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戶外教學模式的建構

一、 戶外教學的構思歷程

教學設計的定義是:安排並準備教學的基本要素,以促進教與學,並 使教師能夠有系統的規劃及設計單元教學活動,而進行教學至少應具備五 項基本要素:目標、學習者、方法、內容及評鑑,這些要素的實施程序與 步驟的規劃即為教學模式(黃炳煌,1987)。

教學模式是設計和實施教學的程序指南,以提供教師完整的教學架 構,並經由主要的步驟,設計與實施教學。事實上不同的教學模式有其價 值與應用,並無任何教學模式可適用各種不同型態的學習。格拉塞提出一 般教學模式,認為所有教學活動都包含教學目標、起點行為、教學歷程與 教學評鑑四個部份(圖2-5)。教師可以此一般教學模式為依循準則,再依 實際教學情況做適度的調整(朱敬先,1987)。

圖2-5 格拉塞之一般教學模式

資料來源:朱敬先(1987)。教學心理學,頁28。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教學目標 起點行為 教學歷程 教學評鑑

回 饋

16

資料來源: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頁33。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寶山(1990)探究教學是指學生主動去探索問題並尋求問題解決的

17

李崑山(1993)以從事戶外教學多年的實務經驗提出對戶外教學活動 設計的思考模式:

1.活動定點的選擇:

包括易達性、時間、安全、適合性及可行性的考慮。

2.定點基本資料的收集:

收集與該定點相關的自然、人文、社會等各方面的資料及實地勘察。

3.基本資料的篩選:

優先考慮可作直觀教學的素材及與各科教材內容具關聯性的。

4.確定活動主題及活動流程:

一般活動流程方式分為按步道方式分數個學習站來進行,每個學習站 至少可設計一個以上的活動。

5.研擬定點或學習站的教學目標,並依據目標設計教學活動。

至於教學歷程的展開與進行,高廣孚(1988)提出能夠適用於任何學 科的一般教學流程概念,其中狹義的教學流程為:自『準備活動』中的『引 起動機』和『決定目的』開始,經『發展活動』,一直到『綜合活動』的

『指導綜合整理』、『實施評量』和『指定作業』為止;而廣義的教學流 程則在『準備活動』項目前,增加了『課前準備工作』,如:教材準備與 教學過程設計,及『綜合活動』後增加了『課後的追蹤輔導』,如:補救 教學的實施(圖2-8)。

18

圖2-8 廣義的教學流程圖

資料來源:高廣孚(1988),頁35。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

朱慶昇(1991)從教學活動的角度,提出完整思考的概念流程及較為 周全的設計思考路徑,使設計者能建立自我的設計理念,掌握活動設計中 的各項情況,而最後能有一符合教學理論而且切實可行的設計成果,他認 為戶外單元活動設計模式編撰的步驟為(圖2-9)

1. 決定課題:即設計動機可能是先有活動地點或先有活動主題,兩者必 需互相配合。

2. 確認活動對象:了解學習對象已有的知識、態度等起點行為。

3. 擬定單元活動目的與目標:單元活動目的是學習的指引方針,單元目 標則是單元活動具體可行的做為,宜逐條陳述並包含認知、技能情意 三種領域或偏向一、二種領域。

4. 活動重點整理:列出單元活動的理論依據、活動內容的分析、背景資 料及活動重點的陳述,提供使用者參考。

5. 選擇活動方法:以打動目標對象並有效地傳達活動內容。

6. 設計活動歷程:可沿用準備、發展、綜合三大活動的次序來安排,活 動設計者必需考慮各種合適的方法,來激發參與者的動機,且活動的 展開必需善用視、聽、嗅、觸、味等感官的刺激以產生問題,並以研 討、實驗、觀察、製作、閱讀、訪問、報告、示範演練等參與方式,

並進行活動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推理、驗證等科學探究程序以 求得結論與應用。

7. 評估:包括指導者的觀察、測驗、問答、討論等評估方法,或藉活動 單的設計及其它紀錄表格以了解活動成果,亦可以參與者填寫檢核表 實施自我評量的方式,了解活動是否達成預期的目標。

8. 提示後續活動:活動的結束正是引發相關學習的契機,因此有必要提 供訊習與管道讓有興趣者可繼續參與其它的學習活動。

20

21

6.家長自行陪孩子走出戶外學習。

若以戶外教學地點的連接性來區分,有三種常見形式(李昆山1993):

(一) 定點模式(圖2-10)

固定在一個定點辦理,場地必須寬敞足以容納全體學生進行觀察、測 量、紀錄、實驗等學習活動。例如各校的生態教材園、水生植物池等。

圖2-10 定點模式

資料來源:李昆山(1993)。戶外教學活動單設計思考模式。環境教育季刊,第18期,

頁61-67。

(二) 景線模式(圖2-11)

活動過程在一線狀步道進行,步道上依先後次序,設立學習站,結合 數個景點串聯成一景線,而景點間有彼此的關聯性,每站有詳細說明學習 步驟。校園內如各校的校園環境步道;校外如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推廣 的芝山岩、仙跡岩等的自然步道(林俶圭,1996)

圖2-11 景線模式

資料來源:李昆山(1993)。戶外教學活動單設計思考模式。環境教育季刊,第18期,

頁61-67。

定點 實驗 區域

觀察

記錄

測量

景點 4 景點 3

景點 2

景點 1

22

(三) 綜合模式(圖2-12)

以學校或社區為導向,規劃成一個特定主題的模式。例如台北縣瑞柑 國小的「瑞柑生態村」(林文生,2000)與金山國小、萬里國中的「社區 有教室」(余安邦,2002)及漁光國小的「假日學校」(郭雄軍,2003)

等。

圖2-12 綜合模式

資料來源:李昆山(1993)。戶外教學活動單設計思考模式。環境教育季刊,第18期,

頁61-67。

三、 戶外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美國戶外教育著名工作者約瑟夫.柯內爾(Joseph Comell)多年從事戶 外教育工作的經驗,發明出一套如流水般具有目標方向的教學程序,去進 行種種戶外體驗活動,此種戶外教學進行的方式稱之為流水學習法(Flow Learming),目的為啟迪參與戶外活動者對於大自然有所認知(Nature Awareness),其所需的原則如下(Joseph Comell著,王家祥等譯,1994):

1.少教多讓學生參與分享(teach less,share more) 2.多聆聽學生的看法和意見(be receptive)

3.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恢復眼、耳、鼻、心等敏銳感官能力(focus students attention without delay)

4.先看、先聽、先感受,最後再說(look and experience first,talk later)

景點 3

定點 模式 景點 1

定點 模式

定點 模式

景點 2

景點 4 定點 模式

23

5.讓愉悅的感受充滿整個體驗的過程(a sense of joy should permeate)

其原理是以學生的程度與背景知識為起始點,引起動機先讓他們有參 與的興趣,再進一步引導他們專心提升注意力及加強接收外在訊息的敏感 度,進而直接體驗,最後進入滿心歡喜的認知和體會的境界。流水學習法 將戶外活動分成下列四個步驟(彭文珊、周玉秀,2005)。

(一) 喚醒熱誠(Awaken Enthusiasm)

利用遊戲或其他有趣的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的熱忱,

若學生興趣缺缺,則無動力繼續學習,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成效就大打 折扣,所以此階段的活動性質是營造一個熱切參與的氣氛,一個充滿 活力的開始,克服被動的、萎縮的心態,並建立學員和領導人之間的 和諧關係,提示活動方向和整個節目的架構,為後續的、更具敏感性 的活動完成準備工作。

(二) 集中注意力(Focus Attention)

接著藉由靜態的活動,將學習者的注意力引導到某個焦點,讓身心達 到寧靜平和的狀態,集中心力運用感官單純接收外來的訊息,此階段 活動的性質在於導引第一階段裡養成熱切的心,藉著集中注意力而加 深覺知感受,發展觀察的技能,培養靜觀萬物的氣氛。

(三) 直接體驗(Direct Experience)

集中精神後,感官的作用將更加敏銳,專注的心藉由眼見、耳聞、觸 摸、鼻嗅直接感受大自然存在的律動,或者想像自己是天上飛翔的小 鳥,或者是瀑布頂端直奔而下的小水滴,抱抱樹或者觸摸大石頭,此 階段活動的性質在於感受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好奇、同情的情意行為,

給學生直接的經驗和學習機會。

24

(四) 分享歡欣(Share Inspiration)

引進鼓舞的模式強化效果,參與者透過交談、歌唱、團康等方式來表 達彼此的感受,藉由分享的過程強化個人內在的體會與價值的釐清,

分享的過程中,所有團隊成員彼此切磋交流、共同分享成長的喜悅。

四、 小結

戶外教學模式至少應具備目標、學習者、方法、內容及評鑑等五項基 本要素,戶外教學之目標,不外乎是一種探索或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戶外 教學的規劃步驟依序為決定課題、確認活動對象、擬定活動單元與目標、

活動重點整理、選擇活動的方法、設計活動歷程、學習評估及後續活動等,

審視上述相關因素,其中課程目標與對象可由教學者依課程方針予以擬定 之外,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均須考量到學習者、教授者與環境資源之間的 互動,並以學生為主體俾提升學習效果,最後進行教學評鑑以做為學習成 效評估及未來改進之參考。

在教學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必須掌握多讓學生參與分享、多聆聽學生 的看法、多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善用學生感官體會與培養油然心生之表述 能力,以讓愉悅的感受充滿整個學習過程。戶外教學實施的模式因造訪的 地點的不同,教學者應依據教學目標與學校當地特性,因人因時因地而作 調整,無論地點在校園內或鄰近社區,實施方式採用定點、景線或綜合模 式,各種方式也可以交互運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由此可知,戶外教學模式的建構是一項具有系統性的思考架構,而且 充分利用及收集環境所賦予的教學資源,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或合作學習,

自我發現、創造與體驗,以培養學生智能與情意能力,是一種室內教學無 法取代的教學方式。

2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