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這篇論文探討的是吉朋羅馬史寫作的近世歐洲古典學術背景。近世 歐洲古典學術起源於文藝復興人文學者對古代典籍的發掘與考訂。從16 世紀到18 世紀,歐洲古典學術的興趣從回復「古典價值」轉向再現「羅 馬文明」的整體,研究對象也從單純的「文本考訂」擴及「古代文物」

的考掘。歷經數個世代的努力,歐洲古典學界發掘了無數古史知識,保 存在學者出版的專著或發表在古典學術期刊裡。這些研究與發掘使古典 歷史的輪廓越來越清晰,只是傳統歐洲史家宥於學術成見,對這些研究 成果視而不見,不曾思考它們對歷史書寫可能產生的積極用處。

文藝復興的精神是「崇古」,奉「古典」為完美的典範。受到這種 精神的影響,人文主義的史家養成一種心態,認為古羅馬史已經由塔西

210 Edward Gibbon,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vol. 1, pp. 39-40.

211 Edward Gibbon,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vol. 1, p. 40, n.

51.

陀、李維、蘇東尼烏斯等古代名家書寫完備,後代史家沒有理由重新寫 過,即便重寫也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212到17 世紀,這種態度仍然根深 蒂固。培根就宣稱:

我 不 期 望 能 給 希 臘 一 部 從 帖 西 烏 斯 (Theseus)到菲羅波伊門

(Philopoemen)時期的完整歷史;……或給羅馬一部從羅慕拉斯

(Romulus)到查士丁尼(Justinian)時期的完整歷史。……在這一 歷史系列中,前者有修昔底德與贊諾芬,後者有李維、波力比烏斯、

沙魯斯特、凱撒、阿比安(Appianus)、塔西陀與希羅迪安那斯

(Herodianus)等。這些都應全部保留下來,毋庸任何修減,只須 增添或續加。213

在他看來,「希臘與羅馬」乃是上帝神定的兩個「典範國家」,其既有 的歷史寫作「已臻於完整境地」。現代史家無法重回古代的時空去見證 歷史,不可能寫出比古代史著更接近真實的歷史,至多只能予以增補或 續加。由是,近代早期歐洲的歷史家很少嘗試「古代」的「完美歷史」

的 寫 作 。 比 如 說 , 文 藝 復 興 人 文 學 者 馬 基 維 利 (Nicolo Machiavelli, 1469-1527)可以書寫「現代史」的《佛羅倫斯史》(istoria firenze),

但是他的「古代史」研究卻是以評論古典史家李維《羅馬史》(Discorsi sopra la prima deca di Tito Livio)的形式來呈現。

但是,這並不意味近代早期的學者忽視古代史的探索。事實恰好相 反,只是他們在古代史研究方面另闢蹊徑,投入的是「古典考訂」和「古 物研究」領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累積了諸多古代歷史的新證 據,而無意中為一種新的歷史方法鋪路。誠如義大利著名史家摩米格里 亞諾(Arnaldo Momigliano, 1908-1987)所說:「有了多少具永恆價值的、

關於紋章、古文書、銘文與圖像的論著,18 世紀的古物學家遂可以懷著 其前輩所沒有的信心,大膽地進入舊的或新的領域。他自己可以讓自己

212 Arnaldo Momigliano, “Ancient History and the Antiquarian,” in Studies in Historiography, p. 6.

213 Francis Bacon,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p. 75.

轉變成歷史家,或者可以協助歷史家書寫一種新型的歷史。」214這就是 吉朋這一代史家面臨的新史學環境。

吉朋自幼接受古典教育,在長期的問學過程中逐步深入古典學術領 域。他生長在啟蒙運動的時代,是時歐洲知識活動的主流已轉向近代科 學,文藝復興以來蓬勃發展的古典學術逐漸沒落。吉朋本人並沒有成為 一個皓首窮經的古典考證或古物研究專家,但是他在這方面的興趣與接 觸卻足夠讓他認識兩種學術的價值與用處:「這個時代才剛受啟蒙到足 以認知他們的研究的用處,但是既不夠敏銳、又尚未提昇到能夠理解,

藉著哲學之光可以從其中收割到什麼好處。」215吉朋本人真正的志業在 歷史,卻是少數瞭解、懂得運用古典研究於歷史書寫的歷史家,而《衰 亡史》即是這一種運用的傑出表現。這就是吉朋《衰亡史》寫作的歐洲 古典學術脈絡,近代古典學術的發展意外地創造了適當的學術條件,讓 吉朋得以實現其「羅馬帝國歷史家」的願望。

*這篇論文的研究,起始於 2004 年的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吉 朋與《羅馬帝國衰亡史》」(計畫編號 93-2411-H-002-037),

承蒙國科會的資助,謹此致謝。同時,作者也要感謝兩位匿名 審查人提供寶貴的修訂意見,與臺大歷史學報編輯同仁的細心 校閱,使本文減少不少錯誤,全文更完善。

(責任編輯:林楓珏 校對:石昇烜 蔡佩玲)

214 Arnaldo Momigliano, “Ancient History and the Antiquarian,” in Studies in Historiography, p.

18.

215 Edward Gibbon, An Essay o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p. 9.

引用書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