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遊戲理論之持續探究與教育應用之廣泛開發

就研發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學習途徑言,遊戲學習教材與策略有其道德教育 之價值,緣於有如謎樣般吸引兒童醉心神往的遊戲活動作為學習媒介,因此,遊 戲實為一殊值持續探究之領域;除此之外,大量開發遊戲理論與其他學習領域結 合,例如遊戲理論在語文、數學、自然科學、社會學習領域之應用等,使兒童對 學習內容充滿期待、洋溢樂趣、增進效率、學習動機長久持續,亦為後續研究之 重點。

參考文獻

李宜蓁(2008)。費爾普斯啟示錄。親子天下 2008,十月號,182-184。

何思慧(2006)。遊戲教學應用於國小低年級節奏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

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段慧瑩、黃馨慧(譯)(2000)。J. R. Moyles 著。不只是遊戲。台北:心理。

究所碩士論文。

張鳳燕(1980)。性別、道德判斷及情境變項對我國高中生誠實行為的影響。國

劉晏如(2008)。遊戲教學對促進輕度智能障礙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成效之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碧如(譯)(1986)。兒童道德判斷。台北:五洲。

劉美慧(1992)。高職學生認知型態與職業道德判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百勝(1987)。國中生道德判斷與父母管教態度暨人格之關係。私立中國文化 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桂(1991)。國小資優學生高層次認知能力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之間的相關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穎(2007)。科學遊戲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教(1992)。德育原理修正第五版。台北:文景。

賴佩以(2005)。遊戲教學對七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信念、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 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冰瑩等編譯(1993)。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

謝冰瑩等注譯(2007)。古文觀止。台北:三民。

謝光進等(譯)(1984)。A. Arnold 著。兒童遊戲。台北:桂冠。

隱 者(2008 年,5 月 20 日)。無奈的補習。國語日報,13 版。

顏 真(譯)(2003)。H. Spener 原著。史賓塞的快樂教育。台北:新手父母。

羅家倫(1990)。新人生觀。台北:遠流。

羅素如(2003)。整合性遊戲教學方案對學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社會性遊戲之影 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蘇清守(1972)。我國學童道德判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貳、英文部分

Bar-yam, M., Kohlberg, L., & Naame, A. (1980). Moral reasoning of students in different cultural, social and educational sett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88, 345-362.

Blatt, M. (1971). Stimulating development in moral judgment. In L. Kohlberg & E.

Turiel (Eds.), Recent research in moral development.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uxton, W. M. (2003). Using literacy and play: Young children in a community of learner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The University of Utah, No.3075089).

Calabrese, N. McCullough (2000). The impact of social-dramatic upon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delayed primary- aged childre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No. 9958245).

Codone, S. K. (2000). Learning through play: The effectiveness of play on procedural learning, learner enjoyment,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 (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 Microfilms No. 9961294).

Dewey, J. (1915).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Freeman, S. J. M., & Giebink, J. W. (1979). Moral judgment as a function of age, sex and stimulu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2, 43-47.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ueneich, R. (1982).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al study of how children use intention and consequence information to make moral evaluations. Child Development, 53, 29-43.

Haan, N., Smith, M. B., & Block, J. (1968). Moral reasoning of young adults:

Political-social behavior, family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 , 183-201.

Harrower, M. R. (1934). Social status and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British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