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貢獻與管理意涵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頁 100-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本研究貢獻與管理意涵

本研究屬於一個探索性的研究,主要在於結合競爭力指標與 NIS 建立一 個二階段的研發效率評比模型,本研究認為一個國家的研發投入不應只是傳 統的研發人力及研發經費,而應納入國家文化、國家風險、產學合作及大學 教育;而研發的成果亦不應僅限於專利數、SCI 論文篇數或是 EI 論文篇數,

而是應該擴展到對整體國家有貢獻的國民生產毛額、國民生活品質、產品附 加價值及產業永續發展等四大科技目標上。本研究所結合整理的 13 個投入產 出變數,雖然仍有待檢驗或補充,由於至目前為止文獻上的研發效率評比大 都偏重科技論文暨專利數的論述,進一步提及對整體國家的貢獻之實證太 少,故吾人深信此一研究的基本出發點應無疑義,提出二階段的思維更有其 意義。接著,本研究所使用的國家創新系統結構方程簡化模型,更是一個具 有啟發性的探索,因為從結構方程模型中可以看出應享一個國家創新的路徑 顯著關係,世界各國儘速建立專屬自己國家之 NIS 後,再檢驗各路徑的顯著

90

關係。最後的 Panel data 迴歸分析的結果亦可待適用一國的 NIS 確定後再繼 續確認各國研發活動對於科技目標達成的影響。

91

參考文獻

1. 王保進,台灣台北著(2004),「多變量分析—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高等 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 王鎵再(2001),「國際租稅、投資報酬與資本流動性之研究─以亞太地區 為例」,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方世杰(1995),「國際競爭力的探討」,科技發展月刊,第二十三卷,第二 期,第 141-147 頁。

4. 方世杰(1997),「國家競爭力決定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 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5. 方世杰(1998),「國家競爭力影響因素之研究─中、美、日之實證」,臺北 銀行月刊,第二十八卷,第九期,第 2-20 頁。

6. 方亮淵、溫肇東、吳思華(2003),「韓國國家創新系統及科技政策演進之 研究」,中華民國科技管理論文研討會論文集Ⅰ、Ⅱ、Ⅲ,第 1185-120 頁,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新竹。

7. 方 榮 爵 (2003) ,「 N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高雄師大學報,第十四期,第 25-43 頁。

8. 毛連塭(1998),「激發組織創造力,提昇國家競爭力」,創造思考教育,第 八期,第 1-5 頁。

9. 左峻德(1997),「國家競爭力和經濟成長率之互動關係─兼論我國競爭力 之評比」,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三卷,第一期,第 103-115 頁。

10. 朱 則 剛 (2006) ,「 教 育 與 科 技 的 人 文 省 思 」, 台 灣 大 學 圖 書 資 訊 系 , Http://ect.ntue.edu.tw/docs/lecture/95_1/951206/20061206.ppt

1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院會(1997),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

12. 行政院(1996),行政院提昇國家競爭力行動小組工作計畫表修正情形。

13. 江世元、蔣德煊(2005),「國家科技發展之研發績效評估研究」,產業論壇,

第七卷,第三期,第 1-24 頁。

14. 江丙坤(1996),「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提昇國家競爭力」,一九九 六「與全球同步跨越世紀」系列研討會,第 607-617 頁,聯合報系:台北。

15. 江雪嬌(2004),「從國家創新系統探討大學推動研發服務業的發展」,經濟 情勢暨評論,第十卷,第三期,第 19-34 頁。

16. 李仁芳(1998),「合作研發與國家創新系統」,競爭政策通訊,第二卷,第

92

一期,第 27-32 頁。

17. 李明軒、邱如美譯,Michael Porter 著(1999) ,「競爭優勢」,台北:天下 文化出版社。

18. 李建瑞(2003),「以資料包絡分析法比較二十個國家科技競爭效率之評 估」,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李詠雯(2004),「以國家競爭力作國家分群之策略分析—專注在高科技產 業」,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李廉水、傅家驥(1999),「論國家創新系統的內涵、層次、功能」,一九九 九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第 2084-2092 頁,中華民國科技管理 學會:高雄。

21. 李震東、王育才(1999),「由麥克波特『國家競爭力理論」剖析─我國航 太工業發展之策略」,航太工業通訊,第三十三期,第 23-27 頁。

22. 呂恆志(1998),「台灣科技發展之國家競爭力研究」,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吳思華(2005),「優質的國家創新系統」,科學人,第四十二期,第 26 頁。

24. 吳惠林、謝宗林(1999),「撥開國家競爭力的迷霧」,經濟前瞻,第六十五 期,第 104-111 頁。

25. 吳榮義(1998),「提升國家競爭力之策略與作法」,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第 77-85 頁。

26. 吳榮義、林秀英(2001),「台灣產業研發與創新之國際競爭力評比」,『知 識經濟之產業研發暨創新衡量與評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 5-1-5-46 頁,經濟部技術處:台北。

27. 吳榮義、林秀英(2003),「台灣產業科技創新之國際競爭力」,『2003 產業 科技創新:關鍵年代的科技政策與挑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 5-1 頁,

經濟部技術處:台北。

28. 宋青柳(1999),「『國家競爭力』初探─方法論的觀點」,景文技術學院學 報,第十卷,第一期,第 1-9 頁。

29. 林向愷(1998),「評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二十 八卷,第二期,第 87-104 頁。

30. 林欣吾、林秀英(2005),「台灣創新系統之競爭力與成長挑戰」,『2005 產業科技創新:新價值創造的年代』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 6-2 頁,經濟 部技術處:台北。

31. 林秀英(1997) ,「從技術專利指標探索全球技術競爭力」,台經月刊,第

93

二十卷,第九期,第 78-84 頁。

32. 林秀英(1998),「建構國家創新系統新概念」,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 一卷,第十一期,第 19-31 頁。

33. 林炳中(2002),「累積創新能量與國家競爭力的部門─新興服務產業」,第 二十五卷,第五期,第 56-63 頁。

34. 邱奕嘉(2003),「國家創新系統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交通 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35. 邱皓政(2004),結構方程式: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初版二刷)。

36. 承立平(1996) ,「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基礎與基礎建設」,經濟前瞻雙月刊 台灣的競爭力專號,第二卷,第五期,第 44-48 頁。

37. 林漢昌(1997),「企業國際競爭力評估指標及內涵之研究:以台灣資訊墊 子業為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38. 洪世章、林于婷(2003),「國家創新系統─概念、成因與效果」,研考雙月 刊,第二十七卷,第四期,第 24-33 頁。

39. 洪世章、黃欣怡(2003),「產業、環境與競爭力-台灣薄膜電晶體顯示器 工業的分析」,科技管理學刊,第八卷,第一期,第 1-31 頁。

40. 施怡如(1999),「國家競爭力模型之實證研究」,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41. 孫智麗(2000),「國家創新系統:知識經濟體系下創新政策的新思維」,亞 太經濟合作評論,第六期,第 113-123 頁。

42. 孫智麗(2001 a),「臺灣生技之國家創新系統與產業發展現況」,臺灣經濟 研究月刊,第二十四卷,第十二期,第 74-85 頁。

43. 孫智麗(2001 b),「建構知識經濟運作之創新系統」,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發 展現況與策略。

44. 孫震(1998),「臺灣的生產力提升與國家競爭力」,自由中國之工業,第八 十八卷,第一期,第 1-12 頁。

45. 徐作聖 (1998),「科技基礎架構對國家科技創新力影響之研究:國家創新 系統與研發體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46. 徐作聖、孫家麟、童兆陽(1998),「國家創新系統之分析研究─臺灣個人 電腦產業之實證」,科技管理學刊,第三卷,第一期,第 81-102 頁。

47. 徐作聖、童兆陽、莊明輝(1998),「國家創新系統與創新政策分析研究─

臺灣積體電路產業之實證」,科技管理學刊,第三卷,第二期,第 127-154 頁。

94

48. 徐作聖(1999 a),「科技政策與國家創新系統」,台北:華泰書局。

49. 徐作聖(1999 b),「國家創新系統與競爭力」,台北:聯經出版社。

50. 徐作聖、許友耕、鄭志強、邱奕嘉(1999),「國家創新系統與競爭力─臺 灣積體電路產業之實證」,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五卷,第三期,第 31-56 頁。

51. 徐嘉瑞(2004),「國家創新能力之比較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 碩士班碩士論文。

52. 徐聯恩譯(1995),「國家競爭力-創造財富的價值體系」,台北:智庫文化 出版公司。

53. 高希均(1996),「什麼是競爭力?」,遠見雜誌,第一百二十三期,第 26 頁。

54. 高希均、石滋宜(1997) ,「競爭力手冊」,台北:天下文化。

55. 許士軍(1995),「我國國際競爭評估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56. 陳正男(1996),「國家競爭力與國際價值鏈管理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國家 產業競爭優勢量表設計與國際企業實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 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57. 陳正昌(2003),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

58. 陳怡夫(2002),「白光 LED 國家創新系統比較分析」,電機產業資訊報導,

第六卷,第一期,第 7-13 頁。

59. 陳俊銘(2003),「全球銀行業財務危機與風險管理之研究—以 Panel Data 模型為實證」,中原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0. 陳畊麗(2001),「建設國家創新系統,縮小知識差距」,行政院經濟建設委 員會綜合計劃處。

61. 陳畊麗(2001),「建設國家創新系統、縮小知識差距」,自由中國之工業,

第九十一卷,第六期,第 39-68 頁。

62. 陳順宇(2000),「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63. 陳博志(2003),「新經濟趨勢下的國家競爭力」,研習論壇,第二十七期,

第 1-12 頁。

64. 陳智凱(2004),「知識經濟之衡量與國家競爭力分析」,正修學報,第十八 期,第 243-263 頁。

65. 陳達仁、李思宏(2005),「由專利指標看TFT-LCD中段製程技術之國家競 爭力與研發特性」,智慧財產權,第七十九期,第 49-69 頁。

66. 莊英武(1995),兩種資本主義之戰爭,台北:聯經出版社。

95

67. 陸海文、邱吉良、鍾承孝、周浩帆、蔡淵州(2000),「彈性國家競爭力指 標」,第十五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商業類》Ⅲ,第 175-184 頁,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台中。

68. 國科會(1997),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 69. 國科會(2004),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 70. 國科會(2005),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 71. 國科會(2006),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

72. 黃仁宏、黃俊閎、林佳燕、沈聰益(2002),「應用 AHP 探討國家創新系統 對我國生技產業發展的影響」,第十七屆全國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商業 類),第 383-396 頁,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73. 黃文谷、張文龍(2004),「知識密集服務業對國家創新系統發展之影響」, 經濟情勢暨評論,第十卷,第三期,第 1-18 頁。

74. 黃裕翔(2003),「知識密集服務在國家創新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借鏡韓 國」,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九期,第 38-51 頁。

75. 黃富廷(2003),「線性結構關係(LISREL)之統計學原理」,台東特教,第 一十八期, 第 45-51 頁。

76. 黃恆獎(1997),「國家競爭力指標之信度與效度評估:『多重特質─多重方 法』之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77. 黃恆獎、王仕茹(1997),「國家競爭力衡量指標之跨期分析」,第一屆國際 企業管理學術研討會─當前本國企業在國際經貿市場的競爭策略,第 7-28 頁,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78. 張紹勳(2002),電子商店之關係品質模式—融合交易成本理論及科技接受 模式的觀點,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9. 張溫波(1998),「國家競爭力之意義與內涵」,自由中國之工業,第八十八 卷,第十二期,第 45-84 頁。

80. 張維邦、蔡昕翰(2002),「台灣資訊科技產業『創新系統』的再造工程之 參考─瑞典與芬蘭國家創新系統經驗分析」,2002 中華決策科學研討會論 文集,第 359-368 頁,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新竹。

81. 游源淳(2002),「簡型國家創新系統之研究─群聚方略」,2002 經濟部技術 處學界科專非技術領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 58-65 頁,經濟部技術處:

台北。

82. 曾建榮(2005),「封面故事─飆創新拼 value:產業科技政策與時俱進建構嶄 新的國家創新系統林逢慶政務委員」,技術尖兵,第一百二十一期,第 2-5

96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頁 1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