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互易領導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針對「互易領導」及其相關之研究作說明與探討,茲分為三部份:壹、

互易領導之意涵及貳、互易領導之理論基礎與參、互易領導之相關研究。

壹、互易領導之意涵

「互易領導」亦可稱為「交換領導」,根據陳雪玉(2009)的研究中指出 Bass 在 1985 的著作(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預期之外的 領導與表現》中所提出的論點認為交換的過程應涵蓋兩個層面:一為後效酬賞

(contigent reward),另一個為例外管理(management by exception)。此外,其 著作中亦說明了領導者與部屬間的關係,如下圖 2-1 所示:

L:了解組織內成員須從事那些工作,以 獲得預期結果。

L:了解組織內成員的心理需求。

L:對組織內成員說明所扮演的工作角 色。

L:對組織內成員解釋如何執行工作 角色,以換得心理需求滿足。

F:組織內成員對工作的要求產生信心

(主觀上認為獲得成功的機率)

F:對預期成果的價值觀(組織內成 員需求滿足的價值觀)

F:產生欲達到預期結果的動機(被期望的努力程度)

圖 2-1 互易領導-領導者與部屬關係圖 資料來源:引自陳雪玉(2009:35)

此外,透過國內外學者(王揚智,2004;范熾文,2004;張慶勳,2001;蔡進雄,2000a;

Avolio, Bruce J. & Bass, Bernard M.,2003)的研究與發現亦可得知,互易領導常 被運用於組織間,作為一種有效的領導方式與手段,最常使用的方法分為兩種:

1.獎勵、2.懲罰。換句話說,領導者是以「獎勵」與「懲罰」作為達成目的的手 段,然後再利用於組織中以透過訂立契約的方式來達成目標。

校園中較常運用的場所可大致分為兩種:1.班級、2.行政組織。首先,研究 者認為,就班級而言,「交換」可視為班級導師掌控班級秩序的有效手段之一,

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來看:一、條件式的酬賞:指班級導師會事先明確告訴學生,

工作完成後,可以得到什麼獎勵,學生有好的表現時,教師也會表達感謝之意或 公開表揚。此外,完成教師交辦任務的學生,會受到禮遇或特殊待遇,並逐漸視 為自己心腹,導師所提之建議也都能接受;二、主動的例外管理:指班級導師平 日會積極留意學生之錯誤或不當行為,且主動詢問追蹤問題來源,並於發現問題 來源後,採取立即的行動解決,對於學生之表現未達期望或標準時,導師本身也 會主動加以指正並要求改進;三、被動的例外管理:指班級導師只要求班級內之 秩序平穩,一切維持現狀,希望學生不製造麻煩。換言之,班級導師不打算改變 目前現況,除非遇到學生無法自行解決的事件發生才會介入,教師自身不努力尋 求班級之革新與創造,不去發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而套用於「行政組織」內,則為「領導者」管理「部屬」的有效手段之一,

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來說明,亦為本研究所採取之定義:一、權變獎勵:為組織 內之領導者會運用獎勵的方式,使組織內成員達成組織目標,在交換過程中,領 導者會試著與組織內之成員達成共識,用各種誘因來提高成員的工作動機;

二、積極偏差管理:為組織內之領導者會注意組織中成員未符合標準之行為,並 作必要的介入,且通常組織內之領導者能事先預見錯誤,管理方式採取主動監控 的模式,以避免錯誤的產生;三、消極偏差管理:為組織內之領導者對組織內之 成員的工作過程先採取不加干涉的態度,一直保持消極之管理方式,只有在產生 問題時才加以矯正。

且陳龍彬(2000)的研究又將「互易領導」的重要特徵分為以下四點:一、強 調領導者與成員間之交易行為:領導者與組織內成員之間應不斷磋商,以交換彼 此間利益。換言之,該交易行為之產生,可幫助增加成員完成目標的信心與強烈 動機;二、澄清工作期望與角色:領導者應向組織內成員說明其工作之標準、角 色定位與期望,除上述該點所提及之增加成員完成目標的信心與強烈動機外,領 導者還須使組織內成員明白只有透過「努力」才能使其需求與慾望獲得滿足;

三、重視偏差行為的糾正與處罰:如上述所言,「交換」的過程當中,領導者應 十分強調獎勵與懲罰,並與組織內成員訂立契約;四、注重工作標準、分配與任 務導向:若要使得組織內成員順從,領導者則須訂立一套工作準則,且分配工作 與任務的過程中,須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則。

故研究者認為,「互易領導」的本質為組織內之領導者透過強迫式的威權與 職權管理部屬,但卻又給予部屬獎賞,滿足部屬需求來控制其行為,因此這種胡 蘿蔔與棒子的交換使用手段,可說明採取該手段之領導者並不需要特別努力去改 變組織內成員,使他們主動去內化組織價值,而只是一種行為控制的刺激與反應。

貳、互易領導之理論基礎 一、期望理論

1964 年由 Vroom 提出的期望理論是一種以個人期望為著眼點的動機理論,

認為個人採取某種行為是一種審慎理性的意識選擇過程,且長期被應用於管理領 域中(Quick,1988)。故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簡而言之,為某人採取行 動的原因是因為他所採取的行動可導致獲取某種吸引他的成果。據吳復新(2003) 所述,所謂期望理論,是指一個人的激勵力量(即從事某一行為的動機)端視其 對該行為所能產生之結果的期望而定。

可分為下列三種情況來看:一、個體努力(effort)(或是工作)到底有多少 機會能產生所希冀的績效(performance)?這就是所謂的「個體努力導致個體績

效」;二、個體績效可能產生的結果(outcome)是什麼?且可能產生該項結果的 機率有多大? 這就是所謂「個體績效導致結果」;三、個體對於因績效而產生的 各種結果之看法究竟如何?換句話說,就是個體認為各種結果對他的重要性究竟 如何?因此,此處必須注意的觀念有二:一是個體績效所可能產生的結果不只一 種,而可能同時會有多種的結果。二是結果不可能只產生好的結果,例如獲得加 薪或晉升,它也有可能是不好的,例如產生很大的工作壓力甚至導致生病等。

且林素真、林麗娟、方世杰、陳建智(2009)研究中也指出,期望理論主要 專 注 於 三 種 關 係 : 一 、 個 體 努 力 與 個 體 績 效 的 關 聯 性 (effort-performance linkage);二、個體績效與報酬的關聯性 (performance-reward linkage);三、報酬 與個體目標的關聯性 (rewards-personal goals relationship)。其關係如圖 2-2 所示:

因此由上圖 2-2 可得知,期望理論中相當強調個體績效與報酬的部份,表示 個人對於個體績效、報酬與個體目標的期望程度,說明了個人對於組織所付出的 努力程度有多少誘因。且圖中所提供的報酬應與組織內成員的需求一致,這點可 作為互易領導中領導者所需注意的部份,亦可為領導者在運用交換手段過程中的 考量,故期望理論對「互易領導」而言,為相當重要的理論之一。

個體努力 個體績效 報 酬 個體目標

期 望 工 具 偏 好 值

1 2 3

1.努力與績效的關聯性 2.績效與報酬的關聯性 3.報酬與個體目標的關聯性

圖 2-2 期望理論之簡化模型

資料來源:引自林素真、林麗娟、方世杰、陳建智(2009:36)

二、社會互換理論

「社會互換理論」亦可稱為「社會交換理論」,從林鉦棽、蕭淑月、何慧清

( 2005 ) 的 研 究 中 指 出 , 自 從 Blau 於 1964 年 提 出 「 社 會 交 換 理 論 」 (social exchangetheory)之後,很多研究者習慣採取此一理論觀點,用以分析組織中工作 態度與工作行為等研究主題。就理論本身而言,Blau 建議將組織中的任何互易 領導區分成二種交易型態,分別為:一、經濟交易關係 (economic exchange relationship)與二、社會交易關係 (social exchangerelationship)。在第一種「經濟 交易關係」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型態只著重於評量眼前的利益,因此,此種 交易關係是否成立,關鍵在於交易雙方對於對方所付出的交易之標的物是否具有 價值而定,故對於付出與所得的評量比率,便會成為交易決策之基礎。而在第二 種「社會互易領導」中,人與人之間交易關係的成立,其實已經跳脫經濟評量的 準則,關鍵在於彼此的互動關係品質,當交易雙方的互動品質愈好時,眼前之經 濟利益在交易決策中的所佔的重要性愈低,取而代之者,乃是對交易利益所得的 預期。故在社會互易領導中,主導著交換成立的邏輯是在於「報」(reciprocation) 的準則(引自林鉦棽、蕭淑月、何慧清,2005)。

因此,研究者認為「報」的準則,這點可作為互易領導中領導者所需注意的 部份,亦可為領導者在運用交換手段過程中的考量,彼此的互動關係品質愈高,

其所能帶動預期之外的效益可能愈大。故社會交換理論對「領導者對部屬之互易 領導」而言,亦為相當重要的理論之一。

三、途徑-目標理論

據藍德記(2008)的研究中指出,在途徑-目標理論中,領導者可依其面臨 不同情境,而採取不同領導型態與風格,因此其將領導型態分為下列四種: (一) 指導型領導(Directive Leadership):領導者將明確指示部屬工作內容、方向與技 巧,利用清楚明瞭之規章制度,使部屬有所了解,並有所依循與遵從;(二)支 持型領導(Supportive Leadership):領導者以溫暖、友善及採取表示支持的正面態

度關心部屬,並於必要時對部屬提供協助與幫忙,以滿足其需求;(三)參與型 領導 (Participative Leadership):當領導者在制定決策之前,會先詢問部屬的意 見,使部屬有參與感;(四)成就取向型領導(Achievement-Oriented Leadership):

領導者於設定目標時,會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來激勵部屬,並期望部署能發揮 所長。因此,領導者究竟如何使用上述的四種領導型態,則須依其面臨的情境而 定。故研究者認為,領導者可依其面臨不同情境,而採取不同領導型態與風格,

其領導型態與風格愈多端變化,可加強部屬對其領導者之信心與好感,進而使得

其領導型態與風格愈多端變化,可加強部屬對其領導者之信心與好感,進而使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