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初任教師在經過教育實習後,正式從事教育工作。雖然具有教育理論的專業 背景, 但對於實際教學工作與班級經營顯著較為陌生,而且需要去學習如何將教 育的理論運用在教學實務中,因此,初任教師較屬於探索期的教學者,與一般有 經驗的教師有所不同。以下從教育專業發展、教師生涯發展以及專家與生手教師 比較等方面,來說明初任教師的特質:

(一)從教育專業發展看初任教師的特質

一個人如何成為教師?要如何在教學生涯中,由初任教師持續發展成為既專 業又成熟的專業教師?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許多學者專家相信,若能徹底 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不僅對於職前師資培育的課程與教學可以產生重大的 啟示作用,也可以對推動在職教師專業發展的實務工作有重大的幫助。師資的培

育是為一連串的專業發展的歷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師資培育課程的準備與養 成教育、導入階段的引導教育、正式教師的在職教育,而導入階段正是教師專業 社會化的關鍵時期。而各家學者對於教師所關注的焦點不一,所以在建立出來的 教師專業發展階段亦不相同,以下針對學者所提出觀點提出說明,並對有關初任 教師的部分加以分析:

Borich 和 Tombari(1997)綜合歸納 Full 和 Bown 於 1975 年提出的關注理論,

再加上自己對初任教師特質的瞭解,說明第一年初任教師在關注上依序有三種變 化,分別如下:

1.生存階段(survival stage)—關心自我

初任教師關心自己的福利更甚於教學工作及學生。他們關心在意的是:學生 喜歡我嗎?他們認真聽我上課嗎?家長及其他教師是如何看待我的?在這個階 段 ,初任教師特別重視班級中的行為與常規管理,並覺得自己好像是與日復一日 的教室生活搏鬥下的倖存者。

2.任務階段(task stage)—關心工作

對大部分的初任教師而言,第一階段的關心自我,其程度會在開始教學後的 前幾個月裡減到最小,取而代之的是開始關心教學工作、增進教學技巧,並精熟 教學內容。這時,初任教師開始對自己感到自信且有能力處理教室中的例行性活 動與各種問題行為。他們關心的是:我使用的教材教法適合學生嗎?有足夠的時 間教完預定的課程嗎?如何為自己的教學注入一些變化呢?

3.影響階段(impact stage)—關心學生

初任教師開始視學生為個別需要的獨立個體,並重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 的學習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激發並實現每位學生的潛能?如 何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何滿足學生的社會與心理需 求?

Berliner(1988)則認為教師的教育專業發展,包括生手(novice)階段、初任

(advanced beginner) 階段、勝任(competent) 階段、精熟(proficient)階段及專 家(expert)階段等五個階段。在「生手階段」的教師學習到剛開始任教時,與情 境脈絡無關的通則,例如:針對答對的學生加以鼓勵。生手教師的行為是偏向理 論性、較沒有彈性,並且傾向於遵循他們所學到的通則與程序。而在「初任階段」

的教師,其先前的教學經驗已能和言語性的知識(verbal knowledge)結合在一起,

也能了解到不同情境間的相似處,並且建立了插曲式的知識(episodic knowledge)。

此外,也開始發展出策略性知識,來導引教學行為,例如:什麼時候要遵守通則,

而什麼時候可以忽略通則。

綜合上述學者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看法,可以發現初任教師所關注之事會從早 期關注自我的生存、關心自己的福利,逐漸轉向對教學工作的關注,增進教學技 巧,並精熟教學內容,進而關注教學的影響,重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學生的學習 發展;在「生手與初任」階段,初任教師逐漸從偏向理論性、較沒有彈性、遵循 通則與程序的教學方式,轉變為發展出策略性知識,來導引教學行為。

(二)從教師生涯發展看初任教師的特質

Simmons(2002)指出初任教師在第一年任教經驗是最為焦慮、恐懼及不確定 性的一年,也是最困難的;Monsour(2003)指出第一年的教學對許多教師來說最 具關鍵性,且是影響教師留任及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無論過去曾接受有效能的教 師養成階段,一旦他踏入教職的第一年,對於其教學工作經常感到孤立無助,且 無能力處理教學工作所產生的問題。由此可知,初任教師階段可謂是奠定未來教 育生涯的關鍵期,初任教師階段也是決定教師生涯專業發展成敗的關鍵期,因為 其在專業上的教與學經驗,會強而有力的反映在教師生涯態度及專業行為上(陳 美玉,民88b)。茲針對學者所提出觀點,說明教師在教學生涯裡的發展與改變,

並分析瞭解初任教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Fessler(1985)借用社會系統理論談論教師生涯循環的模式,他認為此模式的 階段是循序漸進,並非固定不變,而教師生涯發展共分為八個階段,包括1.職前教 育階段(preservice);2.導入階段(induction);3.能力建立階段(competency);

4.熱心與成長階段(enthusiastic and growing);5.生涯挫折階段(career frustration);

6.穩定停滯階段(stable but stagnant);7.生涯低落階段(career wind-down);8.引 退階段(exit)。而其中的「導入階段」,主要是指初次任教的前幾年,教師正進 入社會化與學習的階段。教師希望獲得學生、同儕與行政領導者的接納,並企圖 在日常問題的處理與事務的解決上,達到一個適切與安全的標準。

Berliner(1988)以基模理論統整初任教師、專家教師在教學領域裡認知的研 究與其他領域的研究後,得到四個發展階段:

1.初任教師(novice teacher)

在教室的教學表現則呈現合理、不具彈性且有意圖的專注。

2.進階的初任教師(advanced beginner teacher)

教學二到三年的教師可以達到此階段,已經有程序性知識並且了解教學內容 間的相近處,教師會發展策略知識,教師的先前教室經驗與教學內容的問題則開 始引導其行為。

3.稱職教師(competent teacher)

教師在此階段可以做有意識的選擇,包含他或她的行動、優先考慮的事項以 及計劃,教師根據先前的經驗可知事情的輕重,並且曉得時間的安排與錯誤的目 標。

4.專家教師(expert teacher)

第五年教學的教師可達到此階段,教學則變得流暢與看似不費吹灰之力,無 須選擇注意的焦點,便自動引導教師的教學,適當地去掌控教學與管理。

蔡培村與孫國華(民85),針對我國高中、國中、國小之全體教師為分層抽 樣的對象,並以問卷調查法進行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其研究結果將教師

之生涯發展分為五個時期:

1.適應期:

教師初任教職的第一年,此期教師對於專業知識與技能仍處於探索與適應的 歷程。適應期的教師對於專業發展的需求很高,專業發展的現況較低;儘管適應 期的教師在專業能力的表現不理想,但其專業精神與態度卻很高。

2.能力建立期:

指服務年資二至五年的教師,此期教師逐漸建立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專業發 展的現況上有顯著的成長。

3.成熟期:

服務年資六至二十年的教師,此期的教師在專業的發展上具有高度的發展與 需求,在專業知識、技能與態度上均邁入生涯的高峰。

4.穩定期:

服務年資二十至三十年的教師,此期的教師在專業的發展上仍維持顛峰,但 在追求專業發展的需求與動機卻逐漸降低,而使專業發展呈現停滯不前的現象。

5.後發展期:

指服務年資三十一年以上的教師,此期的教師除了一般生活知能與行政知能 外,其它教學相關的專業發展需求和現況都呈現急遽的下降。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教師生涯發展的看法,可以發現,初任教師對於專業 知識與技能仍處於探索與適應的歷程,對於專業發展的需求很高,儘管在專業能 力的表現不理想,但其專業精神與態度卻很高,他們關心的是能否充份管理教室、

教學科目內容的熟悉、改進教學技巧以及課程設計。而初任教師也希望獲得學生、

同儕與行政領導者的接納,並企圖在日常問題的處理與事務的解決上,達到一個 適切與安全的標準。

(三)從專家與生手教師比較看初任教師的特質

認知心理學家常使用專家與生手比較,來研究各領域的專業知能,並從二者 的差異性比較,提供生手發展專業知能時的建議。許多學者針對專家教師與生手 教師的教學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二者的差異性,以提供相關建議,增進生手教師 的教學知能。以下從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的比較研究中,分析初任教師的特質:

Erickson(1986)研究經驗教師與新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室事件所賦予 的意義指出,經驗教師很少單獨注意班級現象,而會與各種相關事件、情境脈絡 作各種有效的聯結,且有能力注意班級中的特殊事件,用全面性的脈絡訊息來詮 釋事件的重要性,新手教師在此方面顯得較無能為力,來自於經驗的單薄使得新 手教師無法在短期間之內,有效地將教室中的事件賦予各種意義,並且件有效的 掌握,無法將各種相關的事件作有效的聯結,容易忽略各種重要的線索,在教學 情境中顯得沮喪。

Borko 和 Livingston(1989)研究比較專家教師與新手教師的差別,尤其是教 學思想和行為之間的差異。指出新手教師在教學中常遇到的困難在於:

1.課前不知如何作有效的教學準備,無法預測出學生可能的反應;

1.課前不知如何作有效的教學準備,無法預測出學生可能的反應;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