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六節 文獻總結

本研究以「植物生態在戶外教學課程之應用--以高雄熱帶植物園為例」

為題,其核心內涵不外乎戶外教學定義與模式、學習理論、課程設計、植 物生態與導覽規劃,綜觀以上文獻探討其要義歸納如下:

一、 戶外教育之核心定義

1. 透過戶外的自然或人文環境為教學場所,進行有目標性、系統性的 學習活動。

2. 它別於傳統的教學以固定的教材、教室及教學法授業,使學生獲得 直接的感官體驗,以提高學習動機與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

3. 不是一門單獨學科,而是學校所有科目、知識與技能的結合,可補 充課堂上的學科知能以相輔相成。

4. 發展動機、情意、態度、技能、信念和價值觀,更能增進兒童自動 自發的學習精神,進而達成知情意之教育目標。

5. 不僅僅是自然學科知能的學習,更是學生學習態度、人際互動與人 格發展等多元功能的全人教育方式。

二、 戶外教學之學習理論

1. 注重個人學習情境的塑造,去引導學生的主動探索進而發現與建構 知識。

2. 以基本認知與主動探索為主軸,強調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進而

48

建立與發展新的知識。

3. 強調學習過程需有層級順序,從感官知覺逐漸提升至哲學體會的學 習目標。

4. 戴爾(Edgar Dale)的經驗塔(cone of experience)模式指出直 接參與感官體驗,是建立學習動機的重要方式。

5. 善用學生感官體會與培養油然心生之表述能力,以讓愉悅的感受充 滿整個學習過程。

三、 戶外教學之模式建構

1. 戶外教學模式至少應具備目標、學習者、方法、內容及評鑑等五項 基本要素。

2. 戶外教學之目標,不外乎是一種探索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以學生 為主體俾提升學習效果。

3. 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均須考量到學習者、教授者與環境資源之間的 互動。

4. 戶外教學的規劃步驟依序為決定課題、確認活動對象、擬定活動單 元與目標、活動重點整理、選擇活動的方法、設計活動歷程、學習 評估及後續活動等。

5. 最後進行教學評鑑以做為學習成效評估及未來改進之參考。

四、 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1.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所培養之國民科學與技術的基本能力,其 中「科學與技術認知」乃本研究所欲達成之核心要項。

2. 分段能力指標使學童能夠 1.察覺植物根、莖、葉、花、果、種子各 具功能 2.照光、溫度、溼度、土壤影響植物的生活 3.不同棲息地

49

適應下來的植物也各不相同 4.發現植物繁殖的方法有許多種等。

3. 透過上述教學實施要點與分段能力指標的指引,給予了本研究教學 活動與課程設計的方向,不至於造成學童理解能力上的挫折。

五、 植物生態導覽課程規劃

1. 著重於具有解說價值的題材加以發掘並活潑化,如植物外觀、型態、

指標性、特色性、民俗、有毒、外來及物候等。

2. 透過體驗步道動線的適當規畫,配合課內學習目標,重視概念與技 能的引導,活動學習單的設計以易於作答、趣味性、多元性、階層 性與分享性原則。

3. 帶領學童對鄉土環境的認識與重視,進而產生對鄉土或環境的愛護 與欣賞之情,最後對生態環境問題具有反思的能力。

由此可知,一個好的戶外教學活動必須具有目標性、系統性與統整性。

教材內容必須生動有趣,以引發學習動機。教學過程必須重視師生與同儕 的互動與合作學習,讓學生主動觀察、發現、探索與思考。在知識建構的 過程中,學習者應能依據確切的既有經驗與課堂知識,進而對新知識進行 認知的分析、釐清、歸納與同化,以建構出屬於個人的知識體系。教學者 亦應依據教學目標與學校當地特性,因人因時因地而有不同的進行模式,

此等問題皆是在設計戶外教學活動之初必須深入了解並加以解決。

50

5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