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力極不明確,其權限亦沒有規定,而成為一個沒有實質業務,但卻在省、縣 之間,徒增一行政機關的官制,而為時人所詬病。此後十數年道官制也一直 受到不同程度的質疑與挑戰。115

二、 ⼩結

1912 年 3 月到 6 月間,中央政府一方面因為政府初建尚在適應之中,一 方面因試圖推行軍民分治,以至於延宕道官制之討論。惟自中央政府欲以命 令統一行政之企圖失敗之後,轉而試圖藉助改省為道,將省之影響從政治乃 至於地理版圖上去除。此即省官制中道官制討論之重要意義。116

但,在 6-10 月間,中央政府尚未放棄直接針對省方面的控制,因此,我 們仍然可以看到在省制與省官制的討論案中,北京政府仍著重在是否得以任 免省首長的問題之上。無奈幾經轉折,終於失敗。對此,這就使中央政府失 去與各省都督周旋之耐心。第三案的省制與省官制的提出,雖然是中央放棄 了對於省首長的任命,但對於省與縣之間,竟然一反過去之立場,而增設一 道級機關,這可能來源於袁世凱個人的堅持(袁語:「廢道之二級,我所經驗,實 以為不可行」)117但大部分的原因還是在掌握省權力的企圖終歸失敗的現實因 素。

從 1912 年 6 月份到 1912 年底省官制的最後底定以前,北洋政府內部的 意見是多元且分歧的。其間,主掌法律研究與制定的法制局,曾多次反對、

駁斥「改省為道」(或「改省為州」)的主張。對此,國務院於「改省為道」之主 張未置可否,蓋並無定見。然而,在總統府強烈的堅持下,「道制」最終還

115 時人稱其實道尹除「例行轉啟公牘外,百事皆不過問」。沃丘仲子編,《民國十年官僚 腐敗史》(中華圖書集成,1921),148。

116 沈同芳對此有獨到之見解,沈以為今日政府欲「革省名詞,而為道」試圖「變通原有道 之區域,上以直接於中央,下以統轄各縣」「質言之…升道如省而已」。沈同芳,〈江 蘇省分合問題與升道為省之關係〉,收入《民國經世文編》,內政二,523-525。

117 徐有朋,《袁大總統書牘彙編》(臺北:文星出版社,19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行政上的主體機關。120袁世凱在1912 年 6-7 月份,在地方官制上,仍然表現 為尊重地方都督的意見。但7 月份後,袁世凱一改過去尊重各省都督的態度,

而提出「改省分道」這類近似「廢省論」支持者的。121「道制」如何迅速的 浮出政治檯面,而為總統府所堅持。其外在政治危機的升高,無疑促使當時 的袁世凱逐漸對省方面失去耐心,而試圖在制度上尋求解決方案。這就加速 了「道官制」的出現。122

120 「道制」的出現有許多學者歸諸於袁世凱的私心自用、帝制自為。事實上,袁世凱的確 是個權力主義者(顧維鈞語),顧維鈞(1888-1985)認為袁是個處在舊時代的人,他對共和體 制並無體會,甚至需要顧助其理解「民國」二字的意思。參見《顧維鈞回憶錄》,第三 卷第一分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358-359。

121 依附在這個決心之下的道官制,當然也扮演了相當的角色,用以維繫這個得來不易的景 況。北洋政府治下的 17 年間,包括〈劃一道令〉及〈道官制〉在內的中國政治與制度史 的合理性問題,學者大多略未予討論,也沒有給予合理的歷史評價。

122 關曉紅認為袁世凱頒布〈劃一令〉的用意,也在追求「外交承認」,獲致政府的外部正 當性。詳參〈大總統頒布現行地方官制之秘因〉《大公報》,1913年1月12日。關曉紅,

《從幕府到職官︰清季外官制的轉型與困擾》,576-577。冀滿紅、張國剛,〈民國初年 的地方行政制度〉《歷史教學》(北京:2011年5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