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之目的是開發量化中草藥抗菌性之方法,運用了劑量-響應曲線計 算抗菌效果之數據,以達到量化的目標。為了評估以劑量-響應曲線量化 抗菌性是否可行,由量化而得之 EC0將和由 Agar dilution method 所得之 MIC 比較,以判斷量化之精準度與可行性。

一、 在(表 4.1.1)是量化而得之 EC0、EC50與 EC100數據,但其中 EC50

有些是超過溶解度的(如:車前草(mac.)之 EC50=2.02×1012、九層塔(dec.) 之 EC50=1.06×104),而 EC100則是幾乎全部都超過溶解度(如:黃連 (mac.)之 EC100=1.37×105、珠仔草(dec.)之 EC100=1.08×107),在文獻回 顧中提及劑量-響應曲線的精準度受實驗的數據點分布甚鉅,因此造 成此現象可能是所測試中草藥的數據點大多分佈集中在 P%=50 以 下,所以造成 P%=50 以上的推算產生誤差,在某些藥草(例:車前 草(mac.))出現數據點幾乎都集中在 p%=10~20 之間,此情況之下不 只高濃度之推算是外差理論值,連低濃度的推算精準度都會受影響。

以低濃度推測曲線的觀念而言,藥草萃取物的低濃度外差曲線應屬

『閥值模式』,因中草藥行之有年,有毒性疑慮的藥草皆有清楚的記 載,但外差之三種曲線模式是由對毒性物質本身的了解(如:文獻記

是未來可討論之議題),所以 EC0與 MIC 之比值,在本研究僅以數量 級比較之概念定義評估可行性。

二、 在(表 4.1.2)EC0與 MIC 的比較上,由 Agar dilution method 所得之 MIC 值都較 EC0值大,但以數量級的觀點而言大多還算是同一數量級 內,雖然由 Agar dilution method 所得之 MIC 值都較 EC0大,但數值 大小的趨勢是相同的,其差異可能主要來自於測試方法本身敏感度的 差異,Agar dilution method 的測試敏感度較優於抑菌圈法。

三、 劑量響應曲線(Dose-response)的精準度受抑菌圈法所得之抑菌圈大小 數據影響很大,抑菌圈法是一種快速檢驗方法,但仍有些許問題需要 克服與解決,如:抑菌圈法的數據重現性不佳(菌體的活性、數量等 皆會造成差異)、抑菌圈法的人為變數較多不易控制(如:抗菌紙碇 的放置、菌液平板塗抹的技巧…等),都是會影響劑量響應曲線 (Dose-response)精準度與精確度的重要原因,相信只要改善抑菌圈法 的數據穩定問題就可能有助於提升劑量響應曲線(Dose-response)量化 抗菌性的精準度與精確度。

四、 從(表 4.1.1)與劑量響應曲線圖(圖 4.1.1)來看,日後具應用或分 離價值的藥草萃取物,需具備 (1)B 值越大 (2)EC0越小 這兩條件者 為佳,因 B 值較大就表示 EC0到 EC100的區間越小,而 EC0越小則是 代表所需的劑量濃度不高就有抑制效果產生。若以『閥值』的概念來

說,藥草萃取物的閥值越低(類似 EC0越低)越佳,且中草藥醫學發 展行之有年,每種藥材應使用的量在典籍上皆有記載,而此建議用量 也可作為中草藥科學化的參考依據,只要確定閥值在典籍內的建議用 量之內,就可能更進一步確定使用上的安全,而 B 值越大越佳所闡述 的則是 MaxED 的概念, MaxED 是藥物治療維持最小毒性的最佳治 療劑量濃度,所以 MaxED 也是越低越佳,而 MaxED 越低就代表由 閥值到 MaxED 的區間越小(類似 B 值之觀念),雖然 MaxED 越大 則代表藥物的治療毒性不高,但是也代表了此藥物治療效果並不佳,

若只需攝取不高的劑量,就能在達到有效的治療且毒性無虞才是最佳 的情況。

五、 若兩條件都具備則表示,可能萃取物中含有相當多的抗菌有效成分或 是抗菌效果卓越的有效成分,可作為分離純化的參考資料。

六、 運用劑量-響應曲線量化中草藥抗菌性應是可行的,運用劑量-響應 曲線最大的好處是可快速的分析在不同的萃取溶劑、萃取方法時,找 出最合適的萃取條件(以抗菌能力而論),由不同萃取方法的劑量-

響應曲線(圖 4.1.1)量化結果可得知,鴨舌癀最具後續分離、純化之 潛力(不論是浸泡萃取或熱萃取都具顯著之抗菌性),但還是以浸泡 萃取較適合鴨舌癀的萃取(圖 4.1.3),而黃連是一長久以來所用於治 療腹瀉之單方藥,其商業化之藥品更是成熟,其抗菌性也頗為顯著,

但礙於藥材成本較高,日後之應用面可能受限。

七、 雖然本實驗並未使用不同極性之溶劑,同理於第五點;若使用不同極 性的萃取溶劑再將其抑菌數據經劑量-響應曲線量化後,應可以篩 選、鎖定抗菌有效成分可能的極性區域(由極性不同的溶劑萃取後,

所造成的抗菌效果差異可判別),可作為未來分離、純化的篩選條件 參考,可能節省許多時間及成本。

八、 在活性成份含量的分析中,對各藥草萃取物的總酚類、總類黃酮類與 總花青素原含量進行分析(圖 4.2.4),對於總酚類、總類黃酮類的含 量除了抗氧化之外,可能也和抗菌效果有關,但在本研究的數據中並 未看到此三類活性成份和抗菌效果有直接明顯之關連,但是黃連、蒲 公英的總酚類、總類黃酮類、總花青素原的含量豐富,可能在抗氧化 及消滅自由基能力會有很卓越的表現。中草藥發展以久且學理與技術 以相當成熟,現今在健康食品概念之下,若中草藥萃取物在尚未完全 分離出有效成分時可作為健康食品之添加劑,將會是很好的發展。

九、 萃取方法會造成有效活性成份含量的差異,在研究中發現經由熱萃取 的藥草萃取物的總酚類、總類黃酮類及總花青素原含量較浸泡萃取 高,可能在此三種成份熱萃取比浸泡萃取有更佳的取得效率,但抗菌 效果又有某些藥草是浸泡萃取物的抗菌效果較熱萃取物來的好(如:

鴨舌癀),推測可能是熱萃取會破壞有效成份的官能基是其失去活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