘭等。這些外來植物的入侵與繁衍,對一般遊客而言,或 許是添增若干植物景觀的變化,但對生態旅遊地原生植物種類的生育與分 布,勢將造成極大的衝擊,尤其在國家公園、自然保留(護)區等強調固有 生物族群保育之區域應特別予以重視。外來植物的解說重點可以著重在引 進外來物種對本地原有物種的影響、食物鏈、生態帄衡與資源保育方面,

並讓遊客明瞭本區的經營目標等。

(九) 植物物候

無論野生的花草樹木獲各種栽培的作物,它們的發芽、開花、紅(黃) 葉、結果、落葉等生物現象,會隨著四季的推移而週期性的改變其形相,

除可直接表現出植物體本身內在遺傳與生理上之週期變化外,也可間接反 應出植物生育地外在之氣象及氣候環境等,不但可測知每年四季之提早、

延遲與異常氣候等之綜合氣象的變遷。有系統的植物物候觀測資料,並可 廣泛應用到農、林業,及自然教育(鄉土植物之戶外教學)與戶外遊憩區之 解說規劃或其他生態旅遊方面,為戶外自然觀察的重要項目之一。

(十) 具有特殊教學、解說價值之植物

除了前述各項各地區共通之植物解說項目之外,各地區所特有之植物 資源與景觀,更是解說的重點。例如在溪頭從事植物資源觀察與解說,則 包括大面積的針葉樹人工林、富四季變化的銀杏林及翠逸的孟宗竹林等特 殊的林型;該區特產的植物如鹿谷秋海棠、溪頭秋海棠、鳳凰山茶、江氏 孟宗竹、方竹、葉長花、咬人貓等珍貴稀有、形態特殊的植物,均為值得 特別加以介紹的題材。

37

二、植物步道課程規劃 (一) 步道的設置原則

以植物生態為主題的自然步道設置,可以讓學生親自在大自然的環境 中認識植物與體驗植物生態奧秘的機會,根據國內學者、專家多年的實務 經驗(郭城孟,1992;林俶圭,1995),步道的設置進行步驟如下:

1. 由學校社區附近尋找具備天然林條件、有既有步道的殘留林。選擇 可以從事解說活動的適當路線,盡量維持原貌,一般而言,路程不 必太長,短距離即可提供多樣化有關生態或環境的訊息。

2. 詳盡收集文獻,建立該地方的人文史與自然史,與學校的鄉土教育 課程相結合,使步道的利用更加多元,增加社區參與的機會。

3. 步道設置係為戶外教學的需要,利用通俗化植物作為生態教育素 材,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步道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否則仍舊 只是停留在休閒健身的功能。

植物為步道教學設計中最基本的素材,根據以往的資料顯示學生感到 有興趣的題材有(郭城孟,1999;郭耀綸,1992):

1. 植物名字-例如:外形奇特的植物。

2. 特殊名稱的由來-例如:九芎為什麼又稱為猴不爬?

3. 型態及特徵-例如:單子葉與雙子葉植物的區別;何謂單葉、複葉?

4. 生理-例如:哪些植物有毒?為什麼有板根的形成?

5. 生存機制-例如:隱頭果的構造;著生與岩生;纏勒現象。

6. 利用與傳說-例如:民俗植物;可食植物;童玩植物。

7. 病蟲害、病變-例如:蟲蠳寄生、何謂寄生?

8. 環境指標-例如:幹生花是熱帶的指標現象;水同木。

38

9. 生態問題-例如:油桐樹的故事、相思樹的故事。

(二) 步道的課程設計

森林「自然步道」的設置是提供學校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最佳學習空 間,相關的課程設計是此種教學方法成敗的關鍵。Miles(1991)曾經針對 教師提出在設計課程時的一些設計方針,現在分述於下:

1. 盡可能清楚且完整的描述和定義課程和活動的主題。

2. 對學生建立較高程度的期待。

3. 建立有組織的課程,但同時兼具靈活性和有意外收穫的可能性。

4. 以學生為設計中心。

5. 強調發現、探索和尋求解釋的過程,而非只是事件的學習。

6. 提供挑戰自我的機會,但不強調成功。

7. 協助學生正視挑戰為可以分析和解決的問題。

8. 使個人和團體的挑戰結合。

三、活動學習單的設計執行

李崑山(1995)步道教學是一種戶外教學的教學模式,於學習方式和 學習內容的選擇都要繞著「活動」為中心,做全方位的思考。事實上戶外 環境是個開放空間,景物多,一一影響學生注意力及學習的效果,因此適 性的活動與學習單的設計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其所提出的活動學習單的設 計原則如下:

1.配合校內課程為主,並且能在戶外加以驗證的部分優先取材。

2.常以動詞出發,重視基本方法的引導,興趣和態度培養為首要。

2.常以動詞出發,重視基本方法的引導,興趣和態度培養為首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