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戶外教育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乃希望透過戶外教學的推廣及應用,以發揮高雄熱帶植物園珍 貴自然資源的教育功能,故為掌握研究內涵,本研究除了調查高雄熱帶植 物園的植物資源作系統性的歸納之外,並在九年一貫課綱的導引之下,設 計一套具有植物特色及學理基礎的戶外教學活動,本章收集相關文獻並區 分為六節,分別為第一節戶外教育的理論基礎、第二節戶外教學模式的建 構、第三節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第四節植物生態導覽 課程規劃、第五節高雄熱帶植物園簡介、第六節文獻總結,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戶外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 戶外教育的定義與價值

(一) 戶外教育的定義

美國國家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在1970 年對 戶外教育所下的定義:「戶外教育不是一單獨科目,而是將所有學校科目、

知識與技能的結合。也不是將學校所有科目搬到戶外教學,教師使用環境 去幫助學生了解各學科、環境和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協助藝術、科學、

社會研究或傳播學等學科的教學」(王鑫、朱慶昇,1995)。

Lewise 於1975 年在The Administra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一 書中整理出十七個有關戶外教育的概念,綜合這些概念,他認為:戶外教 育是為了學習目的而將課程延伸至戶外的一個直接、簡單的學習方法。它 是基於發現學習的原則並且強調直接使用感官(視、聽、嗅、觸、味)進 行觀察及覺知(引自Ford,1981;朱慶昇,1991)。

戶外教學之真義,是指戶外的教學是有目標性、系統性和程序性的學 習活動,它結合或統整了許多學科、技能和知識的綜合科學。教師利用教

8

室外的自然或人為資源,提供學實際觀察體驗的機會,藉此增加學習動機,

促進學生成長與社會發展(王鑫,1995a;李崑山,1996)。

而根據Hammerman(1994)等人的研究,戶外教育乃為達成課程目標的 一種方法,其意義包括:(1) 教室的延展至戶外實驗室;(2) 涉及天然資 源和生存環境,於任一或各方面課程的一連串直接體驗,將會增強個人對 環境和生態之意識;(3) 所有學生、教師和戶外教育人力資源共同努力、

策劃發展最適宜的教學環境的完善計畫,在Hammerman 等人所著戶外教學

(Teaching in the Outdoors)一書中,運用圖2-1 來揭示戶外教育學習 場域、學校課程和教育目標之間的關係(Hammerman et al., 1994;周儒、

呂建政譯,1999)。

圖2-1 戶外教育學習場域、學校課程和教育目標之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周儒、呂建政(譯) (1999)。戶外教學(原作者:Donald R. Hammerman、William M. Hammerman&Elizabeth L.Hammerman,頁46)。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 戶外教育的價值

另根據澳洲戶外教育學者 Keith McRae(1990)的觀點,戶外教育具 有以下的價值(蔡居澤,1996):

1. 戶外實際感官經驗能增進所有課程領域的學習。

2. 戶外教學可補償缺乏直接經驗的青少年和受限於室內教學的教師。

教育目標

參訪研習 學校運動場

教學農場

實地考察 林地營區

藝術人文

課堂教室

衛生體育

語文 數學

社會課程

自然科學

9

3. 發展技能、態度和價值,至少和知識的獲得同等重要。

4. 戶外教育是了解自然環境和自然社區所必要的活動。

5. 培養環境保護是了解整個人類環境的必要工作。

6. 學校教育應培育學生終生的休閒活動。

7. 戶外休閒活動可增進個人和社會福祇。

8. 學生應接觸從休閒到冒險教育、刺激富挑戰性的戶外活動。

9. 戶外教育可增進並建構學習者的獨立性、自信心和自尊。

10. 戶外教育可帶動社會人際關係的發展。

戶外教育最重要的在於可以提供不同於一般教學時所欠缺的直接第一 手經驗,同時,戶外教育更透過這種直接的經驗讓學習者去經歷體驗的過 程(林秋萍,1998)。周儒、呂建政譯(1999)在「戶外教學」此書中指 出戶外教育具有下列六點重要性:

1.戶外學習環境提供教師能於不同的境況認識學生,而這樣的認識、瞭 解,是一般的環境不易見到的。

2.在一個需要健全人類關係的時代,年輕、年老或各族群都是重要的,

如此人本主義的價值觀念來自於戶外的學習環境,是不容忽視的。

3.老師們與學生們能有較長、整段時間可資利用,在沒有一般的干擾 下,提供學習者密集而廣泛的研討機會。

4.戶外教育的教學方式是發現學習者兼具問題解決者,必會因而專注於 目的性的計劃。是學習者本身自己建立合適的目標,並設計計劃以達 成目標,而非依賴老師。

5.戶外教育使得學生得以享受探索的刺激和直接且實際的學習樂趣。

6.學生們經常會受到激發地急於、且自發地查閱教科書,學習更多關於 他們的發現。

10

(三) 小結:

從以上定義及敘述歸納得知,戶外教學的定義乃透過戶外的自然或人 文環境為教學場所,進行有目標性、系統性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直接 的感官體驗,以提高學習動機與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學校所有 科目、知識與技能的結合,透過學習場域的規劃,戶外教學除了可驗證或 補充課堂上的學科知能以相輔相成之外,並可幫助學生瞭解各學科、環境 與人類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時發展了動機、情意、態度、技能、信念和價 值觀,更能增進兒童自動自發的學習精神,進而達成知能與情意之教育目 標,而促使學生成長與社會發展。

因此,戶外教育的價值不僅僅是自然學科知能的學習,更是學生學習 態度、人際互動與人格發展等多元功能的全人教育方式。

二、 戶外教學學習理論

Ausubel強調「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極重視成果 而非過程,他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只能產生於在學生已有充分的先備知識 基礎上教他學習新的知識(張春興,1996)。在進行戶外環境教育時,教 學者需事先提供一些系統性的基礎概念,讓學生能從戶外自然的環境中去 發現、探索、思考和比較,如此可兼顧學習的「過程」與「成果」,是一 種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並重的教學方式。有關戶外教學相關重要的學習理 論彙整如下:

(一) 布魯納(Bruner)的發現學習理論:

Bruner強調經由發現而學習,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經由自己的探索,

從而獲得問題答案的一種學習方式(張春興,1996)。在發現學習法中,

布魯納主張學習應該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教師配合學生的經驗,將教材 做適當的組織,設計各種有利於兒童發現各種結構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

11

發現有意義的結構。善用發現教學法之優點,引導學習者在戶外教學的情 境中,去觀察與發現問題和事實真相,會比傳統的直接灌輸知識或戶外的 解說教學,更具教學效果(張春興,1996)。

(二)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

建構主義是1980 年代的新教育理念,認為知識非被動的接受或吸收,

而是具有認知能力的個體與他人進行互動、磋商和和解的過程中,主動建 構出來的,衍生出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強調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扮 演輔助引導的角色(Von Glasersfeld, 1989)。建構主義的三大原則為:

「主動原則」、「適應原則」及「發展原則」,主張知識是由學習者主動 建構而來,認知的功能是適應性,用來組織經驗世界,進而發展新知識(陳 義勳,2000)。

建構主義取向的教學著重下面幾點:1.學習情境的設計;2.師生角色 的調整;3.探究學習的深化;4.同儕力量的發揮,合作學習的運用;5.多 元評量的實施。而透過學童熟悉的鄉土環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讓學童經 由真實的環境接觸,去觀察、發現、探索與思考,自行建構出屬於自己的 環境概念,這正是建構主義的精神(林靜麗,2002)。

(三) 學習階層(learning hierarchy)理論

福特(Ford,1981)認為戶外教育的教學應有層級性,他提出了一個 戶外學習階層的主張,在此一戶外學習階層中,共含有七個學習層級(圖 2-2),這七個層級由下而上分別是:藝術造型、類比、感官覺知、生態原 則、問題解決歷程、決策程序、及生存哲學,簡言之,福特所提出的戶外 學習階層認為戶外教育的教學應始於基礎的感官活動,再逐步提升學習的 層次,使學習者最後能依據確切的生態知識及理性思考結果,建立兼顧人 與環境的生活哲學(呂建政,1996)。

12

在戶外教育學習階層中,最底層的是指對視覺環境的鑑賞、感受、注 意與識別,接著經轉化的過程,將新的經驗與舊有的經驗結合,透過感官 覺知去感受景象所蘊含的意義。前三項階層主要是對戶外的環境產生熟 悉、瞭解與發展愉悅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習者對戶外活動環境先產生親切 感,再引起活動的興趣,以建立對戶外環境相關技能、知識等最初的自信

(呂建政,1993)。有了前三項階層的了解之後,學習者才能逐漸領悟大 自然的生態原理,並逐漸學習解決問題的技能,最後建立與環境和諧共處 的生存哲學(林秋萍,1998)。

7. Ekistics : a philosophy for survival 6.Decision : making procedure

5.Problem: solving processes 4.Ecological principles

3.Sensory awareness 2.Analogies 1.Art forms

圖2-2 戶外學習階層(The outdoor learning hierarchy)

資料來源:Ford,P.M.(1981).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P53. NewYork:John Wiley and Sons,Inc.

(四) 經驗塔(cone of experience)理論

戴爾(Edgar Dale)於1946 年提出經驗塔(cone of experience)模 式來說明經驗學習的過程。他指出凡由學生直接參與並運用感官獲得經驗 的活動,必然會引起很高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引自王鑫,1995b)。六種學 習方式依學習效率由高而低依序為:直接的有目標而獲得的體驗(實際參 與或操作)→ 觀察得到的經驗(觀看示範或表演)→模型展示所得到的經 驗(模型展覽或展示)→ 藉視聽傳播媒介獲得的體會(電影、電視、錄影

13

14

圖2-4 學習情境中個人與環境的概念架構

資料來源:Gifford, R (199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Brston:Allyn and Bacon,P67.

(五) 小結

歸納上述學習理論得知,布魯納(Bruner)的發現學習理論乃注重個

歸納上述學習理論得知,布魯納(Bruner)的發現學習理論乃注重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