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 材料與方法

3.6 抑菌活性測試

3.6.1 抑菌圈測試(Disc diffusion method)[35]

以紙錠擴散法(disc diffusion method)的方式量化藥草的抗菌效果,將 37℃,

125 rpm 下培養 5 小時並控制菌體濃度(104 CFU/mL)之菌液 20μL 平板塗抹 於培養基上,再放置含有不同濃度的藥草抗菌萃取液的無菌濾紙(直徑為 D0=6mm)於塗抹過菌液的固體培養基(Agar plate)之上,進行抑菌測試。在 37℃下培養 12 小時,測量各種草藥萃取物所產生的抑菌圈大小(Inhibition zone,界定 6.5mm 以上為有效)。

3.6.2 最小抑制濃度(MIC)之測量[6][35]

以瓊脂稀釋法(Agar dilution method)為界定 MIC 之方法,將 19mL 未凝固的

LB Agar 灌注在滅菌的容器中,在未凝固前加入 1mL 藥草 stock 溶液混和均 勻後,倒入培養皿中待其凝固後,將 37℃,125 rpm 下培養 5 小時並控制菌 體濃度(104 CFU/mL)之菌液 2μL 直接點於含有抗菌物質的固體培養基上,

培養 12 小時後確認培養基上的菌是否生長(亦即判斷是否有菌落生成)。

MIC 定義為最小有抑菌效果之藥草抗菌萃取液的濃度。

3.7 抗菌效果以劑量響應曲線(Dose-response)評估[37~38]

將最高濃度的藥草抗菌萃取液連續稀釋至其他的濃度,再以紙碇擴散法的 方式,使待測藥草之藥草抗菌萃取液充滿於直徑 6 mm 的無菌濾紙上(D0),

置於平板塗抹過菌液的瓊脂平板之上,進行抗菌測試。在 37℃下培養 12 小 時,測量各藥草萃取物所產生的抑菌圈大小(D)。

取多次實驗所得之平均值(至少三重複),以抗生素 tetracycline (140μg/mL) 所產生之抑菌圈大小(DT)為基準(因 tetracycline 濃度在 140μg/mL 時,所 產生的抑菌圈略大於抗菌效果最佳的藥草抗菌萃取液,為避免數據點分佈 過於不均,所以選此濃度為參考),計算出各藥草萃取物之劑量響應(dose response)曲線,並與抗生素 ampicillin 之抗菌效果做比較。

本研究定義 P%的轉換關係公式為:

以藥草萃取液所造成之抑菌圈大小 D(mm)扣除濾紙原有大小 D0表示藥草萃 取液對菌珠所造成的抗菌效果,當 D=6 mm 時,即得 P%=0,表對菌珠不具 明顯抑制效果;若 D 值越大,且越趨近於 DT,P%則趨近於 100%,表對菌 珠的抗菌效果與濃度 140μg/mL 的 tetracycline 效果相近,亦及界定達完全 抑制,而計算出的 P%經由 Probit 轉換(表 2.3.1)可得參數 Y,再將參數 Y 對濃度 Z 半對數作圖並線性回歸得到劑量響應曲線公式(Y=A+B logZ)。

以 ECx的型式,表示達 tetracycline 濃度 140μg/mL 的 x %效果時(亦即藥 草抗菌萃取液產生之抑菌圈達 tetracycline 濃度 140μg/mL 所長生之抑菌圈 的 x%),所需的濃度劑量。當 P%為 0%,所對應之劑量濃度(EC0),不足影 響菌株的生長,因此仍為菌體可忍受的毒性範圍內,無明顯的抗菌效果;

當藥草萃取物濃度大於 EC0,超出了菌株的可承受範圍,菌體之防禦作用趨 於飽和而無法正常的生長而出現抑菌圈,意義等同於 MIC,隨著藥草萃取 物濃度的增加,抑菌圈範圍亦擴大;當 P%趨近於 100%時,則表示與濃度 140μg/mL 的 tetracycline 效果越接近,亦為界定菌株完全抑制的標準為 EC100

相關文件