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階段DEA模型的建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頁 52-56)

第三章 國家創新系統下的DEA評比模型與創新系統實證模型

3.1 二階段DEA模型的建立

第三章 國家創新系統下的 DEA 評比模型與創新系統實

新活動唯一的投入指標,國家系統是否具創新效果,當然需要一些指標 之代表或衡量。在文獻上這些指標至少包括專利、科學出版品、科技產 業之國際市場佔有率、要素生產力、研發經費投入、高等教育人力比率 等等。惟一般而言,學者們同意,創新活動與成果並沒有一個最適合的 指標可以衡量。Pakes 與 Griliches【198】定義了兩種形式的指標:一為技 術投入的量化指標,如研發費用的支出與研發人才的投入;二為技術產 出的量化指標,如專利數與新產品的宣告【38】。無論如何,研發人力經 費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二、國家文化

如何能讓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活下來,而且活得還不錯,制度上和文 化上都要支持【92】。每個國家基於文化、制度的差異,其影響國家競爭 力因素的理論模型也會不同【4】。游源淳【81】認為除了創新文化可以 激勵創新之外,尚需保持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之平衡【81】。

三、國家風險

較容易為人忽略的政治目標、法令制度以及文化價值與意識型態也 是國家競爭力重要決定因素【5、52、66、137、148】。Rothwell 與 Zegveld

【212】 提出政治發展,亦是科技發展的重要措施【15】。

四、產學合作

產業界是學界的源頭活水【15】。有學者認為大學具有四種機制 (mechanisms) 【43、99】。在目前的競爭環境中,利用整體力量合作研發 創新有其必要【16】。科技產業的創新、發展,需要人才、技術、資金,

和一個有利創造知識匯流的大環境。而人才的持續培訓是最主要的因 素。沒有人才,所有策略運用將是空談,所以,這一切均有待產、官、

學、研各界之共同努力【21】。產業、政府機構與學術界此三者是 OECD 在「國家創新系統」報告中所指出之創新主體【99】。所以產學合作有其 重要性【80】。

五、大學教育

43

大學是培育科技人才主要的來源,在國家創新系統中產學合作是很 重要的知識流通機制,主要即在利用大學原有之優異研發環境與人才,

與世界先進的資訊與技術接軌,大學是產業技術創新與研發的重鎮

【99】,以國家創新體系的觀點來看,學界是肩擔國內大部分人才訓練之 責任【15】。亦有學者主張鼓勵大學積極發展成為研發服務業 【15】。

六、專利數

以專利代表的技術創新能力最受矚目【31、38、65】。在國家系統創 新效果衡量上,以專利指標最具代表性【38】。專利確實能反應產業的技 術現況【175】政策制定者亦以此作為衡量創新研發成果與科技發展方向 的依據,世界經濟論壇(Workd Economic Forum,簡稱 WEF)也將簡單的 專利量化數據視為一國科技研發能力的重要指標【65、119】。Grupp 與 Hariof【149】亦提出一個新的專利指標,成功地展現工業化國家創新動 態的藍圖。

Schmookler【215】曾使用專利資料當作研發產出的代理變數,而 Pavitt

【201】及 Griliches【147】也指出在知識生產函數(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中專利或許是個好的發明的產出指標。Fleischer【136】亦指出專 利在創新行為中扮演著一個特別重要的角色。

七、SCI、EI 期刊論文篇數

Ghoung and Hwang【120】在探討韓國與台灣的研發系統表現時,利 用科學期刊、科技報導、會議報告等的篇數,與專利數目為指標來評估 科技活動的發展趨勢。Persson【204】以論文發表與專利獲得的數量化指 標,探討瑞典之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成效。 Kumaresan 與 Miyazaki【166】

利用專利、出版品與市場相關資料來探討日本創新系統在機器人工業的 表現。以上學者都有提到科學期刊篇數的重要性,故 SCI、EI 期刊論文 也是一項重要因素。Adams 與 Griliches【100】使用 SCI 論文篇數及引 用次數來定義大學的研究生產力。由於可靠的 SSCI 資料由於無法取得,

故大都不使用【226】。

八、國內生產毛額(GDP)

44

國家創新系統處理組織與制度之間的交互關係與共同演化,分析的 焦點在創新,以整體國家經濟成長為成效衡量【38】。國家創新系統的最 終目的乃在研究國家創新系統與國家績效間的互動關係【32】。所以國內 生產毛額是適合的衡量指標之一。

九、國民生活品質

許多國家競爭力目標只在預測 GNP 與 GDP,其實應該更深入改善 國家競爭條件與提升人民生活品質【64】。國家競爭力則除了經濟層面之 考量外,更強調社會福祉(Welfare)之提高【4、128、148、213】。

國科會【68、69、70、71】亦把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列為科技發展目 標之一。朱則剛【10】認為改進人類生活為科技發展的目的之一。經建 會(1997)亦把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列為「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中的施 政重點之一【94】。

十、產品附加價值

有學者認為學術產出只有不到十分之一進入實用階段;而十個推出 的新產品最後只有一個成為暢銷商品【23】。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是由研 發機構與企業間相當複雜的互動關係所產生的,其中包含了如何應用各 種不同的知識投入,以及如何將投入轉換成高附加價值產出的過程

【32】。創新可以創造產品的附加價值【33】。行政院(1996)亦將附加 價值列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指標之ㄧ【28】。專利指標被視為最接近「創 新產出」的衡量代理變數,但是專利的數目不代表其經濟價值,因大多 的專利指標反應的是「發明活躍性」,無法反應商業化後階段的經濟價值 與衝擊【214】。至於數目計量指標,如論文篇數,通常反應的是基礎研 究變化的型態【26】。所以,衡量產業研發與創新的指標尚可有技術貿易 額、附加價值【26】。波特在探討國家競爭力時,曾開宗明義的指出,「在 國家層面上,『競爭力』的唯一意義就是國家生產力。」【17、28】,而產 品的附加價值就是生產力的展現之一。

十一、 產業永續發展

Michael Porter【208】的《國家競爭力優勢》發表後,「國家競爭力」

45

成為施政與經營管理的重要議題。透過競爭力的衡量,有利於建立永續 發展的優質環境【89】。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已經擬定「跨世紀國家建 設設計計畫」,希望達到「提升國家競爭力,增進國民生活品質,促進永 續發展」的總目標【44】。國家競爭力是歷經由「國家政府政策能力與企 業實力的結合,共同創造優勢發展系絡,以達經濟永續成長系絡的能力」

的具體展現【85、97】。國科會【70】亦把永續發展列為科技發展目標之 一。綜合以上說明,本研究建立二階段研發效率評比模型如圖 3.1。本模 型中比較特別的是納入 NIS 理念,在前述的文獻探討中探討了許多 NIS 的構面,但是相同的是均認同了 NIS 應考量「國家環境面」、「科技系統 面」、「科技政策面」及「實質產出面」,為了在本實證模型中量化的目的

「國家環境面」以國家文化及國家風險來代表,「科技系統面」由智財權 保護來表示,「科技系統面」以產學合作及大學教育來表達,最後的「實 質產出面」則是由國民生產毛額、國民生活品質、產品附加價值及產業 永續發展等四大科技目標所組成。

圖 3.1 二階段研發效率架構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頁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